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召开那天,下旬刊全体编辑和杂志社的其他同志们一起,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坐在电视机前聆听习总书记的报告。当然了,不能光看,还要带着笔,带着本子,时不时奋笔疾书,抓紧记下点什么。
当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谈到传统文化时,小编心潮澎湃。
“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小编记下这些语句后,在“从娃娃抓起”下面用红笔画了一道重点线。
要知道,传统文化这可是我们杂志一直在倡导并践行的啊!我们一直在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做。所以,听到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个阐述,心里就是俩字:踏实。同时,努力的方向更加明确,更加坚定。
一直以来,杂志密切关注着习总书记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阐述,并且按照习主席的谆谆教诲一点一滴地努力践行着。
【习总书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时提及传统文化时指出
自2010年下旬刊创刊以来,7年的时间,杂志一直在密切关注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
令小编记忆犹新的是,创刊之初,编辑们深入基层进行家庭教育调研时,发现很多基层的家长对于孝道、对于洗脚尽孝、对于让孩子单纯地背诵《弟子规》、对于抛弃国办幼儿园送孩子去“诵经”(经,指《三字经》)有盲目追捧的现象。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召开编辑会,邀请资深专栏作者讨论这一现象,冷静地分析这股“风”的来头。
一方面,这一现象反应了大众尤其是为人父母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求。确实,经过长时间的沉寂,民众对于传统文化从不闻不问、避而远之,到盲目崇尚及照搬西方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到现在有需要、想了解、想知道、渴求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欣慰的。
另一方面,作为妇联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一份重量级刊物,我们有责任必须让广大家长读者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三字经》《弟子规》这么单薄,还有更多经典、更多精髓需要并值得家长去学习,从而实现对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引导。
至于洗脚尽孝这种方式,时代在发展、在进步,诸如“二十孝”中卧冰求鲤、割肉救母这样的封建糟粕,也是必须提醒广大家长注意摒弃,決不能让封建余毒卷土重来。《我教姥爷用智能手机》这样的新时代尽孝方式的文章,就是在引导广大家长用与时俱进的方式方法对老人尽孝。文章虽小,反响不小。
同时,杂志先是制作了读者讨论,比如:《要不要孩子背三字经》。读者在此讨论中各抒己见,兼容并蓄,杂志利用读者的各路观点溯本清源、抛砖引玉;之后,杂志又邀请传统文化专家刘梦溪(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学研究学者)、徐梓(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祝安顺(中华书局副编审、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展开讨论,形成观点“对打”,在激烈的争论中,让读者对传统文化这件事保持理性、科学的头脑,为读者指明学习的方向。
当然,仅有讨论还不够,杂志还邀请专家进行专题制作,比如,邀请《百家讲坛》专家、孔子基金学会委员鲍鹏山撰写《大伙追了那么多年的弟子规,其实并不是国学“经典”》《弟子应该“规”吗?》;邀请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水撰写《到底要不要学“弟子规”》等等。
另外,我们从心理学角度,为家长分析和阐述为何如此期盼孩子感恩、为何迫不及待地要求孩子读《弟子规》《三字经》这些寥寥数语让孩子“听话”“顺从”的心理成因,制作了《孩子不懂感恩源于家长的溺爱或冷漠》专题。
同时从从教育学的角度,制作了《不要向孩子讨要感恩》专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制作了《感恩的心,让孩子一生幸福》专题。
读者因我们的这些专题而得到了思想上的提升,不仅对传统文化做到了真正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还作为义务的宣传员,将这些知识传播给亲友、邻居,甚至自己孩子的老师,影响到一大批人,更多人群受益。
【习总书记: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2014年9月11日前往塔吉克斯坦专机中,习近平万里高空聊传统文化
不死读《三字经》《弟子规》,引导家长读什么?怎么读?
