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堂集》俗谚选释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awendang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祖堂集》是我国现存最完整且成书年代最早的禅宗灯录,书中使用了大量俗谚。它们多数已经被《汉语大词典》、《禅宗大词典》等辞书收录并加以解释,但仍然有一部分未被收录,或解释不合理。笔者选取了《祖堂集》中辞书未收或解释有误的部分俗谚,并作出了解释。
  关键词:《祖堂集》;俗谚;考释
  作者简介:李俊立(1994-),男,汉族,重庆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古及近代汉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02
  1.前言
  《祖堂集》成书于南唐保大十年,是成书年代最早且现存最完整的禅宗灯录。书中使用了大量俗谚。根据它们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禅俗通用的和多见于禅籍的两类。禅俗通用的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龙生龙子,凤生凤子”等;多见于禅籍的成语有“鬼趣里做活计”、“三十年学骑马,昨日被驴扑”、“金屑虽贵,眼里着不得”等。这些俗谚大多已经被收入词典,但仍然有失收或释义不确的情况存在。如果能把这些俗谚解释清楚,无论是对于禅籍的解读还是近代汉语的研究来说,都有重要的价值。因此,笔者把《祖堂集》中未得到充分、合理解释的一部分俗谚挑选出来,不揆梼昧,一一作解,兼引旁文,加以疏证。错漏之处,望方家不吝指正。
  2.考释
  【病鸟栖芦,困鱼止泊】
  卷十一《潮汕和尚》:“僧问:‘和尚是咸通前住,咸通后住?’师云:‘嗄。’学人再申问,师乃云:‘病鸟栖芦,困鱼止泊。’”卷十三《招庆和尚》:“问:‘瞥起便息,此人于宗乘中如何?’师云:‘困鱼止泊,病鸟栖芦。宗乘中不可作与摩语话。’”
  按:“泊”为“洦”之俗字。《说文·水部》:“洦,浅水也。”病鸟不识丛林,而栖于一苇;困鱼不见大海,而安于浅水。谭伟(2003)解释为“形容处境窘迫”[1],似乎不够全面。禅籍中有时也用以喻指学人见識短浅,不识大道,悟性不高。义近“坐井观天”。僧肇《宝藏论》:“夫进道之由,中有万途。困鱼止沥,病鸟栖芦。其二者不识于大海,不识于丛林。人趋乎小道,其义亦然。”此即以喻人之“趋乎小道”。《五灯会元》卷二十《福州玉泉昙懿禅师》:“适来堂头和尚恁么批判,大似困鱼止泺,病鸟栖芦。若是玉泉则不然。”“困鱼止泊”也作“困鱼止沥”或“困鱼止泺”。《正字通·水部》:“泺,俗作泊。”音义与“泊”俱同。“沥”音郎击切,与“泺”之又音同,当为“泺”之音借。
  又作“钝鸟栖芦,困鱼止箔”。“箔”指插在鱼荡中拦鱼的竹笆,也可能是“泊”字之音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吉州潮山延宗禅师》:“资福问曰:‘和尚住此山得几年也?’师曰:‘钝鸟栖芦,困鱼止箔。’曰:‘恁么即真道人也。’师曰:‘且坐,喫茶。’”此处则是禅师自指其窘迫处境。
  【见面不如千里闻名】
  卷四《药山和尚》:“李翱相公来见和尚,和尚看经次,殊不采顾。相公不肯礼拜,乃发轻言:‘见面不如千里闻名。’”
  按:意指所见之人名不副实。又作“见面不如闻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澧州药山惟俨禅师》:“朗州刺史李翱,向师玄化,屡请不起。乃躬入山谒之。师执经卷不顾。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言曰:‘见面不如闻名。’”事同而文异。《古尊宿语录》卷二十一《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语录》:“大众,三世诸佛向火燄里转大法轮,闻名不如见面。今日智悟上座,见面不如闻名。”
  【釼去远兮,何必尅舟】
  卷八《曹山和尚》:“问:‘古人有言:看时浅浅用时深。浅则不问,如何是深?’师便叉手闭目。学人拟问,师曰:‘釼去远兮,何必尅舟。’”
