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世界中的异同和相反对待之辨

来源 :辞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cai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同义成语词典》和《反义成语词典》。前者从“异”入手,用“异”囊括甲条和乙条,最后归结该条的“同”,因而是“异同”论,而非“同异”论;后者之反义存在于各自的释义和书证中,由本体认识体现反义,并没有辨“相反”、“相对”的文字。两书以条目形成板块,所有条目的双向组成都有“辨义”的操作过程,操作的依据则是书证。文章分析了两书建构主体性范畴的四大途径——把握本义,写好修辞义,辨析结构义,体现功能义。
  关键词 同义 反义 条目板块 本体释义 释义的主体性 主体建构途径
  
  蒋荫楠编著的《同义成语词典》(下简称《同义》)和《反义成语词典》(下简称《反义》)2006年6月作为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应用成语词典系列”出了新版。与此前几个版本相比[1],内容上,《同义》旧版57.9万字,新版仅37.1万字,《反义》旧版53万字,新版仅35.2万字,可见大大“瘦身”了;时间上,从初版到新版,《同义》历时19年,《反义》历时18年。“瘦身”约20万字,历时近20年,可谓精品打造。
  
  一、《同义》、《反义》逻辑体例
  
  《同义》基本体例的特点是从“异”入手,即用“异”囊括甲条和乙条,组成同义成语,最后总结该条的“同”。“同义”比较的过程是从“异”到“同”,是“异同”论,而非“同异”论。这一运作过程,是符合一般认识规律的。科学认知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是有区别的[2],词典编纂体例是编纂技术的操作规范,更是科学认知规范。“异”就是特色,当要认识甲、乙两个相同相近事物时,立足于甲,指出甲与乙的相异点,就可凸显甲的特色。在辨“异”的基础上又可得出甲、乙双方的相同之处,因为在立足于甲或立足于乙寻找各自的相异点时,必然会在“异”中求“同”,但这一点往往仅作为一个思考片断存在,在辨“异”时只能被隐去。最后的认“同”,既是对甲、乙双方的总体把握和比较的结果,也是对“异”中求“同”时被隐去的内容的包含和再现。《同义》从“异”到“同”,这就是所谓“认同”实际上是“认异”。《同义》的编纂体例与一般逻辑方法完全一致,这正是它的科学性所在。
  《反义》当然应该选相反为义的成语。从语义学的观点看,M(+a+b+c)不但与N(-a-b-c)是反义(M、N表意义,a、b、c表义项或义素),而且与N(-a-b+c),甚至与N(-a+b+c)也是反义。即“反义”既有对立、对峙,也有对待、对等,亦即所谓相反而相成。客观世界的情况是既有矛盾的斗争性,又有矛盾的同一性。《反义》条目的设置既有明确无误的对立、对峙强相反,也有对待、对等的弱相反。强相反的条目如“沧海横流——歌舞升平”、“金枝玉叶——枯枝败叶”,弱相反的条目如“白璧微瑕——完美无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就《反义》的释义体例看,设甲、乙两条目为反义成语,则甲、乙条目下共引同时使用的书证;甲条和乙条下分别释义。值得注意的是,《同义》有辨“异”说“同”的文字,而《反义》却将辨“相反”、“相对”的文字融于各条的释义和书证之中。由本体认识体现反义,是《反义》的最重要特色。《同义》由本体辨“异”说“同”而直接知“同义”之所在,《反义》由各自本体的释义而间接知双方之互“反”。
  
