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选择,有效指导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ntian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设选修课是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一项重要区别。但是,选修课该怎么上?教学过程如何设计?评价如何进行?……选修课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还是从未涉足的新领域。本专题的教学实验,就是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课情与学情分析
  
  “京味小说”是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四“语言运用·中国特色小说”中的专题,共编选了四篇小说:老舍的《过年》、邓友梅的《寻访“画儿韩”》、汪曾祺的《云致秋行状》和陈建功的《辘轳把胡同9号》。老舍的小说对北京口语进行了广泛的吸收和精细的提炼,调动了日常生活语言的强大表现力;邓友梅采用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的手法,塑造了特殊的京都人物;汪曾祺善于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北京人的神韵、气质;陈建功则在展现俗世平民生活的同时表现出了北京人生活中的情味。四篇小说中众多鲜活的艺术形象,生动、别具特色的京味儿语言,演绎了生动的京味故事,承载着深厚的北京文化,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他们提供多角度、多侧面的学习素材。
  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学生在选修这一专题之前应该学习五个必修模块的内容,其中包括四个小说单元,阅读学习的篇目如下:
  必修一——《林冲棒打洪教头》《项链》《断魂枪》《许三观卖血记》,“泛读导引”为《小说与人物》。
  必修三——《祝福》《守财奴》《聂小倩》《葡萄的精灵》,“泛读导引”为《小说与故事》。
  必修四——《龄官划蔷痴及局外》《斗鲨》《荷花淀》《竹林的故事》,“泛读导引”为《小说与抒情》。
  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华威先生》《铸剑》《变形记》,“泛读导引”为《小说与表现》。
  从篇目的编选和泛读导引的内容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个单元的篇目照顾到了小说鉴赏内容的多样性,学生在完成这四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之后应该能够对小说有个基本的认识,能够积累一些阅读鉴赏经验,并且形成一般的阅读思路。
  但因为是选修课的“实验”,在选修“京味小说”专题之前,学生只完成了必修一至必修三的学习,后面还有两个必修模块。学生只是刚刚掌握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对小说的故事安排也仅仅有些初步的认识。因此,在这次试验过程中,学生还不能完全借鉴整部教材中的知识积累。
  
  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根据这一要求,选修课在注重学生共同基础、共同发展的同时,还要更多地着眼于学生需求状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据此,本专题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阅读鉴赏京味小说,以了解京味小说的特色为基础,形成自己对京味小说的认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鉴赏评价京味小说。
  突出选修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特点,帮助学生利用必修阶段掌握的学习方法和养成的行为习惯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所提供的学习范围内自主选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确定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组织学生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使之成为促进学习深入展开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整合选修模块的学习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设计意图
  
  选修课不同于自学,更不是放羊,它依然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因此它仍旧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依然要借鉴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努力探索,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此同时,选修课要进一步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更大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设题研究,为学生自主预习、合作研讨、深入探究搭建平台,帮助学生突破单篇课文的限制,开展专题学习。选修课的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自主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把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师的有效引导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教师的有效指导。
  必修模块的教学重点是教师根据教材确定的,教学难点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确定的。而选修模块的学习重点是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定的,学习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出现的,教师在选修模块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有效解决。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一、设计学习流程,组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在选修阶段,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再是“怎么教”,而是“怎么学”。“怎么学”的关键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运用合理的学习流程一步步使学习深入。合理的学习流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地走进学习内容,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过程,积累学习经验。学习流程的设计与学习内容和学生旧有的知识背景、学习经验密切相关,合理的流程设计要尽力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连贯性,突出选修课专题学习的特点,基本思路是:
