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素质教育在美国”,认为美国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典范,因而是最成功的。然而,在美国的教育界,很难找到与素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相同, 抑或相近的专有名词。所以,美国不存在“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或理论。因此,要了解美国所进行的素质教育,我们只能从美国公立学校在他们的义务教育阶段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实践来综合地分析与探讨它的全貌,从而为我们迫在眉睫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通常人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传承他们的父辈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仅有区区两百年历史而秉承西方教育哲学理念的美国人认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 Teaching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learn(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Teaching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live(教学生学会怎样生活);Teaching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work(教学生学会怎样工作)。“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就是我们中国古话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去寻找知识,汲取知识,自主地构建知识比给他们灌输零打碎敲的知识更重要。而“教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意味着培养孩子们用健康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看待社会、看待工作上的成功与失败,因为只有那些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的人才知道如何与社会和谐共处,才知道如何生活。至于“教学生学会怎样工作”是要保证每一个迟早要开始职业生涯的学生为将来的养家糊口进而为社会创造财富准备好应有的技能和技巧。做到这一点,他们主要是通过在中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来实现的。
美国的教育目标是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经过十二年真正的义务教育成为合格的公民。已故的美国著名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认为,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既有知识又有修养的“社会化的人”——具有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能与他人以及社会和谐共存的人。这一点实际上与毛泽东主席在其最高指示中所倡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美国的教育实践
在这些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的指引下,美国的教育工作开展得非常务实。他们的教室布置得生动活泼极具艺术气息,课堂里的教学气氛也相当活跃。不同于我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美国的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美国的教室里没有讲台,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很近。通常一个班二十个学生(最多二十五人)被分为五个小组, 四张课桌面对面并在一起像是圆桌会议。美国人的教学注重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如此刻意的安排座位正是为方便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美国的老师鼓励学生提问,注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solving Ability)。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目标进行的。
美国学校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即使小学一二年级的科学课的教学大纲都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每节课上重要的单词。小学一至三年级的电脑课也常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读一些趣味读物。语文课的教学不太重视语法和文法,但讲究泛读和精读以及阅读理解。每个学生除了读老师在教室里准备好的读物,还可到学校图书馆或社区图书馆借阅各种各样的书籍(一律免费)。此外,学校每学期还在校园组织书市方便家长为孩子购书。家长每天晚上在孩子就寝前会陪读20分钟的书。我的朋友的孩子在9岁时一周可读3本书。美国的社会重视儿童读物的出版,书目种类繁多,价格低廉。
美国的学校也很重视写作,意在利用写作去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作文题目涉及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科技,旨在唤起孩子们对人生,社会以及未来发展的关注。老师从不对写作内容作硬性规定。当老师给出作业后,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即使小学生的作文也是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孩子们自己搜集和筛选资料,旁征博引,在文章的末尾还要列出一系列的参考书目。这样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知识,汲取知识的过程。所以,虽然看上去还有些幼稚,但是美国的小孩子的确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研究,写论文了。
美国的科学课不只是老师做实验来演示给学生看,老师通常会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来探索,从而激发其创造能力。老师不鼓励学生死记硬背,但是注重知识的广度。美国的美术和音乐课基本与我们的一样,只是他们的美术课提倡学生用想象力来画而不只是模仿。他们的音乐课的老师上课时结合歌舞器乐,形式更丰富多彩,寓教于乐。老师讲解幽默诙谐,总是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提问机智有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例如,在美国当众问女士年纪是不礼貌的,所以学生问女老师 “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被视为禁忌。可是,有些好奇的学生会以另一种方式问老师,“How young are you?”(你多小了?)老师和同学经常在课堂里被这类滑稽的问题逗得开怀大笑。
美国的德育课讲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介绍民主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政府的运作方式。爱国誓言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熟记于心的。孩子们的道德品质教育由老师、家长和社区(主要是教会)齐抓共管,并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爱人如己”不止是简单的宗教信条更是每一个人的基本修养。诚实宽容和乐于助人也是品德教育的重点。当这些品德在一个社会的80%以上的人身上像血液一样自然流淌时,那个社会无疑是和谐社会,人活得轻松舒畅,想象力不会被束缚,创造力不会被压抑。老师从不强调哪个人的品质超群,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反而反复强调这些品德是每个人起码的为人原则。这样的品德教育不给学生在做好人好事的时候预设前提,而是潜移默化地强调做好人是无条件的。
由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博士所倡导的宽松式的教学就这样在美国的教室里被广泛地实践着。杜威博士认为“学习即生活”,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对孩子的摧残。这样一来,学生的家庭作业不多,考试也很少。即使进入美国的大学都没有全国统一的升学考试。每一个高中生只要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平均成绩达到中等以上,并且提供三个教师或专业人士的推荐信即可被一般的大学录取。正是因为美国有这样一个能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制,他们的学生才快乐生活,轻松学习,自由发展。
三、教育改革
在美国,这种宽松式教育在培养孩子们高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诸如基础知识薄弱,老师放任自流对教学任务不负责任等弊端。美国人的数学水平之差令人吃惊,美国的学生也在物理,化学等方面的考试成绩落后于很多国家。正是认识到这些与“教育强国”名不副实的令人尴尬的问题,布什总统在2000年上台伊始就抛出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下”的教育改革法案,加强学生的三个R的教学(Reading阅读,Writing写作,Arithmetic数学)。强化考试来推动学生用功学习,同时让老师们也负起责任来。这项以加强考试为特点的教育改革还鼓励学校之间的竞争,让校长们有更多的紧迫感去督促老师用心教学。布什的教育改革遭到老师们的激烈反对与抵制。以担心学生会变成考试机器为由,老师们创造各种各样的漫画来嘲笑考试,以罢工罢课来对抗布什的教育改革。而布什的教育部长则斥责老师为“恐怖分子”。一场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正面临严峻考验。
