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府邸修缮的“四项基本原则”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549976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恭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清朝两名重要人物和珅与奕先后居住在此而闻名。它是目前北京保存较为完整且可以对外开放的清代王府,花园部分已于1988年对外开放,府邸部分因长期被多家单位占用,一直无法对外开放,直至2006年才腾空完毕。在过去,由于府邸人为改造程度较大,且缺乏必要的维修,损坏较为严重。全面开放恭王府是周总理的遗愿,也一直受到党的三代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亲临恭王府视察并对保护和开放做出重要指示。为早日实现周总理全面开放恭王府的遗愿,向世人系统地展示清代王府的历史沿革、建筑规制和王府文化,首要任务是要对腾退后的府邸古建筑进行全面修缮。
  


  2003年,我们委托清华大学和河北省古建研究所编制了《恭王府保护规划》和《恭王府文物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国家文物局获准后,根据财政部的要求,请北京华盛中天咨询有限公司以《恭王府保护规划》和《恭王府文物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编制出《恭王府邸文物保护修缮工程专项资金申请报告》。2003年10月,文化部、财政部特拨专款1.6亿元用于府邸古建的修缮保护。在此基础上,恭王府又自筹资金0.4亿元对府邸进行维修,总投资额约为2亿元。本次修缮工程是1850年以来恭王府最大的一次修缮,也是国家对王府修缮工程投资最多的一次,工程已先后被列入国家四大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和“十一五”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恭王府从和珅建和宅开始到现在已有230多年历史,按照什么时期的恭王府进行修缮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经过与专家共同研究,我们确定按照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恭亲王府最兴盛时期的历史原貌进行恢复性修缮,在同治、光绪时期之前的,有重要价值的历史信息要保留下来。恭王府是最不按照王府规制建设的一座王府,只有这样定位才能充分反映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根据恭王府修缮工程的特点,我们确定了“有原始根据的按原始根据修缮;没有原始根据的,按最接近的历史根据进行修缮;既无原始根据,又无历史根据的,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修缮;专家也吃不准的,按现状进行保护性修缮”的古建修缮原则。
  
  按原始根据修缮
  
  原始根据包括两方面:一是古建筑及附属文物遗留的文物遗迹;二是历史照片、图纸等文献资料反映的原始根据。所以除了在修缮工程的施工现场尽全力搜寻遗留的历史遗迹外,我们还必须启动对恭王府历史资料的征集、查找、整理、研究工作。
  在拆除“乐道堂”顶棚时,我们先后发现了高等级的凤纹和玺彩画与级别较低的宋锦硬包袱彩画。“乐道堂”分为前后两卷建筑,后卷明间脊檩上留存的凤纹和玺彩画为公主下嫁时期所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前卷后檐发现的级别低于和玺的宋锦硬包袱彩画,经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应该是和珅时期“乐道堂”殿外檐留存的遗迹。这些文物遗存为我们恢复该院落外檐彩画提供了最为可靠的原始根据。又如在锡晋斋室内勘察时,我们在墙上发现了银地绿花的壁纸。经考证,这些壁纸应为奕时期的遗留物。这些残存壁纸的出现,为室内裱糊纸张的设计和制作提供了详实的原始根据。再如,葆光室木柱的颜色在修缮方案中是按照红色进行的设计(通常木柱习惯于油饰为红色),但是在葆光室施工时却意外发现木柱上的油饰是绿色。根据这一发现,我们及时更改了原方案,将红色油饰改为绿色。
  考古发掘也是找寻原始根据的一种重要途径。为使银銮殿及东路垂花门的复建设计有据可依,更具科学性,2004年11月,我单位委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进行修缮工程部分建筑基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工作结束后,中路银銮殿、东路乐道堂院落的垂花门、东阿斯门等地下部分建筑遗址的位置清晰可辨。考古发掘反映的这些原始根据,为复建这些建筑的地下基础提供了准确的设计依据。
  