  二、板块结构的切入作用和书证的“批判”价值
  
  新版《同义》和《反义》以条目为板块,一个条目就是一个大板块。一个完整的同义板块由“同义甲乙双方条目、注音、共同书证;甲方条目和辨异释义、书证、亦作和亦作书证;乙方条目和认同释义、书证、亦作和亦作书证;指同、辨”构成。一个完整的反义板块由“反义甲乙双方条目;甲方条目和注音、释义、书证、亦作和亦作书证;乙方条目和注音、释义、书证、亦作和亦作书证;辨”构成。可以说,板块结构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研究价值。
  以条目的成立为例,条目虽形式上冠之于板块之首,但实际上它处于一板之后,即在大量材料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所有条目都是双向组合式的。双向组合就得有依据,依据就是材料及其研究。有些组合条目因其构成要素大多相同或意义浅俗而一目了然,如《同义》中的“报仇雪耻/报仇雪恨”、“半斤八两/不相上下”。对那些构成要素不同,意义较深的,就要在辨义上下工夫了,如“不名一钱/阮囊羞涩”、“瞠乎其后/望尘莫及”、“火中取栗/为人作嫁”。《反义》中“由正相反对的主要构成要素知其反义”的条目是有的,如“丰衣足食——缺衣少食”、“怒形于色——喜形于色”,而相当多的条目是要辨其总体意义的,如“门当户对——齐大非偶”、“顺藤摸瓜——缘木求鱼”。由此可知,同义和反义条目的成立,都有“辨其总体意义”的操作过程,操作的依据是书证。
  寻觅书证是顾炎武所说的治学的“采铜”功夫。新版《同义》收词1195条,共引书证2727条(含共同书证140条,亦作书证197条),新版《反义》收词1165条,共引书证2782条(含共同书证178条,亦作书证274条)。最不容易采集的是含双向条的书证(《同义》140条、《反义》178条),可知作者之勤密和艰辛。由“采铜”而得的书证,本质上是经验的事实,或称经验性质的历史材料,这对历史科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历史大厦赖以建立的基础。事不啻此,经过采集、挑选、思考确认,成为可揭示词义内在规律的书证,已不是一般的材料,而是反映历史变化,说明逻辑构成,形成语义构造的科学知识和评价概念。[3]与黑格尔强调一般辩证法的“历史哲学”大不相同,当今英美显学经验派历史哲学被称为“批判历史哲学”,与语言解释哲学密切相关,其代表人物美国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主张,在批判中“取舍材料”,在批判性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历史的建构和历史的批判。他的一句名言是:“所有的历史都是思想史。”[4]语言史、词典学,都是历史科学,词典书证,本质上是批判的,其作用是批判地建构由义项组成的语义场,使用者获得的是经查检而得的普适性功能,研究者获得的是编纂者的语言学、词典学等的“批判历史哲学”思想。就《同义》和《反义》来说,有:成语形成丰富的同义、反义组合和聚合,不同层次的组合形成相应的逻辑结构,聚合中包含语言史的发展进程。现代成语的书证是历史演进中的截流,截流就是断裂,词典学就是把语言绵延中的断裂缝合在一起,这一功能与批判分析做法是一致的。[5]
  
