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水利现代化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jkdhfjkhasdjklfh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实现水利现代化,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必须树立水问题的现代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其次,要用现代化的水利装备和科学化、信息化的水利管理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依法治水和科学治水,改革水利发展的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安全与发展、防洪与抗旱、开发与保护以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期正确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和水土流失四大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水利现代化和水利管理能力。
  关键词:水利现代化;科技革命;水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7)04-0061-05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水资源又相对贫乏的国家,水资源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我国大力推行科技兴农和科教兴国战略,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我们也和全球一样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危机,其中水资源问题就特别突出,工程型缺水、资源型缺水、浪费型缺水、污染型缺水、配置型缺水无处不在。[1]水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性的瓶颈因素[1],已经到了非改变这种传统观念不可的地步,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和现代化的水观念。要突破传统思想,强化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源地的大力保护、污染源头的严格控制和水权、水务的统一管理,使人水和谐相处,确保改善水资源状况和与水相关的生态系统;确保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人人都能够得到必须的淡水资源和过上健康的生活;确保易受水旱灾害威胁的人群免遭与水有关的危险。
  
  一、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一)国家现代化与水利现代化的关系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与保障作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水利发展也需要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作为支撑。因此,国家现代化需要水利现代化的支撑和保障,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利现代化问题是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而提出的,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水利发展的目标。
  
  (二)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的进程和特点
  现代化的进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整体的全方位的转变过程,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水利现代化的问题,首先是美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提出并不断发展的。[2]这些发达国家的水利建设在20世纪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上以大规模开发利用水资源、增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数量来满足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与经济增长基本上呈同步发展趋势,水库数量、库容量、各类水利工程取水量大幅度增长,主要河流流域开发和综合利用达到较高的程度,水利工程体系逐渐完善。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这个时期水资源开发速度减慢,治水思想逐步由以水资源开发为主转向以水资源管理为主,逐步认识到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浪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将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从而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健全机构等措施,对环境污染进行全面治理,开始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时期“人与水共处”、“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认识不断深化,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恢复良好生态成为发达国家治水工作的主题。[2]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发达国家在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不断结合管理、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等方面的现代化社会变革,开始把水利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加速其实现过程,普遍实现了水利现代化。
  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治水思路的现代化;二是工程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三是水利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是水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3]
  
  (三)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我国提出和实现水利现代化,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对国家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的分析以及我国长期以来水利建设的实践,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系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和理念转变人类传统的治水思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水利科技,用先进的现代化装备武装水利设施,用现代水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管理,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治理、科学利用、优化配置、高效节约、积极保护和有效管理,以水利现代化建设支持与保障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水利现代化与科技革命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水利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如普遍采用微电子技术,对各种水利基础资料如水文、泥沙、水质、土壤墒情、水土流失、生态与环境等实行遥感遥测遥控;普遍采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水利设施如水库、灌区、水电站、输水工程、节水灌溉等实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管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工程施工、洪水演进,配合防洪保险等非工程措施,设计防洪减灾预案,使防洪体系大为完善;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水务管理上实行在线控制和调度,使水资源的利用、配置和保护更为科学、高效。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革命。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水利的生产方式,使水利生产过程趋于自动化、连续化,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等生产方式使得水利生产和管理贯穿在一起,加速了水利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的进程。水利科技化程度的提高不仅大大降低了各种水利设施的运营成本,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水利工作的管理水平。[4]
  由水利现代化的特征和内涵可以看出,水利现代化和水利管理同样具有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二、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的手段
  
  要推进中国水利现代化,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主要通过提高工程硬件标准,更新管理手段,通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节约、保护以及优化配置实施综合治理,把水利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转变人们对水的认识,使水环境更好一些,以期正确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和水土流失四大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步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使水利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一)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水利观念现代化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致使人们误认为水资源是无限的、无价的或低价的,任意消耗,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污染和水环境的破坏,进而引发水资源危机。[1]国际上一些专家预言,今后世界爆发冲突可能以争夺水资源控制权为中心。也有人预言,约旦可能是第一个因缺水而垮掉的国家。1998年世界环发会议指出: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成为全世界引起危机的主要根源。同年联合国大会在其专题会议上达成共识的唯一问题是即将发生的水危机。[1]
  现代水利的理念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人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要给大自然必要的关爱,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要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使其得到保护和科学的开发与利用,以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现代化的宗旨是造福人类,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通过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逐步树立起水问题的现代观念,才能使水利建设与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食物安全保障、生态与环境建设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奠定安全、坚实的水利基础,维系经济、人口、自然再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二)采用新的科技发明,实现水利装备现代化
  要优化配置、科学合理与高效利用水资源,就要求水文预报、重大决策、防汛指挥调度等多元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它只能也必须依靠、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水文水情实时监控和灌排水装备,进而实现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资源调度与水工设计自动化、水环境监测网络化、防洪抢险机动化、工程施工机械化。要大力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离开现代科技装备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三)探索新的科技,实现水利科学现代化
  水利科学是研究自然界水的运动的学问,是调控和利用水的技术体系,其涉及面很广,包括交通、农业及环境等诸多重要基础产业。科学合理地制定我国水利科技的发展战略,明确我国水利科技发展战略的目标和重点,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种人类社会与地球水圈相互作用的理想状态,是人类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一个社会发展目标,人类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也必然会去变革传统的水利科技体系,使水利科技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实现水利科学现代化。
  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用“开源节流”的方式去解决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与自然界提供水资源能力的有限性这一矛盾。人类对水资源“开源节流”的能力基本上是取决于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我们必须加强科学研究来构筑支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技术“平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5]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涉及传统水利科技知识体系的各个领域,而且还涉及其他许多学科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课题较其它任何水利科研课题都更具有学科与技术综合化的特征,需要门类繁多的理论学科与技术学科紧密地相互配合,联合开展攻关研究。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科技和教育,培养大批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水利建设者,通过科学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吸收和利用国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先进理论和技术,以提高我国水利现代化水平。
  
