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走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1月9日,星期日。
  下午四点钟,接到张小龙爸爸的电话,说张小龙今晚不来上学了,他要转学到老城镇朱家埠中学去读初二。因为张小龙这次期中考试很差,继续下去连最差的高中都考不上。留个级,可以把基础打好一些。
  我,只能默许。这是家长深思熟虑的决定。我连忙说,张小龙本学期表现良好。虽然成绩不理想,但学习态度还是很端正的。他没有违反过班规校纪。还有,他每次的卫生任务都很主动
  四点半,我走进教室,准备上晚自习。第一眼,就不自觉地停到张小龙的座位上。二组第一排中间那张,两个女同学之间。桌子空着,凳子也空着。很安静地空着。我隐隐觉得,自己不小心丢了一件物品,一件不常用却随身带着的物品。
  看来,我班上的学生数,将从83减少到82了。
  这个张小龙,这个初三(4)班的一员,这个成绩总是落在全班后面的学生。这个有公德心的,尊敬师长的,和同学们相处融洽的小男生。
  学生们自顾自地作业,自顾自地记录期中考试的总分和名次,自顾自地埋头于书山题海,没有闲心去观察和思考新空的座位。是啊,他们不知道张小龙从此不再与他们同学。宋莹和张沛,两个非常勤奋守纪成绩优秀的女生,她们是张小龙的左右同座,她们与张小龙同座了一年半。她们不知道张小龙从此不再与她们同座。她们当然没有觉察,老师今天的情绪有点不同。
  我走下讲台,想从张小龙的座位上发现一本书,或者一支笔什么的。但是,我俯身去看,抽屉里,空空如也。凳子,平稳安静地放在那里。凳面上。干干净净。问宋莹,才知道他早在前天放学时就将书本文具统统收走了。
  看来,他对辞别是有预谋的。只是今天才让我这个班主任知道。而我的学生们,还有班上的科任教师们,要明天才能知道。明天,张小龙的爸爸会来办理转学手续。
  载记起了张小龙日记中的句子“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眨眼的工夫就到了初三。那条上学的泥巴小路也焕然一新成了水泥路,那条小路上的脚印也没有了,自己也忘了过去的快乐时光。”是啊,张小龙记忆中的快乐时光离他越来越远了。
  我目视着干干净净的空位,心里很不平静。
  是他爸爸早就下了最后通牒吗你这次再考不好,就留级!
  还是他妈妈再次哭骂了他:你把妈的脸丢尽了,你太不争气了!
  或者,是他自己想吃回头草,把基础打牢些々
  初三,中考,升学。
  分,学生的命根:考,老师的法宝。
  张小龙期中考试七门功课。有四门不及格。其中数学15分,化学13分。
  张小龙算是我班被分数淘汰下来的第一人了。虽然离初中毕业只有半个学期。
  其实我是清楚的,对张小龙而言,留级对他升学并无根本作用,只不过延长了一年的学习时间罢了。当然,留级一年,他会有所进步。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动。
  可是,如果张小龙是我的孩子,我会选择不让他留级吗?我不会。因为,作为家长,我不敢有别的选择。
  人家能考上,你也一定能者上!别人的孩子行,我的孩子也一定能行!
  哪一个家长不是这样吼着孩子。哪一个家长不是这样吼着自己?
  家长们认准的就是这个理,也只有这个理。
  张小龙,还有更多的张小龙们,虽然只有十四五岁,虽然还不曾懂得什么,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
  多么残酷、多么无情的现实!
  我突然想到,如果前天就知道他要走。我会做些什么?
  我想,我会把他留下,温声细语地和他说几句话。祝他好好学习,把基础打好一些。并且一直目送他走远。
  我回过神,开始讲授文言文,讲授课文的考点,传授应考得分的技法。学生们听得专注,我却走神了。我管不住自己的视线,它一次又一次扫向张小龙的座位。似乎要从空着的座位上剜出张小龙的身影来。这个中等个头,头发和衣着都不甚整齐。声音洪亮却常常读错字音,经常被同学们哄笑却一次又一次坚持读完课文的孩子。
  似乎,他还端坐在位子上,半生半懂地听我讲《唐雎不辱使命》。
其他文献
一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中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篇幅大,分值重,理所当然地受到师生的重视。在备考过程中,教师们通常都会安排大量的时间进行现代文阅读的“强化训练”,找来不少近年的中考题或模拟题让学生反复地练习。据粗略统计,一般考生在备考阶段要阅读的练习题选文少说也在100篇以上。做了这么多题,读了这么多文章,考试的情况又怎么样呢?从不同层次学校的师生反馈情况来看,大家都感到遗憾,因为从教学和复习所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等话,这“不平”和“曲”,就是文章张弛有度、行文收放自如、结构精巧别致的重要特征之一。好文章行文要有曲折,有起伏,有变化,有波澜。诗歌亦如此,歌以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有时诗人为了追求一种诸如异峰突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曲径通幽、跌宕起伏、张弛扬抑的表达效果,故意掀起波澜,有时正话反说,有时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含蓄,立意要精深。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此境地,因此,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正因如此,用典也造成了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语言障碍之一。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
我是1979年出生的,按照一天三餐算来,至今已经吃过几万顿饭了。可是,在这几万顿饭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却只有三顿饭。  给我印象最深的第一顿饭应该是在1986年吧,也就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早上妈妈煮饭的时候只放了一把米,在米快要煮熟了的时候,放进去了一大钵子洗干净的白菜叶子,不一会儿,锅里就成了一锅绿汤。看着在锅里煮着的绿的晶莹剔透的饭,我急得在灶前转来转去,妈妈一边忙碌一边批评我,
感悟这一理念第一次被写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是在2000年金秋时节。之后陆续起用的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理念。这是吸收多年来语文教学研究成果的结晶,真正符合语文教学的认知规律。  自2002年秋季起,桐城市教研室中学语文学科组通过省规划办正式立项进行了省级课题“中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研究”。历经四个年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些成果,现综合作一阐述,以期得到同仁与方家的指教。  
在文言文中,有这样一些十分有趣的词,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却能表现出两个完全相反的意义来。在解释这类词的意义时,就不能顺着原来词义的近似方面去引申,只能从原有词义的反面去解释。这种现象,就是训诂学上所说的“反训”,这类词就叫“反训词”。下面举30个这种反训词的例子。  【报】①报恩报答义。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木瓜》“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汉书·韩信传》②判罪、治
古人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又说“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这让我们看到了结构之于作文的重要意义。文章的结构即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它既是内容题材的组织方式,又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化形态,成为评估文章品质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写作训练中最重要、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高中阶段则应以训练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么缤纷复杂的内心情感借助于怎样的表达,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呢?对于纯粹描写景色的文章来说,自然显得有些困难。但是,古今中外文学殿堂中的那些经典、名篇往往能把写景和抒情完美地融为一体,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最佳境界。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之所以感人至深,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文章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在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真美,那山、那水、那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环节,是体现“课标”、落实“课标”、展示老师对“三维”目标理解和把握程度的最好平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本质的属性,明确地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具体目的与要求。  所谓知识与技能,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诵读习惯的养成和诵读能力的提升……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
文学阅读如何立足本土文化传统,在传统与现代、西方性与本土性之间重新作出自我定位,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此已作出深度审视并试图重构学术体系。在错综复杂的文化元素与不一而足的艺术手法争奇斗妍的特定时期,如何复归文学阅读的民族本位、在世界性文论视角中发展本土阅读,进而使文学阅读解开传统视角的束缚,走出人云亦云的失语之现状,这业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以来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  “复归”,别于重回传统原点,而是于传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