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创新的产业扩散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as_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不同,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方能成为“创新”。信息技术创新的价值体现在技术创新的产业内扩散、产业外扩散,体现在从局域到全国,再到国外的扩散过程中。从信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看,我国可以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模式,最终建立自己的信息产业创新模式。培育信息技术创新领先企业;促进产业组织变革,激发信息技术企业间扩散;注重管理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内扩散;进行制度创新,促使信息技术向产业外扩散,是我国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模式;产业扩散路径
  中图分类号:F22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5—0045—04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浪潮中,信息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要使我国信息产业健康、快速、高效的发展,首先就必须从宏观战略上构筑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与发展对策。
  
  一、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及其特征
  
  技术创新是指从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到生产和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如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具体包括:(1)产品创新,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工艺创新,即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产业创新,即建立一种新的产业部门。(4)资源创新,即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新的供给来源等。
  信息技术创新是指引入一种在同一领域内首次采用的、新的信息技术,形成信息技术与工商业的新组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生产效率或信息市场效率的商业活动。它体现在信息的收集、储存、传输及管理;信息生产设备及其配置;信息产品加工“成型”;信息商品营销与推广;信息产品及产业效果评价等方面。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也主要体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信息技术创新与产业扩散是一个多级传递的过程。产业扩散过程从创新企业开始。领先创新企业的效率获得起一种示范作用,并引发相关企业的创新效率模仿与追求,这种模仿与追求从最初几个企业到众多相关企业,从产业内到产业外;从领先创新企业所在地的局域到全国到国外的传递,形成产业内扩散与产业外扩散。
  信息技术创新与信息技术发明不同。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方能成为“创新”,因此,科研成果是通过技术创新植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不仅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物质生产力的“转化器”,而且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催化剂”。但是信息技术创新也有着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资本收益变化大的特征。其高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技术风险,即技术上有无必胜的把握,会出现技术失败而造成损失;二是市场风险,即市场上能否接受以及何时能够接受技术创新产品;三是财务风险,即投资成本能否及时收回以及利润能否实现。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技术创新的失败率常常比较高。
  一项信息技术创新的确立,除需具有创新性知识外,还需有其他要素与之配套,还涉及到是否被市场接受,因而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必需是最终带来新的信息生产效率或新的信息市场效率。创新不是最终目的,创新是要获得新的生产效率或市场效果。信息技术创新的价值体现在技术创新的产业内扩散、产业外扩散,体现在局域到全国,再到国外的扩散过程中。
  
  二、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模式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日本、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当今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它们分别采取信息技术扩散的市场模式、政府干预模式和政府引导模式,并都取得了成功。
  
  (一)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模式国际比较
  1、美国信息技术扩散的市场模式。美国是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走完了信息产业的萌芽、成长和成熟历程,并形成了其独特的技术扩散市场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信息产业发展的典型形式是从基础研究抓起,一直到市场开发。
  2、日本信息技术扩散的政府干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由国家直接干预信息产业发展的全过程,通过为信息产业发展创造内部动力来规范其发展。尽管日本政府充分发挥了信息产业“后发优势”,但与美国相比,日本信息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主要是由于基础研究这一环节十分薄弱。
  3、印度信息技术扩散的政府引导模式。印度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是政府宏观上的引导。政府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发展信息产业技术。同时,又把微观经济活动的主动权交给企业,使企业在市场中寻找自己的生长点。正如经济学家维克拉姆·戈亚尔所说:“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并没有按着传统的模式发展,它没有从最基础的行业开始,而是直接进入电脑时代”。
  
  (二)对我国模式选择的启示
  以上分析对我国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模式选择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发展中国家可以率先发展信息产业,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效应以信息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印度政府发展信息产业的战略正符合这一思路。
  2、由于信息产业的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我国采取美国式的从基础研究抓起的纯粹市场模式不现实,但随着信息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各国对自己成果的重点保护,完全使用日、印短线创新模式也未必适用。因此,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要有一个战略定位,充分利用已有的成果,选择重点领域进行发展,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看,可以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建立我国的信息产业创新模式,即第一步以日本信息技术扩散的政府干预模式和印度信息技术扩散的政府引导模式相结合为主,第二步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美国信息技术扩散的市场模式为主,第三步在借鉴美、日、印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创造自己的信息技术产业扩散模式,走自己信息产业发展之路。
  
