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山巅俯瞰拉萨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q5296328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两天,北京的天空出奇地蓝。
  当然,西藏的天空更蓝。我办公室桌子对面的墙上悬挂着一幅拉萨全景摄影图片,拍摄者是谁?无从得知。从拍摄地点看,是在拉萨城南面的宗赞山。图片里,拉萨湛蓝的天空浮着一团团白云,白云低垂,在山巅和清澈的拉萨河留下大片阴影。
  蓝天让我想起了作家央珍。
  一个月前,也就是10月13日早上,先是看到朋友圈一条微信,很短:那个出色的西藏女作家、《无性别的神》的作者央珍走了。
  我吃惊也感到震惊。立马给金志国和冯良发信息求证,他们都是在西藏成名的作家,与央珍是朋友。稍后,金和冯良先后来电话,低沉地叹息:央珍在12日走了,我们刚离开她的住所。
  下午,我赶到北京北四环的藏学研究中心。几个藏族同事在央珍住宅的窗户外煨着桑,灰烟从一个小陶罐里袅袅散开。
  那天,天也很蓝,但稍有风。
  进了门,高出我一头的龙冬咧了咧嘴,抽泣道:“我想哭!”我拍拍他的背说:“哭吧,我们都想哭!”龙冬抱着我大哭起来。旁边一个女性(央珍北大的同学)说:“他终于哭出来了。”从拉萨赶来的央珍的弟弟也在房间,看得出,他伤心欲绝,魁梧的男子,坐在那里没有言语,不时抹着泪。
  央珍和龙冬在当年的拉萨,绝对是才子佳人。
  记得1991年的一天,拉萨阳光灿烂。我在群艺馆附近的街道碰见熊耀东(龙冬是他后来的笔名),他骑着一辆吱吱嘎嘎的自行车。见我招呼,他把脚支在路沿上,大声地对我说:“我恋爱了,我要和央珍结婚了!”他脸上喜气洋洋,我祝贺他:“你这北京的浪子,把拉萨文联大院的女神接走了。”
  央珍集美丽、善良、温和、才学于一身,有人评价她修养好、有文化,是拉萨真正有贵族气质的女性,我深以为然。
  1985年,央珍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回到拉萨以后,她很快进入文学创作的状态,发表作品,并且在此之后很长时间,都是最好的藏族女作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后的十余年,拉萨是很多中国文人的集散地。有的居住于此,有的时不时来西藏旅游、采风、访友。当然免不了要来拉萨。来来往往最多的是拉萨气候最好的夏季,我们当地人称之为“蝗虫季节”。知名诗人、小说家、文学编辑频繁来藏,可以说对西藏文学的繁荣起到了强劲的推动和催化作用。
  央珍第一篇作品我记不得了。但我记得她的《无性别的神》。最初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发在《西藏文学》1988年第5期。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我的短篇小说《再回摩浪》也忝列此期。后来,央珍将《无性别的神》扩充为长篇,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也是藏族文学史上第一部由女性完成的长篇小说。再后来拍了20集电视连续剧《西藏往事》。此剧在拉萨热播,有评论家誉为“这是一部西藏的红楼梦”。的确,这是央珍最好的一部小说,她观察描写藏族女性十分细腻,故事娓娓道来,读着她的小说,能从字里行间嗅到大院的气息,能听到叹息声、脚步声,以及太太腰间那串钥匙碰撞的金属声。我记得,但凡涉及西藏小说的集子,都要收入《无性别的神》。比如1989年出版的《西藏新小说》,1998年出版的《聆听西藏——以小说的方式》,2017年《西藏文学》创刊40周年作品回顾展等,都收入了央珍这篇小说《无性别的神》。
  除了女性对生活细微的感受,可能还有居住北京对西藏高原故乡挥之不去的思念。央珍的作品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前年她在《西藏文学》发了两则散文,其中一篇开头这样写道:
  昨晚,我又梦见了自己的家,梦见了赤江拉让。走进这所宅院,仿佛受到某种魔力的推动,疲惫的身体变得轻盈起来,眼前的景致显现出美妙温馨。我闻到院子里井水和阳光的味道,还听到从洞开的窗户飘来的喃喃诵经声。由桑烟形成的卷云在院子上空幽幽漂浮。一颗迷茫、忧伤的心,随即生出无限的喜悦和安详。
  央珍小时候生活在拉萨八廓街一个大院里。那是旧西藏一个大活佛的宅院。八廓街有不少这样的院落,四面是三层楼房,回廊面向院子,院子中央是一口水井,井旁一般有一个铁皮桶,供大家提水用。我小时候在八廓南街的大院居住过,在拉萨时间久了,也会些藏语口语,时不时也拽上几句。有几次,央珍赞许地对龙冬及其他朋友说:“老刘那藏语地道,有一次他打电话来家里,我妈妈听了几句,叫我,有个康巴人找你!”说来惭愧,我的藏语水平很差,只会日常的一些对话,那次给她家打电话,正好是我从藏东采访回拉萨,学了一些康巴口语,想不到竟唬到她妈妈了。
  央珍不仅是好作家,也是一位尽职的编辑。她当《西藏文学》副主编期间,约过我两篇小说。一篇是中篇小说,我本想发在内地一家刊物。因为写到一位西藏的贵族女性,我请她看看,她看后轻声细语回我话:“你这篇小说还可以,我觉得应该首发在西藏。”我沒法拒绝。另一篇短篇是我主动与她说起。记不得在什么场合,她说编辑部这段时间小说作品短缺。我说我刚写完一篇,但感觉一般。她马上说,给我们《西藏文学》,发头条。我说,你还没看呢。她说,我相信你小说的质量。
  央珍在北京《中国藏学》杂志社任职时,我给她投过稿,是一篇所谓的论文。不几天,她回电话:没想到你还能写藏学方面的论文。这篇文章虽然理论性不强,但内容丰富,文字有特点,不像其他论文,我推荐刊发。
  央珍内向,龙冬外向。龙冬喝酒抽烟她从不干涉。在北京的几个朋友相聚,如黄宾堂、顾建平、邢春、朱明德、骆军等,谈起文学,谈起朋友,有时龙冬说话声音大了,争执起来,央珍只要轻语一声:小熊……龙冬立马就会安静下来。