  1.调动积累、整合认识。
  2.整体阅读、质疑思考。
  3.单篇研读,自主选题。
  4.合作学习、交流碰撞。
  5.深入研读,综合选题。
  6.组内交流,发挥合力。
  7.选择角度,拓展探究。
  ……
  有人说选修课的学习是一条射线,只有端点,没有终点。从学习流程的设计上来说,学生在不断深入研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深入研读,解决问题之后,再次生成新的问题……这样,研读与探究相辅相成,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流程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关注选修与必修的自然衔接,关注学生从局部探究到整体把握的发展过程,关注学生之间的碰撞与激发,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与老师指导的结合。
  二、及时发现问题,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修正学习方法。
  在选修课上,自主、合作是主旋律,但教师的讲授也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所讲的内容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机生成,因为学生处于一种“为自己”“满足自己”的学习状态,他们需要的也就不仅是知识上的补充,还有方法上的调整。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教师“讲”在学生需要时,所讲内容处于“最佳呈现时机”,对学生的帮助作用就非常明显。教师应发现并解决的问题涉及如下三个方面:
  1.文本内容的解读——教师要熟读文本,并且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不是为了“讲”,而是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判断,帮助学生提升认识、修正错误。教师没有相应的储备是不行的。
  2.探究思路的梳理——学生毕竟是学生,在专题探究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思路混乱、步入歧途的情况,教师必须及时发现,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思路清晰。
  3.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陷入僵局,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以方法的指点。
  应该说,在选修的课堂上,教学内容不再是教师预设好的,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文本身,而是整个学习过程,涉及教材、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它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的,而且要从学生的学习发展状态出发,不断调整,以求得最佳呈现效果,这样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三、建立新的资源观,将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选修课突出的是专题学习,一个专题探究结束,学生在大家呈现的学习成果中往往能发现一些可以继续深入探究的衍生专题,这个衍生专题又启动下一轮次的探究……这样循环往复,学生在逐层深入的探究中深化阅读感悟、积累阅读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成果都可以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成为新的学习起点。教师要“借力发力”,借助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探究的深入。单篇研读的学习成果是专题探究的基础,专题探究的学习成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成为进一步探究的起点。
  
  教学流程
  
  本单元的学习共用13课时,每课时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泛读导引”《京味小说别开生面》,了解京味小说的一般特点和代表作家作品。
  2.回顾必修一的“泛读导引”《小说与人物》和必修三的“泛读导引”《小说与故事》,梳理阅读小学的经验。
  【学习过程】
  一、自读“泛读导引”《京味小说别开生面》,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京味小说?
  2.“京味小说”和“京派小说”有什么区别?
  3.“京味小说”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
  二、梳理阅读心得
  1.阅读“泛读导引”后,我最想了解“京味小说”的_______________。
  2.阅读“泛读导引”后,我最想读的“京味小说”是_______________。
  三、梳理阅读经验
  1.在必修一和必修三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的阅读思路是_______________。
  2.在必修一和必修三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的关注重点是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与实施情况】
  学生在走进本专题作品之前先阅读泛读导引,可以积累、整合相关知识,明确阅读方向,对本专题的小说和其他京味小说有一个初步的、总体的认识。学习过程中三个学习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保证自主阅读的实效性。事实证明,“任务驱动”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为解决问题而阅读,能够做到阅读与思考、表达相结合。
  第二、三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本专题四篇小说,整体把握小说内容。
  2.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3.在阅读过程中,以批注的形式记录阅读体会及发现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阅读本专题的四篇小说,完成下面的问题:
  1.写出《过年》的主要人物。
  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过年》的主要情节。
  3.为《寻访“画儿韩”》的主要情节撰写小标题。
  4.读完《云致秋行状》,你认为“行状”是什么意思?
  5.在《云致秋行状》中,作者写了云致秋的哪些“行状”?
  6.阅读《辘轳把胡同9号》,完成下表:
  
  
  
  
  
  
  
  
  
  二、教师提供“批注示例”,引导学生用批注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理解、感悟、思考和疑问。
  批注示例1:
  《过年》:他也煮了些年饭,用特制的小饭缸盛好,上面摆着几颗红枣,并覆上一块柿饼儿,插上一枝松枝,枝上还悬着几个小金纸元宝。
  批注:再穷“父亲”也还是旗人,虽然条件有限,但规矩不能破,讲究不能少。
  批注示例2:
  《过年》:因为呀,他是汉人。
  批注: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他是“汉人”?
  三、学生自主阅读、批注
  学生批注例1:
  《云致秋行状》:我这也是一辈子。我算个什么人呢?
