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薪火相传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810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召开那天,下旬刊全体编辑和杂志社的其他同志们一起,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坐在电视机前聆听习总书记的报告。当然了,不能光看,还要带着笔,带着本子,时不时奋笔疾书,抓紧记下点什么。
  当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谈到传统文化时,小编心潮澎湃。
  “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小编记下这些语句后,在“从娃娃抓起”下面用红笔画了一道重点线。
  要知道,传统文化这可是我们杂志一直在倡导并践行的啊!我们一直在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做。所以,听到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个阐述,心里就是俩字:踏实。同时,努力的方向更加明确,更加坚定。
  一直以来,杂志密切关注着习总书记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阐述,并且按照习主席的谆谆教诲一点一滴地努力践行着。
  【习总书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时提及传统文化时指出
  自2010年下旬刊创刊以来,7年的时间,杂志一直在密切关注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
  令小编记忆犹新的是,创刊之初,编辑们深入基层进行家庭教育调研时,发现很多基层的家长对于孝道、对于洗脚尽孝、对于让孩子单纯地背诵《弟子规》、对于抛弃国办幼儿园送孩子去“诵经”(经,指《三字经》)有盲目追捧的现象。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召开编辑会,邀请资深专栏作者讨论这一现象,冷静地分析这股“风”的来头。
  一方面,这一现象反应了大众尤其是为人父母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求。确实,经过长时间的沉寂,民众对于传统文化从不闻不问、避而远之,到盲目崇尚及照搬西方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到现在有需要、想了解、想知道、渴求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欣慰的。
  另一方面,作为妇联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一份重量级刊物,我们有责任必须让广大家长读者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三字经》《弟子规》这么单薄,还有更多经典、更多精髓需要并值得家长去学习,从而实现对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引导。
  至于洗脚尽孝这种方式,时代在发展、在进步,诸如“二十孝”中卧冰求鲤、割肉救母这样的封建糟粕,也是必须提醒广大家长注意摒弃,決不能让封建余毒卷土重来。《我教姥爷用智能手机》这样的新时代尽孝方式的文章,就是在引导广大家长用与时俱进的方式方法对老人尽孝。文章虽小,反响不小。
  同时,杂志先是制作了读者讨论,比如:《要不要孩子背三字经》。读者在此讨论中各抒己见,兼容并蓄,杂志利用读者的各路观点溯本清源、抛砖引玉;之后,杂志又邀请传统文化专家刘梦溪(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学研究学者)、徐梓(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祝安顺(中华书局副编审、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展开讨论,形成观点“对打”,在激烈的争论中,让读者对传统文化这件事保持理性、科学的头脑,为读者指明学习的方向。
  当然,仅有讨论还不够,杂志还邀请专家进行专题制作,比如,邀请《百家讲坛》专家、孔子基金学会委员鲍鹏山撰写《大伙追了那么多年的弟子规,其实并不是国学“经典”》《弟子应该“规”吗?》;邀请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水撰写《到底要不要学“弟子规”》等等。
  另外,我们从心理学角度,为家长分析和阐述为何如此期盼孩子感恩、为何迫不及待地要求孩子读《弟子规》《三字经》这些寥寥数语让孩子“听话”“顺从”的心理成因,制作了《孩子不懂感恩源于家长的溺爱或冷漠》专题。
  同时从从教育学的角度,制作了《不要向孩子讨要感恩》专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制作了《感恩的心,让孩子一生幸福》专题。
  读者因我们的这些专题而得到了思想上的提升,不仅对传统文化做到了真正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还作为义务的宣传员,将这些知识传播给亲友、邻居,甚至自己孩子的老师,影响到一大批人,更多人群受益。
  【习总书记: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2014年9月11日前往塔吉克斯坦专机中,习近平万里高空聊传统文化
  不死读《三字经》《弟子规》,引导家长读什么?怎么读?
