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听起来就很文艺有没有?介绍起来平添一份淑女气质有没有?很多人感觉编辑是最适合女性的职业。我曾经对看过的小说(尤其是偏文艺气息的小说)做过一次统计,发现女主角职业是“编辑”的遥遥领先于其他职业。如果你爱书、爱读书,那你离“编辑”的距离,也可能只是一个转角。
无所不包的知识库
编辑出版学专业就是学习如何做好编辑这份工作的专业,它和新闻学、传播学这些学科一样,是最注重学科实践的专业。它不能等同于普通文艺青年的文学爱好,因为它实际上包含了编辑学、出版管理和图书营销三个方面的专业内容,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
由于编辑要接触到的出版物种类繁多,所以编辑的知识面需要非常广,既要懂文、史、哲、政、经、法,又要涉及数、理、化、天、地、生,还要懂出版物的编、印、发全过程。
要掌握这些东西,编辑出版学的学生要学习针对文章内容的编辑学的技能、针对出版行业的管理知识以及针对图书的营销学问。而牵涉到出版物版权的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以及影响出版物外观的出版美学(含装帧设计)也是学习内容之一。
所以目前的编辑出版专业是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当然这有些理想化。国内课程在设置上偏重对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而国外的课程更偏向营销、市场的方面。如美国开设的杂志类课程是“杂志何时需要设计”“杂志订购销售”“新闻杂志的销售策略”等,这些课程生动而具体,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比之下,国内的“图书发行概论”“信息市场学”“出版学理论”就略显理论性过强了。
疯狂的信息搜集者
编辑是决定文化品位的人,是一本杂志或者一本书的文字品位的策划者。
之前说编辑可以是“文艺青年”,但编辑不等同于文艺青年——这是由编辑身份的双重性决定的。因为编辑一方面是作者的第一读者,另一方面,他可能成为作者的伯乐,他是作品的推介者。这时编辑不能单纯地以读者的身份自居,如何发现、加工、推出一部好作品,是决定他工作好坏的关键。所以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只凭一腔文学热血的人,充其量只能做一个文章品评者,而不能胜任决定一本杂志或者一本书文字品味的策划者的工作。
不管是图书编辑还是杂志编辑,文字功底暂且不谈,选题策划、与作者沟通这两个方面真正考验着他的内在素质。因为出版行业是最具创新性的行业,每本书都包含了很多创造性劳动。
在学校时,编辑学的案例分析课堂常常从市场上选取最鲜活最具代表性的话题展开讨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什么会受到读者的欢迎?《谁动了我的奶酪》为什么一度“洛阳纸贵”?《亮剑》为军旅文学打开了什么新的视觉体验?《品三国》又怎样使学术走向了大众呢?文化市场不缺乏内容,缺乏的是编辑的一双慧眼和“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力。
编辑要能追踪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最新社会动态、重要作者、关键问题,发现并策划优秀选题。而选题,总是跟创意有关,跟一个编辑的知识面有关,跟在海量信息时代里搜集最有用信息的能力有关。因此要做一名成功的编辑,你得先把自己变成一个“资讯狂人”。很少人拥有所有大型社交网站的账号——除非这个人是编辑——QQ、豆瓣、天涯、微博、人人……必须应有尽有!如果你患上了一天不可不逛各大网站头条的“信息饥渴症”那就对了,因为这时你会发现当你和周围人聊天时,没有你不懂的八卦、没有你不懂的时尚资讯,没有你不会玩的新鲜玩意儿(要知道,微博这货,还是先从传媒圈里火起来的)。走在信息前面,你才能具备产生选题创意的信息库。
编辑工作可能很累,有时会被淹没在成堆的稿件中;编辑工作也可以很美,可以喝着咖啡逛网络、翻杂志、读小说,过着“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生活,并美其名曰“找灵感,想选题”。如果你学习了这个专业,你就能幸福地徜徉在文字和信息的海洋里。
无所不包的知识库
编辑出版学专业就是学习如何做好编辑这份工作的专业,它和新闻学、传播学这些学科一样,是最注重学科实践的专业。它不能等同于普通文艺青年的文学爱好,因为它实际上包含了编辑学、出版管理和图书营销三个方面的专业内容,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
由于编辑要接触到的出版物种类繁多,所以编辑的知识面需要非常广,既要懂文、史、哲、政、经、法,又要涉及数、理、化、天、地、生,还要懂出版物的编、印、发全过程。
要掌握这些东西,编辑出版学的学生要学习针对文章内容的编辑学的技能、针对出版行业的管理知识以及针对图书的营销学问。而牵涉到出版物版权的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以及影响出版物外观的出版美学(含装帧设计)也是学习内容之一。
所以目前的编辑出版专业是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当然这有些理想化。国内课程在设置上偏重对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而国外的课程更偏向营销、市场的方面。如美国开设的杂志类课程是“杂志何时需要设计”“杂志订购销售”“新闻杂志的销售策略”等,这些课程生动而具体,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比之下,国内的“图书发行概论”“信息市场学”“出版学理论”就略显理论性过强了。
疯狂的信息搜集者
编辑是决定文化品位的人,是一本杂志或者一本书的文字品位的策划者。
之前说编辑可以是“文艺青年”,但编辑不等同于文艺青年——这是由编辑身份的双重性决定的。因为编辑一方面是作者的第一读者,另一方面,他可能成为作者的伯乐,他是作品的推介者。这时编辑不能单纯地以读者的身份自居,如何发现、加工、推出一部好作品,是决定他工作好坏的关键。所以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只凭一腔文学热血的人,充其量只能做一个文章品评者,而不能胜任决定一本杂志或者一本书文字品味的策划者的工作。
不管是图书编辑还是杂志编辑,文字功底暂且不谈,选题策划、与作者沟通这两个方面真正考验着他的内在素质。因为出版行业是最具创新性的行业,每本书都包含了很多创造性劳动。
在学校时,编辑学的案例分析课堂常常从市场上选取最鲜活最具代表性的话题展开讨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什么会受到读者的欢迎?《谁动了我的奶酪》为什么一度“洛阳纸贵”?《亮剑》为军旅文学打开了什么新的视觉体验?《品三国》又怎样使学术走向了大众呢?文化市场不缺乏内容,缺乏的是编辑的一双慧眼和“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力。
编辑要能追踪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最新社会动态、重要作者、关键问题,发现并策划优秀选题。而选题,总是跟创意有关,跟一个编辑的知识面有关,跟在海量信息时代里搜集最有用信息的能力有关。因此要做一名成功的编辑,你得先把自己变成一个“资讯狂人”。很少人拥有所有大型社交网站的账号——除非这个人是编辑——QQ、豆瓣、天涯、微博、人人……必须应有尽有!如果你患上了一天不可不逛各大网站头条的“信息饥渴症”那就对了,因为这时你会发现当你和周围人聊天时,没有你不懂的八卦、没有你不懂的时尚资讯,没有你不会玩的新鲜玩意儿(要知道,微博这货,还是先从传媒圈里火起来的)。走在信息前面,你才能具备产生选题创意的信息库。
编辑工作可能很累,有时会被淹没在成堆的稿件中;编辑工作也可以很美,可以喝着咖啡逛网络、翻杂志、读小说,过着“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生活,并美其名曰“找灵感,想选题”。如果你学习了这个专业,你就能幸福地徜徉在文字和信息的海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