  批注:失去自我也是一种我。
  学生批注例2:
  《寻访“画儿韩”》:两人都爱听京戏;京戏中专听老生;老生里最捧盛世元。盛世元常占三庆,他们俩几乎天天在三庆碰头。两人又都爱高声喊好,喊出来的风格又各异,久而久之,连唱戏的都养成了条件反射,要是一场戏下来没听见有这两人喊好,下边的戏都铆不上劲儿。
  批注:这几句叙述简单而直白地展现出了北京人听戏的讲究,特别是“爱听、专听、最捧、常占、天天”这几个语气非常肯定的词语,将读者带入了那样一种有所好且专有所好的情境。
  【设计意图与实施情况】
  第二、三课时的学习处于共同安排的阶段,因为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要先阅读作品。选择是在比较中做出的,如果只读一篇就选定一篇,这种选择是很不严肃的。
  要求学生阅读小说后回答问题是为了保证学生阅读的质量,解决学生阅读态度不认真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很自觉地认真读书、圈点勾画,不存在阅读态度上的问题,这个环节完全可以省掉。作批注是这两节课的重点,学生用批注的形式记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为后面的选题打下基础,学生在阅读不同篇目的过程中常常会关注相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成为选题探究的焦点。
  在这个阶段,学生记录的是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批注内容以自己的阅读发现为主,有话可说、兴味十足。
  第四、五课时
  【学习目标】
  1.在阅读本专题四篇小说的基础上,研读自己最感兴趣的篇目。
  2.梳理、整合研读过程中的感悟与思考,选择学习主题。
  3.围绕学习主题阅读探究,撰写小论文,展示学习成果。
  【学习过程】
  一、阅读本专题的四篇小说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_______________(篇目)以其_______________吸引了我。
  二、选择研读篇目,确定学习主题
  1.深入研读小说,用批注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理解、感悟、思考以及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整理批注,梳理阅读成果:明确自己感兴趣的角度,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确定深入探究的方向。
  下面是一位学生阅读《过年》,确定探究方向的过程。
  (1)阅读过程中的批注:
  ①姑母数了半天,才狠心地把钱交给小力笨兼专员。(“数了半天”和“狠心”相呼应,可见姑母对钱的态度。)
  ②姑母又颁布了旨意。(“颁布旨意”四个字勾勒出一个颐指气使的形象。)
  ③她总觉得一样一样地买,每次出钱不多,便很上算。(零割肉不疼,就是这种心理。)
  ④到街上,她看见什么都想买,而又都嫌太贵。(这又是一种购物心态。)
  ⑤但是,她最忌讳人家说她的东西买贵了。(买贵了又想让别人认为自己会买东西,所以才有忌讳。)
  (2)梳理批注,明确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姑母的购物方式表现出的人物心理。
  (3)确定深入探究方向:单从购物方式分析人物可能不够全面,可以再关注人物行为的其他方面,进而认识人物的个性特征。探究方向确定为分析姑母这个人物形象,题目拟为“姑母的风采”。
  三、围绕学习主题阅读探究
  1.围绕学习主题研读课文,梳理阅读成果、勾画出存在的问题。
  2.查阅资料,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解决勾画出的问题。
  3.整理阅读成果,拟好题目,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学生小论文示例:
  姑母的风采
  初读小说,觉得姑母这个人物真让人厌恶,像一个封建社会的“恶婆婆”。再读小说,又发现她并不是一味“作恶”不知悔改,也许她的种种表现就是真实的人性,真实到没有遮掩。
  就说过年的采购吧,她不舍得把钱交给二姐,一直“腾”到最后才出去“疯狂”采购,而且忌讳别人说她买的东西贵。看起来真够可笑的,可又觉得这样的行为似曾相识——我妈妈也这样,不过没有姑母表现得这么夸张罢了。
  再说她对“我”的态度,一口一个“贼秃子”地骂着,但并没有停下劳作的手,姑母的怨气来自大过年的却得照顾新生的小孩子,没人帮她干活。典型的“任劳不任怨”,中年妇女是不是都这样?
  还有在给了“二妞”两块“过时”的花糕之后,她虽然嘴上没有表示出一丝一毫的歉意,可是不仅在临睡前给了“二妞”压岁钱,还在元宵那天带二妞出去看花灯,用行动来弥补过失,这样的人也不少吧?
  当然,她也有“虚”的一面,大舅来看“我”的时候,她觉得锅清灶冷的,面子上过不去,责备父亲说“为什么不跟我说,这点银子我还拿得出来”。说了会怎样呢?父亲说得好:“用你的钱办满月,我的老儿子会叫你给骂化了。”
  说到底,姑母是好人还是坏人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身上有很多人的影子,她的风采让很多人能照见自己。
  四、引导学生回顾本阶段的学习流程
  读书→思考、质疑→明确学习专题→拟订探究题目→查阅、整理资料→完成小论文的撰写。
  【设计意图与实施情况】
  学生自主选题就已经进入了学习过程,不同的学生会对小说中不同的人物感兴趣,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都可能成为学生研读、分析的重点。在过去的教学中,这些内容常常因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课时的限制而被忽略,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激情涌动的学习机会。
  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学生也是自主的。老师提供的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相对统一的学习方式,而是更加宽松的学习流程。老师也不再以统一讲授为主,而是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学习流程的宽松主要体现在它不要求学生共同思考解决同一个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阅读、思考。与此同时,学生还没有相对成熟的围绕主题深入探究的经验,教师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合理的方式逐步梳理阅读成果、思考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
  在自主阅读、选题的课堂上,学生很投入,提出了很多有质量的问题。如:
  1.《寻访“画儿韩”》中甘子千软弱的背后是什么?
