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进行曲(中班)等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fani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标:
  
  1.复习歌曲《玩具进行曲》,能有表情地演唱,表现出歌曲的欢快情绪。
  2.进一步感知和表现歌曲的乐句。
  3.发展听觉能力。
  
  准备:
  
  录音机,磁带《玩具进行曲》,8个心形胸贴,7条彩色纸带(固定在地上)。
  
  过程:
  
  1.幼儿听音乐进活动室,根据乐曲的节奏变化拍手、拍腿。
  
  2.幼儿演唱歌曲。
  ①教师用动作表现歌曲《玩具进行曲》的节奏,请幼儿猜歌名。
  ②你在唱这首歌时有什么感觉?怎样唱才能使别人听出你很高兴?
  ③请幼儿闭上眼睛,听教师用两种不同的感情(第一种较慢、较弱;第二种较强、有精神)范唱第一乐句。
  ④幼儿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3.幼儿做手指游戏。
  ①听这首歌时你最想做什么动作?(提示:躺着、坐着、站着,还是走路?)
  ②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引出“手指士兵”,用手指做稍息、立正、向前走、向后走等简单动作。
  ③现在“手指士兵”要听音乐和大家一起做游戏。第一乐句时在头上“走”,第二乐句时在肩上“走”,第三乐句时在腿上“走”,第四乐句时在脚上“走”。看看谁的“手指士兵”最听话。(幼儿听音乐做手指游戏。)
  
  4.幼儿分组合作游戏。
  ①请出四名大班幼儿玩《玩具进行曲》游戏,每人只做一个乐句的动作,像士兵一样一个一个走出来,一个一个退回去。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游戏的规则、方法。
   ②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游戏方法:四名幼儿为一组,站在彩带后准备。音乐开始,听到第一乐句时第一个幼儿走出,在彩带上踏步;第二乐句时第二个幼儿走出,在彩带上踏步,以此类推。音乐第一段为一个乐句,走出一个幼儿在彩带上踏步;第二段为一个乐句,退回一个幼儿在彩带后踏步。
  ③引导幼儿自由组合,四人为一组,分别站在彩带后,互相商量谁走第一乐句、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第四乐句。教师为每组走第一乐句的幼儿佩戴心形胸贴。
  ④游戏进行两至三次。
  (《玩具进行曲》曲谱见本刊2006年7、8合刊第41页。)
  