  在文学创作上,央珍起步早,龙冬起步晚。龙冬也想常居拉萨,并作了尝试,但他身体适应不了高原,不得不回北京。为了夫君,央珍跟随到内地,也在北京生活工作。遗憾的是,这以后她鲜有创作,把精力多用在编杂志上了。我们也问及过她的创作,希望她有更多的作品,她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记得1991年,《收获》的编辑程永新和作家格非夫妇联袂来西藏。我约他们去哲蚌寺,永新说想见见《无性别的神》的作者,我就请央珍做向导。记得那天央珍着一身藏裙,带着一个装满酥油茶的五磅暖水瓶,一个细竹编食盒,扁圆形,里面是精美饼干。我感慨她的细心和周到。顺着山路到寺院,我记得她除了谈拉萨的风土人情,主要的话题就是文学创作。
  在记忆里,拉萨四季都是蓝天高照,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日光城”。城区的建筑不断膨胀,但市郊仍有大片的湿地、草滩、树林和麦田。拉萨地处一条狭长的河谷,南北相拥的山峦,连绵起伏,当地人传说呈现藏传佛教的八宝吉祥相。北面山形如胜利幢、法轮、宝伞、莲花。河汊众多的拉萨河,藏语称“吉曲”(幸福河)由东向西蜿蜒流淌,河的南岸,山形如宝瓶、海螺、对鱼、吉祥结。每逢新年,拉萨的居民大都要去拉萨河大桥南岸的宝瓶山插风马旗树枝,煨桑烟。站在山顶,山风呼呼,经幡猎猎,拉萨河谷尽收眼底。
  龙冬对我说过,央珍经常谈到要回拉萨。她甚至说,死了以后也要把她的骨灰带回拉萨,就放置到拉萨河南岸的宝瓶山上。
  “拉萨的一切我与生俱来。”央珍这句话当时我印象很深。现在她走了,魂归雪域高原,更觉得这句话有着震撼心灵的力量!
  戴着眼镜的央珍,总是浅浅地笑着。
  我想,现在她就在高高的山巅俯瞰着拉萨。
  (刊发于2017年11月20日《文艺报》)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
其他文献
目的:对33例胸腺瘤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外科治疗的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2006年2月收治的33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的时代化,掌握国际性语言——英语,是新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在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ociety and th
编者语:2017年10月13日,對于藏族文学来讲是一个很不幸的日子,一位旗帜性的人物与世长辞了,是我们的一个巨大损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为了使西藏文学从低谷中走出来,她率先扛起了旗帜,解决了西藏文学该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以致后来的写作者一直延续着这样的创作方向,并寻求创新和突破。著名作家央珍离开了我们,但她留给藏族文学的精神财富,会代代承续下去。本编辑部组织几篇文章,深深缅怀央珍啦,感恩她为藏
期刊
2006年8月24日,《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记者一行前往上海,参加在这里举办的“2006年国际特许加盟(上海)展览会”。前来参展的加盟连锁项目包括中式快餐、西式快餐、洗衣、
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地理学科在中考中被人们贴上"小学科"的标签,并因此受到轻视。尤其是在农村,初中地理课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课时方面都堪忧,地理成为了学生眼中"最不受喜爱
当今的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如何适应发展之快的社会。一方面,看自己能否为时代的需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教师
期刊
进化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几百万年,对人类的雕饰渗透到了很多方面,其中也包括我们自身的创造能力.本文从进化方面对创造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创造力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
昔妥西单抗联合以伊立替康为基础(FOLFIRI)的化疗药物一线用于晚期结直肠癌被证实能明显提高有效率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最近Bokemeyer The combination of escitalopram in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尽管科学进步了,文明发展了,但是人并没有获得自由;尽管道德具体了,也具有了极大的强制性,但这也没有给人带来自由,反而造成了理想人性的分裂。虽然这种片面的发展对文明和人类的进步都是绝对必要的,但个人却为了这种世界目的而牺牲了自己,失去了性格的完整性。法国大革命中新旧阵营的反复较量与残酷斗争让席勒看到了这一点,他发觉通向自由之路不应该是政治经济的革命,人要获得真正意义上
期刊
多年来,人们普遍忽略课外作业练习的研究和改革。长期以来,传统课外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作业方法、手段、技术单一,作业内容中知识巩固题多,应用实践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