  按:义同“刻舟求剑”,喻指学人错过机锋,反而拘泥于言语施设,追寻义解。“釼”同“剑”,“尅”通“刻”。《景德传灯录》卷七《湖南东寺如会禅师》:“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远矣,尔方刻舟。”《五灯会元》卷二十《庆元府天童密庵咸杰禅师》:“所以云门大师道: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法,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底时节。大小云门,劒去久矣,方乃刻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洛京长水紫盖善沼禅师》:“延平剑已成龙去,犹有刻舟求剑人。”
  【临河渴水,死人无数】
  卷七《雪峰和尚》:“省力处不肯担荷,但知踏步向前觅言语。向汝道尽乾坤是个解脱门,总不肯入,但知在里许乱走,逢着人便问:‘阿那个是我?’还着摩,只是自受屈。所以道:‘临河渴水,死人无数’,‘飰萝里受饿人如恒河沙’。”
  按:即使就在河水边上,也会渴死很多虽然口渴但却不知主动取水之人。喻指学人不明自心是佛,反而向外寻求言语施设,虽然本具佛性,却难以悟入。《雪峰义存禅师语录》卷二:“师云:‘饭篱边坐饿死人,临河渴死汉。’玄沙云:‘饭篱里坐饿死汉,水里没头浸渴死汉。’云门云:‘通身是饭,通身是水。’”《联灯会要》卷二十一《福州雪峰义存禅师》:“临河渴死人无数,饭箩边受饿人,如恒河沙,非但一箇半箇。”《五灯全书》卷六十八《阳山松际通授禅师》:“问:‘一人在饭箩边饿死,一人在大海中渴死,未审何故?’师曰:‘忒杀近。’
  【宁当截舌,不犯国讳】
  卷九《九峰和尚》:“问:‘九人与摩来,有何音信?’师云:‘九人不得意。’曰:‘既不得意,又何传语?’师云:‘正是传语。’‘未审传什摩人语?’师云:‘宁当截舌,不犯国讳。’”
  按:宁愿被截断舌头,也不肯冒犯国君的名讳。喻指佛法第一义不可言说。“宁当”也作“宁可”。《五灯会元》卷五《潭州石霜山庆诸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乃齩齿示之。僧不会。后问九峯曰:‘先师齩齿,意旨如何?’峯曰:‘我宁可截舌,不犯国讳。’”同书卷十四《随州大洪守遂禅师》:“当时若无后语,达磨一宗扫土而尽。诸人要见二老宿么?宁可截舌,不犯国讳。”   【抛却真金,拾得瓦砾】
  卷九《灵巖和尚》:“僧问:‘如何是学人自己本分事?’师云:‘抛却真金,拾得瓦砾作什摩?’”
  按:抛弃真金不要,反而去拾捡没有价值的瓦砾,喻指因小失大、本末倒置的荒谬行为。又作“抛却真金,随队撮土”。《列祖提纲录》卷十四《古林茂禅师中夏普说》:“于自己本分事上无参学分,不能体究,却去册子上做工夫,要资谈柄。错了也!抛却真金,去寻瓦砾,有甚用处?”《五灯会元》卷八《婺州明招德谦禅师》:“抛却真金,随队撮土。报诸稚子,莫谩波波。解得他玄,犹兼瓦砾。不如一掷,腾过太虗。”《联灯会要》卷二十五《婺州明招德谦禅师》作“抛却真金,随群撮土”。
  【清潭之水,游鱼自迷】
  卷七《夹山和尚》:“有人问:‘如何是道?’师曰:‘太阳溢目,万里不挂片云。’僧曰:‘学人如何得会去?’师曰:‘清潭之水,游鱼自迷。’”
  按:潭水本来清澈见底,里面的鱼儿却自己迷失了方向。喻指学人不明自心是佛,反而向外驰求,错会禅意。《景德传燈录》卷十五《澧州夹山善会禅师》作“清净之水,游鱼自迷”。《联灯会要》卷二十一《澧州夹山善会禅师》作“清清之水,游鱼自迷”。
  【如水传器,无有遗余】
  卷一《第一祖大迦叶尊者》:“此阿难比丘,多闻捴持,有大智慧。常随如来,梵行清净,所闻佛法,如水传器,无有遗余。”
  按:水从一个容器传递到另一个容器中去,一滴也没有剩下,比喻全面、准确地接受知识或继承佛法。作“如水传器,涓滴不遗”,例如《五灯会元》卷十九:“诸仁者,祇如龙图平日读万卷书,如水传器,涓滴不遗。”也可以只说“如水传器”,例如《天圣广灯录》卷二《第二祖阿难尊者》:“受持法藏,如水传器。”《居士传》卷二十二《王敏仲》:“一音所演法,历耳永不忘。如海受大雨,亦如水传器。”
  【蛇化为龙,不改其鳞】
  卷十四《大珠和尚》:“唯是一心,用无二躰。本智法尒,无漏现前。如蛇化为龙,不改其鳞;众生廻心作佛,不改其面。”
  按:蛇变成龙,但鳞甲未曾改变。喻指应当关注事物本质的异同,而不是其外在形式的变化。不空译《大乘密严经》序:“夫翻译之来抑有由矣,虽方言有异,而本质须存。此经梵书并是偈颂,先之译者多作散文。蛇化为龙,何必变于鳞介;家成于国,宁即改乎姓氏。矧讹异轻重,或有异同。再而详悉,可为尽善。”
  禅籍用以指人身与佛身虽然不同,但人性与佛性并无二致。《达摩大师悟性论》:“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
  【死水无鱼,徒劳下钩】
  卷九《韶山和尚》:“如是三度嗦,后云:‘明镜当台,请师一照。’师便喝云:‘死水无鱼,徒劳下钩。’”
