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在《让王》中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我们知道,庄子强调“乐天安命”,所以对人的现实处境,采取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穷也好,通也罢,都能乐而开怀,要做到是很不简单的。
读《周易》,我们发现,古人对于穷通,可能还有另一种认识。《周易·系辞下传》中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段话,我们耳熟能详,清末常常被维新派人士挂在嘴边。比起道家对“穷通”的看法,这段话包含着更加积极的性格。事实上,如果只是被动地安于“穷”,可能一辈子就很难翻身。而积极地变“穷”为“通”,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关键是一个“变”字。
《周易·系辞上传》中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这段话,肯定了“变”是宇宙的灵魂。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所以一个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并且善于抓住其中变化的规律,很好地为自己服务。人不可能生下来就富贵,很多人都经历了丑小鸭变白天鹅的过程。这些人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不墨守成规,善于适应宇宙万物的变化,并很好地利用其中的变化规律为自己服务。同理,人也不可能老是走鸿运,有时摔一跤,也许跌得鼻青脸肿,但是,聪明人很快又咸鱼翻身了,究其原因,还是及时总结跌倒的教训,再次顺应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从而东山再起。褚时健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生生之谓易”。在我看来,“易”的本质就是“变”,就是见微知著,革故鼎新。一个人能够见微知著,革故鼎新,便一定会无往不胜。“通变之谓事”,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周易》强调:“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这说明,要变“穷”为“通”,做到“极深研几”是多么重要。而“极深研几”,实际上就是见微知著,革故鼎新。《周易》中昂扬着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哪怕在看似消极的事物中,总能看到其积极性格,看到事物可以从消极面向积极面转化。譬如“否”卦,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但是《周易》在对这一卦中第六爻“上九”的解释中就说:“上九,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先否后喜”,不就是“否极泰来”吗?“否终则倾,何可长也”,不就是老子说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吗?顾振彪先生在解释“上九”时也说:“上九倾否,倾之云者,拨乱世反之正也。否极则泰运将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地气化,本自无否,即有时而否亦无长久终否之理。盖所以转之者,必有其道矣。”读了这一段,处于“穷”境中的人,不可以获得极大的鼓舞,而积极去寻找转运之道吗?这个转运之道,也就是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呀。
《周易》特别强调为人的谨慎。这里说的谨慎,也是指要严格按照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办事,不可盲动。事实上,很多人由“通”返“穷”,就是因为言行不谨慎,以致栽了跟头。《周易·系辞上传》中言:“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所以,谨言慎行,是转“穷”为“通”的重要途径,同时因为言行不谨慎,一旦通达,则很容易得意忘形,登高跌重。所以《周易·系辞下传》中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诲。居安思危,谨言慎行,见微知著,革故鼎新,这些要是都能做到,人,怎会永远处“穷”?