  2.《辘轳把胡同9号》中韩德来的“表现欲”能否代表北京人的普遍心态?
  3.老舍在《过年》中用了大段篇幅描写风,是单纯的自然环境再现,还是有什么暗示意味?
  4.《过年》中姑母的表现是不善良,还是一种特殊的心理?
  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是小说中的一个点,但问题的解决涉及阅读鉴赏小说的一般内容与一般方法,在质疑和解疑的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问题就归到了小说阅读的某一个方面,学生也就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例如,“甘子千软弱的背后是什么”涉及对小说人物个性的把握,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寻找相关内容分析,最终形成了“品读甘子千”的探究专题。
  我在这节课中曾经预设了“选题指导”环节,想利用课本中的“探究提示二”指导学生在题材、语言风格、人物分析、作品比较等方面选题,但学生在整理批注和围绕主题深入研读的过程中非常顺畅地确定了探究主题,说明以前的学习已经让学生明确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要求,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选题的能力,所以这个环节就没有必要了。
  下面是学生选定学习篇目和主题后拟出的小论文题目:
  1.《过年》人物谈
  2.《寻访“画儿韩”》中的盛世元
  3.云致秋人物形象分析
  4.“小心眼”与“真仗义”——浅析《辘轳把胡同9号》人物
  5.云致秋的艺术人生
  6.两个人与两个时代——读《寻访“画儿韩”》有感
  7.从京味语言看京味人物
  8.从“画儿韩”说起
  9.给韩德来画像
  10.被戏服裹住的云致秋
  11.品读甘子千
  12.北京人这样说话——析《辘轳把胡同9号》的人物语言
  13.话说甘子千的一念之差
  14.那五——市井无赖的代表
  15.话说北京旗人
  16.姑母的风采
  17.京味小说中的“老北京”
  18.从《过年》到“过年”
  19.京话现京俗
  20.重温旧历年
  21.胡同里的那点鸡毛蒜皮
  22.看那四合院
  23.寒风中的北京城——谈《过年》中的环境描写
  从学生的选题不难看出必修一的泛读导引《小说与人物》和必修三的泛读导引《小说与故事》对学生探究方向的影响,这说明以前阅读小说的思维过程和阅读方法在学生心里留下了印记。23个选题中有16个与人物有关,17~21涉及的是小说的情节,22~23涉及的是环境。如果完成了必修四和必修五的学习,学生的选题可能会更丰富、更多样。
  第六、七课时
  【学习目标】
  1.交流小论文,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2.记录小论文选题角度,选择专题探究的方向。
  【学习过程】
  一、自愿结组(10人一组),小组同学循环传阅小论文,用批注的形式记录阅读体会,在笔记本上做好摘录(重点摘录小论文的选题角度和主要观点)。
  二、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随时介入,帮助学生修正、提升,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解决。
  (一)个别指导的问题
  小组成员经过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时候,学生习惯性地把问题抛给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助。这些问题大多与本组成员新的阅读发现一同出现,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随机生成,而不是全体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但不解决就会影响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甚至成为他们深入阅读的障碍。比如说下面几个问题:
  1.在《过年》的美好中作者为什么要插入对沙尘暴的描写?
  2.写《过年》,为什么先写“六七月”的父亲,这与“过年”有什么联系?
  3.民国时期汉人和满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集中讲授解决的问题
  有些问题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各组同学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都会遇到,集中讲授更高效,这时可以让学生先停下来,设计话题组织全体同学共同讨论。如:
  1.如何分析京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2.京味小说中的人物到底有哪些共同特点?
  3.京味小说中的人物称谓表现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
  在组织同学讨论第3个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话题:
  1.四篇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称谓?
  2.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物称谓分成几类?
  3.各类人物称谓分别能表现北京人的什么特点?
