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撰稿 李晓明
一台中国制造售价79美元的MP3,要被拿走45美元专利费,中国企业纯利润仅有1.5美元,利润比为30:1。我们以廉价的劳动力、大量的能源消耗甚至承受巨大污染为代价,换来的只是微薄的利润,而掌握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只需一纸标准或专利技术合同,就可以抽走绝大部分利润。
规模与利润的选择
如今,无论是以电视机为代表的“黑电”产品,还是以洗衣机为代表的“白电”产品,一提到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第一名肯定属于中国的某一企业。
近年来,我国家电产业一直保持着超高速发展。统计显示,我国电视机年产量已超过6000万台,空调器超过4000万台,电冰箱、洗衣机、电饭锅的年产量超过2000万台,电风扇以及众多小家电的年产量达到或接近上亿台,均列世界首位。
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早已作出预测:到2005年,全球电子家电产量的77%增量将属于中国,2005年中国电子家电的产量将达到800亿美元。
虽然我国的家电产业增长很快,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企业竞争力还有待提高,突出表现在研发及其投入不足,不少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二是产品结构尚待优化,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较低,高端产品规模小。
规模化生产既可以降低成本,又为市场占有率提供了保证。于是,产量成为中国家电企业所津津乐道的业绩。而同质化基础上的规模化量产,必然导致价格战的爆发。
于是,在我国家电行业,每当销售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制造商之间发生龌龊,起因只有价格。到家电卖场看一圈,就会发现国产品牌沉沦于价格战而无法自拔。而国际巨头们的产品价格,则很少变动,大多对于价格战不屑一顾。
不是国际家电巨头不要市场,在销量与利润之间,他们选择了利润。而利润的不同来源,则成为国内外家电企业的最大区别。无论国内家电企业打得如何火热,液晶电视面板的生产企业却始终集中在屈指可数的几家巨头手中。只要国内企业没有掌握液晶面板的核心技术,就必须从对方手中购买,而对方就可以泰然自若地坐山观虎斗。
当然,国际巨头并没有闲着,他们虽然不参与价格战,却在另一个战场上激烈争夺,那个战场的武器是专利、技术、标准……
欧美日韩的许多家电企业都储备了一堆家电技术,随时兜售给中国的家电制造商。就在中国的家电企业的利润外衣被市场一层层剥掉的时候,它们又开始进行下一代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工作。而中国的家电企业,虽然拥有庞大的销售额,利润却小得可怜,无力进行赌博似的技术研发。
小天鹅集团曾经在中国的洗衣机市场展翅高飞十几年,连续十年盈利。但在2002年,同时破了三个纪录:洗衣机销售数量达破纪录的244万台,销售收入达到破纪录的100亿元,而亏损也达到破纪录的8.68亿元……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蜂拥而上洗衣机生产线20多条,这些国产品牌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突破了80%。在产品严重同质化和市场需求潜能不能迅速放大的情况下,洗衣机企业陷入了怪圈:拼命生产一库存—降价以亏损的方式把产品卖掉。
北京数字华夏资讯中心首席分析师姜培峰认为,小天鹅折翅并非偶然,在家电业界,普遍存在着资金和技术积累不够的问题。北京的四大家电巨头——牡丹电视机、雪花冰箱、白兰洗衣机、古桥空调——之所以消失殆尽,就在于对技术再创新和技术实用主义的漠视。
处于“食物链”底端的尴尬
在世界家电领域,产品生产者不如标准制定者挣得多,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区别在于前者定位于加工厂,而后者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前者缺少了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这个环节。恰恰是这个环节,使得二者处于不同的市场“食物链”上。
中国家电企业要做整个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条中的优势企业、关键企业与核心企业,在做产业布局的时候不能光考虑应该做什么新产品或是什么新的门类,至关重要的是选择在这个产业链条中做什么部位。 不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利润的长久化,是战略布局上的路线错误。我国家电企业之间没有真正产业链条意义上的分工,只是集中在狭窄的制造领域竞争,也是这个行业中大多数企业突围而又被围的主要原因。 从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规律来看,中国正在接受制造业的转移,中国的崛起必须依靠强大的制造业,而控制未来制造业趋向的只有国际标准。可以说,中国走国际标准之路已迫在眉睫。
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中国企业的产品卖不出高价格,长期处于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的底端,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却没有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 随着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东南亚、中欧、南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原有的制造成本优势将被削弱,制造业势必急剧萎缩。
30:1的利润鸿沟
实现标准领域的成功并非一日之功。标准总是遵循着先开发技术,后申请专利,大量专利(即知识产权)又组成一个解决方案形式的标准。这一点,包括家电业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企业从技术到标准整个环节上做的都不尽如人意,其中最关键的是缺少核心技术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漠视。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不到1%,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到4%。另外,中国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费用之比是100:7,远低于日本、韩国100:1000的水平。研发投入不足造成了技术的缺失。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近几年中国有60%的出口企业遇到国外的技术壁垒,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每年超过450亿美元。