  三、释义的“主体性范畴”及其建构
  
  释义是词典的灵魂。同义、反义是条目的本体义,释义则是编纂者主体思维活动的结果,因而是主体义。连词典的批评原则也是着眼于主体性理论原则。[6]凡词典都有词条的本体义和释义者的主体义的区分,凡释义都可用主体性范畴对其进行研究。主体性范畴,归根到底是研究者研究实践的结果,受研究实践的制约,最后受研究实践和使用实践的检验,因而主体性不是主观主义的胡来。试看《同义》和《反义》是怎样完成释义的主体性范畴的建构的:
  一是切入构成成语(词组)的各词词义,且明确写进释义,在弄清构成词词义的基础上把握住成语的本义。即使不写进释义,也紧扣构成词词义释本义。紧扣本义,正是体现主体性范畴所必须遵循的客观依据。如:
  1.半途而废/2.功亏一篑/3.前功尽弃
  [异]1.废:停止,废止。走到半路就停下来了。2.亏:欠少,差。篑:盛土的筐。筑一座九仞高的土山,因为缺少最后一筐土,山就没有筑成。3.以前的努力、功劳或成绩完全废弃或被抹杀。
  二是写好修辞义。修辞义不由成语的内部构成要素而得,而须发挥主体性思维的实践能动作用才能确定。实践的指向,主要还是从相关书证中提取修辞义。修辞义的语用性强,特征明显,故列入辨异。如上例中的修辞义有二:一是“比喻做了一半尚未完成就废弃了”,有书证两条,皆用比喻义;二是“比喻做一件事只差一点未能完成。语义重”,有书证两条,皆用比喻义。
  三是在辨析结构形式的基础上写好释义。释义体现结构,准确性强。源自西方学术的“主体性范畴”本来就与西方形而上学中的形式化、数字化密切相关。今用“主体性范畴”审视结构分析,结构形式之于“主体性范畴”的作用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如:
  1.百折不挠——2.因噎废食
  1.无论受到多少困难曲折,都不屈服退缩。2.吃东西卡住喉咙,因而连饭也不吃了。
  这一释义是以编纂者所作的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百折不挠”的结构是前半截为“数——动”偏正结构,后半截为“副——动”偏正结构,前后两截之间为偏正关系;“因噎废食”的结构是前半截为介词结构,后半截为动宾结构,前后两截之间为偏正关系。相应的释文正与此相配。像这样的结构形式分析,《同义》、《反义》原版各条俱见,今已删除,但结构分析为“主体性范畴”释义的基础,释义与结构分析匹配之理念未变,贯彻二典始终。
  四是释义中指出成语在句中的功能。这实际上是以结构分析为基础的“主体性范畴”释义完成后,“主体性范畴”向另一种结构形式的回归。如:
  1.不胫而走/2.不翼而飞
  [异]1.没有腿却能快跑。2.没有翅膀却飞走了。
  [同]都由“不……而……”的格式组成,都可以形容消息传播迅速。都常作谓语,亦作状语、定语。
  1.格格不入——2.水乳交融
  1.常作谓语,亦作定语、宾语。2.常作谓语、定语,亦作补语。
  五是语源的研究,即对相关成语的来源作出考订和说明。例如:
  1.高枕而卧——2.枕戈待旦
  1.语本《战国策•齐策四》……2.语出《晋书•刘琨传》……
  1.尔虞我诈/2.钩心斗角
  1.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2.语出杜牧《阿房宫赋》……
  语源,就汉语成语而言,归根到底还是历史语义的诠释,在现代用例基础上的释义是现代语义的诠释,从成语的历史语义到现代语义的发展,同义或反义的不同语源之间的比较,均有丰富的文化镜像可作主体观照。
  
