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扬州是在诗文中。
一是诗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把扬州的神韵勾勒得相当精妙。我们可想象得出,三月的扬州,烟雨迷蒙,繁花似锦,而市井中则酒旗飞舞,车水马龙。
二是大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又是明月又是虹桥,又是玉人又是箫韵,清辉中绿草如茵,晚风中香气袭人,多么令人消魂的秋夜。
三是扬州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这首“以孤篇压倒全唐”的长诗,把扬州南郊江滨月下夜景描绘得尽致淋漓,以至被散文大师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是在《三代庐笔谈》中。
文中说扬州女子金凤钗读《牡丹亭》成僻,一心一意要嫁给作者汤显祖,最后因情而死,惟一遗嘱是“以《牡丹亭》曲殉。”汤显祖感其知己,亲为其出资料理丧事,守墓月余方返。此故事读来荡气回肠,令人唏嘘不已。
诗文中的扬州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繁华的烟花之地,是一个风情万种的温柔之乡。
再识扬州是在生活中。
有两件事令我的印象极为深刻。一是扬州炒饭。这炒饭,数点葱花,几粒虾仁,少许蛋片,色香味俱全,滑滑的鲜鲜的,充斥着羊城的酒肆,一盘简简单单的主食,竟然可做成一道佳肴,扬州人识食也。
二是扬州的修脚。扬州师傅修脚,又轻又巧,一捶一捏,啲啲哒哒的充满韵律,让你感到酥酥的绵绵的,舒服极了。且所到修脚之处,师傅为多扬州人。
扬州炒饭,应是淮扬菜中的精品,而修脚则是沐浴的余兴节目,扬州人懂得生活,可从这两件小事中窥见冰山一角。
比这两件事使我更深刻的是扬州女子。早年我在一家杂志社任职,手下有位女士是扬州人,是随当兵的父母南下广州的。人长得娇小玲珑,且极懂打扮,淡淡的画眉,轻轻的扑粉,浅浅的涂唇,靓得不着痕迹。人甜甜的,说话也甜甜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于是我猜想扬州是否就如它的小姐,娇小玲珑,甜得腻人?后来有一件事却展现了她性格的另一方面,那一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她主动请缨到老山前线采访,驻守在老山前线的团长见她如此娇小柔弱,死活不肯让她到前线的猫耳洞去。经不住她的死缠烂磨,团长只好与她立了一状,如她能喝得过他,就让她到前线去,结果她一口气喝了两瓶茅台。团长被她镇住了,于是派了一辆吉普并让两位战士护送她到前线去。她冒着呼啸的炮弹,在猫耳洞一连采访了数天,回来后写了一系列感人的报道,真想不到一位娇柔的江南女子,竟有燕赵壮士之风,于是我不敢对扬州妄下结论了。
三识扬州,是今年烟花三月下了次扬州。
因为行色匆匆,所以首选的目标,便是闻名遐迩的瘦西湖。在我的想象中,瘦西湖必定跟杭州西湖一样,有空蒙的山色,有潋滟的波光,有婉转的莺啼,有沉雄的钟声。到湖中一看便觉得对不上号。瘦西湖的确有点瘦,且有点小,缺乏杭州西湖那种大气,那种雍容,如果说西子湖像一大家闺秀,瘦西湖则如一小家碧玉。它只是一条长长的弯弯的河,它本来就是扬州的护城河,因为它的河身之瘦,且位于城西,于是有位鸿孺灵机一动,给它起了个芳名叫“瘦西湖”,一经与西湖沾了边,便平添几分诗意与妩媚。
就整体而言,瘦西湖是美的,但美得有点假,像一个瓷做的仕女,过于纤弱过于雕饰,且扬州人引以为骄傲的两处景点,恰恰是两大败笔:一是白塔,二是小金山。白塔的败笔是模仿,硬把京城北海的白塔搬到湖中来,有人为其自圆其说,编出一段乾隆想见塔,而盐商一夜间用盐垒起座白塔来的典故,这样一来虽可摘掉模仿的帽子,殊不知却戴上了投机取巧媚态十足的恶名。小金山的败笔是拾人牙慧,把好端端的一个梅岭硬唤作小金山。金山本来是镇江一风景点,其美颇得人们赞誉,梅岭之美绝不比其逊色。这是一个湖心岛,岛上有古柏掩映,有梅花点染,有扬州刺史徐堪之建立的琴室、月观、风亭与钓鱼台,且这四大风物皆有不凡来历。这琴室让人联想起嵇康的《广陵散》。这月观,还挂着郑板桥的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这风亭,是瘦西湖的一个象征,曾被当作文化的使者,先后被移植到日本的厚木与美国的肯特去。这个钓鱼台更是有两个耀目的光环,一是乾隆曾在此钓鱼,二是从钓鱼台的两个圆洞中看到五亭桥与白塔,在园艺建筑中可称一绝。干吗要跟着人后而称小?究其底蕴,小家子气也。
