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观的局限性与经典文本的复杂性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anshuan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唐文学研究,目前有三个任务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对中国传统的“文章”与现代意义的“文学”之间的联系进行反思,对传统经典文本的解读与研究给予更多关注,对二十世纪文学史观及其带来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刻反省。
  一般的认识,“文学”是个西方的舶来品,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沿用的都是西方的“文学”概念与研究方法。这种认识未必全面。回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建立,大致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出的“新文学”,也就是借鉴西方文学史概念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史体系;一条是宋明人“诗文评”基础上产生的包含经史子集在内、具有“文章学”意义的“文学”观念。前者是西方意义上的literature概念,后者具有中国“文章学”传统,但也包含着曾经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转换的尝试色彩。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导源于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思想。根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及钱玄同的《寄陈独秀》等文,他们倡导的“新文学”,不外乎诗、骚、赋、词、文(包括散文与骈文)、戏曲、小说七大门类,基本上奠定了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格局。胡适以白话文重写文学史,他所谓的“文学改良八事”,将经、史、子与集部的大部分作品排除在“文学”之外。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西方文学史架构来界定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范畴,为后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指定了一个撰写标准。王国维、胡适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则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书写限定了分期标准。这就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与西方文学史一样,一上来就屈从于政治史与思想史。一句话,文学屈从于历史。如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将史书中的材料按照“文学”的标准剥离出来,使得民国时期的“中古文学史”屈从于“史学”,甚至成了下脚料似的“史料之余”。这种在当时较为“革命”的文学理论,将“文学史”推至文学研究的前沿。直到今天,与世界文学史一样,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前沿阵地仍然是“文学史”。文学研究法中的家族、地域、接受与传播,甚至包括文学文献学领域的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文学家年谱、文学编年等,皆未超越“文学史”范畴。同时,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的“文学的方法”中的“集收材料的方法”与“推广材料的区域”,直接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范式。时下仍然盛行的旧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新史料的发现与刊布、文学文献的辑佚与补编,皆与此有关。
  胡适等人引入西方“文学”概念,将中国古代
  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世界文学的传统一样,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也被追溯到口头文学与民间创作传统。书面文学是口语无法承载文学叙事任务之后的产物,而民间创作传统如祭祀与礼仪诗、神话与历史传奇则是纯文学产生的基础。[1](P8-10)正是基于此类理论,中国古代文学具有了鲜明的世界文学色彩。