  附注
  [1]《同义》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增订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反义》有: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1991年修订本二版,2001年增订本版。
  [2]萧焜焘等.科学认识史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664.
  [3]齐冲天.汉语史简论.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12.
  [4]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李大强.分析悖论的分析.哲学研究,2006(6).
  [6]魏向清.双语词典译义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76.
  (焦东梅大连大学人文学院大连116622)
  (刘学文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210093)
  (责任编辑陆嘉琦)
其他文献
《汉语大词典》在“陷”字下收了12个义项:(1)陷阱,坑穴。(2)坠入;陷入。(3)淹没,埋没。(4)陷害。(5)刺人。(6)攻破;占领。(7)覆投;陷落。(8)缺少;不足。(9)过失,缺陷。(10)嵌入。(11)陷入某一处境或地方无法脱身。(12)通“含”。  从词义逻辑关系来看,义项①、②,一个名词义,一个动词义,“陷阱、坑穴”是名词义,表示掉入陷阱、坑穴的“坠入、陷入”是动词义。古人向来就有
期刊
辞书编纂出版队伍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使辞书工作者能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推动辞书出版事业的繁荣以及辞书学和相关学科的进步。为此,特提出如下自律准则:  一、坚持“二为”方
期刊
摘要 文章概述了《辞书研究》三十年来推出的新理论晃及其对辞书编纂的推动,专门从六个方面讨论了辞书认知的原型论,特别讨论了多义词中的原型论。  关键词 辞书 多义词 原型论    《辞书研究》走到了辉煌壮丽的成年。其辉煌体现在五个方面:一出新论,二出新人。三助推辞书事业腾飞,四团结同道前行,五荟萃信息、开启心智。它用青春和盛为中国的辞书事业作出了值得称赞的贡献。下文便是我们读《辞书研究》心得之一。 
期刊
摘要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小小侧面,书名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1998年出版的《中国古今书名释义辞典》曾因创始之功名重学界,而经大规模扩编的《中国书名释义大辞典》则将书名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两相对照,后者在词条构成、材料采摭、释义准确性、学术性等诸多方面都有显著变化。在若干细部上则留下些微缺憾。  关键词《中国书名释义大辞典》 书名文化 工具书 释义    199
期刊
摘要 同义词是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无须词性相同,根本原因是词性属于句法范畴,与概念范畴是一种不完全对应关系,不能成为判断同义关系的依据。坚持同义词无须词性相同的观点,能有效维护词汇系统内部的一致性,并防止词类变动带来的不必要干扰。同义词词典应该收录词性不同的同义词。  关键词 同义词 词汇意义 词性    词义相同或相近但词性不同的词能否称为同义词?这部分词是否应该收录到同义词词典中?各同义词
期刊
摘要 本文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成语拼音标注的修订情况,指出其仍没有妥善解决成语拼音分连写方面的疏漏和矛盾,根源在于编者在古今汉语确定词的两种标准间游移不定、顾此失彼,进而指出应该以古代汉语标准为主给成语分词,并给出了分词标准。  关键词 成语注音 按词分连写《现代汉语词典》    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把成语当作一个词而规定的拼音连写规则不仅在理论上站不
期刊
摘要 近年的汉语语文词典,功能日趋复杂多样且有机融合,其表现为:词典的整体安排和每一条目的内容都呈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尤其每一条目的内容,是和词目相关联的众多语言材料的有机整合,成为字、词、句(甚至篇)紧密联系的语文知识篇章,阅读性明显增强。词典的多功能融合是本着学习——巩固——应用——拓展的编写思路得以实现的,与阅读性的增强相互影响、相互促动。  关键词 语文词典 多功能 融合 阅读性    近年
期刊
摘要 本文认为多层次全方位的高度相应性可以作为辞典编纂的一种提纲挈领的要求,并列举了九个层次。别的图书及一般工业产品都没有这么多来自内在和外在的相应性要求,更不会在组成成分的内容一般不相连续、具有极强离散性的情况下被要求达到如此高度(含有严格的意思)的相应性。本文希望辞典工作者能认同、重视这一要求,并在实际的编纂、编辑工作中作为内在思路的一条主线,全面、完善、严格地处理好相应关系,以提升工作的系统
期刊
摘要 《交际词典学》系统阐述了交际词典学的产生背景、理论来源、体系架构和实践应用,体现出词典学研究创新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本文从内容简介、研究特色和学术影响等方面对该书进行评介。  关键词 交际词典学 词典学 评介    引言    日益丰富的词典编纂实践推动着并获益于词典学理论研究的深入。词典学研究的进程正是词典学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理论基础不断夯实、学科定位不断明晰的过程。《交际词典学
期刊
摘 要 20世纪是中国辞典编纂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本文将20世纪中国辞典学理论发展分成奠基期(1900-1948)、建设期(1949-1978)和形成期(1979-1999)三个阶段,对各个时期内辞典学理论研究的代表性学术观点和突出理论成就进行阐述,分析20世纪中国辞典学理论研究的整体发展特点、不足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辞典学理论发展 辞典研究 20世纪    一、引言    中国的辞典编纂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