  查找和征集历史照片、图纸等文献资料,也是寻找原始根据的一个主要渠道。开始修复多福轩的时候,曾见不少文章的作者认为,多福轩名称的来历是因为里面满墙贴了福字,要按此形式进行恢复。后来中心找到了当年辅仁大学1940年校刊上登载的多福轩照片(时为辅仁大学女院图书馆),发现多福轩殿堂正中有四扇屏门,屏门上方和两侧抱柱上悬挂有匾额和对联,墙上则挂有多块“福寿”二字的大匾,而不是满屋贴“福”字。我们从老照片中找到的原始根据,为复原多福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从“多福轩”留存的现状看,正殿前檐仅在明间留下一扇大门,而次间则为槛墙和槛窗。修缮过程中发现次间槛墙和槛窗所用木料极差,曾怀疑前人建造时偷工减料。在工程修缮的关键时刻,我们查寻到样式雷的恭王府平面图和中国营造学社1937年的恭王府实测图。对比“多福轩”正殿的建筑形式,我们发现两处图纸中绘制的前檐部分均为三开间门扇。这种三明两暗的建筑格局与载涛所撰《清末贵族生活》一文中“此厅如系三间,则全敞;系五间,则三明两暗”的叙述完全相吻合。两处年代不同的图纸与文字资料完全一致的记载充分说明,“多福轩”正殿前檐原为三开间隔扇门,同时也清楚地解释出次间槛墙、槛窗所用木料较差的原因是由于辅仁大学时期改建所致。为使修缮后的“多福轩”与历史原貌相符,施工中根据已查询的历史资料及时对修缮方案进行调整,按原始根据恢复了“多福轩”正殿前檐三扇大门的建筑格局,再现了历史原状。这两份宝贵的图纸资料也成为此次维修施工的重要依据。
  
  按最接近的历史根据进行修缮
  
  以府邸外檐彩画为例。府邸建筑外檐均饰以彩绘,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已看不出彩画图案。80年代,重新对外檐彩画进行了绘制,当时由于缺乏准确的调研和论证,外檐一律绘制成苏式包袱彩画,与王府原存彩画差距极大。经过查找资料,在陈鸿舜先生后裔捐赠的老照片中发现有府邸天香庭院游廊和锡晋斋外檐的彩画。虽然是黑白照片,无法全面反映彩画的颜色,但却能展现彩画的图案,因此这些照片是最接近历史根据的资料。在该庭院外檐彩画的设计中,这些照片发挥了重要作用。
  


  又如“多福轩”的书架。在清华大学藏中国营造学社1936年绘制的府邸实测图中,标有书架的具体尺寸,但是所用木料的材质类别在图中没有体现。开始时,书架是采用松木制作,但是效果非常不理想。为使恢复的书架与主人的地位更加接近,我们到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等处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书架材质均为楠木所制。结合府邸锡晋斋殿堂内的楠木装修、载涛所撰《清末贵族生活》一文中“以上各种木器,大多数用花梨、紫檀或硬木(即南方所谓红木);若用柴木者,则群嗤其寒俭矣”的叙述,我们果断地将松木书架改为楠木书架,以使其更加贴近王爷的身份,体现王府的等级。
  再如恭王府的绿化,不同于一般公园的绿化。老照片是府邸绿化的历史依据,恭亲王的诗集中也有反映王府内绿化方面的内容,这是最接近历史根据的文字资料。清华大学在设计中依据恭王府提供的历史照片和诗集内容,在参考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绿化方案进行了全面研究,同时根据王府的开放需要,充实和完善了施工方案,使府邸的绿化达到四季常绿、月月有花。从现在完成的绿化工程看,可以说取得了很好的绿化效果。
  
  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修缮
  
  银銮殿位于中路第一进院落中,是府邸中重要建筑之一。1921年2月22日因烧香失火,连同东、西配殿一并焚毁(另一说,于1916年被火焚毁),银銮殿的复建是恢复恭王府府邸建筑完整性的重要工作。
  在考古发掘现场,先后找到烧焦的木构件、多块带有“王府足製”印记的灰砖、地面遗留的散水、磉墩等基础建筑。银銮殿的地下基础部分按考古发掘的结果进行复建已无异议。但是屋顶形制方面的历史资料虽经多方查寻,仍然一无所获。为复建银銮殿,我们结合王府规制对现存的王府进行了考察,同时参考了有关的历史照片。从考察结果和照片看,银銮殿作为中路主殿建筑,大多为歇山建筑形式。但是一些专家认为,恭王府是最不按照王府规制建的王府,所以有可能是硬山建筑。中心多次就银銮殿的屋顶形制请专家进行论证,确定了将银銮殿恢复为歇山顶的复建方案。
  现在,复建的银銮殿已矗立在府邸建筑群中,她即将以金碧辉煌的形象向人们展示一座完整王府的风采。
  
