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是我省科学发展由探索实践向全面深化转变的关键一年。
去年12月底,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珠海视察时强调,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真正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要求,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省今年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技是引擎,人才作支撑。胡锦涛主席指出:只有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2009年度委厅工作总结会上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培养适应国家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上来,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这迫切要求我省职业院校立足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助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迫在眉睫
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和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资金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设备可以引进,少量的专业人才可以引进,但是劳动力素质不能引进。
新年伊始,新华网刊发的《新中国档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宗明义:“职业教育是创造生产力,是提升生产力,是服务产业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夯实我们执政基础的有力保障。”综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轨迹,一个鲜明的教育经济规律是:工业化中期,人均GDP达到3000-10000美元,是重化工业大发展的时期,教育需求主要是职业教育。当前,我省处在工业化中期,2009年人均GDP约5000美元,正在从人力资源大省迈向人力资源强省,这个阶段的人才需求主要依靠职业教育来供给。我省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求,迫切要求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加快建设广东现代产业体系。
2009年4月,省教育厅启动了“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研究”课题。罗伟其认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中、高职纵向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统筹发展、横向贯通,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系统。它以服务我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终身教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和
谋划职教发展
佛山市顺德区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先行者,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一个标杆。顺德区教育局局务委员姜蕙经历了顺德职业教育近20年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剖析顺德职教成功之道时,她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住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职业学校的办学和专业设置紧扣区域或行业产业结构,设置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并争取到企业支持和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罗伟其多次强调,职业院校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去思考和谋划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我省越来越多职业院校的“掌门人”也逐步树立了这样的办学意识,做到“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开什么专业,就开什么样的课程”。如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吕静锋不仅邀请各级发改委领导和专家来校给教师上课,还要求教师下企业锻炼,积极加入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协会。通过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学校得以深入了解宝安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趋势及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
不仅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职业院校也在转变办学观念。在粤东,汕头市澄海职业技术学校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该校开设的工艺美术、服装工程与设计、模具与数控技术等专业均对准了澄海的主打产业;潮州卫生学校结合潮安县庵埠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开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粤西,湛江市配合钢铁、中科炼化两大项目拟建钢铁和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专业符合广东、湛江及广东农垦未来产业发展的走势,为学生大批量就业认准了大方向,也为学校大规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阳江市在“转移园区”里兴办中职学校,实现招生与招工相结合,有力解决学生的读书与就业问题。
而粤北的梅州市和清远市更由政府出面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全局,先后与省教育厅共建山区职教基地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验区。罗伟其认为,此举将为粤北山区的科学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粤北经济社会发展。
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度配置职教资源
自2008年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以来,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奋起赶超。据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透露,2009年,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抢占了我省GDP增速前三甲,根据省统计局的预计,去年增速第一是清远,达16.5%;第二是并列的揭阳和汕尾,增长16%;第三才是珠三角的佛山,增长13.5%。预计全年东翼、西翼和山区5市GDP增幅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4和1.7个百分点。“粤东五年大变化” “未来十年看粤西” “振兴粤北经济”成为我省的热门词语。这其中,有职业教育的一份贡献,也有职业教育的一份责任。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冯胜平认为,职业教育是广东实现“双转移”战略重要保障。因为“双转移”战略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力素质,而推动产业转移到广东北部山区腹地和东西两翼地区,劳动力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都离不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据省教育厅副厅长叶小山介绍,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度出发,打破地区界限,积极探索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实现面向更广大区域配置职教资源。如积极推动珠三角和欠发达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推进职业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珠三角中职学校每年从欠发达地区招收10万名以上初中毕业生,并推荐在当地就业。目前,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生源总体规模达41万人以上,全省职业院校70%的学生来自欠发达地区,其中的80%在珠三角地区就业。此外,全省教育部门有410所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共培训50多万人,并转移就业。
2010年,我省将继续推进“转移招生”工作,进一步推动我省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从保障和改善民生需求出发,
依托职教扶贫扶志
在康宝电器公司消毒碗柜的生产线上,梁思文认真细致地检查着经过他面前的每一件产品。作为顺德首届“双零”模式的毕业生,来自清远市清新县的梁思文毕业才半年就升任质检员。他和10多名留在康宝的同学每月工资均已超2000多元,每月还有八九百元寄回家。
对于“双零”模式的毕业生,叶小山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至今他仍记得2006年第一次见到试点班学生,他们那种自卑、胆怯的神情,但三年职校生活已让他们学会自信、自强、自立。
从2006年起,我省在佛山市顺德区试点“双零”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至2009年,受惠于“双零”模式的农村贫困学生超过4万名,每年为农村贫困家庭解决学习、生活费用达3亿元以上。黄华华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要求继续推行中职“双零”培养模式。
除“双零”模式外,我省从2002年起开始实施“智力扶贫”工程,至2009年,全省享受“智力扶贫”免费政策的农村贫困学生已达6.48万人,省财政每年投入2.3亿元。
目前,根据国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我省正在制定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工作实施方案。
此外,广东省人民政府近日印发的《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也要求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以“奖、助、补、减”为主体的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落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逐步完善分担机制。
