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专家们对教育不断进行改革的步伐,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被引进,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层出不穷。但我始终坚信,无论经历几次改革,无论最终的成败,教育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教书育人,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
就体育这门学科的课程授课方式而言,从最初的按照自然班级授课,到男、女生进行分班授课,到开展选项教学,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在进行着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我校体育学科的教学也是从一开始的按照自然班级授课的方式逐渐采用初三年级实行男、女生分班教学的授课方式,到现在的所有三个年级都进行男、女生分班教学的授课方式。不断地变革体现了我们作为教师站在教学的第一线,对于体育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男、女生分班教学授课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难免要发生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如果这种竞争处理的不得当,往往会使这两个班级之间产生矛盾,两个班级的所有的班级成员之间产生对立。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在校期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
2.如果两个班级之间学生的整体差异较大,会加大教师授课的难度。如果同一个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两个班的学生明显表现出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教师就要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未必就能够很好的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会使经验不足的教师无法自如的控制课堂。
二、男、女生分班教学的授课方式优点:
1.更加适合学生的生理发育的需求。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人生的第二个最佳的生长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男生和女生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这五项身体素质上开始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男生的速度和力量素质在这个阶段得到较快的提高,而女生的灵敏和力量素质在这个阶段得到较快的提高。在这个阶段进行男、女生分班教学的授课方式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锻炼,深入挖掘他们的身体素质提高的潜力。
2.教材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安排上能够更有针对性。根据男生和女生不同的素质提高的侧重点,以及他们不同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教材的筛选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将大幅提高教学效果。男生对能够展示个人技术的运动项目有着偏爱,他们还喜欢较为剧烈,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而女生更热衷于团体游戏和身体练习,在强度适当的运动中学习和锻炼。
3.能够增加学生的个人荣辱感和班级体荣誉感。同一个班级的男、女生虽然是分开了上课,但是将相邻两个班的男生和女生合并成为了体育课的教学班级。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表现好坏与否,不仅仅是自己班级的同学知道,其他班级的同学也都看在眼里,而班级中任何一个人的表现往往代表的就是整个班级的形象。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在外人面前展示出来的往往是自己的优点,希望给人留下好的印象,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很在意别的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看法。
4.利于教师的个人特长的发挥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每个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虽然在师范学习的时候,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于基本的、传统的、常见的体育项目都会被要求学习和掌握,但每个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可能做到门门精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希望可以扬长避短,教自己擅长的技能要比教自己不擅长的技能轻松的多,也得心应手的多。同时,自己擅长的必定也是自己偏爱的,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会更融洽,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特长而崇拜这个教师、喜欢这个教师,喜欢这个教师的课,喜欢这门学科。
5.能够有效、合理、充分地使用场地、器材。由于进行男、女生分班教学的授课方式,男生班和女生班可以在教才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有所不同,从而减少和避免在上课过程中场地、器材的使用中的冲突。对于教学班级多,场地和器材又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授课方式的优点尤为突出。
三、男、女生分班教学授课方式的应用
首先,作为教师必须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练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一堂课的好坏,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起到了相当主要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如果自身道不精,业不专,惑不明如何去教育学生呢?体育学科是一门运动的学科,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运动,在运动中提高。
其次,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分析教材,钻研教法,为学生选择最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同时最有效促进他们生长发育的运动项目。根据男生和女生的生理、心理的不同,在教材的选择上,男生应以田径和球类运动为主,每堂课的运动负荷可以适当加大,充分运动教学比赛这类对抗性的活动,并且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提升和拓展的空间;女生应以身体训练和田径运动为主,每次课都要积极调动她们的活动兴趣,适当控制运动的强度,全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练习,并且关注她们的生理问题。
第三,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是最敏感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背负着成长的烦恼,背负着学习的压力,他们需要释放自己,也需要所有人的关爱和帮助。运动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最放松、最快乐的时候,因此,他们希望自己可以完完全全享受体育课的时间,而体育课程本身又与学生的这一要求相矛盾。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处理这一教与学的矛盾,在这过程中,我们更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