不过,瘦西湖确有迷人之处。迷人之处不在那些苦费心机经营的景点,而在那天然的野趣。
其一是冶春。
冶春,有熔春天景色于一炉之意,其实它只是一个水埗码头。据说当年乾隆正是在此登舟游湖的,所以被称为御码头。说是御码头,却看不见多少皇家的气派,见只见一块石碑,孤零零地立在一个古亭中。可这里流泻着一派乡村小镇的趣韵。那长长的石阶从岸上铺到河边,一树古榕像一把巨伞为石阶遮阳挡雨,那些气根随着微风轻拂着河面,轻拂着如梭子般穿过的小舟,一群群村姑手挽着竹篮,打闹着到河边洗衣,捣衣声、笑骂声,声声入耳。数座飘着酒旗的茶馆依河岸而立,由一串串雕龙画凤的长廊连接着,远远望去仿如几艘凌波的画舫。舟行一路,扑入眼帘的是小桥、流水、船影、茶舍、农庄,这些天然野趣,在大都市是难得一见的。
其二是绿杨村。
当船轻轻荡过冶春时,不知不觉地来到绿杨村,这是一个花鸟市场,只见在一片浓密的绿杨下,各种盆景争奇斗巧,各种花卉姹紫嫣红,一个个大爷提着各种款式的鸟笼,笼子里莺啼鹂啭,真让你眼花缭乱,使人想起“绿杨城廓是扬州”的名句。这里之所以出名,其中一个原因是这里流传着一段佳话。明末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苑,在明亡之后,曾与冒辟疆公子隐居于此,后来引出一段对董小苑垂涎已久的降臣洪承畴带兵查抄绿杨村,掳去董小苑,董小苑拼死不从,冒辟疆千方百计冒死相救的故事,这曲折的情缘与钱谦益和柳如是、方域和李香君的动人故事相媲美。
其三是船娘。
船娘可算是瘦西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提起扬州,人们就会想起绿杨绕廓,碧水涟漪,在虹桥下边,有几条画舫临波荡漾,船上有姑娘或划桨或摇橹或撑篙,偶尔还会飞来一阵悦耳的歌声。这划桨、摇橹、撑篙的就是船娘,扬州的画舫是靠女人来装点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有《广陵湖上》诗云:
城壕丝管集,争待水关开,
画舫垂杨外,歌儿皓齿来。
历史上一直流传的西湖的舞姬、珠江的艇妹、秦淮歌女和瘦西湖的船娘的种种风流故事。其实,船娘不同于一般的船妓,船妓只是在船上卖艺与卖色的妓女,而船娘首先要在船上卖力气,她们要划船,甚至还下厨做菜。船妓以粉白黛绿为美,而船娘则以乱头粗服为美。当然因风气所染或生活所逼,到晚清时已有船娘沦为船妓的倾向。
如今瘦西湖的船娘,已是另一番光景,她们清一色穿着镶花边的蓝衫蓝裤,可头巾却是七彩纷呈,所以在看见画舫在湖上来回穿梭时,仿如看到一群群七彩的燕子在来回飞舞。船娘们一张张红扑扑的脸上,流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也难掩几分初出茅庐的羞色。我真怀疑她们是否从渔家姑娘招来的,如今下厨做饭已不时兴,画舫上倒多了一道茶艺,而这茶艺师是导游小姐兼做的,这些导游小姐也是画舫上的一道风景,她们虽则不是个个如花似玉,却均不乏气定神闲的风韵,她们穿着时髦,谈吐优雅,说起扬州与瘦西湖的风情典故如行云流水般舒展与清脆,她们多是从旅游学校出来,均拿了上岗证的,她们的“洋气”跟船娘的“土气”一调和,倒成了瘦西湖上一道可餐的秀色。
夜来读《扬州文化大观》,始觉得我白天的判断还是有失肤浅。其实,这繁华的烟花之地,虽有隋炀帝为看琼花动用数十万人开凿运河的公案,但在历史上可圈可点的人或事委实不少,如数次东渡日本传经的鉴真和尚的执著,如捍卫江山血洒南城的史可法的坚贞,如活跃画坛而不媚俗的扬州八怪的风骨……
扬州实在是一言难尽,初看是有点矫情,有点做作,而细细品之,则有其风骨,有其内涵。虽是三识扬州,却依然有点肤浅,有点朦胧,我写的仅仅是一些印象而已,要展现其内核还得好好去探寻它的风物,去考察其文化的底蕴。我想,对人、对事、对物、对一地方的评判亦然。
有几许清高,也有几许落寞;
有几许避世,也有几许不甘……