责任编辑魏家坚
去年12月底,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珠海视察时强调,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真正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要求,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省今年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技是引擎,人才作支撑。胡锦涛主席指出:只有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2009年度委厅工作总结会上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培养适应国家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上来,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这迫切要求我省职业院校立足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助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迫在眉睫
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和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资金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设备可以引进,少量的专业人才可以引进,但是劳动力素质不能引进。
新年伊始,新华网刊发的《新中国档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宗明义:“职业教育是创造生产力,是提升生产力,是服务产业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夯实我们执政基础的有力保障。”综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轨迹,一个鲜明的教育经济规律是:工业化中期,人均GDP达到3000-10000美元,是重化工业大发展的时期,教育需求主要是职业教育。当前,我省处在工业化中期,2009年人均GDP约5000美元,正在从人力资源大省迈向人力资源强省,这个阶段的人才需求主要依靠职业教育来供给。我省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求,迫切要求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加快建设广东现代产业体系。
2009年4月,省教育厅启动了“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研究”课题。罗伟其认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中、高职纵向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统筹发展、横向贯通,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系统。它以服务我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终身教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和
谋划职教发展
佛山市顺德区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先行者,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一个标杆。顺德区教育局局务委员姜蕙经历了顺德职业教育近20年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剖析顺德职教成功之道时,她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住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职业学校的办学和专业设置紧扣区域或行业产业结构,设置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并争取到企业支持和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罗伟其多次强调,职业院校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去思考和谋划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我省越来越多职业院校的“掌门人”也逐步树立了这样的办学意识,做到“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开什么专业,就开什么样的课程”。如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吕静锋不仅邀请各级发改委领导和专家来校给教师上课,还要求教师下企业锻炼,积极加入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协会。通过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学校得以深入了解宝安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趋势及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
不仅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职业院校也在转变办学观念。在粤东,汕头市澄海职业技术学校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该校开设的工艺美术、服装工程与设计、模具与数控技术等专业均对准了澄海的主打产业;潮州卫生学校结合潮安县庵埠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开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粤西,湛江市配合钢铁、中科炼化两大项目拟建钢铁和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专业符合广东、湛江及广东农垦未来产业发展的走势,为学生大批量就业认准了大方向,也为学校大规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阳江市在“转移园区”里兴办中职学校,实现招生与招工相结合,有力解决学生的读书与就业问题。
而粤北的梅州市和清远市更由政府出面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全局,先后与省教育厅共建山区职教基地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验区。罗伟其认为,此举将为粤北山区的科学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粤北经济社会发展。
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度配置职教资源
自2008年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以来,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奋起赶超。据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透露,2009年,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抢占了我省GDP增速前三甲,根据省统计局的预计,去年增速第一是清远,达16.5%;第二是并列的揭阳和汕尾,增长16%;第三才是珠三角的佛山,增长13.5%。预计全年东翼、西翼和山区5市GDP增幅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4和1.7个百分点。“粤东五年大变化” “未来十年看粤西” “振兴粤北经济”成为我省的热门词语。这其中,有职业教育的一份贡献,也有职业教育的一份责任。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冯胜平认为,职业教育是广东实现“双转移”战略重要保障。因为“双转移”战略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力素质,而推动产业转移到广东北部山区腹地和东西两翼地区,劳动力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都离不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据省教育厅副厅长叶小山介绍,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度出发,打破地区界限,积极探索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实现面向更广大区域配置职教资源。如积极推动珠三角和欠发达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推进职业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珠三角中职学校每年从欠发达地区招收10万名以上初中毕业生,并推荐在当地就业。目前,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生源总体规模达41万人以上,全省职业院校70%的学生来自欠发达地区,其中的80%在珠三角地区就业。此外,全省教育部门有410所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共培训50多万人,并转移就业。
2010年,我省将继续推进“转移招生”工作,进一步推动我省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从保障和改善民生需求出发,
依托职教扶贫扶志
在康宝电器公司消毒碗柜的生产线上,梁思文认真细致地检查着经过他面前的每一件产品。作为顺德首届“双零”模式的毕业生,来自清远市清新县的梁思文毕业才半年就升任质检员。他和10多名留在康宝的同学每月工资均已超2000多元,每月还有八九百元寄回家。
对于“双零”模式的毕业生,叶小山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至今他仍记得2006年第一次见到试点班学生,他们那种自卑、胆怯的神情,但三年职校生活已让他们学会自信、自强、自立。
从2006年起,我省在佛山市顺德区试点“双零”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至2009年,受惠于“双零”模式的农村贫困学生超过4万名,每年为农村贫困家庭解决学习、生活费用达3亿元以上。黄华华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要求继续推行中职“双零”培养模式。
除“双零”模式外,我省从2002年起开始实施“智力扶贫”工程,至2009年,全省享受“智力扶贫”免费政策的农村贫困学生已达6.48万人,省财政每年投入2.3亿元。
目前,根据国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我省正在制定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工作实施方案。
此外,广东省人民政府近日印发的《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也要求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以“奖、助、补、减”为主体的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落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逐步完善分担机制。
责任编辑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