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师原有的一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如何更好适应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总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下面具体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教法探讨
一、 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意识,真正把学生看成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教师的信任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的可亲、可信;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平等、民主、和谐的思想引导整个课堂,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真正做到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数学教学中,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释放,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二、教法与学法的同步改革
教法与学法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在重教的同时,必须更重视学。要从学生学习效果来评判教的优劣,决定教法的取舍,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中学教学中重教轻学的现象仍十分普遍,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创新意识同教育形式的发展要求还不适应,教学的重心还停留在只研究教材和教法上,忽视了研究学生和指导方法,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将教法和学法同时进行改革。
三、有效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创建主动探究的平台
教材的编写有它的基础性和普遍适用性,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区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环境、亲身经历、兴趣爱好等等因素,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变通,以他们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教材的“开发”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无”开发出“有”;二是从“有”变通出“新”。
例:在新教材“三角形的全等”一节的学习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先创设这样的情景:“老师刚刚不小心打碎一块三角形玻璃,它碎裂成如下三块。现要重新配置,请同学们帮老师出主意,要带哪块去,才能配置出一模一样的玻璃出来?”学生一听到这个关于现实生活的问题,立即有了兴趣,主动参与,纷纷动手画起来。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学生积极投入,主动思索,大胆发表观点,提出质疑,同时又谦逊的听取他人的想法,反思自身观点的不足之处,并作出客观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自觉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可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也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强大的资源进行数学学习。
五、 重视应用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缩短数学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让学生获得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数学呢?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应用性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后,我安排这样的训练题:我去超市购物,一块醒目的牌子吸引了我,上面说购买茶壶、茶杯可以优惠,这似乎很少见,更奇怪的是,居然有两种优惠方法:(1)买一送一(即买一只茶壶送一只茶杯);(2)打九折(即按购买总价的90% 付款).其下还有前提条件是:购买茶壶3只以上(茶壶20元/个,茶杯5元/个).由此我不禁想到:买茶壶4只、茶杯若干只,这两种优惠办法有区别吗?到底哪种更便宜呢?
这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把学生置于决策者的地位,需要学生借助函数关系,建立不等式模型,然后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决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科学态度都是十分有益的.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加强此类问题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强化问题意识,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播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克服创新知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就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个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想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的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指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教法探讨
一、 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意识,真正把学生看成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教师的信任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的可亲、可信;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平等、民主、和谐的思想引导整个课堂,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真正做到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数学教学中,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释放,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二、教法与学法的同步改革
教法与学法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在重教的同时,必须更重视学。要从学生学习效果来评判教的优劣,决定教法的取舍,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中学教学中重教轻学的现象仍十分普遍,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创新意识同教育形式的发展要求还不适应,教学的重心还停留在只研究教材和教法上,忽视了研究学生和指导方法,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将教法和学法同时进行改革。
三、有效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创建主动探究的平台
教材的编写有它的基础性和普遍适用性,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区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环境、亲身经历、兴趣爱好等等因素,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变通,以他们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教材的“开发”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无”开发出“有”;二是从“有”变通出“新”。
例:在新教材“三角形的全等”一节的学习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先创设这样的情景:“老师刚刚不小心打碎一块三角形玻璃,它碎裂成如下三块。现要重新配置,请同学们帮老师出主意,要带哪块去,才能配置出一模一样的玻璃出来?”学生一听到这个关于现实生活的问题,立即有了兴趣,主动参与,纷纷动手画起来。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学生积极投入,主动思索,大胆发表观点,提出质疑,同时又谦逊的听取他人的想法,反思自身观点的不足之处,并作出客观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自觉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可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也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强大的资源进行数学学习。
五、 重视应用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缩短数学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让学生获得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数学呢?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应用性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后,我安排这样的训练题:我去超市购物,一块醒目的牌子吸引了我,上面说购买茶壶、茶杯可以优惠,这似乎很少见,更奇怪的是,居然有两种优惠方法:(1)买一送一(即买一只茶壶送一只茶杯);(2)打九折(即按购买总价的90% 付款).其下还有前提条件是:购买茶壶3只以上(茶壶20元/个,茶杯5元/个).由此我不禁想到:买茶壶4只、茶杯若干只,这两种优惠办法有区别吗?到底哪种更便宜呢?
这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把学生置于决策者的地位,需要学生借助函数关系,建立不等式模型,然后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决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科学态度都是十分有益的.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加强此类问题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强化问题意识,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播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克服创新知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就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个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想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的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指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