  按现状进行保护性修缮
  


  
  后罩楼位于府邸最北部,东西长152.2米,是恭王府诸多建筑当中建筑面积和建筑体量最大的一座建筑。长楼西侧迷宫般的水法、园林景观,在诸多王府建筑中也是极为罕见的。遗憾的是这一迷人的景观已在辅仁大学期间被拆毁,留下的仅仅是空空的楼板和残石。
  经过努力,我们查找到记载当时楼内木假山等景观的平面图、文字资料和局部照片。虽然有样式雷图纸、营造学社测绘图、华裔学志中详细的文字描述及清理基址时发掘出的假山石、水槽、石板路;但是水法楼太特殊了,与银銮殿相比有区别,没有特定的规制,基本没有参考依据,许多是分析研究后进行的推论,全部复原目前条件还不成熟。我们认为没有充分依据的暂时先不复原,留给后人考虑。
  不过为达到展示目的,我们按照陈鸿舜先生《华裔学志》中对后罩楼西侧水法迷宫景观的描述、水法楼的局部照片等绘制出三维立体效果图,再现当年水法楼的情景,以使游客能够通过遗址现状和三维立体效果图的展示,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后罩楼内这处真假之景融为一体的景观,从而形成府邸向花园的自然过渡。
  (作者系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
其他文献
刘心武,四川成都人。1950 年随父迁居北京,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四合院的里院外院之间,往往有墙界开,而当中的院门,则是所谓“垂花门”。它的
期刊
华南第一高楼年内开工预计投资逾百亿    已经封顶的珠江新城西塔身高432米,东塔身高几何?记者近日从广州市珠江新城东塔项目开工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获悉,东塔已经确认为今后的华南第一高楼,并将于今年年内动工。全国政协常委、周大福集团副董事长、新世界中国地产董事总经理郑家纯博士访问广州,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泽群参加了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广州市建委主任简文豪介绍,珠江新城占地约6.12平方公里,
期刊
天棚、鱼缸、肥狗、胖丫儿,是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常景。今天的大杂院闹哄哄的,比起汪曾祺《胡同文化》笔下的“偶尔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剪磨刀的‘惊闺’不显喧闹,倒显胡同的安静”,添了不少人情味。     大杂院的“杂”与“亲”      有人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一座四合院拉拉杂杂挤进十几户人家,长年超负荷运载,在磕磕碰碰中磨砺出的亲密与信任,远比礼貌式的关怀更情真意切。住过大杂院的人都知道某些地
期刊
孙克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球科学、旅游管理、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著有《北京斋堂镇古村落》一书。      川底下村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部的深山峡谷中,距北京市区90公里,距门头沟区65公里。据说,川底下村因位于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的下方,而得名“爨底下村”,到了1958年简化地名用字时,为了方便人们认读,“爨”被改为了“川”,从此便成了“川
期刊
在繁华喧嚷的北京老城里,在纵横交错的胡同深处,无数老四合院中尘封了多时的记忆,仿佛被现代文明唤醒一般,悄然复兴。曾经被风雨侵蚀而黯然失色的朱漆大门又在重妆亮彩,只不过侯门深院告别了往昔森严的门第等级,用它记载着历史的高贵迎接着新的主人。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古老的四合院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四合院被改造成了宾馆、餐馆、酒吧,甚至手工艺品店铺,这或许有些偏离了传统四合院的居住模式,但也
期刊
现在人们谈论四合院、谈论胡同的热情似乎已经逐渐淡化了,更多的人喜欢谈新房产的购置、租赁、转手。尤其是青年人,他们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有关于四合院和胡同的记忆。但是,老一辈的人,特别是曾经生活在四合院、生活在胡同中的人,却永远也抹不去四合院和胡同的情思。    我1949年到北京,就住在四合院,我住的那地方的大胡同叫太朴寺街,小胡同叫罗贤胡同。我住的罗贤胡同七号,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是由四个四合院组合成
期刊
“酷暑初消北园深,小雨偶来草地淋。劲风古柏在歌晚,石堆山脚展现新。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花台透露红珠落,彩蝶双飞护粉尘。”清华北院的幽雅景致与人文意境,触发这首题为”北院幽深”的佚名诗作,传留至今。    北院住宅区,位于清华园老校区北部——图书馆迤北,是清华学校创建前首批开工建造的高标准教员住宅。它由墨菲(H·K·Murphy)等美国建筑师设计,与清华学堂、一院西半部、二院、三院、同方
期刊
居室插花    插花(flowerarrangement)起源于佛教中的供花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盘、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叶,均不带根,只是植物体上的一部分,并且不是随便乱插的,而是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插成一个优美的形体(造型),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所以,插花是一门艺术,同雕塑、盆景、造园、建筑等一样,均属于造型艺术
期刊
一曲悠扬高亢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带给我们几多美好的回忆,大碗茶、大前门、蛐蛐叫、冰糖葫芦、红墙碧瓦、杏仁豆腐……这些零碎的元素串起一幅真实而具体的生活画面,把我们的记忆带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北京,无限情思涌动心间。    儿时 “大前门”香烟盒上的前门箭楼是我对北京的最初认识。时代久矣,大前门牌香烟已经被更高级的香烟品牌所取代,然而前门箭楼的印象却是儿时就种在脑海中的。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始建于
期刊
Special Plotting  Deep Courtyard:Exploring the Secret of Beijing Courtyard House   The Thoughts in the Second Gate of Courtyard House  The History of Beijing Courtyard House  The Model of Mountain Vi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