就体育这门学科的课程授课方式而言,从最初的按照自然班级授课,到男、女生进行分班授课,到开展选项教学,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在进行着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我校体育学科的教学也是从一开始的按照自然班级授课的方式逐渐采用初三年级实行男、女生分班教学的授课方式,到现在的所有三个年级都进行男、女生分班教学的授课方式。不断地变革体现了我们作为教师站在教学的第一线,对于体育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男、女生分班教学授课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难免要发生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如果这种竞争处理的不得当,往往会使这两个班级之间产生矛盾,两个班级的所有的班级成员之间产生对立。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在校期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
2.如果两个班级之间学生的整体差异较大,会加大教师授课的难度。如果同一个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两个班的学生明显表现出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教师就要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未必就能够很好的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会使经验不足的教师无法自如的控制课堂。
二、男、女生分班教学的授课方式优点:
1.更加适合学生的生理发育的需求。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人生的第二个最佳的生长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男生和女生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这五项身体素质上开始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男生的速度和力量素质在这个阶段得到较快的提高,而女生的灵敏和力量素质在这个阶段得到较快的提高。在这个阶段进行男、女生分班教学的授课方式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锻炼,深入挖掘他们的身体素质提高的潜力。
2.教材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安排上能够更有针对性。根据男生和女生不同的素质提高的侧重点,以及他们不同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教材的筛选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将大幅提高教学效果。男生对能够展示个人技术的运动项目有着偏爱,他们还喜欢较为剧烈,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而女生更热衷于团体游戏和身体练习,在强度适当的运动中学习和锻炼。
3.能够增加学生的个人荣辱感和班级体荣誉感。同一个班级的男、女生虽然是分开了上课,但是将相邻两个班的男生和女生合并成为了体育课的教学班级。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表现好坏与否,不仅仅是自己班级的同学知道,其他班级的同学也都看在眼里,而班级中任何一个人的表现往往代表的就是整个班级的形象。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在外人面前展示出来的往往是自己的优点,希望给人留下好的印象,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很在意别的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看法。
4.利于教师的个人特长的发挥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每个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虽然在师范学习的时候,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于基本的、传统的、常见的体育项目都会被要求学习和掌握,但每个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可能做到门门精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希望可以扬长避短,教自己擅长的技能要比教自己不擅长的技能轻松的多,也得心应手的多。同时,自己擅长的必定也是自己偏爱的,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会更融洽,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特长而崇拜这个教师、喜欢这个教师,喜欢这个教师的课,喜欢这门学科。
5.能够有效、合理、充分地使用场地、器材。由于进行男、女生分班教学的授课方式,男生班和女生班可以在教才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有所不同,从而减少和避免在上课过程中场地、器材的使用中的冲突。对于教学班级多,场地和器材又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授课方式的优点尤为突出。
三、男、女生分班教学授课方式的应用
首先,作为教师必须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练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一堂课的好坏,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起到了相当主要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如果自身道不精,业不专,惑不明如何去教育学生呢?体育学科是一门运动的学科,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运动,在运动中提高。
其次,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分析教材,钻研教法,为学生选择最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同时最有效促进他们生长发育的运动项目。根据男生和女生的生理、心理的不同,在教材的选择上,男生应以田径和球类运动为主,每堂课的运动负荷可以适当加大,充分运动教学比赛这类对抗性的活动,并且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提升和拓展的空间;女生应以身体训练和田径运动为主,每次课都要积极调动她们的活动兴趣,适当控制运动的强度,全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练习,并且关注她们的生理问题。
第三,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是最敏感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背负着成长的烦恼,背负着学习的压力,他们需要释放自己,也需要所有人的关爱和帮助。运动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最放松、最快乐的时候,因此,他们希望自己可以完完全全享受体育课的时间,而体育课程本身又与学生的这一要求相矛盾。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处理这一教与学的矛盾,在这过程中,我们更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