一、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通常人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传承他们的父辈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仅有区区两百年历史而秉承西方教育哲学理念的美国人认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 Teaching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learn(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Teaching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live(教学生学会怎样生活);Teaching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work(教学生学会怎样工作)。“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就是我们中国古话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去寻找知识,汲取知识,自主地构建知识比给他们灌输零打碎敲的知识更重要。而“教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意味着培养孩子们用健康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看待社会、看待工作上的成功与失败,因为只有那些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的人才知道如何与社会和谐共处,才知道如何生活。至于“教学生学会怎样工作”是要保证每一个迟早要开始职业生涯的学生为将来的养家糊口进而为社会创造财富准备好应有的技能和技巧。做到这一点,他们主要是通过在中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来实现的。
美国的教育目标是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经过十二年真正的义务教育成为合格的公民。已故的美国著名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认为,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既有知识又有修养的“社会化的人”——具有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能与他人以及社会和谐共存的人。这一点实际上与毛泽东主席在其最高指示中所倡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美国的教育实践
在这些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的指引下,美国的教育工作开展得非常务实。他们的教室布置得生动活泼极具艺术气息,课堂里的教学气氛也相当活跃。不同于我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美国的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美国的教室里没有讲台,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很近。通常一个班二十个学生(最多二十五人)被分为五个小组, 四张课桌面对面并在一起像是圆桌会议。美国人的教学注重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如此刻意的安排座位正是为方便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美国的老师鼓励学生提问,注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solving Ability)。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目标进行的。
美国学校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即使小学一二年级的科学课的教学大纲都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每节课上重要的单词。小学一至三年级的电脑课也常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读一些趣味读物。语文课的教学不太重视语法和文法,但讲究泛读和精读以及阅读理解。每个学生除了读老师在教室里准备好的读物,还可到学校图书馆或社区图书馆借阅各种各样的书籍(一律免费)。此外,学校每学期还在校园组织书市方便家长为孩子购书。家长每天晚上在孩子就寝前会陪读20分钟的书。我的朋友的孩子在9岁时一周可读3本书。美国的社会重视儿童读物的出版,书目种类繁多,价格低廉。
美国的学校也很重视写作,意在利用写作去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作文题目涉及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科技,旨在唤起孩子们对人生,社会以及未来发展的关注。老师从不对写作内容作硬性规定。当老师给出作业后,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即使小学生的作文也是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孩子们自己搜集和筛选资料,旁征博引,在文章的末尾还要列出一系列的参考书目。这样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知识,汲取知识的过程。所以,虽然看上去还有些幼稚,但是美国的小孩子的确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研究,写论文了。
美国的科学课不只是老师做实验来演示给学生看,老师通常会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来探索,从而激发其创造能力。老师不鼓励学生死记硬背,但是注重知识的广度。美国的美术和音乐课基本与我们的一样,只是他们的美术课提倡学生用想象力来画而不只是模仿。他们的音乐课的老师上课时结合歌舞器乐,形式更丰富多彩,寓教于乐。老师讲解幽默诙谐,总是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提问机智有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例如,在美国当众问女士年纪是不礼貌的,所以学生问女老师 “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被视为禁忌。可是,有些好奇的学生会以另一种方式问老师,“How young are you?”(你多小了?)老师和同学经常在课堂里被这类滑稽的问题逗得开怀大笑。
美国的德育课讲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介绍民主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政府的运作方式。爱国誓言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熟记于心的。孩子们的道德品质教育由老师、家长和社区(主要是教会)齐抓共管,并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爱人如己”不止是简单的宗教信条更是每一个人的基本修养。诚实宽容和乐于助人也是品德教育的重点。当这些品德在一个社会的80%以上的人身上像血液一样自然流淌时,那个社会无疑是和谐社会,人活得轻松舒畅,想象力不会被束缚,创造力不会被压抑。老师从不强调哪个人的品质超群,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反而反复强调这些品德是每个人起码的为人原则。这样的品德教育不给学生在做好人好事的时候预设前提,而是潜移默化地强调做好人是无条件的。
由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博士所倡导的宽松式的教学就这样在美国的教室里被广泛地实践着。杜威博士认为“学习即生活”,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对孩子的摧残。这样一来,学生的家庭作业不多,考试也很少。即使进入美国的大学都没有全国统一的升学考试。每一个高中生只要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平均成绩达到中等以上,并且提供三个教师或专业人士的推荐信即可被一般的大学录取。正是因为美国有这样一个能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制,他们的学生才快乐生活,轻松学习,自由发展。
三、教育改革
在美国,这种宽松式教育在培养孩子们高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诸如基础知识薄弱,老师放任自流对教学任务不负责任等弊端。美国人的数学水平之差令人吃惊,美国的学生也在物理,化学等方面的考试成绩落后于很多国家。正是认识到这些与“教育强国”名不副实的令人尴尬的问题,布什总统在2000年上台伊始就抛出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下”的教育改革法案,加强学生的三个R的教学(Reading阅读,Writing写作,Arithmetic数学)。强化考试来推动学生用功学习,同时让老师们也负起责任来。这项以加强考试为特点的教育改革还鼓励学校之间的竞争,让校长们有更多的紧迫感去督促老师用心教学。布什的教育改革遭到老师们的激烈反对与抵制。以担心学生会变成考试机器为由,老师们创造各种各样的漫画来嘲笑考试,以罢工罢课来对抗布什的教育改革。而布什的教育部长则斥责老师为“恐怖分子”。一场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正面临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