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是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农民参与政治既有经济动因也有非经济动因;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及其他因素;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农民自组织性、利用大众传媒扩大和提高农民政治参与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关键词:农民 政治参与 综述
我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农民问题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问题,这早已被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所确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和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的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虽然较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发展,并日趋自主化、理性化,但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还受到种种因素制约而表现出一定的不足,探讨这些因素,将有助于扩大政治参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1.1.农民政治参与
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在现代化国家中,政治参与扩大的一个主要转折点是农村民众开始介入国家政治。在这些国家中,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是能否动员农村民众在承认现存政治体系而并非反对它的条件下参与政治。"亨廷顿分析说,这种农村的动员或"绿色崛起"对较晚进行现代化的国家比对大多数早期现代化国家具有更重要的政治意义,因为,在早期现代化国家,农村民众被卷入政治动员以前,都市化和工业化往往已达到很高水平,当农村民众参与政治程度较高时,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却降低了。而在较晚进行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各个要素的齐头并进,很容易在都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相对很低的条件下,使政治意识和政治活动的可能性在农村得以蔓延。由此可见,亨廷顿认为,社会经济现代性的加强和农民政治参与的扩大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应呈现出并肩前进的特征。
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学者给出这样定义:农民政治参与是指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政治生活,试图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则以及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行为。
1.2.农民政治参与方式研究
当前我国学者对农民非制度化参与研究较多,而且业已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倪承海把农民的非制度化参与分为:行贿活动,越级上访活动,家族或宗族对基层政权的干预活动,报复和暴力对抗活动。孙德厚则把它分为四种类型:暴力对抗型,_仁访抗议型,违法操纵型,反参与抵制型。而宋维强认为非制度化参与主要有这么几种:家族或宗族活动;人格化参与:包括个人结交、行贿、宴请活动等;非正常参与:包括合法的上访、投诉以及不合法的上访、抗议甚至暴力对抗、私人报复犯罪等。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以及导致的消极后果,这里不再赘述。
1.3.农民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研究
目前学者们对农民政治参与研究主要从经济、教育程度、心理及其它因素等儿个方面来分析。徐炜从经济和受教育程度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经济因素是影响村民政治参与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和传统政治文化(如家庭意识、乡土意识、重礼俗不重法治等心理状态)的影响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郭玉兰具体地从心理上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十大文化心理因索(宗族意识和乡土观念;礼俗重于法制的"关系学"概念;根深蒂固的"臣民"文化传统;无争无为思想;知足怕变思想;权力崇拜与畏惧心理;清高自许的落后美德观;官本位思想;小生产者心态;从众主义心态 。全志辉则以独特的视角从政治社会分层将农民分为政治精英和普通村民,认为精英动员是当前农民投票率增高的重要因素,而抽象的公民文化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无法解释村民的高投票率。这为研究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性质提供了新的视野。
1.4.农民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关系研究
亨廷顿指出,如果农民默许并认同现存的社会制度,他们就为该制度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如果它积极反对这个制度,它就会成为革命的载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农村的稳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定,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我国学者们也较早意识到农村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对农村农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研究得较多。
张守龙认为,政治稳定是指一个历史时期统治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也就是指一种安定团结局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权力机构的有序运转,二是人民同政治关系的协调一致。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动态有序的政治稳定是实现普遍公民有效政治参与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有效的政治参与并不总是与政治稳定成正比关系,不完善的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政治发展具有破坏作用,如农民政治参与的多样性和规范性发生冲突引发政治不稳定,由政治性参与向利益性参与转轨所引发的政治不稳定,农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心理不足引发政治不稳定,农民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影响政治的稳定。伍贤锋从农民政治参与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关系出发,阐述了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在实现农村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及完善农民政治制度的基本思路,认为农民参政是否完善,不仅影响着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决定和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马宝成则认为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村民自治代表了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他从村民自治与基层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把政治参与分为三种形式,即选举式参与,决策式参与和监督式参与,并探讨了三种参与形式对基层政治稳定的重大作用,指出在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政治制度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必须把政治参与纳入制度化的轨道,提高政治制度化的水平,以保证政治参与对于政治稳定的正面意义。另外,他认为法制建设也始终是中国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并对维护基层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5.提高农民政治参与质量的思路
针对当前农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提高农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质量的设想。陈强虎从分析村民权利虚化的小农经济原因入手,提出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的培养必须重新塑造新的经济基础,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34]。吴志明则提出,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党的政策,帮助农民树立现代公民意识,也是解决当前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的一条措施。王智军、项生华则提出了加强农民自组织建设的思路,认为农民自组织作为农民抗拒市场风险,维护自身利益的组织形式,作为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话语途径,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无法替代的,并提出我国农民自组织建设的设想:从纵向层面建设成农民自组织,地方农民自组织和全国农民自组织;从横向层面可建设成涉及农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经济自组织、政治自组织、文化自组织和社会服务自组织等。
1.6.结论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学者们对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农民非制度化参与研究较多而且深入,制度化参与研究较少而且多停留于表面;对农民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分散,某个角度的研究较为深入,而综合性的研究较少,对提高农民政治参与水平和质量方法的研究也是如此;有关农民政治参与实证方面的研究有一些,但多数分析得比较简单,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塞谬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1989,89。
[2]章荣君.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探析[J].人文杂志,2001年第l期。
[3]倪承海.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4]孙德厚.村民制度外政治参与行为是我国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J].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6期。