  按:死水之中鱼虾不生,即是下钩去钓,也只能是徒劳无功。喻指禅机固密,追寻言语施设是徒劳无功的事情。又作“浅水无鱼,徒劳下钩”。《联灯会要》卷二十三《洛京韶山寰普禅师》:“遵云:‘明镜当台,请师一鉴。’师云:‘不鉴。’遵云:‘为甚么不鉴?’师云:‘浅水无鱼,徒劳下钓。’”也可只说“浅水无鱼”。《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八《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龙门别无奇妙,刚谓单传心要。岂惟浅水无鱼,拨剔全无孔窍。”
  【养子方知父慈】
  卷五《云喦和尚》:“保福拈问长庆:‘既知有事,为什摩不肯与摩道?’庆曰:‘此问甚当。’保福曰:‘昔日云喦又奚为?’庆云:‘养子方知父慈。’”
  按:自己养育了孩子,才懂得父亲的慈爱。喻指禅僧只有住院授徒,称为禅师后,才能明白先前禅师的应机接人等等作略的苦心。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九《明州启霞惠安禅师》:“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云:‘任汝歌扬。’僧曰:‘天衣嫡子也。’师云:‘速退,速退。’僧曰:‘为什么如此?’师云:‘养子方知父慈。’ ”《续传灯录》卷十二《江宁府蒋山慧炬良策禅师》:“山僧与么说话,拕泥带水。然虽如是,养子方知父慈。”今天还有“养儿方知父母恩”的说法。
  【湛水无波,沤因风击】
  卷九《落浦和尚》:“问:‘四大从何而有?’师曰:‘湛水无波,沤因风击。’”
  按:宗门常常以“水”喻空,以“波”喻色。清水本来不起波澜,只是因为风吹才起了泡沫,喻指四大皆空,境由心生,因有妄见而生差别。卷九《落浦和尚》“浮沤歌”:“本因雨滴水成沤,还缘风激沤成水。不知沤水性无殊,随他转变将为异。”《圆觉经直解》卷一:“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直解曰:“ 此以四法喻妄见也。湛水无波,因动目而有波。定眼无轮,由旋火而有轮。月岸不移,因云舟而运动。湛水定眼月岸,通喻觉性。水波火轮云驶舟行,通喻妄见。”有时只作“湛水无波”。《宏智禅师广录》卷五:“箇时如青天无云,湛水无波,直下透得过。”
  注释:
  [1]谭伟,《<祖堂集>字词攷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2003。
  参考文献:
  [1]袁宾,《禅宗著作词语汇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
  [2]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
  [3]周裕楷,《禅宗语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4]谭伟《<祖堂集>文献语言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7月。
  [5]周裕楷,《禅宗语言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6]袁宾,康健主编,《禅宗大词典》,武汉,崇文书局,2010年5月。
  [7]雷汉卿,《禅籍方俗词研究》,巴蜀书社,2010年11月。
其他文献
风险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有效的风险管理被管理者看作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因素。虽然风险管理在近60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中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现有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九月,我们又迎来一个新的学年,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人生就像一场接力,我们总是在不断地面临挑战,总要朝着一个又 In this sunny September, we ushered in
摘 要:《八犬传》的作者曲亭马琴坦言在情节设计上借鉴了畲族的“盘瓠传说”。而由于受到了“朱子学”思想和“劝善惩恶”的写作观的影响,马琴在“人犬婚”的设计上不同于“盘瓠传说”和“犬女婿”传说的“模糊”处理,坚决反对人犬交合。并且为避免伏姬受孕的情节设计和人畜有别思想的矛盾冲突,马琴以 “物类相感”的原理来解释“人犬婚”,从而有效地避开了“雷区”和推动了情节发展,其作为江户文学代表作的时代和文学意义也