  4.这些特点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讨论的话题体现出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共同讨论可以集中展示学生的阅读发现,问题的解决自然顺畅。
  三、整理阅读记录,梳理自己在交流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想法。
  四、提交自己渴望继续探究的问题。
  五、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探究题目,将学生分成五个合作学习小组:
  1.京味小说中的人物特色
  2.京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3.京味小说中表现的京味文化
  4.新京味小说概貌
  5.新北京和老北京
  六、围绕本组探究题目研读小说,记录阅读心得和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与实施情况】
  课前我粗略估计了一下,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边阅读边交流、记录,大约可以读十篇小论文,于是就安排学生自愿结成十个人的小组,小组同学循环传阅小论文,用旁批的形式记录阅读体会,下一个阅读的同学既读文章又读旁批,还要再写自己的阅读体会,让交流尽量充分。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拓展探究角度、拓宽探究范围。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过程中,我随时介入,帮助学生修正、提升。个别问题个别指导,有共性的问题集中解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容易满足共同需求的优势。
  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交流与碰撞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选题中建立起了联系,他们或多或少有了新的思考或更深入的认识,梳理这些想法和认识,学生就发现了自己渴望继续探究的问题。因为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在整理过程中自然会发现有些问题的共性,从感性的思维走向理性的思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自我概括归纳的过程。这时候学生的选题相对比较集中,只有一位学生提出的选题“新北京和老北京”没有“同行者”,但她坚持要研究这个问题,不想放弃。基于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性,我也鼓励、支持她。在班级公布了学习小组的分配情况后,因为这位学生的人品很好,有6名学生加入到了她的小组。由此可以看到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很多,兴趣、情趣、感情都可能起作用。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
  1.查阅资料验证阅读心得,解决存在的问题。
  2.整理阅读心得和查阅到的资料,准备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在多媒体合作学习教室分组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边查阅边讨论、整理。
  二、教师根据学生搜集资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讲授搜集和整理资料的一般方法:
  1.准确提取关键词使搜索更加快捷:
  (1)关键词一般包括人物、特征、事件、成果等。
  (2)尽量使用概念外延小的词语缩小搜索范围。
  (3)用关键词组合的方式突出搜索内容。
  2.比较同类资料,在搜索的过程中筛选。
  一边搜索一边用文档整理搜索结果,局部摘录,保留有价值的文字资料。同类资料可以按主题整理,使之系列化和条理化。
  3.加工整理文字资料,以方便查阅。
  三、整理资料,选择主要内容打印出来,为下节课的交流、讨论做准备。
  【设计意图与实施情况】
  这节课在设计之初并没有教师讲授的环节,但学生在阅读、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无法预设的问题,这都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要充分利用。所以,在选修的课堂上老师的指导不只限于文本内容,更多的是学习方法,特别是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
  在这节课上,各组搜集的资料都比较丰富,但显得过于杂乱,如京味文化小组,他们搜集到了28张小吃的图片,还有制作方法。应该说,学生都能上网搜索查阅,但他们针对语文专题学习的信息素养还不是很高,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跑题的情况,教师在这方面进行引导、提供帮助还是很必要的。如学生在搜索人们对《过年》语言特点的评论时检索的关键词是“老舍的语言特点”,这样就增加了检索的难度,降低了效率。在讲析了一些正确的方法后,学生的查阅更加有序、有效,这样的讲授内容是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
  组内交流,整合阅读成果,确定阅读成果的呈现方式。
  【学习过程】
  一、分组交流阅读心得,分析、比较、筛选资料,整合组员的阅读成果。
  二、分组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如果以论文形式呈现要进一步讨论论文的题目和内容提纲。
  三、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寻求解决方案。
  (一)提供探究的基本思路,帮助学生解决“占有资料后又脱离作品只研究资料”的问题。
  1.在小说中关注到的问题。
  2.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搜集到的相关观点。
  3.最后形成的观点和认识,确定呈现方式。
  (二)提供思路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内容偏离学习专题”的问题。
  1.某种语言形式在小说中的表达效果分析。
  2.这种语言形式的一般特点。
  3.这种语言形式的使用表现出的京味小说的语言特点。
  【设计意图与实施情况】