一是诗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把扬州的神韵勾勒得相当精妙。我们可想象得出,三月的扬州,烟雨迷蒙,繁花似锦,而市井中则酒旗飞舞,车水马龙。
二是大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又是明月又是虹桥,又是玉人又是箫韵,清辉中绿草如茵,晚风中香气袭人,多么令人消魂的秋夜。
三是扬州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这首“以孤篇压倒全唐”的长诗,把扬州南郊江滨月下夜景描绘得尽致淋漓,以至被散文大师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是在《三代庐笔谈》中。
文中说扬州女子金凤钗读《牡丹亭》成僻,一心一意要嫁给作者汤显祖,最后因情而死,惟一遗嘱是“以《牡丹亭》曲殉。”汤显祖感其知己,亲为其出资料理丧事,守墓月余方返。此故事读来荡气回肠,令人唏嘘不已。
诗文中的扬州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繁华的烟花之地,是一个风情万种的温柔之乡。
再识扬州是在生活中。
有两件事令我的印象极为深刻。一是扬州炒饭。这炒饭,数点葱花,几粒虾仁,少许蛋片,色香味俱全,滑滑的鲜鲜的,充斥着羊城的酒肆,一盘简简单单的主食,竟然可做成一道佳肴,扬州人识食也。
二是扬州的修脚。扬州师傅修脚,又轻又巧,一捶一捏,啲啲哒哒的充满韵律,让你感到酥酥的绵绵的,舒服极了。且所到修脚之处,师傅为多扬州人。
扬州炒饭,应是淮扬菜中的精品,而修脚则是沐浴的余兴节目,扬州人懂得生活,可从这两件小事中窥见冰山一角。
比这两件事使我更深刻的是扬州女子。早年我在一家杂志社任职,手下有位女士是扬州人,是随当兵的父母南下广州的。人长得娇小玲珑,且极懂打扮,淡淡的画眉,轻轻的扑粉,浅浅的涂唇,靓得不着痕迹。人甜甜的,说话也甜甜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于是我猜想扬州是否就如它的小姐,娇小玲珑,甜得腻人?后来有一件事却展现了她性格的另一方面,那一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她主动请缨到老山前线采访,驻守在老山前线的团长见她如此娇小柔弱,死活不肯让她到前线的猫耳洞去。经不住她的死缠烂磨,团长只好与她立了一状,如她能喝得过他,就让她到前线去,结果她一口气喝了两瓶茅台。团长被她镇住了,于是派了一辆吉普并让两位战士护送她到前线去。她冒着呼啸的炮弹,在猫耳洞一连采访了数天,回来后写了一系列感人的报道,真想不到一位娇柔的江南女子,竟有燕赵壮士之风,于是我不敢对扬州妄下结论了。
三识扬州,是今年烟花三月下了次扬州。
因为行色匆匆,所以首选的目标,便是闻名遐迩的瘦西湖。在我的想象中,瘦西湖必定跟杭州西湖一样,有空蒙的山色,有潋滟的波光,有婉转的莺啼,有沉雄的钟声。到湖中一看便觉得对不上号。瘦西湖的确有点瘦,且有点小,缺乏杭州西湖那种大气,那种雍容,如果说西子湖像一大家闺秀,瘦西湖则如一小家碧玉。它只是一条长长的弯弯的河,它本来就是扬州的护城河,因为它的河身之瘦,且位于城西,于是有位鸿孺灵机一动,给它起了个芳名叫“瘦西湖”,一经与西湖沾了边,便平添几分诗意与妩媚。
就整体而言,瘦西湖是美的,但美得有点假,像一个瓷做的仕女,过于纤弱过于雕饰,且扬州人引以为骄傲的两处景点,恰恰是两大败笔:一是白塔,二是小金山。白塔的败笔是模仿,硬把京城北海的白塔搬到湖中来,有人为其自圆其说,编出一段乾隆想见塔,而盐商一夜间用盐垒起座白塔来的典故,这样一来虽可摘掉模仿的帽子,殊不知却戴上了投机取巧媚态十足的恶名。小金山的败笔是拾人牙慧,把好端端的一个梅岭硬唤作小金山。金山本来是镇江一风景点,其美颇得人们赞誉,梅岭之美绝不比其逊色。这是一个湖心岛,岛上有古柏掩映,有梅花点染,有扬州刺史徐堪之建立的琴室、月观、风亭与钓鱼台,且这四大风物皆有不凡来历。这琴室让人联想起嵇康的《广陵散》。这月观,还挂着郑板桥的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这风亭,是瘦西湖的一个象征,曾被当作文化的使者,先后被移植到日本的厚木与美国的肯特去。这个钓鱼台更是有两个耀目的光环,一是乾隆曾在此钓鱼,二是从钓鱼台的两个圆洞中看到五亭桥与白塔,在园艺建筑中可称一绝。干吗要跟着人后而称小?究其底蕴,小家子气也。