  (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水利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建设现代水利,就必须要对现代水利有一个科学的认知,重视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水利信息化对于做好现代化的水利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我们从事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就必须了解有关的信息,其中包括水雨情、汛、旱、风情、水量水质、水工程信息等。水利信息化就是在水利全行业普遍应用计算机监测与控制、数据采集和处理、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形成实时、可靠、开放、共享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为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等综合管理及水环境保护、治理等决策服务,提高水资源及水工程的科学管理水平。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一方面,水利部门要向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及时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良性运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防洪抗旱和水资源保障上;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包括流域社会经济信息、生态环境信息、气象信息、地球物理信息、地质灾害信息等。因此,加速水利信息化建设,既是全社会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水利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具体目标
  
  (一)完善防洪体系,提高抗旱减灾保障能力,确保社会安全
  水灾自古以来就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几千年来,虽世代治水,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目前我国防洪能力仍然很低,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和干旱发生最频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是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较低,城市的防洪标准除几座大城市外,防洪保护区普遍为20-50年一遇的标准;二是我国在防洪管理方面差距较大,非工程防洪措施的应用还不够系统和成熟,没有形成用法律规范的全民防洪减灾机制;三是我国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对较大,近10年来年平均损失占全国GDP的2.2%左右,约为美国的30倍,日本的10倍。水库调节能力远低于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其他一些国家。蓄、滞、排三位一体的防洪体系不健全,标准低,能力弱[1],严重的洪涝灾害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隐患,至今仍对国计民生构成巨大威胁。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一万亿元,约相当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的1/5;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和珠江发生的大洪水,遭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 551亿元。[1]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响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仍位居第一位,约占全部各类自然灾害的60%以上。我国是一个人均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缺水的危机不断地加剧,经济社会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还比较低,由于干旱造成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 000多亿元,正常年份和较旱年份,粮食减产在100-250亿公斤,严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严重制约因素。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稳固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蓄、滞、排三位一体的防洪体系、抗旱减灾体系,认真研究这一优先领域和最大限度地解决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使人与水的关系友好相处,确保社会安全。
  
  (二)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安全供水
  在供水方面,发达国家的供水普及与保障能力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美国全国的年用水总量已基本得到保障,逐步稳定在5 500亿立方米的水平,人均用水量在2 000立方米左右。我国供水能力为5 800亿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530立方米,目前城市供水系统普及率已接近97%,但其中自来水系统供水量只占56%,单位自建供水系统供水量占44%,自建供水系统的水质条件尚缺少保障。[3]我国农村尚有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还有2 000多万人饮水困难问题没有完全解决。[6]水资源匮乏问题的严重存在已经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食物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水资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主导性的瓶颈因素。因此,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统一管理、安全供给,是未来水利建设的又一主要任务。
  
  (三)建设良性生态,美化环境,保障生态与环境安全
  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和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目前其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河流水质达标率70%-80%[3],城市主要河道基本达到了水清景美,强调恢复水域的自然景观,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多年来,我国在保护生态、整治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到传统的社会再生产观念的影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往往注重满足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要,忽视了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造成严重的水环境破坏、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次生盐渍化和石漠化面积扩大、林线后退、草原沙化、河湖萎缩等问题。我国2000年废污水排放总量已超过600亿吨,其中近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和水库,导致江河湖库水质状况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水污染不但对水环境造成了破坏,对生产和生活的安全供水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更加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状况。目前我国水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如部分淡水湖泊严重富营养化已造成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河湖干涸断流造成原有物种消失,河流下游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土地退化、沙化,地下水特别是北方及城市地下水超采严重,导致部分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从总体上看,我国由于自然特点以及历史原因,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水环境与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治理与控制程度差距很大。可见,我国面临巨大的生态赤字和生存危机,大力建设良性生态,美化环境,保障生态与环境安全是当务之急。
  