作为一份省妇联的家庭教育杂志,必须担负引领广大家长的责任。首先,我们解决“读什么”的问题,邀请《百家讲坛》主讲鲍鹏山开辟了专栏“和孩子一起读《论语》”,用故事、用孩子能听懂的、接受的语言解读《论语》,使传统经典潜移默化。
邀请文化学者、专栏作家郑连根撰写了《手把手教孩子背诵传统经典》;制作了重磅专题《要不要背古诗?怎么背》《九大伪古典,亮瞎咱的眼》,深受读者好评。
特别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份杂志自1985年创刊以来,相伴我们基层读者有32年的历史,一直以妇联“娘家人”的面目出现,而且近两年来国家已经明确“家庭教育由妇联主抓”,因此,读者对杂志文章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有着一种深度依赖和信任。
也因此,我们制作的专题,知识点的传播率、到达率优于网络传播。在读者给我们的反馈中,有这样的描述:每每看到美丽宜人的景色,开始喜欢用诗词来抒怀了,即使不会,也想去查查有什么诗词可以“应景”。白露时,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到了中秋,不仅能想引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能联想起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色落谁家”等很多我们过去认为不是那么耳熟能详的诗句。
这给杂志编辑以启示:那些原本我们认为很曲高和寡、很“高大上”的经典诗词,恰恰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是可以渗透进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的。习总书记阐述的“文化自信”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的,只是这种自信,需要我们这样一份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省级妇联媒体大力提倡、大力传播、大力提升的。 【习总书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十九大報告
中华美学,除了美在诗词,美在歌赋,美在经典,杂志如何结合新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我们寻找了各种适合杂志展现的文化载体,比如汉字、中医、书法、家信、家训、家风、兵法等等。
为此,我们早在2014年,就发掘了被竺可桢、茅盾等大家推崇的童年启蒙教材——清代初版的解释字根意义、为汉字正本清源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一书的价值,与再版的出版社合作,专门辟出专栏,配上具有古风韵味的原版插图,每期摘录8个汉字,展示汉字的书写之美、字义之美、引申之美。在对读者调研时,很多家长反映,这个专栏让孩子领略了汉字之美,找到了与“老祖宗”的链接。这个栏目,让读者带着他们的孩子一起,“认汉字、明事理、做端庄中国人”。
杂志一向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渗透,2012年已经开辟了“中华传统节日”专栏,每月介绍一个中华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邀请的作者是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刘宗迪。鲜活的文字、朴素的故事,配上原创手绘的主题漫画,活色生香、贴近生活,深受读者喜爱,这样的文章或爸爸妈妈读给孩子听,或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读。在读过之后,爸爸妈妈还讲述自己小时候怎么过这种节日的故事,以及当时作为一个孩子时的感受和难忘的经历,极大地促进了家族故事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美学、礼仪、规矩、禁忌的薪火相传。让孩子们在这有温度的情感传承与连接中,找到中华之根,让他们知道中国的节日是这么有趣这么有文化底蕴,这比西方圣诞节、万圣节更有意义,也更有归属感。
尤其令编辑难忘的是,我们做过的清明节节日专题,《清明节,生命季》、《清明节:讲述家族的故事,给孩子一个安身立命的资本》、《清明节,一次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告别和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清明节的仪式可以很美很有意义》,这些专题不仅让读者刷新了对清明节的认识,回归清明节的本意,对于我们杂志编辑来说,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好机会,亦更加坚定了杂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
继“中华传统节日”专栏之后,我们又开辟了“中华传统节气”专栏。不断有家长反馈说,这些节气的知识、典故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先人的科学、智慧,让他们感慨、感叹,用他们的原话说,“没想到中华民族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读罢文章,爱我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感觉油然而生,原来,爱国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事情,而是可以这么具体、这么细化、这么生动!一定给孩子好好讲讲节气的故事!”
在做这个节气的专栏时,我们不仅做文章,还引导家长和孩子利用节气一起做游戏。比如,春分时,我们举办了读者春分立蛋大赛,没想到,反响特别好,有的一家人比赛,有的和亲戚比赛、和同学比赛、和邻居比赛。还有的读者是老师,他们就把这个春分立蛋活动延伸到了课堂,有的读者是居委会工作人员,他们就组织社区邻里进行立蛋大赛,并且,在我们的倡导下,春分立蛋成了一些家庭的保留节目,相约每年春分进行这种具有仪式感、趣味感的亲子活动。
让中华传统的美感和仪式感一代代传承下去,尤其是在家庭中,让家长和孩子共同了解、共同学习,效果真的很好。
2017年,杂志邀请重量级的团队和作者,为我们开辟了专版——中华之脉。下设认识中医(山东大学六艺堂供稿)、书法博士说书法(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博士)、万金家书、谆谆家训、传世家风(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员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白话兵法(作者为孙子研究会会长)栏目,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用家长和孩子听得懂、学得会、喜闻乐见的叙述、笔调和故事,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习总书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
