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自然面前是高大还是渺小

来源 :时代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ony2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将铭刻在历史上。2004年12月25日,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与卡西尼号飞船分离,迈向去泰坦的旅程,完成人类探索宇宙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使命。这是人类的触手已经成功地伸向了宇宙深空,在遥远的疆域打下了人类的烙印。
  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的象征。作为人类的成员,本应弹指相庆,但这无论如何也抹不去印度洋海啸带来的阴影。就在惠更斯向泰坦进发的途中,2004年12月26日,地球上的印度洋发生9级地震,接着引发了令举世震惊的大海啸。28万多生灵瞬间消失,海啸造成的灾难在每个人心中都产生的巨大的震撼。
  2008年春节期间,罕见低温雨雪袭击我国21个省,冰冻灾害使107人死亡,8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累计救助铁路公路滞留人员192.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森林受损面积近2.6亿亩,倒塌房屋35.4万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伤亡惨重,截至5月6日12时,已造成69130人遇难,374031人受伤,失踪17824人,累计受灾人数达4616.0865万人。
  人们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在人类的能力发展到今天,发生这样的大灾难似乎是无法接受的。但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人们不禁要问,在自然面前人类究竟是高大还是渺小?
  毋庸置疑,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但反过来,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又与自然逐渐形成对立。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掌握、控制或者战胜自然方面取得的每一次成功都会助长人类超越自然的勇气,而每一次大的自然灾难又都会打击人类的信心,提醒人们反思自身的位置。就目前来说,人们在大的方面比如面对地震、风暴、气候等还是无法抗争,更不要说来自宇宙的威胁;在小的方面如人们对病毒、细菌等也基本上是无能为力。但无论如何,都不会阻止人类与自然的抗争,这是人的本性,也是自然的规则。人类会尽可能保护自己免受自然的伤害。
  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提供给人类抗争自然的手段,也给人们一种评价自身的理性方法。现今的科学表明,自然是在演化的,也可以说是在进化的,因为包含着生命和无生命的自然界每天都依据自然的法则在变化和运转,自然每天都是新的。人类从自然中进化出来,得天独厚地成为智力发达的自然骄子。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探究到一些自然的规则,提升了人类的技能,从此开始不再需要人体完全去适应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使人减轻了自然竞争的压力,从而也减缓了人类身体进化的动力。毕竟,竞争有时是残酷的,进化是要付出代价的,人类不可能愿意付出代价。不进则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身体在自然的进化中已经退化。
  印度洋海啸中,有两则比较有影响的媒体报道耐人寻味。一则报道是,印度和斯里兰卡的野生动物逃离了海啸的袭击,几乎未造成什么伤亡。有人推测,野生动物能预先感知灾难的来临,提前逃生,抑或遭受袭击,亦有求生的能力。二则是,海啸席卷了印度洋上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岛上居住着上万年来几乎与外界隔绝的6个古老部落,他们主要以打渔为生,但在海啸中他们几乎未受到重大人员伤亡。他们不怕水还是有“第六感”?人们不得其解。
  比较起来,人类个体在突发的天灾面前显得如此脆弱,甚至不如蝼蚁,也许这是人类智力发展导致的结果。作为社会整体来说,人类无疑是无比强大的,他能把自然玩于股掌之中。一方面人类能够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的欲望,另一方面限制自然对人类的伤害,使人类变成“温室里的花朵”,看似强壮,实则难以承受不测的打击。
  相信人们有一天能准确地预报海啸,甚至能够控制地震。但是,人类构筑的人造环境使人类失去自然进化的压力,相对独立于自然之外,对人类来说这始终是个潜在的威胁,一旦人类的防御体系出现“漏洞”,人类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另外,人造环境的自我保护,不但阻滞了人体的自然进化,而且刺激了自然的进化,人与细菌和病毒的较量就是个典型的例证。
  肺结核是种“古老的”疾病,抗生素出现后,人们一度认为制服了这个病魔,但时至今日反而大有蔓延之势。细菌发生了变异(进化),人们需要新的抗生素。除了“老的”细菌、病毒被刺激变异之外,还不时地出现像艾滋病、SARS等新的疾病,对此人类需要构筑更完善的人造环境,建立起更庞大的保护人体的防御系统,越是如此,人体自然的防御、免疫功能就越是弱化。