  (四)发展灌溉,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民以食为天”,以粮食为主的食物问题是直接关系人类生存、繁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粮食更具有特殊的意义。[1]我国现有耕地资源少,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水资源不足,灌溉率低,导致土地资源等增产潜力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对国家食物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生活水平又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二者叠加将进一步加大粮食需求压力。[1]届时国家食物安全问题的形势将更为严峻。而我国未来粮食总产量的增长还基本上只能依靠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其中又主要依靠灌溉耕地的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烈。根据有关调查统计结果,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0%、棉花总产量的90%、蔬菜总产量的95%、以及其它许多农产品也相当多地产自于约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的灌溉耕地上。[1]因此,在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努力提高其利用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节水、节能、节地灌溉,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也是水利现代化的终端目标。
  
  (五)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水管理水平与用水效率
  发达国家水利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依赖程度很高。这些国家水利现代化的共性和特点:一是水利技术水平随着各时期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水利技术总体水平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二是发达国家之间新技术的渗透和应用迅速而普遍,高新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推广速度愈来愈快。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通过现代科技提高用水效率和节水水平,万元GDP用水量一般在50立方以下[3];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仍然偏高,据有关资料统计,1998-2000年期间,我国万元GDP年平均用水量为659立方[2],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发达国家在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过程中对能力建设十分重视。如人员素质高,水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基本都建立了以水权制度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实现了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我国在水利管理工作方面一直比较薄弱。重建轻管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扭转,管理粗放,管理设施和经费不足,缺乏价格、收费等良性运行机制;部分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严重。基础设施方面,水文站点布设不足,测报设施简陋,通讯手段落后。管理机构和人才方面,水管理机构臃肿,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技术能力差,造成水管单位人才结构性短缺。管理体制和现代化方面,流域管理的体制和机制都很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不高。 因此,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能力建设,尽快提高水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用水效率,是水利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原园,石海峰,李荣,等.试论中国水利现代化[J].水利规划设计,2001(11):21-26.
  [2]翟浩辉.关于水利现代化问题[J].水利水电技术,2004,35(1):1-9.
  [3]顾浩.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4,35(1):26-30.
  [4]芮鸿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0,18(3):55-57.
  [5]汪恕诚.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水利现代化[J].水利水电技术,2001,32(1):1-5.
  [6]李荣生.论西北生态用水问题[J].水利规划设计,2000(4):20-25.
其他文献
研究了均相硫氰化铜反应中,试剂的初始浓度对硫氰酸根配位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液中铜离子的德拜厚度直接影响了硫氰酸根的配位模式。
以磁悬浮系统非线性和线性化模型为基础 ,在 MA TL A B软件上建立了系统的仿真模型 ;并以降阶模型为基础 ,设计了控制器 .通过模型分析和系统仿真 ,探讨了控制器设计与其控制
给出了一种新的神经网络多步预估器结构,建立了CSTR过程的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动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型的非线性预测函数控制算法.给出了非线性预测
在相对位移板壳单元的基础上 ,巧妙地构造出 1 6— 2 0结点层合板壳单元 .计算结果表明 ,该单元精度和分层单元相同 ,计算效率却高得多 ,在此对具有约束阻尼层的蜂窝层合板进
摘要:信息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不同,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方能成为“创新”。信息技术创新的价值体现在技术创新的产业内扩散、产业外扩散,体现在从局域到全国,再到国外的扩散过程中。从信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看,我国可以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模式,最终建立自己的信息产业创新模式。培育信息技术创新领先企业;促进产业组织变革,激发信息技术企业间扩散;注重管理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内扩散;进行制度创新,促
摘 要: 随着信息系统复杂程度的提高,企业和行业间协作对信息系统兼容性要求的增多,传统实施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的需求。文章首先回顾了从两方参与的一般模式到第三方咨询服务支持模式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发展历程,指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为第四方实施(4PI),即由第四实施方整合各方资源,为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信息化实施方式。通过对第四方实施的竞合理念、集成化管理的运作依据、知识资产有机集成的运
本文针对以往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不足,提出了基于MAPGIS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方法。以陕西省渭南市安里乡为例,探讨应用MAPGIS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的工作流程,详细论述了项目区规划图的制作方法以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的编辑与整饰方法、技巧,并对项目中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正>~~
期刊
小波包分析方法是一种能有效地进行时-频定位和微弱信号提取的工具。但是小波滤波器组的频域特性和隔点采样会造成频谱混叠,导致分频结果不正确。改进的小波包分频算法根据小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的实现手段之一,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孵化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