山东是传统文化资源大省。讲好山东传统文化故事,展现山东传统文化风采,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骄傲又任重道远的事情。
面对伟大的新时代,如何用传统文化文化的力量更好地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抓起,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是时代课题,更是使命担当。作为省妇联的宣传媒体,杂志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齐鲁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贡献妇联力量。
今后,杂志将用好齐鲁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构筑崇德向善、活力迸发、繁荣多彩、文明和谐的传统文化高地,杂志在省妇联的领导下,有责任有义务策划、构架、采写、编辑更多更好的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的传统文化文章,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
当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谈到传统文化时,小编心潮澎湃。
“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小编记下这些语句后,在“从娃娃抓起”下面用红笔画了一道重点线。
要知道,传统文化这可是我们杂志一直在倡导并践行的啊!我们一直在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做。所以,听到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个阐述,心里就是俩字:踏实。同时,努力的方向更加明确,更加坚定。
一直以来,杂志密切关注着习总书记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阐述,并且按照习主席的谆谆教诲一点一滴地努力践行着。
【习总书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时提及传统文化时指出
自2010年下旬刊创刊以来,7年的时间,杂志一直在密切关注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
令小编记忆犹新的是,创刊之初,编辑们深入基层进行家庭教育调研时,发现很多基层的家长对于孝道、对于洗脚尽孝、对于让孩子单纯地背诵《弟子规》、对于抛弃国办幼儿园送孩子去“诵经”(经,指《三字经》)有盲目追捧的现象。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召开编辑会,邀请资深专栏作者讨论这一现象,冷静地分析这股“风”的来头。
一方面,这一现象反应了大众尤其是为人父母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求。确实,经过长时间的沉寂,民众对于传统文化从不闻不问、避而远之,到盲目崇尚及照搬西方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到现在有需要、想了解、想知道、渴求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欣慰的。
另一方面,作为妇联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一份重量级刊物,我们有责任必须让广大家长读者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三字经》《弟子规》这么单薄,还有更多经典、更多精髓需要并值得家长去学习,从而实现对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引导。
至于洗脚尽孝这种方式,时代在发展、在进步,诸如“二十孝”中卧冰求鲤、割肉救母这样的封建糟粕,也是必须提醒广大家长注意摒弃,決不能让封建余毒卷土重来。《我教姥爷用智能手机》这样的新时代尽孝方式的文章,就是在引导广大家长用与时俱进的方式方法对老人尽孝。文章虽小,反响不小。
同时,杂志先是制作了读者讨论,比如:《要不要孩子背三字经》。读者在此讨论中各抒己见,兼容并蓄,杂志利用读者的各路观点溯本清源、抛砖引玉;之后,杂志又邀请传统文化专家刘梦溪(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学研究学者)、徐梓(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祝安顺(中华书局副编审、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展开讨论,形成观点“对打”,在激烈的争论中,让读者对传统文化这件事保持理性、科学的头脑,为读者指明学习的方向。
当然,仅有讨论还不够,杂志还邀请专家进行专题制作,比如,邀请《百家讲坛》专家、孔子基金学会委员鲍鹏山撰写《大伙追了那么多年的弟子规,其实并不是国学“经典”》《弟子应该“规”吗?》;邀请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水撰写《到底要不要学“弟子规”》等等。
另外,我们从心理学角度,为家长分析和阐述为何如此期盼孩子感恩、为何迫不及待地要求孩子读《弟子规》《三字经》这些寥寥数语让孩子“听话”“顺从”的心理成因,制作了《孩子不懂感恩源于家长的溺爱或冷漠》专题。
同时从从教育学的角度,制作了《不要向孩子讨要感恩》专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制作了《感恩的心,让孩子一生幸福》专题。
读者因我们的这些专题而得到了思想上的提升,不仅对传统文化做到了真正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还作为义务的宣传员,将这些知识传播给亲友、邻居,甚至自己孩子的老师,影响到一大批人,更多人群受益。
【习总书记: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2014年9月11日前往塔吉克斯坦专机中,习近平万里高空聊传统文化
不死读《三字经》《弟子规》,引导家长读什么?怎么读?