摘 要: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李商隐的诗总有着这样一种让人心折神移目眩魂迷的异彩,所以即便“无人作郑笺”,但也一点不影响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李商隐诗歌中字词使用之华美瑰丽,色泽之凄凉美艳,笔法的深沉忧郁等等都由不得读者不心生迷恋;然而诗歌中情调的惆怅迷离,感觉的敏锐幽微以及情感的深曲沉厚又往往令人无所适从。因而读李商隐诗总是往往
信息服务业是伴生于信息产业的一种现代服务业,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是上海市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战略,构建国际金融、航运中心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从上海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
摘 要:民国以来学界对宋诗的研究己有不少的收获,对宋诗认同的人越来越多。此时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宋诗卓有成果的学者,如陈衍、胡云翼、梁昆、饯锤书等等。胡云翼所著《宋诗研究》可谓是20世纪第一部关于宋诗的系统研究专著,而胡云翼从唐宋诗之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一一列舉分析了宋诗史上之代表诗人或诗派,而通过探究此书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对于宋诗研究的了解更加全面,并提供借鉴,避免重复,使学术研究趋向规范、科
摘 要:休闲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或方式。但从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目前的休闲农业商业气息浓厚,具有同质化倾向,还伴随着生态破坏、从业人员观念落后的问题。陶渊明亲近自然、享受生活、保持个性、追寻自由的休闲思想有助于丰富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增强游客的体验感,激发休闲农业的生命力。  关键词:休闲农业;陶渊明;休闲;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王新(1994.5-),江苏扬州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 要:文人画是在北宋时期兴起的,该绘画思想以及主张对我国画坛的影响持续了千年。“士人画”概念是苏轼第一个提出来的,该概念影响了当代人的美学理论,同时对后世的美学理论产生了一定影响。本人将对苏轼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苏轼绘画思想形成的原因,同时对苏轼人文思想的内涵进行论述,促使中华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促进当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苏轼文人画思想;中华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徐
摘 要:苏轼作为宋代诗词的集大成者,代表着一个新高度。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禅佛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苏轼的诗中呈现出很深的禅意,他的诗歌意象空灵、境界空寂超逸、诗风清新高远,具有超然豁达的人格,在诗歌中呈现超逸、空寂、缥缈之感。  关键词:苏轼;诗歌;禅意  作者简介:杨萍,女,重庆秀山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体系和中央银行处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中。经历了经济飞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两层次不断推进和金融深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后,以股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