  作为一份省妇联的家庭教育杂志,必须担负引领广大家长的责任。首先,我们解决“读什么”的问题,邀请《百家讲坛》主讲鲍鹏山开辟了专栏“和孩子一起读《论语》”,用故事、用孩子能听懂的、接受的语言解读《论语》,使传统经典潜移默化。
  邀请文化学者、专栏作家郑连根撰写了《手把手教孩子背诵传统经典》;制作了重磅专题《要不要背古诗?怎么背》《九大伪古典,亮瞎咱的眼》,深受读者好评。
  特别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份杂志自1985年创刊以来,相伴我们基层读者有32年的历史,一直以妇联“娘家人”的面目出现,而且近两年来国家已经明确“家庭教育由妇联主抓”,因此,读者对杂志文章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有着一种深度依赖和信任。
  也因此,我们制作的专题,知识点的传播率、到达率优于网络传播。在读者给我们的反馈中,有这样的描述:每每看到美丽宜人的景色,开始喜欢用诗词来抒怀了,即使不会,也想去查查有什么诗词可以“应景”。白露时,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到了中秋,不仅能想引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能联想起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色落谁家”等很多我们过去认为不是那么耳熟能详的诗句。
  这给杂志编辑以启示:那些原本我们认为很曲高和寡、很“高大上”的经典诗词,恰恰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是可以渗透进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的。习总书记阐述的“文化自信”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的,只是这种自信,需要我们这样一份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省级妇联媒体大力提倡、大力传播、大力提升的。   【习总书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十九大報告
  中华美学,除了美在诗词,美在歌赋,美在经典,杂志如何结合新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我们寻找了各种适合杂志展现的文化载体,比如汉字、中医、书法、家信、家训、家风、兵法等等。
  为此,我们早在2014年,就发掘了被竺可桢、茅盾等大家推崇的童年启蒙教材——清代初版的解释字根意义、为汉字正本清源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一书的价值,与再版的出版社合作,专门辟出专栏,配上具有古风韵味的原版插图,每期摘录8个汉字,展示汉字的书写之美、字义之美、引申之美。在对读者调研时,很多家长反映,这个专栏让孩子领略了汉字之美,找到了与“老祖宗”的链接。这个栏目,让读者带着他们的孩子一起,“认汉字、明事理、做端庄中国人”。
  杂志一向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渗透,2012年已经开辟了“中华传统节日”专栏,每月介绍一个中华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邀请的作者是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刘宗迪。鲜活的文字、朴素的故事,配上原创手绘的主题漫画,活色生香、贴近生活,深受读者喜爱,这样的文章或爸爸妈妈读给孩子听,或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读。在读过之后,爸爸妈妈还讲述自己小时候怎么过这种节日的故事,以及当时作为一个孩子时的感受和难忘的经历,极大地促进了家族故事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美学、礼仪、规矩、禁忌的薪火相传。让孩子们在这有温度的情感传承与连接中,找到中华之根,让他们知道中国的节日是这么有趣这么有文化底蕴,这比西方圣诞节、万圣节更有意义,也更有归属感。
  尤其令编辑难忘的是,我们做过的清明节节日专题,《清明节,生命季》、《清明节:讲述家族的故事,给孩子一个安身立命的资本》、《清明节,一次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告别和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清明节的仪式可以很美很有意义》,这些专题不仅让读者刷新了对清明节的认识,回归清明节的本意,对于我们杂志编辑来说,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好机会,亦更加坚定了杂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
  继“中华传统节日”专栏之后,我们又开辟了“中华传统节气”专栏。不断有家长反馈说,这些节气的知识、典故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先人的科学、智慧,让他们感慨、感叹,用他们的原话说,“没想到中华民族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读罢文章,爱我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感觉油然而生,原来,爱国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事情,而是可以这么具体、这么细化、这么生动!一定给孩子好好讲讲节气的故事!”
  在做这个节气的专栏时,我们不仅做文章,还引导家长和孩子利用节气一起做游戏。比如,春分时,我们举办了读者春分立蛋大赛,没想到,反响特别好,有的一家人比赛,有的和亲戚比赛、和同学比赛、和邻居比赛。还有的读者是老师,他们就把这个春分立蛋活动延伸到了课堂,有的读者是居委会工作人员,他们就组织社区邻里进行立蛋大赛,并且,在我们的倡导下,春分立蛋成了一些家庭的保留节目,相约每年春分进行这种具有仪式感、趣味感的亲子活动。
  让中华传统的美感和仪式感一代代传承下去,尤其是在家庭中,让家长和孩子共同了解、共同学习,效果真的很好。
  2017年,杂志邀请重量级的团队和作者,为我们开辟了专版——中华之脉。下设认识中医(山东大学六艺堂供稿)、书法博士说书法(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博士)、万金家书、谆谆家训、传世家风(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员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白话兵法(作者为孙子研究会会长)栏目,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用家长和孩子听得懂、学得会、喜闻乐见的叙述、笔调和故事,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习总书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