  这节课仍然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仍然是突出个性与共性相结合,既要解决某一小组出现的问题,又要解决各组共同存在的问题。
  我在参加各组讨论的过程中很快发现学生在大量占有资料后有抛开作品只研究资料的倾向,比如文化组完全抛开了作品开始研究北京文化的形成、基本特点,把小吃的由来、胡同的形成作为研究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同学们先停下来,帮助他们梳理探究的基本思路,力求在讲清本单元重点、核心的同时,保护学生拓展认知领域的热情。
  我参加语言小组讨论的时候发现,他们对北京话中的歇后语非常感兴趣,于是他们的讨论就转移到了对歇后语来历的探究上。我帮助他们明确了一下思路,确定了研究的主要内容。
  “新北京和老北京”学习小组要求我跟他们一起讨论文章的题目,他们每人拟了一个题目,要求我分别评价。这六个题目是:
  1.从京味小说看新旧北京
  2.新北京VS老北京
  3.漫谈新旧北京
  4.风雨中的北京城
  5.新北京中的老北京
  6.紫禁城边的新北京
  我们讨论了各个题目包含的内容要点以及语言特点,学生最后选定了“新北京中的老北京”。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课堂是比较难驾驭的。
  第十课时
  【学习目标】
  组员分别撰写小论文,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习过程】
  按照讨论后的内容提纲,各组组员独立撰写小论文。
  【设计意图与实施情况】
  本节课学生处于独立学习状态。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后能够静下心来梳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合作与自主相结合,学生既有交流碰撞的平台,又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第十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交流组员的学习成果,整合本组的学习成果。
  【学习过程】
  一、各组组长组织交流组员的小论文,选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整合成本组的学习成果。
  语言组整合过程:
  1.阅读组员撰写的小论文——《老北京语言中的儿化音》《京味小说中语气词的情感表现力》《京味语言的亲切与贴切》《京味小说中的俏皮话》《淋漓尽致的北京话》《损人也形象》《北京话的用词艺术》。
  2.根据小论文的内容分类,确定本组的论文提纲。
  (1)京味语言的音韵特点——《老北京语言中的儿化音》《京味小说中语气词的情感表现力》
  (2)京味语言的情感表现力——《京味语言的亲切与贴切》《京味小说中的俏皮话》《淋漓尽致的北京话》
  (3)京味语言的形象生动——《损人也形象》《北京话的用词艺术》
  3.选出小论文中的精彩例证,阅读原文,全组共同讨论、分析,确定本组论文各个部分的观点与例证。
  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准备在全班汇报交流。
  语言组小论文:《从京味小说看京味语言》(分“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北京人‘说’不到”“情意浓浓的北京话”“京腔京韵现京味”三部分,具体略)。
  【设计意图与实施情况】
  这节课的设计力求避免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只分工不合作的现象。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大家共同讨论,取其精华整合成本组的学习成果,小组的每个成员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都会有被认同、被肯定的成就感,每个成员都是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发光体”,这样的学习经历能够激发新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动力的持久。
  第十二、十三课时
  【学习目标】
  各组汇报学习成果,讨论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各组派代表呈现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从以下三个角度做好记录:
  1.值得借鉴的地方。
  2.存在的问题。
  3.可以深入探究的地方。
  二、各组呈现学习成果,围绕以上三个方面讨论、探究。
  三、回顾本专题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
  【设计意图与实施情况】
  这两节课我给自己的定位不是简单地组织学生讨论,而是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进而达到一定的鉴赏目的。
   课堂实录(片段)
  师:我们用了十节课的时间阅读学习了“京味小说”,上周各组都撰写了小论文,昨天有位同学问我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评价同学们的小论文。评价角度很多,但主要有这样三个:观点是否准确,举例是否恰当、充分,分析是否具体、深入。今天我们请三个组跟大家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每组代表发表小论文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听,从观点、举例、分析三个角度思考,发现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画个感叹号,觉得存在问题的地方就画个问号,如果发现了可以深入学习的角度可以画个省略号。发表结束后我们就从学习借鉴、存在问题和深入学习这三个角度讨论分析。下面请第一组宣读《从京味小说看京味语言》。
  (学生宣读论文)
  师:先说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生:这篇文章用京味十足的语言来分析京味语言的特点,读起来觉得特别生动活泼。
  师:表达内容与表达形式和谐统一,让人很舒服。存在哪些问题呢?
  生:这三个角度是否有重叠的地方?
  师:开始关注角度的拆分了,非常善于积累经验。谁对这个问题有想法?
  生:我觉得三个角度分别说的是北京话的用词特点、情感表现特点和发音特点,分类挺清楚的。
  师:这个概括解决了刚才提出的问题。谁还发现了别的问题?
