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治疗方法探讨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d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利巴韦林与更昔洛韦在手足口病患儿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儿给予退热、神经节苷脂、果糖二磷酸钠、还原型谷胱苷肽和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而试验组患儿则给予退热、神经节苷脂、果糖二磷酸钠、还原型谷胱苷肽和更昔洛韦进行治疗,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80.77%),差异经 X 2检验有显著性(P<0.05),且对照组和试验组患儿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差异经 X 2检验有显著性(P<0.05),且对照组和试验组患儿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手足口病利巴韦林更昔洛韦
  小儿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发病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该病发病由于患儿感染柯萨奇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而引起,有明显的季节性,5~6月份是发病高峰。该病临床表现多较轻微,以发热,手、足及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是仍有严重病例患儿出现肺水肿、心肌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危及患儿的性命导致其死亡。因该病的病原体可通过患者及隐性感染者的唾液以飞沫形式传播,或经手或被污染物品感染,因而极易在婴幼儿人群中短时间内出现聚集性疫情。目前,在我国,对于该病的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儿给予退热、神经节苷脂、果糖二磷酸钠、还原型谷胱苷肽和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而试验组患儿则给予退热、神经节苷脂、果糖二磷酸钠、还原型谷胱苷肽和更昔洛韦进行治疗,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旨在为小儿手足口病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56例,本研究入选患儿均满足以下情况:1患儿coxA16、EV71阳性或者两者均阳性;2患儿均同时符合新版《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和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的诊断标准。本研究入选患儿均排外以下情况:1患儿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2患儿合并疱疹性咽峡炎、口蹄疫、风疹及水痘等儿科常见疾病;3患儿对利巴韦林或者更昔洛韦过敏。其中男145例,女112例,年龄3个月~16岁,平均5.56±4.86岁;病程1~15天,平均5.49±3.27天。对照组和试验组性别构成、年龄和病程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本研究入选患儿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给予退热、神经节苷脂、果糖二磷酸钠及还原型谷胱苷肽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10mg/(kg?日)利巴韦林注射液进行静滴,1次/日;试验组患儿给予退热、神经节苷脂、果糖二磷酸钠、还原型谷胱苷肽和更昔洛韦进行治疗,5mg/(kg?日)更昔洛韦进行静脉点滴,1次/日,对照组和试验组患儿均进行连续静脉点滴7天。
  疗效判断标准:1治愈:患儿皮疹完全消退,体温降至正常,试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血糖恢复正常范围,心肌酶恢复正常;2显效:患儿皮疹完全消退,体温正常,白细胞总数(10~12)×109/L,血糖正常,心肌酶普中,CK、CK-MB、LDH、AST两项异常;3无效:患儿皮疹在治疗期消退不理想,体温未能控制,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等于显效率加上治愈率之和。
  统计学处理: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再将数据导入SPSS; 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年龄和病程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等计数资料以绝对值及构成比表示,采用 X 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手足口病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在对照组78例患儿中,26例治愈,37例治疗有效,15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80.77%,而在试验组78例患儿中,41例治愈,31例治疗有效,6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92.3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经 X 2检验有显著性(P<0.05),见表1。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在78例对照组患儿中,2例手足病患儿出现输液后皮疹,停药后手足病患儿皮疹消失,而试验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组和试验组患儿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
  讨论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因此,学龄前儿童是必须高度关注的高发人群,尤其是出现发热及皮疹的患儿更需要高度警惕,做到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目前,在国内,对该病尚缺乏特效治疗措施,因此,广大而困扰医师和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安全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更昔洛韦是至今发现的抗病毒药活性最强的药物之一,是一种广谱抗核苷抗病毒药,该药的药理机制主要为更昔洛韦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迅速被脱氧鸟苷激酶转化为单磷酸化合物,然后被鸟苷激酶和磷酸苷激酶等转化为活性形式的三磷酸酶与病毒DNA聚酶结合,并通过三磷酸化合物在病毒感染细胞中聚集而使其作用得到加强。而利巴韦林是在临床上应用多年的经典抗病毒药物,也是一种广谱抗核苷抗病毒药,也可在细胞内被腺苷激酶磷酸化而形成利巴韦林三磷酸,干扰手足口病患儿肌酸脱氧酶活性从而影响手足口病患儿鸟苷酸合成,最终阻止DNA病毒复制起到抗病毒作用。
  本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78例患儿中,26例治愈,37例治疗有效,15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80.77%,而在试验组78例患儿中,41例治愈,31例治疗有效,6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92.3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经 X 2检验有显著性(P<0.05),且对照组和试验组患儿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这提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常昭瑞,张静,孙军玲,等.中国2008年~2009年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7):676-680.
  2孙立梅,邓爱萍,康敏,等.2009年~2010年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J].华南预防医学,2011,37(4):9-13.
  3陈晟,周祖木,林丹,等.温州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2):179-182.
  4艾运生,赵丽,汪欢,等.武汉市汉阳区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8):1428-1429.
  5史映红,刘昌弟.绵阳市2008年~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6):1134-1135.
  6刘翠华.嘉祥县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检测分析 [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3):281-282.
  7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节选 [J].中国社区医师,2010,21:5-6.
  8黄何清,周祖模.1119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与药物治疗分析 [J].中国药业,2011,20(21):84-85.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2011年12月~2012年8月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患者38例,男22例(57.9%),女16例(42.1%),男女之比1.375:1,年龄41~81岁,平均61.8岁。动态心电图仪,连续记
分层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它面向全体,又注意个体差异,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有利于挖掘各层学生潜能。它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
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在高职院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是广大高职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在数控加工中如何用给定规格的毛
目的:研究单次静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与异丙酚对全身麻醉快速诱导窥喉和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全麻患者48例,术前检查无明显循环功能异常.分为两组,A组24例,
目的:探讨全子宫全切除术后,各种麻醉镇痛药用于硬膜外镇痛疗效的观察。方法:对60例全子宫全切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双盲分成3组,A组布托菲诺+罗哌卡因:B组舒芬太尼+罗哌卡因;C组给予
对150例婴幼儿疥疮的特征、治疗效果以及鉴别诊断进行临床分析。指出婴幼儿疥疮在发病部位以及皮损程度上与成人疥疮有所不同;用10%的硫磺软膏全身涂擦有很好疗效;临床诊断时需
1995年1月~2012年6月收治行甲状腺手术患者983例,其中术后出血15例,发生率1.5%,现就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5例,男3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45岁,其中结节
“在线课堂+智慧课堂”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次全新的突破,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顺应了当下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本文通过对于“在线课堂+智慧课堂”这种
目的:探讨尿激酶对有小房形成的胸腔积液的治疗作用。方法:配合病因治疗,对64例有小房形成的胸腔积液随机分2组,治疗组34例胸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0~20ml+尿激酶10万~20万U;对照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