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探究性学习具有语文性、自主性、过程性的特点,正确理解语文探究性的特点,能有效地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
关键词:语文;探究;语文性;自主性;过程性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的学习领域内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分析研讨、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正确把握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对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语文教师而言,理解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利于正确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对学生而言,理解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正确实施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少走弯路,最终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笔者认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语文性
语文教学是透过言语所承载的内容来学习言语,非语文教学是通过言语去发现或获得言语所承载的内容,说到底,语文教学就是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属于语文的探究性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性应该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首要特性,是区别其他课程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属性,它决定了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和方向,同时也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属。
有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时,带领学生探究两个问题。一是明朝的冤案,二是石灰产生过程中的化学反映。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带领学生到生物实验室做变色的实验,探究鲜花变色的秘密。这两位教师的做法明显违背了语文性的原则。探究明朝的冤案应属于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石灰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映应属于化学学科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做实验探究鲜花变色的秘密应于生物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显然这些活动文学科的本质背道而驰。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故而不能脱离具体的文本天马行空地去探究,文本也应是语文性的一个体现。再者,语文探究性学习不反对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探究,不管与什么学科跨学科探究,落脚点都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其他学科的素養。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不应让语文在探究性学习中被消解。“虽然学科之音没有壁垒,要彼此沟通,但沟通的结果不是使一个学科消解。”因此,守住语文的底线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二、自主性
学生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在探究性学习中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立足学生的学,探究性学习本来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有效学习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对于未知领域都有探究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的强烈。”由此看来,探究是学生的本能需要,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应以学生的这种需要为导向,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品质,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是创造力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个人,社会的向前发展就不可想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有创造力的人,一定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人,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一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语文探究学习实践中,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品质,为深层次的语文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自主质疑、自主选题、自主组建探究团队、自主查阅资料、自主提出假设、自主交流展示,当然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也不可完全放手,而应充分发挥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三、过程性
传统的教学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针对这一弊病,新课标的明确提出了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这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孔子把学习过程分为立志、学、思、习、行的过程,《中庸》把学习过程分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等几个过程。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以思维过程来看,就分为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四个阶段。因而,语文探究性学习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应关注探究的过程。
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尽量像严谨的科学研究那样,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加强对探究过程中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因为过程是用时间来衡量的,特别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这样,语文探究性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具有语文性、自主性、过程性的特点,正确理解语文探究性的特点,能有效地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包建新等.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语文;探究;语文性;自主性;过程性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的学习领域内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分析研讨、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正确把握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对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语文教师而言,理解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利于正确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对学生而言,理解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正确实施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少走弯路,最终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笔者认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语文性
语文教学是透过言语所承载的内容来学习言语,非语文教学是通过言语去发现或获得言语所承载的内容,说到底,语文教学就是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属于语文的探究性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性应该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首要特性,是区别其他课程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属性,它决定了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和方向,同时也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属。
有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时,带领学生探究两个问题。一是明朝的冤案,二是石灰产生过程中的化学反映。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带领学生到生物实验室做变色的实验,探究鲜花变色的秘密。这两位教师的做法明显违背了语文性的原则。探究明朝的冤案应属于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石灰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映应属于化学学科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做实验探究鲜花变色的秘密应于生物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显然这些活动文学科的本质背道而驰。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故而不能脱离具体的文本天马行空地去探究,文本也应是语文性的一个体现。再者,语文探究性学习不反对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探究,不管与什么学科跨学科探究,落脚点都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其他学科的素養。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不应让语文在探究性学习中被消解。“虽然学科之音没有壁垒,要彼此沟通,但沟通的结果不是使一个学科消解。”因此,守住语文的底线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二、自主性
学生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在探究性学习中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立足学生的学,探究性学习本来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有效学习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对于未知领域都有探究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的强烈。”由此看来,探究是学生的本能需要,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应以学生的这种需要为导向,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品质,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是创造力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个人,社会的向前发展就不可想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有创造力的人,一定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人,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一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语文探究学习实践中,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品质,为深层次的语文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自主质疑、自主选题、自主组建探究团队、自主查阅资料、自主提出假设、自主交流展示,当然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也不可完全放手,而应充分发挥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三、过程性
传统的教学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针对这一弊病,新课标的明确提出了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这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孔子把学习过程分为立志、学、思、习、行的过程,《中庸》把学习过程分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等几个过程。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以思维过程来看,就分为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四个阶段。因而,语文探究性学习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应关注探究的过程。
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尽量像严谨的科学研究那样,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加强对探究过程中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因为过程是用时间来衡量的,特别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这样,语文探究性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具有语文性、自主性、过程性的特点,正确理解语文探究性的特点,能有效地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包建新等.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