  生:我觉得它各部分的例证详略不够得当。
  师:有的地方例证充分,有的不够充分,是吗?你觉得哪部分举例不够充分?
  生:就是说北京话情感表现力强的那部分。
  师:著名学者胡适写研究文章的时候要把他所有能找到的例子都列举出来,而结论常常只有一两句话,他的观点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多一个证据就能为观点增添一点力量。同学们一起翻一翻课文,或者联系我们生活中运用的语言,帮助他们组补充几个例子。
  生:在第一部分里可以补充“每逢她骂到满宫满调的时候……”,用曲牌里的宫调来说骂人“充分”,这绝对是北京人的独创。
  生:在第一部分里还可以补充“您拜年去的时候,就手儿辞一辞吧”,“就手儿”是顺便的意思,用在这里特别形象生动。
  生:在第一部分里可以补充“‘吃瓦片’是最稳当的”,把靠房租生活说成“吃瓦片”,体现了京味语言的鲜活。
  生:在第一部分里还可以补充“今晚上我破功夫再给你作一幅”,这里的“破”跟“破财”的“破”同义。
  生:用比喻的地方还有“自己已蜡头不高,生前不把他找回来,死后闭不上眼”。用“蜡头不高”比喻自己的寿命不长,形象感很强。
  生:“听见张春元的话,韩得来认定这是往自己的脸上抹玻璃碴子哪”。“往脸上抹玻璃碴子”就是让人脸上挂不住,不好看,这样一打比方,情感表现力特别强。
  生:“要是一场戏下来没听见这两个人喊好,下边的戏都铆不上劲!”用“铆不上劲”比用“使不上劲”的情感表现力要强得多。
  师:同学们刚才分析得都很好,例子既要充分又要没有堆砌感,语言组可以选择使用。对语言组的小论文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我觉得在京韵那部分,单纯分析文字的情感表现是没法体现出韵味来的,可是我不知道怎么解决。
  师:想让不懂北京话的人一看文章就能读好像确实挺困难,但我们可以用文字描述的方式突出发音的特点。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也分析过京味语言的特点,他突出的是发音特点,让人一读就有感受,都市闲人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板书“唉,天可真凉了——”)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分析方法,谁来试着修改一个例子?
  生:比如说对“呦,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一句中“呦”字的分析,可以加上这样几句话:“呦”在字典里读平声,但北京人一般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读成一声,用来表示惊奇;一种是读成四声,在惊奇之外还有责怪的意味。“呦(四声),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师:人艺的著名演员任宝贤演播过老舍的《牛天赐传》,京味十足,咱们学校的马杰石老师多年苦学任宝贤,我请他给大家录了《辘轳把胡同9号》中的一段,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牛天赐传》我下载后放在校园网我的文件夹里了,同学们课余再欣赏。同学们觉得哪些地方可以深入学习?
  生:我觉得可以再探讨一下京味语言与京味文化的关系,谈谈北京话是如何体现北京文化的。
  师:他说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昨天有位老师跟我讲起王世襄先生的《锦灰堆》里写到的“挂獾”,说是八旗子弟捉到獾以后到茶馆里一挂,有茶客上来说:“呦,捉着獾了。”捉到獾的人得意地讲讲捉獾的过程,等獾挂臭了就扔掉,捉与挂都与利益无关,只为获得一种心理满足。“挂獾”这个词本身就承载着一种文化现象,折射着一种文化心理。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得好好地读一些书。
  ……
  回顾与思考
  回顾“京味小说”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
  第一,选修学习专题的系列化问题。
  选修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选修教材仍然是教材,从教学角度来分析,文本的教育价值是有一定取向的,如何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文本的教育功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确实能够满足个性发展需要,但如果每一个选修专题都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确定系列化的学习专题,然后引导学生在专题中选择,是不是更合理?