作为一份省妇联的家庭教育杂志,必须担负引领广大家长的责任。首先,我们解决“读什么”的问题,邀请《百家讲坛》主讲鲍鹏山开辟了专栏“和孩子一起读《论语》”,用故事、用孩子能听懂的、接受的语言解读《论语》,使传统经典潜移默化。
邀请文化学者、专栏作家郑连根撰写了《手把手教孩子背诵传统经典》;制作了重磅专题《要不要背古诗?怎么背》《九大伪古典,亮瞎咱的眼》,深受读者好评。
特别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份杂志自1985年创刊以来,相伴我们基层读者有32年的历史,一直以妇联“娘家人”的面目出现,而且近两年来国家已经明确“家庭教育由妇联主抓”,因此,读者对杂志文章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有着一种深度依赖和信任。
也因此,我们制作的专题,知识点的传播率、到达率优于网络传播。在读者给我们的反馈中,有这样的描述:每每看到美丽宜人的景色,开始喜欢用诗词来抒怀了,即使不会,也想去查查有什么诗词可以“应景”。白露时,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到了中秋,不仅能想引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能联想起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色落谁家”等很多我们过去认为不是那么耳熟能详的诗句。
这给杂志编辑以启示:那些原本我们认为很曲高和寡、很“高大上”的经典诗词,恰恰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是可以渗透进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的。习总书记阐述的“文化自信”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的,只是这种自信,需要我们这样一份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省级妇联媒体大力提倡、大力传播、大力提升的。 【习总书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十九大報告
中华美学,除了美在诗词,美在歌赋,美在经典,杂志如何结合新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我们寻找了各种适合杂志展现的文化载体,比如汉字、中医、书法、家信、家训、家风、兵法等等。
为此,我们早在2014年,就发掘了被竺可桢、茅盾等大家推崇的童年启蒙教材——清代初版的解释字根意义、为汉字正本清源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一书的价值,与再版的出版社合作,专门辟出专栏,配上具有古风韵味的原版插图,每期摘录8个汉字,展示汉字的书写之美、字义之美、引申之美。在对读者调研时,很多家长反映,这个专栏让孩子领略了汉字之美,找到了与“老祖宗”的链接。这个栏目,让读者带着他们的孩子一起,“认汉字、明事理、做端庄中国人”。
杂志一向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渗透,2012年已经开辟了“中华传统节日”专栏,每月介绍一个中华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邀请的作者是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刘宗迪。鲜活的文字、朴素的故事,配上原创手绘的主题漫画,活色生香、贴近生活,深受读者喜爱,这样的文章或爸爸妈妈读给孩子听,或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读。在读过之后,爸爸妈妈还讲述自己小时候怎么过这种节日的故事,以及当时作为一个孩子时的感受和难忘的经历,极大地促进了家族故事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美学、礼仪、规矩、禁忌的薪火相传。让孩子们在这有温度的情感传承与连接中,找到中华之根,让他们知道中国的节日是这么有趣这么有文化底蕴,这比西方圣诞节、万圣节更有意义,也更有归属感。
尤其令编辑难忘的是,我们做过的清明节节日专题,《清明节,生命季》、《清明节:讲述家族的故事,给孩子一个安身立命的资本》、《清明节,一次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告别和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清明节的仪式可以很美很有意义》,这些专题不仅让读者刷新了对清明节的认识,回归清明节的本意,对于我们杂志编辑来说,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好机会,亦更加坚定了杂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
继“中华传统节日”专栏之后,我们又开辟了“中华传统节气”专栏。不断有家长反馈说,这些节气的知识、典故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先人的科学、智慧,让他们感慨、感叹,用他们的原话说,“没想到中华民族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读罢文章,爱我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感觉油然而生,原来,爱国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事情,而是可以这么具体、这么细化、这么生动!一定给孩子好好讲讲节气的故事!”
在做这个节气的专栏时,我们不仅做文章,还引导家长和孩子利用节气一起做游戏。比如,春分时,我们举办了读者春分立蛋大赛,没想到,反响特别好,有的一家人比赛,有的和亲戚比赛、和同学比赛、和邻居比赛。还有的读者是老师,他们就把这个春分立蛋活动延伸到了课堂,有的读者是居委会工作人员,他们就组织社区邻里进行立蛋大赛,并且,在我们的倡导下,春分立蛋成了一些家庭的保留节目,相约每年春分进行这种具有仪式感、趣味感的亲子活动。
让中华传统的美感和仪式感一代代传承下去,尤其是在家庭中,让家长和孩子共同了解、共同学习,效果真的很好。
2017年,杂志邀请重量级的团队和作者,为我们开辟了专版——中华之脉。下设认识中医(山东大学六艺堂供稿)、书法博士说书法(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博士)、万金家书、谆谆家训、传世家风(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员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白话兵法(作者为孙子研究会会长)栏目,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用家长和孩子听得懂、学得会、喜闻乐见的叙述、笔调和故事,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习总书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
山东是传统文化资源大省。讲好山东传统文化故事,展现山东传统文化风采,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骄傲又任重道远的事情。
面对伟大的新时代,如何用传统文化文化的力量更好地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抓起,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是时代课题,更是使命担当。作为省妇联的宣传媒体,杂志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齐鲁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贡献妇联力量。
今后,杂志将用好齐鲁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构筑崇德向善、活力迸发、繁荣多彩、文明和谐的传统文化高地,杂志在省妇联的领导下,有责任有义务策划、构架、采写、编辑更多更好的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的传统文化文章,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