  制订适宜目标 支持创造表现
  孙建华
  
  原方案的目标设计过于注重音乐知识与技能,忽视了多维目标的整合;过程设计过于强调标准化要求,忽略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调整目标,有机整合。原方案将“感知和表现歌曲的乐句”确定为核心目标,受该目标的引领,教师安排了手指游戏和分组合作游戏,幼儿在教师的统一要求下反复练习,必定将精力集中于分乐句、做动作,进而影响对音乐的整体感知和欣赏,不利于审美经验的建构。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制订这一目标无疑增加了活动难度,且没有太大意义。其实,幼儿对乐句的感知无需如此理性,他们在倾听、演唱、表演歌曲的过程中能逐渐感受到。因此,笔者建议将“目标2”调整为:创编歌曲的部分歌词,并进行替换演唱;将“目标3”调整为:自主表现歌曲,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样,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等目标有机整合,难度也较适宜。
  二、设置情境,支持创编。这首歌曲欢快幽默,充满童趣,适合中班幼儿创编和表演。在幼儿熟唱歌曲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置情境有效引导幼儿创编歌词,让幼儿迁移、拓展原有经验,从而为幼儿的学习注入新的元素。教师可运用情境化的语言,如“玩具王国里还有好多玩具也想让小朋友把自己唱到歌曲里去,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实现心愿吗”,激发幼儿创编的兴趣;教师还可设置游戏情境,如设计玩具转盘,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转盘的指针指向哪个玩具就把这个玩具编到歌曲里,要求用准象声词,也可让幼儿先观看有关玩具的情境表演再创编;教师还可为幼儿准备玩具和动物图片,供幼儿选择动物形象进行创编,并运用图谱帮助幼儿降低记忆难度。创编的要求应因人而宜,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有机会参与。
  三、提供机会,尽情表现。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是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表现的空间,如准备打击乐器、绘画工具与材料等,让幼儿互相协商,自由结伴,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形式表现歌曲,从中获得审美满足。在分组表演、表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集体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和创造的快乐。
其他文献
教师似乎有点顾虑,因为这是公开活动。其实同意幼儿去喝水,才是生活化、人性化的教育场景。而且,喝水未尝与活动无关。尝过辣味后再尝水的味道,与平时喝水时的感觉可能就不一样了。同样是喝水,为什么感觉会不同呢?吃了苦的东西再吃糖为什么感觉格外甜?这反而有效拓展了关于味道的话题,从而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经验。  (安徽合肥 张亚军)    如今,新颖、生动的活动层出不穷,但这并不代表幼儿一定有收获。问题究竟在哪
如果我们能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家长,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参与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以及自身教育观念、能力的提升,就会赢得家长的信任。比如我班在“家长园地”上开辟了“回音壁”栏目,一位家长来稿谈到关于“和爸妈找春天”活动的感受时说:“我和孩子一起从树下走过,听见孩子感叹道:‘树叶上好多春风呀!’我抬头一看,树叶正在春风的吹拂中飞舞,哗哗作响。如此常见的景象在孩子眼里是多么富有诗意!语言表达是多么生动与优美!
摘 要 课程的更名需要我们以新的视角思考,道德与法治课程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并借此重新梳理和反思以往的教学方式。基于教材的话题分析发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育自立、自律、对他人负责,进而具有法治思维、法治信仰,兼具道德情怀与法治素养的人。这要求教师从显性引导走向意识唤醒,从注重是非判断走向强化问题解决,从理性引领走向人文关怀。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话题设计;法治思维;法治信仰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武汉抗“疫”是学生宝贵的人生经历。如何利用疫情对学生开展生动有效的德育教学,是基础教育必须思考的课题。“接好责信这一棒”是契合武汉抗疫实际构建的德育课程,紧扣“责任”和“诚信”元素,实现了“童享”与“责信”德育的有机统一,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  关 键 词  抗疫;童享;责信;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2-00-0
夏晋祥,陈忠宁在《教育学术月刊》2021年第5期《生命化德育: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与规律遵循》一文指出,生命化德育是个性化、完整化、生活化的德育,是以尊重、关怀、提升、完善所有生命为旨趣的德育。“生命化德育”反映了德育工作内在本质与规律。  改进德育的手段与方法,是德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生命化德育,首先必须做到“目中有人”。生命化  德育,不仅注重德育的社会功能,也重视德育的个体功能,一方面注
摘 要:基于儿童发展的需要、品德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需要和传承乡土文化的需要,从乡土童玩中汲取资源,开发拓展型课程,重建与激活了乡土文化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关 键 词:校本课程建设;拓展性课程;乡土童玩;乡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34-02  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浙江省鼓励学校在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
在实施活动时,我们在成本一定的前提下应追求效益最大化,或者降低成本达到同样目的。  首先,我认为要实现活动目标(按标记排列),水果并不是最适宜的操作材料。因为水果是食物,易受污染、易受损,不可重复利用。而且幼儿在操作中可能出错,需要修正与重复。若能换用简便易得、可重复使用的操作材料(如雪花片或幼儿自制的各色形状卡等),则可降低成本,体现效益最大化。  其次,将水果切成各种形状、画各种标记图等准备工
摘 要 “人教版”“康轩版”和“东京书籍版”教材在传统文化的内容性质、内容呈现以及微观、宏观视角的内容组织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基于分析结果,建议在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应以正面为主、负面为辅;呈现时应以外显方式为主,辅以内隐方式;内容组织方面,微观视角下以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和组织内容,宏观视角下按照“先分散、后集中”进行组织编排。  关 键 词 小学德育(社会)教材;传统文
转变教研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转变教研员的角色,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性服务是“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学前教研室沈心燕等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他们从教研的主体性角度提出了对“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关系的思考,从教研的常态性角度提出了对研究与日常实践关系的思考,从教研的开放性角度提出了对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关系的思考,从教研的实效
兼顾基础教育机构与乡土社会组织双重身份的乡村学校,面对以改变命运为求学重要目标的留守儿童,开展生涯教育备为人治所僭越。对此,皈向真义的法治力量,能促进乡村留守儿童生涯教育实现双重转型:一是弘扬法治的公平正义精神,推动生涯教育发摘 要展观转型,从物的发展观转向人的发展观;二是落实规章制度的法治化保障,推动生涯教育发展方式转型,从偏重随意性的伦理教化式转向正规性的依照章法式。  关 键 词法治教育;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