不过,瘦西湖确有迷人之处。迷人之处不在那些苦费心机经营的景点,而在那天然的野趣。
其一是冶春。
冶春,有熔春天景色于一炉之意,其实它只是一个水埗码头。据说当年乾隆正是在此登舟游湖的,所以被称为御码头。说是御码头,却看不见多少皇家的气派,见只见一块石碑,孤零零地立在一个古亭中。可这里流泻着一派乡村小镇的趣韵。那长长的石阶从岸上铺到河边,一树古榕像一把巨伞为石阶遮阳挡雨,那些气根随着微风轻拂着河面,轻拂着如梭子般穿过的小舟,一群群村姑手挽着竹篮,打闹着到河边洗衣,捣衣声、笑骂声,声声入耳。数座飘着酒旗的茶馆依河岸而立,由一串串雕龙画凤的长廊连接着,远远望去仿如几艘凌波的画舫。舟行一路,扑入眼帘的是小桥、流水、船影、茶舍、农庄,这些天然野趣,在大都市是难得一见的。
其二是绿杨村。
当船轻轻荡过冶春时,不知不觉地来到绿杨村,这是一个花鸟市场,只见在一片浓密的绿杨下,各种盆景争奇斗巧,各种花卉姹紫嫣红,一个个大爷提着各种款式的鸟笼,笼子里莺啼鹂啭,真让你眼花缭乱,使人想起“绿杨城廓是扬州”的名句。这里之所以出名,其中一个原因是这里流传着一段佳话。明末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苑,在明亡之后,曾与冒辟疆公子隐居于此,后来引出一段对董小苑垂涎已久的降臣洪承畴带兵查抄绿杨村,掳去董小苑,董小苑拼死不从,冒辟疆千方百计冒死相救的故事,这曲折的情缘与钱谦益和柳如是、方域和李香君的动人故事相媲美。
其三是船娘。
船娘可算是瘦西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提起扬州,人们就会想起绿杨绕廓,碧水涟漪,在虹桥下边,有几条画舫临波荡漾,船上有姑娘或划桨或摇橹或撑篙,偶尔还会飞来一阵悦耳的歌声。这划桨、摇橹、撑篙的就是船娘,扬州的画舫是靠女人来装点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有《广陵湖上》诗云:
城壕丝管集,争待水关开,
画舫垂杨外,歌儿皓齿来。
历史上一直流传的西湖的舞姬、珠江的艇妹、秦淮歌女和瘦西湖的船娘的种种风流故事。其实,船娘不同于一般的船妓,船妓只是在船上卖艺与卖色的妓女,而船娘首先要在船上卖力气,她们要划船,甚至还下厨做菜。船妓以粉白黛绿为美,而船娘则以乱头粗服为美。当然因风气所染或生活所逼,到晚清时已有船娘沦为船妓的倾向。
如今瘦西湖的船娘,已是另一番光景,她们清一色穿着镶花边的蓝衫蓝裤,可头巾却是七彩纷呈,所以在看见画舫在湖上来回穿梭时,仿如看到一群群七彩的燕子在来回飞舞。船娘们一张张红扑扑的脸上,流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也难掩几分初出茅庐的羞色。我真怀疑她们是否从渔家姑娘招来的,如今下厨做饭已不时兴,画舫上倒多了一道茶艺,而这茶艺师是导游小姐兼做的,这些导游小姐也是画舫上的一道风景,她们虽则不是个个如花似玉,却均不乏气定神闲的风韵,她们穿着时髦,谈吐优雅,说起扬州与瘦西湖的风情典故如行云流水般舒展与清脆,她们多是从旅游学校出来,均拿了上岗证的,她们的“洋气”跟船娘的“土气”一调和,倒成了瘦西湖上一道可餐的秀色。
夜来读《扬州文化大观》,始觉得我白天的判断还是有失肤浅。其实,这繁华的烟花之地,虽有隋炀帝为看琼花动用数十万人开凿运河的公案,但在历史上可圈可点的人或事委实不少,如数次东渡日本传经的鉴真和尚的执著,如捍卫江山血洒南城的史可法的坚贞,如活跃画坛而不媚俗的扬州八怪的风骨……
扬州实在是一言难尽,初看是有点矫情,有点做作,而细细品之,则有其风骨,有其内涵。虽是三识扬州,却依然有点肤浅,有点朦胧,我写的仅仅是一些印象而已,要展现其内核还得好好去探寻它的风物,去考察其文化的底蕴。我想,对人、对事、对物、对一地方的评判亦然。
有几许清高,也有几许落寞;
有几许避世,也有几许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