  三、我国信息技术创新的产业扩散路径
  
  我国信息技术创新的产业扩散应遵循以下路径:
  1、培育信息技术创新领先企业。技术新发明与工商业的有效结合是创新企业成长的基础,对领先创新企业来说更具意义。这些都可以从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和戴尔公司等信息产业界领先创新企业的典型事例得到验证。这些领先创新企业之所以能迅速成长壮大,成为信息产业的领跑者,或一直保持行业领袖地位,奥秘就在于新技术发明与工商业有效结合,并且创新持续不懈。
  2、促进产业组织变革,激发信息技术在企业间扩散。目前,世界信息内容分布状态是结构性信息不足15%,尚有85%以上的信息(数据)处于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状态。这种落后的信息结构导致了当今世界信息过滥、信息混乱无序、信息不安全等负面问题,也使许多企业或机构极大地受困于信息搜寻成本和信息管理成本过高等信息非效率问题的一 个主要原因。其出路在于信息结构技术的不断创新。由于信息结构变革不可能撇开信息形式与信息管理方法而单项跃进,而需协同进行,因而信息内容结构技术的创新,势必是信息系统、信息形式、信息管理方法(系统)的整体变革。
  3、注重管理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内扩散。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主体是企业家本身。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提及创新活动时,往往只是指产品主体、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创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管理创新的倾向。工业化时代给信息网络化时代留下了比较成熟的制造技术、标准、程序和制造方法,而恰恰缺乏是系统组合技术与方法。这种需要与可能使信息组合技术创新成为一种重要的创新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增长趋势,如果只是片面地注重“技术创新”而不重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调发展,其结果只能使企业失去高效率的竞争优势,而不配套的技术创新也往往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这不仅为我国企业所证实,也为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明。
  4、进行制度创新,促使信息技术产业外扩散。信息技术创新所涉的范围要远远超出其创新本身,也大大超出信息产业本身,形成信息技术创新的信息产业外扩散。信息产业外的范围很宽,包括除信息产业之外的经济社会所有机构组织和行业。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即传统产业流程信息化再造。流程再造的实践虽然很古老,但流程再造这一概念的提出则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事。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流程: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方式由大批量生产转向定制化生产。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是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产业创新的重要模式。二是建立网上交易体系,发展电子商务。(2)信息技术促使传统竞争规则与模式的改变。一般地,传统产业结构化程度较高,游戏规则较明确,产品概念较清晰,产业界限较固定,技术创新难度较大,而产业竞争规则创新的潜力较大。对传统产业而言,设法从根本上改变其游戏规则,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从而在这个产业中走出领先者的阴影,成为产业新的领先者,是产业创新的常见模式之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很多中间环节被取消,改变了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关系,使传统产业竞争规则创新更为容易了。(3)信息技术促使多产业融合,创造出新产业。信息技术、信息产业融入传统产业之后,传统产业将纷纷出现分化、解体和重组,不断催生新兴产业,如信息服务业、信息建筑业、信息家电业、光学电子产业、医疗器械电子产业、航空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由于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性,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创造出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媒技术不仅在各自的领域逐步升级融合,而且三大技术之间也产生了大融合,形成了全新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产业。
  
  四、结论
  
  随着创新主体的扩展,信息技术创新以其有效性和成长性,由企业内到企业外,由产业内到产业外大范围渗透和扩散,快速提高对产业以致整个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力。尤其是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彰显网络型扩张的特性与优势,也强有力地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因此,确立全球开放环境下的信息技术结构整合管理新思维,选择国家层面的鼓励信息技术创新与产业扩散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确定产业层面的更新激励创新方法、界定领先创新企业与集成追随企业的模式和途径,优化信息技术与工商业结合的机制,完成企业内部鼓励信息技术创新与产业扩散的制度创新与机制构建,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侯军岐,计军恒,技术创新与企业价值增长及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6—19
  [2]郑英隆,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细分与结构整合[J],经济管理,2007(16):59—65
  [3]刘建青,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辩证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0(1):32—33
  [4]刘凤勤,徐波,王科理,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04(10):1195—1199
  [5]陆国庆基于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模式[J],产业经济研究,2003(4):31—36
  [6]马建信息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J],产业经济研究,2003(2):26—32
  [7]华建创新·融合·集聚——论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三者问的互动趋势[J],社会科学,2006(6):43—49
  [8]胥卫,齐稳,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扩散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8(4):98—99
其他文献
面向HPLC-DAD分析,提出一种复杂分析体系计算解析方法,用于中药等复杂物质体系中有效级分的含量测定,该方法将基线作为一个独立组分参与交替最小二乘法迭代,以减少对迭代计算过程
综合了传统的基于边沿和基于区域的两类分割方法 ,利用人造目标与自然景物在分形特征上的差异 ,实现自然背景中人造目标的分割。由于在计算分形维数时是在某一邻域内进行的 ,故提取出的边缘较粗 ,虽经过多种方法的细化处理 ,仍只能将人造目标的大致轮廓勾画出来。但实验证明 ,该方法可较好地对自然背景进行抑制 ,同时完整地保留人造目标的轮廓
研究了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APON)对信元时延造成的影响。针对基于全局逻辑队列先进先出的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分析了APON系统中一路为固定比特率的信元流的时延特性,得到了信元
研究基于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及学科发展趋势,从当代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实证研究入手,在宏微观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比较研究基础上,分析、归纳、演绎,提
在应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有机反应产率中,由于结合了统计方法,使人工神经网络易产生的随机性和过拟合作用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小,从而提高了预测可靠性。
在财务危机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根据阶段性的处理结果和发展趋势动态地调整管理活动。本文在动态博弈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了财务危机管理中"危机"与"管理者"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
研究了均相硫氰化铜反应中,试剂的初始浓度对硫氰酸根配位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液中铜离子的德拜厚度直接影响了硫氰酸根的配位模式。
以磁悬浮系统非线性和线性化模型为基础 ,在 MA TL A B软件上建立了系统的仿真模型 ;并以降阶模型为基础 ,设计了控制器 .通过模型分析和系统仿真 ,探讨了控制器设计与其控制
给出了一种新的神经网络多步预估器结构,建立了CSTR过程的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动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型的非线性预测函数控制算法.给出了非线性预测
在相对位移板壳单元的基础上 ,巧妙地构造出 1 6— 2 0结点层合板壳单元 .计算结果表明 ,该单元精度和分层单元相同 ,计算效率却高得多 ,在此对具有约束阻尼层的蜂窝层合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