[5]宋维强.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J].长白学刊,2001年第6期。
作者简介:胡英婷,1990年5月生, 江苏南通如皋市人,河海大学理学院学生;丛小飞,1989年6月生, 江苏南通如东县人,河海大学理学院学生。
关键词:农民 政治参与 综述
我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农民问题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问题,这早已被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所确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和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的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虽然较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发展,并日趋自主化、理性化,但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还受到种种因素制约而表现出一定的不足,探讨这些因素,将有助于扩大政治参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1.1.农民政治参与
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在现代化国家中,政治参与扩大的一个主要转折点是农村民众开始介入国家政治。在这些国家中,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是能否动员农村民众在承认现存政治体系而并非反对它的条件下参与政治。"亨廷顿分析说,这种农村的动员或"绿色崛起"对较晚进行现代化的国家比对大多数早期现代化国家具有更重要的政治意义,因为,在早期现代化国家,农村民众被卷入政治动员以前,都市化和工业化往往已达到很高水平,当农村民众参与政治程度较高时,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却降低了。而在较晚进行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各个要素的齐头并进,很容易在都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相对很低的条件下,使政治意识和政治活动的可能性在农村得以蔓延。由此可见,亨廷顿认为,社会经济现代性的加强和农民政治参与的扩大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应呈现出并肩前进的特征。
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学者给出这样定义:农民政治参与是指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政治生活,试图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则以及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行为。
1.2.农民政治参与方式研究
当前我国学者对农民非制度化参与研究较多,而且业已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倪承海把农民的非制度化参与分为:行贿活动,越级上访活动,家族或宗族对基层政权的干预活动,报复和暴力对抗活动。孙德厚则把它分为四种类型:暴力对抗型,_仁访抗议型,违法操纵型,反参与抵制型。而宋维强认为非制度化参与主要有这么几种:家族或宗族活动;人格化参与:包括个人结交、行贿、宴请活动等;非正常参与:包括合法的上访、投诉以及不合法的上访、抗议甚至暴力对抗、私人报复犯罪等。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以及导致的消极后果,这里不再赘述。
1.3.农民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研究
目前学者们对农民政治参与研究主要从经济、教育程度、心理及其它因素等儿个方面来分析。徐炜从经济和受教育程度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经济因素是影响村民政治参与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和传统政治文化(如家庭意识、乡土意识、重礼俗不重法治等心理状态)的影响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郭玉兰具体地从心理上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十大文化心理因索(宗族意识和乡土观念;礼俗重于法制的"关系学"概念;根深蒂固的"臣民"文化传统;无争无为思想;知足怕变思想;权力崇拜与畏惧心理;清高自许的落后美德观;官本位思想;小生产者心态;从众主义心态 。全志辉则以独特的视角从政治社会分层将农民分为政治精英和普通村民,认为精英动员是当前农民投票率增高的重要因素,而抽象的公民文化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无法解释村民的高投票率。这为研究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性质提供了新的视野。
1.4.农民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关系研究
亨廷顿指出,如果农民默许并认同现存的社会制度,他们就为该制度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如果它积极反对这个制度,它就会成为革命的载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农村的稳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定,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我国学者们也较早意识到农村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对农村农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研究得较多。
张守龙认为,政治稳定是指一个历史时期统治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也就是指一种安定团结局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权力机构的有序运转,二是人民同政治关系的协调一致。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动态有序的政治稳定是实现普遍公民有效政治参与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有效的政治参与并不总是与政治稳定成正比关系,不完善的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政治发展具有破坏作用,如农民政治参与的多样性和规范性发生冲突引发政治不稳定,由政治性参与向利益性参与转轨所引发的政治不稳定,农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心理不足引发政治不稳定,农民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影响政治的稳定。伍贤锋从农民政治参与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关系出发,阐述了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在实现农村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及完善农民政治制度的基本思路,认为农民参政是否完善,不仅影响着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决定和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马宝成则认为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村民自治代表了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他从村民自治与基层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把政治参与分为三种形式,即选举式参与,决策式参与和监督式参与,并探讨了三种参与形式对基层政治稳定的重大作用,指出在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政治制度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必须把政治参与纳入制度化的轨道,提高政治制度化的水平,以保证政治参与对于政治稳定的正面意义。另外,他认为法制建设也始终是中国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并对维护基层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5.提高农民政治参与质量的思路
针对当前农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提高农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质量的设想。陈强虎从分析村民权利虚化的小农经济原因入手,提出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的培养必须重新塑造新的经济基础,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34]。吴志明则提出,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党的政策,帮助农民树立现代公民意识,也是解决当前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的一条措施。王智军、项生华则提出了加强农民自组织建设的思路,认为农民自组织作为农民抗拒市场风险,维护自身利益的组织形式,作为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话语途径,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无法替代的,并提出我国农民自组织建设的设想:从纵向层面建设成农民自组织,地方农民自组织和全国农民自组织;从横向层面可建设成涉及农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经济自组织、政治自组织、文化自组织和社会服务自组织等。
1.6.结论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学者们对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农民非制度化参与研究较多而且深入,制度化参与研究较少而且多停留于表面;对农民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分散,某个角度的研究较为深入,而综合性的研究较少,对提高农民政治参与水平和质量方法的研究也是如此;有关农民政治参与实证方面的研究有一些,但多数分析得比较简单,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塞谬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1989,89。
[2]章荣君.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探析[J].人文杂志,2001年第l期。
[3]倪承海.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4]孙德厚.村民制度外政治参与行为是我国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J].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6期。
[5]宋维强.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J].长白学刊,2001年第6期。
作者简介:胡英婷,1990年5月生, 江苏南通如皋市人,河海大学理学院学生;丛小飞,1989年6月生, 江苏南通如东县人,河海大学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