《周易》用开门与关门来譬喻天地人事的变化。《周易·系辞上传》中说:“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关门是静,是阴;开门是动,是阳。阴阳和合,动静相宜,就合乎“道”的变化,就能达到“通”的境界。这也即是《周易》中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白了,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顺应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积极动作,就可能否极泰来,万事亨通。《周易·系辞上传》中因此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说明,做一个人,要化“穷”为“通”,首先要顺应天道,即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不蛮干;然后用诚信博得他人的信任,拥有好的人脉关系;最后推崇贤人,让他在关键时刻提拔自己,帮助自己,这样,即使是一个一名不文的穷小子,也可能有一番大的作为。
现代社会,安于“穷”境,毕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人不会天生受穷,要破除“命运”观念,积极扭转自己的人生。《周易》中对“穷通”的论述,启发了中华民族,也振奋了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从来不墨守成规,总是处在积极的变化中,不断摆脱贫穷落后面貌,不断摆脱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体制、旧观念,显现出非常积极的民族性格。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周易》之所赐。作为个体的我们,也应该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积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要知道,“易”就是“变”,“变”才是大道理呀。时代不断在变,而自己不变,还美其名曰“以不变应万变”,那就只能是刻舟求剑,贻笑后人了。
(编辑 之之)
读《周易》,我们发现,古人对于穷通,可能还有另一种认识。《周易·系辞下传》中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段话,我们耳熟能详,清末常常被维新派人士挂在嘴边。比起道家对“穷通”的看法,这段话包含着更加积极的性格。事实上,如果只是被动地安于“穷”,可能一辈子就很难翻身。而积极地变“穷”为“通”,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关键是一个“变”字。
《周易·系辞上传》中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这段话,肯定了“变”是宇宙的灵魂。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所以一个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并且善于抓住其中变化的规律,很好地为自己服务。人不可能生下来就富贵,很多人都经历了丑小鸭变白天鹅的过程。这些人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不墨守成规,善于适应宇宙万物的变化,并很好地利用其中的变化规律为自己服务。同理,人也不可能老是走鸿运,有时摔一跤,也许跌得鼻青脸肿,但是,聪明人很快又咸鱼翻身了,究其原因,还是及时总结跌倒的教训,再次顺应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从而东山再起。褚时健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生生之谓易”。在我看来,“易”的本质就是“变”,就是见微知著,革故鼎新。一个人能够见微知著,革故鼎新,便一定会无往不胜。“通变之谓事”,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周易》强调:“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这说明,要变“穷”为“通”,做到“极深研几”是多么重要。而“极深研几”,实际上就是见微知著,革故鼎新。《周易》中昂扬着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哪怕在看似消极的事物中,总能看到其积极性格,看到事物可以从消极面向积极面转化。譬如“否”卦,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但是《周易》在对这一卦中第六爻“上九”的解释中就说:“上九,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先否后喜”,不就是“否极泰来”吗?“否终则倾,何可长也”,不就是老子说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吗?顾振彪先生在解释“上九”时也说:“上九倾否,倾之云者,拨乱世反之正也。否极则泰运将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地气化,本自无否,即有时而否亦无长久终否之理。盖所以转之者,必有其道矣。”读了这一段,处于“穷”境中的人,不可以获得极大的鼓舞,而积极去寻找转运之道吗?这个转运之道,也就是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呀。
《周易》特别强调为人的谨慎。这里说的谨慎,也是指要严格按照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办事,不可盲动。事实上,很多人由“通”返“穷”,就是因为言行不谨慎,以致栽了跟头。《周易·系辞上传》中言:“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所以,谨言慎行,是转“穷”为“通”的重要途径,同时因为言行不谨慎,一旦通达,则很容易得意忘形,登高跌重。所以《周易·系辞下传》中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诲。居安思危,谨言慎行,见微知著,革故鼎新,这些要是都能做到,人,怎会永远处“穷”?
《周易》用开门与关门来譬喻天地人事的变化。《周易·系辞上传》中说:“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关门是静,是阴;开门是动,是阳。阴阳和合,动静相宜,就合乎“道”的变化,就能达到“通”的境界。这也即是《周易》中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白了,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顺应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积极动作,就可能否极泰来,万事亨通。《周易·系辞上传》中因此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说明,做一个人,要化“穷”为“通”,首先要顺应天道,即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不蛮干;然后用诚信博得他人的信任,拥有好的人脉关系;最后推崇贤人,让他在关键时刻提拔自己,帮助自己,这样,即使是一个一名不文的穷小子,也可能有一番大的作为。
现代社会,安于“穷”境,毕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人不会天生受穷,要破除“命运”观念,积极扭转自己的人生。《周易》中对“穷通”的论述,启发了中华民族,也振奋了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从来不墨守成规,总是处在积极的变化中,不断摆脱贫穷落后面貌,不断摆脱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体制、旧观念,显现出非常积极的民族性格。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周易》之所赐。作为个体的我们,也应该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积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要知道,“易”就是“变”,“变”才是大道理呀。时代不断在变,而自己不变,还美其名曰“以不变应万变”,那就只能是刻舟求剑,贻笑后人了。
(编辑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