技术的缺失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使中国企业陷入了深不见底的专利大网中,DVD每台20美元的专利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袁钢明博士认为,在市场还没有培育完全的时候,掌握专利的公司往往“纵容”国内企业侵占他们的专利技术,等到国内企业把市场做大,才发现自己早已被跨国公司布下的专利棋子包围。
标准链条中各组成部分的不完善,造成现有产业标准陈旧、生产过程缓慢、难以推广、行业监管力弱。在国外,中国企业几乎没有能力与机会参与众多国际产业标准的制定,而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用标准捂住了自己的市场,使在国际标准面前缺少发言权的中国企业难以进入。
面对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标准杀手锏,缺少国际标准和标准发言权的中国企业,以世界上几乎最廉价的劳动力、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承受着巨大的污染来换取着微薄的利润,而掌握核心技术的跨国只需一纸标准或专利技术合同,就可以抽走绝大部分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MP3,被拿走45美元专利费,中国企业纯利润仅有1.5美元,利润比为30:1。
缺失“世界标准”,“世界制造”就将成为玩偶
目前积极探索标准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战略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现在和未来;谁缺失标准,谁将永远没有话语权。
目前,发达国家纷纷调整自己的战略:美国专利商标局在2002年发布了一份《21世纪战略纲要》,专利商标局要发展成一个以质量为核心,工作效率极高,对市场反应灵敏的组织,以支持市场驱动型知识产权制度;欧盟建立了统一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其各成员国技术力量、资金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协调和一体化,促进企业之间的结盟;2002年,日本政府知识产权战略会议发布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口号,在日本全社会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世界标准发展如火如荼,而且正成为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核心筹码,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
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张乃根教授指出:跨国公司为了防止其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被他人侵犯或不当利用,倾向于设立独资企业,以便更放心地向这些企业转移附加值更高的技术。外商直接控制着核心技术,即我们引进的外资是“空心的”,无法学习更多先进技术。显然,让政府和一部分企业津津乐道的“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更为可怕的是,一味的引进将会失去自主开发的平台。
正在逐渐崛起的韩国不鼓励引进成套设备而倾向于自主创新,这种做法值得中国政府和企业借鉴。
跨国公司那只需签署一纸技术合同就可以抽走中国企业一大半血汗钱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技术创新这条路上,走多远、投入多大都不会吃亏。因为只有拥有核心技术和产业标准的“大”,才称得上真正的强大。
责任编辑 张柏
一台中国制造售价79美元的MP3,要被拿走45美元专利费,中国企业纯利润仅有1.5美元,利润比为30:1。我们以廉价的劳动力、大量的能源消耗甚至承受巨大污染为代价,换来的只是微薄的利润,而掌握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只需一纸标准或专利技术合同,就可以抽走绝大部分利润。
规模与利润的选择
如今,无论是以电视机为代表的“黑电”产品,还是以洗衣机为代表的“白电”产品,一提到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第一名肯定属于中国的某一企业。
近年来,我国家电产业一直保持着超高速发展。统计显示,我国电视机年产量已超过6000万台,空调器超过4000万台,电冰箱、洗衣机、电饭锅的年产量超过2000万台,电风扇以及众多小家电的年产量达到或接近上亿台,均列世界首位。
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早已作出预测:到2005年,全球电子家电产量的77%增量将属于中国,2005年中国电子家电的产量将达到800亿美元。
虽然我国的家电产业增长很快,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企业竞争力还有待提高,突出表现在研发及其投入不足,不少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二是产品结构尚待优化,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较低,高端产品规模小。
规模化生产既可以降低成本,又为市场占有率提供了保证。于是,产量成为中国家电企业所津津乐道的业绩。而同质化基础上的规模化量产,必然导致价格战的爆发。
于是,在我国家电行业,每当销售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制造商之间发生龌龊,起因只有价格。到家电卖场看一圈,就会发现国产品牌沉沦于价格战而无法自拔。而国际巨头们的产品价格,则很少变动,大多对于价格战不屑一顾。
不是国际家电巨头不要市场,在销量与利润之间,他们选择了利润。而利润的不同来源,则成为国内外家电企业的最大区别。无论国内家电企业打得如何火热,液晶电视面板的生产企业却始终集中在屈指可数的几家巨头手中。只要国内企业没有掌握液晶面板的核心技术,就必须从对方手中购买,而对方就可以泰然自若地坐山观虎斗。
当然,国际巨头并没有闲着,他们虽然不参与价格战,却在另一个战场上激烈争夺,那个战场的武器是专利、技术、标准……
欧美日韩的许多家电企业都储备了一堆家电技术,随时兜售给中国的家电制造商。就在中国的家电企业的利润外衣被市场一层层剥掉的时候,它们又开始进行下一代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工作。而中国的家电企业,虽然拥有庞大的销售额,利润却小得可怜,无力进行赌博似的技术研发。
小天鹅集团曾经在中国的洗衣机市场展翅高飞十几年,连续十年盈利。但在2002年,同时破了三个纪录:洗衣机销售数量达破纪录的244万台,销售收入达到破纪录的100亿元,而亏损也达到破纪录的8.68亿元……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蜂拥而上洗衣机生产线20多条,这些国产品牌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突破了80%。在产品严重同质化和市场需求潜能不能迅速放大的情况下,洗衣机企业陷入了怪圈:拼命生产一库存—降价以亏损的方式把产品卖掉。
北京数字华夏资讯中心首席分析师姜培峰认为,小天鹅折翅并非偶然,在家电业界,普遍存在着资金和技术积累不够的问题。北京的四大家电巨头——牡丹电视机、雪花冰箱、白兰洗衣机、古桥空调——之所以消失殆尽,就在于对技术再创新和技术实用主义的漠视。