  第二,选修学习经验的积累问题。
  选修的学习过程随机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些思想方法的问题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被“屏蔽”,而且学生的经验积累各不相同,教师很难帮助每个学生梳理阅读经验,学生对阅读经验的积累总结又常常缺少自觉意识,很多在阅读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方法很可能因为缺少必要的梳理总结而不能固化下来。
  第三,选修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问题。
  选修课的学习成果需要丰富的呈现方式才能让学生不断有新鲜感,保持学习的热情。如果单纯用小论文和课堂讨论的形式,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学习过程是个性化的,学习成果的呈现也可以个性化,放开手让学生充分发挥。但课堂受时空的限制,哪些方式更适合在课堂上采用?学生个性化的展示是否会阻碍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
  在选修课上,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像爬山,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爬到不同的高度,不同喜好的学生能看到不同的风景。随着探究内容像水波一样层层推开,学生能够拥有各自不同的收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帮助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站在学生身边,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随着对选修课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深入探讨,我们相信学生不仅能够拥有选择权,而且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更好地行使选择权。
其他文献
完整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意旨,进而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古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式有其独特性——以言造象,立象尽意,即用语言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传达诗情。古诗词教学应有一条既不违背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不失古诗词特性的教学思路,如此才能获得古诗词教学的真谛,使它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思路应包括以下几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实验幼儿园”)创办于1989年,是一所一园两址,容纳近500名幼儿的全日制幼儿园。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该园始终秉承“办阳光幼儿园,享健康快乐童年”的办园理念和“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立足研究,创新特色;阳光育人,持续发展”的办园思路,以自然教育理念为根基,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引领,以阳光文化管理推动园所特色品牌发展,走出了一条有思想、有文化、有品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作文是相对于“大作文”而言的。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文体为主线,强调学生作文能力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全程性,训练方式以“整篇”写作为主,在作文的时间、字数、文体、题材等方面都有较严格的限制。由于它涉及的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和训练要求的综合性高,又要求写作整篇,因而俗称“大作文”。而小作文是一种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不拘文体、不求篇幅完整的片段化、微型化的写作训练方式。新课程作文教学在坚持大作文文体训练和整篇
如果说繁漪是一团反叛的火,周朴园就是一潭深不见底的水。周朴园是周鲁两家三十年由血缘纠葛而导致的悲剧事件的中心,因而也就成了曹禺“拉开镜头”、多角度探寻、揭示人性隐秘的重心。这是一个人性丰盈、社会角色突出、心灵矛盾显著的人物,也是动态变化中的人物,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悲剧。下面我们透过周朴园的两段关键性台词,来解析爱欲世界里的矛盾的周朴园。  《雷雨》第一幕(引自上海S版高中语文教材,下同):  朴(仁
选题作文是指命题者命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文题,让学生从中任选一个来写作的作文形式。笔者试对2005年各地中考出现的选题作文作些粗浅、简要的分析,并对2006年中考作文的改革趋势作初步探讨。    一、选题作文题的组成    命题、半命题、材料题、话题这四种作文题是选题作文的构件。综观2005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选题作文有二选一、三选一这样两大类型。其中二选一的题型又有以下几种组合:  1.命题
湖南省衡南五中周龙敏等一批高中语文教师创建宋词专题学习网站,历时三年,成果喜人。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使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面对这些难题,衡南五中交上了这份颇有创意的答卷。  开发和建设高中语文学科的校本课程,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正在陆续进入各地的实验区。必修课与选修课分开、选修课占据大部分教学时间的课程结构新貌,对语
《语文建设》2006年第12期发表了陈成龙老师《让探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相伴而行》一文,讲述了他执教《最后一课》的情形,我曾观摩这节课,并做评点。《语文建设》结合该文发起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讨论,核心的问题是“学生按照老师预设的问题学习是否属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我觉得这一讨论十分必要,想就此谈一些看法,就教于同仁。  陈成龙老师的课总体上是很成功的。他不是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将课文过一遍,而是直截了当
2005年第3期《语文教学之友》刊载了任动老师所写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宜选入教材》一文,文章认为:“这篇文章虽然人物形象鲜明,艺术价值颇高,但主人公鲁达有严重的性格缺陷,他的暴躁脾气、蛮横态度、无赖相和流氓腔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灵造成不健康的影响。”认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宜选入教材”。无独有偶,2005年第4期的《语文建设》发表了王恩波老师所写的《简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价值取向》一文
近几年来,从智慧课堂到智慧校园,再到智慧教育,依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的智慧教育正向我们走来。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
一、“茶歇”的意义    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两段话:  (1)目前,在中国,企业里提供茶歇的不是太多,不过可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有了茶歇的意识,有的企业会在工间安排15~30分钟的茶歇短休……(京华论坛,《走进南非——彩虹之旅》之《美食篇》,BBS.qianlong.com,2008年4月12日) (2)去年7月,厉以宁出任北京大学新成立的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我们此次的独家专访,也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