  但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学”内涵的讨论,胡适等人建立起来的“文学史观”也逐渐显示出其知识与思想的局限性。首先,“文学”的概念是广泛的。二战以后的文学文本分析家,大多恪守俄罗斯形式主义早期的基础原则,从语言学角度界定文学。雷吉纳·罗班认为:“文学首先是经典作品,那些经过历史考验、经得起时尚变迁和不同批评流派评说、进入贤祠的圣贤之作。”[2](P35)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来说,“文学材料”与“文学作品”,就自然将儒学、经学经典作品包括进来,尤其是那些已经“进入贤祠的圣贤之作”。其次,胡适等人强调“纯文学”,实际上是想将意识形态排斥在外,但“文学包括意识形态,其语义价值部分地继续由它们的社会历史和心理历史背景所决定”[3](P284)。这就证明学术也有自己的价值观。但可惜的是,今天的古代文学史研究仍然受胡适等人的影响。再次,胡适提出的“文学的方法”,过度追逐新材料与边缘材料,直接导致对主流材料、经典文本的忽视,在当时就受到了学者的批评。如李源澄《〈论学〉发刊辞》称:“据僻书杂史为秘宝,挟新出古物为奇货,粗者止于骨董,精者不出补遗,而踌躇满志,以为舍此别无学问。盲目之人,翕然和之,正史正经,谁与读者?”[4](P523)正如李源澄所言,此类研究法,虽然可以给学界带来看似新奇、珍贵的研究资料,但究竟能给文学史带来多大意义上的积极影响,尚未可知,其消极意义则显而易见,即造成了文学研究中重“枝叶”轻“主干”的弊端:研究方向上,研究者过度重视文学文本外围的考察(即使有文本解读,也是与传统经典文本距离较远的边远文本),忽视了对文学文本内部的解读与解析,尤其是忽视了对经典文本的细读;研究选题上,过于重视边远文本、边远史料,忽视了对经典文本、经典文献的研究与解读。
  早在胡适等人之前,宋明学者对“诗文评”的认识与研究,其实就有对建立“中国文学”现代学科概念的探索意义。明清与民国时期,甚至追溯到宋明人的“诗文评”,学者们在以“诗文评”和“作文法”打通经、史、子、集的研究关系方面做出了很大尝试,尤其是在将经、史、子部典籍向“集”部研究转变方面,有很多有益的探索,如陈衍的《史汉文学研究法》、刘凤苞的《南华雪心编》,以及明清人对《左传》、《论语》的评点,实际上涉及他们对经、史、子、集四部向“文学”转化的思考。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姚永朴《文学研究法》,也是意图从中国传统四部典籍中找到既符合中国传统,又有现代性的“文学因素”,沿袭的实际上是《文心雕龙》的“文章学”思想;但晚清民国从文学角度研读四部典籍的尝试,却有将“文章学”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转化的探索意义。这种从中国四部典籍提炼“诗文”、“文学”思想体系的尝试,是属于中国本土的“文学”研究方法论探索,是中国古代学术传统在“文学”一脉中的延续。五四以后,西方“纯文学”观念的引入,中断了这种传统“文章学”与西方“文学”相结合的探索,也打断了中国本土“文学”研究传统的继续寻找与建设。我们要想建设具有中国传统与中国特色的、本土的“文学”,必须在当前的“文学”观念中接续这种“文章学”传统。
其他文献
与大多数宗教或哲学体系相比,儒家学说是相对“此世”的,它的目标是提升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此外,儒家学说与其他学说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它接纳了我们这些可以通过某些途径被加
“新理学”的形上学是冯友兰哲学中“最哲学的”部分。冯友兰从经验世界出发,通过对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推导出四组命题和四个观念,并借助神秘主义方法建构了完整的形上学。文章
本文分析了网络游戏的教育特征,并对网络游戏的用户评价体系的特点和大学生培养方法做比较分析,指出高校学生培养评价体系可以借鉴网络游戏的用户评价体系进行一个系统的、有
清代藏书家张金吾的学术取向中,以重视藏书、提倡读书为学问品行之本,推崇先贤、博采众长为学术研究之基,突破旧例、创设新制为学术精进之路,考证谨慎、不下妄语为学术立说之范。这些学术取向的形成与其家学渊源、个人的学术自觉及当时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正是秉承上述学术取向,张金吾在目录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保存了丰富的书目文献资料,还创新体例,辨彰学术,考镜源流,而且留下了大量的目录学著述。这些学术成就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推动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
《文心雕龙》的文学起源说是“文起于情”。这种说法与保留在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的古人对于性、气、情等范畴的传统理解密切相关。这种认识在《性自命出》中初露端倪,自此
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的文化研究,呈现出强烈的语境化倾向、高度的社会参与性和现实批判功能。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勃兴,不仅为透视中国现代化的复杂进程提供了多维视角,同时构成了
运用宪法政策保障民生是越来越多国家的普遍做法。宪法政策的适用具有鲜明的特点,如与基本权利条文、平等原则、比例原则、自由权等结合起来予以适用。宪法政策能够被适用来
介绍了自行设计的以ARM处理器LCP2210为核心实现的便携式的机动车尾气分析仪。该分析仪是由气体采样系统、气体浓度分析系统、转速及流量的辅助测量系统和显示系统组成。系统包括ARM最小系统板、五组分气体传感器、光电式转速传感器、TFT液晶显示器、电阻式触摸屏、气体流量计、微型打印机等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研制的分析仪能测量机动车在各个工况下尾气排放状况。
媒体于丹的市场成功展现了媒体在制造市场明星偶像和文化意义方面的巨大能量,其关键环节在于,媒体于丹不仅成为一个消费社会里受到人们广泛追捧的与演艺、体育明星相似的文化明
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为主要代表的港台新儒家是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元素。对他们的价值评判应该考虑两个维度:一是理论维度,二是实践维度;应该考虑两个背景:一是横向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