  山东是传统文化资源大省。讲好山东传统文化故事,展现山东传统文化风采,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骄傲又任重道远的事情。
  面对伟大的新时代,如何用传统文化文化的力量更好地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抓起,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是时代课题,更是使命担当。作为省妇联的宣传媒体,杂志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齐鲁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贡献妇联力量。
  今后,杂志将用好齐鲁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构筑崇德向善、活力迸发、繁荣多彩、文明和谐的传统文化高地,杂志在省妇联的领导下,有责任有义务策划、构架、采写、编辑更多更好的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的传统文化文章,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
其他文献
也许每个人都有一种奇想:预知未来,预知成败。所以许多人花大价钱去算命、去膜拜、去求神。但人到底能不能预知未来,预知成败呢?  《孙子兵法》给的答案是:能。  那么,《孙子兵法》预知胜负的筹码都有哪些?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事儿:蒋介石的军队为什么打不了游击战?  可能一提到游击战,我们立即会想到这是八路军的“专利”。事实上,蒋介石不仅想,而且对游击战认识还很深刻,他知道游击战是抵抗
期刊
周末娘倆开车回家,伊朵在后座低头看书,对我“保护眼睛”的警告置若罔闻。  她突然自己把书一合,扔到一边难过地说:“这本书我以后再也不看了!”  为什么?  原来,书里面有两个故事,一个讲的是狐狸吃小鸟,还有一个配了狼吃小羊的插图,“我不忍心看可爱的小动物被吃掉”,伊朵难过地说。  心莫名就柔软了一下。忍不住表扬她:“说明你真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原本就是自然界的法则啊,所以一
期刊
微信简直是个好东东,要不我们怎么说赶上了好时代?诚然,微信上面垃圾多多,但除了垃圾,微信上毕竟有那么多一看就是正儿八经的东东,比如艺术,比如艺术中的一大门类——书法。书法借微信来传播,算得上是时代带给书艺的福音。  微信传播书法的贡献之一,是让无数微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哪怕蹲马桶上都能点开书法的资讯和书法名家作品,秒知展览信息、零距离浏览书法作品。不过这还都是正常情况,最给力的是经常有一些书
期刊
周日是兒子荷包集中上兴趣班的一天。上午上完围棋回来,一进门就眉开眼笑:妈妈!我今天大胜一个一段的小朋友。我把他杀得几乎一个活棋都没留……我厉害吧?  两只手抱着你的头,掰过来和他直视,笑得见牙不见眼。  下午先去上书法,回来后嗷嗷叫:妈妈!书法老师表扬我进步大,书法老师对我特别好,她觉得我非常有天分。我厉害吧?  两只手抱着你的头,掰过来和他直视,笑得见牙不见眼。  然后去上英语课,回来说:我今天
期刊
我最风光的时候,大概是小学。那时候的我,德智美全面发展,一路从小队长、组长干起,到后面的语文课代表、美术课代表,再到后来的中队委、宣传委员,平均每个学年都会增加新的职务。到了五年级的时候,我已经身兼八职。如果一个班就是一个国的话,那时候的我非常有些VIP大臣的意思。如果按照规矩,介绍人物前先介绍头衔,那我的身份得巴拉巴拉说两分钟。  与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班长。我们的班长大人从一年级开始就当
期刊
前段时间,已经移居国外的一位朋友要从国内买《十万个为什么》带回去,给正在上小学的孩子阅读。正好这段时间我在写一本与之相关的书,了解《十万个为什么》最新版本的出版发行情况,给他推荐了第六版的新书。  《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长起来的一直到近些年还在读书的孩子们,都非常熟悉,甚至带着几分怀念和感激。在少年儿童科普读物相对匮乏的年代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可能就会使一个孩子从此走上科
期刊
常爸曾听一位“老司机”聊八卦:上幼儿园时,有一群鸡血爸妈自发建了个群,叫“超常儿童家长群”;到了小学,群名被改为“学霸家长群”;到了中学,这个群依然还在,只是名字变成了大家都认可的“普娃家长群”……  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的心气儿总会容易特别高——  不到4个月,偶然间发了个类似“mama”的音,我们会惊呼Ta是个语言天才;刚过1岁,就能原地和着音乐上下弯腿,我们就断言Ta有艺术细胞;还没到2岁生
期刊
老爹:  从小不喜欢在人前讲话,几个人对我也是个挑战,人越多越说不出话来。出来这几年,每一节课都有小组演示或者个人演示,不管面对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虽然还会紧张,但逐渐能够在很多人面前做展示了。对于我来说,花大量时间准备十分钟到二十分钟要讲的东西,讲得自己满意,不是照本宣科、照念照读那样地讲,还是会挂一漏万,讲得没有次序,总是有些小气馁和小遗憾,底气不足。和那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姐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
期刊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在对问题的认识、体验上,深度的不同,一定会有收获的不同,有时会有本质的不同。  而平日里,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词语:深度体验、深度交流、深度挖掘、深度报道、深度合作、深度工作、深度生活,甚至还有深度睡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令人心生敬畏与向往。  不过,在这个日渐浮躁与肤浅的时代,“深度”这个词越来越显得难能可贵,或者说
期刊
在各大亲子群里经常可以看到家长们在讨论,应该给孩子选择什么类型的课外书,好让自己得到解放;或者时常在遇到孩子出现什么状况的时候,听到家长们提问,“有没有什么可以推荐的书,给孩子看了Ta就会好?”  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很注重对家庭阅读氛围的养成,例如他们会费尽苦心在家庭的角角落落都布满书,或是给孩子设计非常温馨舒适的阅读角,希望孩子热爱阅读,从阅读中受益。甚至听有一些家长说,最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