  总之,人与自然的抗争导致了人类的两难境地,尽管如此,人类的非自然化进程似乎是不会停止的。
其他文献
安徽风光秀丽,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有淮北平原、沿江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脉等,平原遗忘千里,山势奇特险峻;安徽湖泊众多,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其中巢湖面积多达800平方公里,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微商始于南宋(1127年-1279年),发展于元(1271年-1368年)、末明(1368年-1644年),形成干明代中叶,盛于清代(1644年-1840年)中前期,前后达600余年,称雄3
期刊
国外也曾面临过类似今天中国“富二代”一样的问题,创业的第一代老去,要将家业传给自己的子女。第二代没有吃过先辈的苦,许多人认为他们难堪大任,从此出现了对家族企业传位的争论。从洛克菲勒、福特、摩根等繁荣了上百年的大家族来看,人们是多虑了:但是从消失了的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来看,这样的顾虑却是应该的。  《胡润百富》杂志曾发布个“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全球100家家族企业荣登榜单,第一名是著名的日
期刊
人的惰怠源于心是的不规则休眠。人类的散漫没有长效机制框缚,如同文本文化,属随从性变革态势。
期刊
安徽省黟县的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到今800余年。古宏村人以聪明的智慧,开《仿生学》之先河,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古水系牛形村落,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宏村融入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故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  宏村位于黟城东北10公里处,青山绿水,湖光云影构成宏村独特的神韵。宏村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
期刊
编者按:美国一家文化机构这样评价道:“巴钢·普力布是世界最为优秀的人性学家。是最为优秀的语言学家和心灵哲学家之一。更是出色的文学家和出奇的文艺评论家。”这个评价贴切、实在、中肯、令人信服。本期集中推出巴钢·普力布先生的一组评论文章,让我们共同感觉他信手驾驭的灿美文字,享受他新奇绝妙的殊香文风,领略他探邃幽深的思想见地,触摸他阔如高天的博大情怀。
期刊
题记:丰沛雪先生一连串说出数位艺术家的名字,什么张继海教授,什么肖宽老师,什么李晓宏老师云云,且个个让他佩服的不得了。我就开始动情。因为,在过去,艺术界有个相当讨厌的秉性,说起谁都不行,彼此狠贬,凡是对方,统统一塌糊涂。言外之意大概唯我独优。和沛雪相比,这是多么大的良心落差啊。于是,我由不得自己,开始敬佩起沛雪先生的人品德行来。
期刊
人们只看到了他们风光的一面,却没有想到这个人群也有他们的压力。来自父辈的期望,社会的责任,都让他们承受着不同一般同龄人的压力。    80年代出生,继承过亿家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代”们的子女,如今他们靠继承家产,拥有丰厚财富,他们被称为“富二代”。  这个人群到底有没有标签?  有人说,“富二代”是沉沦的一代,堕落的一代,缺失的一代;也有人说,他们是肩负着责任的一代,当中不乏
期刊
肯德基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在《人民日报》工作的时候,组织过一篇报道叫“肯德基吃什么?”有四个小标题:第一个小标题是“肯德基吃鸡”,但是鸡很多,为什么吃肯德基?所以有第二个小标题“肯德基吃快”,说到那儿就能吃,符合现在的快节奏生活,但是快餐也很多,包括中国的一些熟食都能买来吃;所以有第三个小标题“肯德基吃派”,没去美国但是吃了美国饭了;第四个标题“派是什么玩意?”肯德基吃文化,所谓“肯德
期刊
关于品牌的定义,似乎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或者说是资产,或者说是价值,或者说是识别,或者说是文化,或者又说全部都应该包括这些方面,或者说是超出实体品牌之外的玄乎,大凡种种,恐怕对于逻辑学而言,这应该是最广泛的一个命题了。  然而,不论品牌的定义到底何如,也或者说不管品牌究竟其内涵表现在什么方面,其品牌所代表或者所蕴涵的文化却是实实在在的,这也就是本文所要说明的品牌文化价值了。  从
期刊
八百里皖江之滨,矗立着一座极富现代气息的工业县城,它就是渡江战役第一船所在地安徽繁昌县。这里襟江带河,人杰地灵,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地里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经济繁荣,这里是长江岸边一颗璀灿耀眼的新星,它迸发出绚烂而诱人的光芒。安徽皖美家纺有限公司(原芜湖皖美棉业有限责任公司)就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  初见公司董事长徐琴美女士,给我第一印象就是她是一位让人敬仰,让人崇拜,骨子里透出像大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