处于“食物链”底端的尴尬
在世界家电领域,产品生产者不如标准制定者挣得多,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区别在于前者定位于加工厂,而后者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前者缺少了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这个环节。恰恰是这个环节,使得二者处于不同的市场“食物链”上。
中国家电企业要做整个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条中的优势企业、关键企业与核心企业,在做产业布局的时候不能光考虑应该做什么新产品或是什么新的门类,至关重要的是选择在这个产业链条中做什么部位。 不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利润的长久化,是战略布局上的路线错误。我国家电企业之间没有真正产业链条意义上的分工,只是集中在狭窄的制造领域竞争,也是这个行业中大多数企业突围而又被围的主要原因。 从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规律来看,中国正在接受制造业的转移,中国的崛起必须依靠强大的制造业,而控制未来制造业趋向的只有国际标准。可以说,中国走国际标准之路已迫在眉睫。
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中国企业的产品卖不出高价格,长期处于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的底端,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却没有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 随着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东南亚、中欧、南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原有的制造成本优势将被削弱,制造业势必急剧萎缩。
30:1的利润鸿沟
实现标准领域的成功并非一日之功。标准总是遵循着先开发技术,后申请专利,大量专利(即知识产权)又组成一个解决方案形式的标准。这一点,包括家电业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企业从技术到标准整个环节上做的都不尽如人意,其中最关键的是缺少核心技术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漠视。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不到1%,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到4%。另外,中国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费用之比是100:7,远低于日本、韩国100:1000的水平。研发投入不足造成了技术的缺失。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近几年中国有60%的出口企业遇到国外的技术壁垒,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每年超过450亿美元。
技术的缺失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使中国企业陷入了深不见底的专利大网中,DVD每台20美元的专利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袁钢明博士认为,在市场还没有培育完全的时候,掌握专利的公司往往“纵容”国内企业侵占他们的专利技术,等到国内企业把市场做大,才发现自己早已被跨国公司布下的专利棋子包围。
标准链条中各组成部分的不完善,造成现有产业标准陈旧、生产过程缓慢、难以推广、行业监管力弱。在国外,中国企业几乎没有能力与机会参与众多国际产业标准的制定,而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用标准捂住了自己的市场,使在国际标准面前缺少发言权的中国企业难以进入。
面对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标准杀手锏,缺少国际标准和标准发言权的中国企业,以世界上几乎最廉价的劳动力、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承受着巨大的污染来换取着微薄的利润,而掌握核心技术的跨国只需一纸标准或专利技术合同,就可以抽走绝大部分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MP3,被拿走45美元专利费,中国企业纯利润仅有1.5美元,利润比为30:1。
缺失“世界标准”,“世界制造”就将成为玩偶
目前积极探索标准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战略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现在和未来;谁缺失标准,谁将永远没有话语权。
目前,发达国家纷纷调整自己的战略:美国专利商标局在2002年发布了一份《21世纪战略纲要》,专利商标局要发展成一个以质量为核心,工作效率极高,对市场反应灵敏的组织,以支持市场驱动型知识产权制度;欧盟建立了统一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其各成员国技术力量、资金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协调和一体化,促进企业之间的结盟;2002年,日本政府知识产权战略会议发布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口号,在日本全社会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世界标准发展如火如荼,而且正成为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核心筹码,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
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张乃根教授指出:跨国公司为了防止其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被他人侵犯或不当利用,倾向于设立独资企业,以便更放心地向这些企业转移附加值更高的技术。外商直接控制着核心技术,即我们引进的外资是“空心的”,无法学习更多先进技术。显然,让政府和一部分企业津津乐道的“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更为可怕的是,一味的引进将会失去自主开发的平台。
正在逐渐崛起的韩国不鼓励引进成套设备而倾向于自主创新,这种做法值得中国政府和企业借鉴。
跨国公司那只需签署一纸技术合同就可以抽走中国企业一大半血汗钱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技术创新这条路上,走多远、投入多大都不会吃亏。因为只有拥有核心技术和产业标准的“大”,才称得上真正的强大。
责任编辑 张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