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量:我是一个专注的普通人

来源 :爱尚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l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张洪量先生相约,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我无法做到直呼其名,必冠以“先生”的称呼,以示尊敬才得心安。古汉语中“先生”有一解:“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的确,张洪量先生之学者身份,足以担当“先生”二字。
  洪量先生普通话不甚标准,语速很慢,但从不磕绊,他是那种看起来慢热却极有条理的人。思路很敏捷,胸有城府且淡定沉稳。我所提的好多问题与学术有关,与文化有关,他亦毫不打怵,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学者之风飒飒。
  专注
  为继承父亲的衣钵,洪量先生选择了就读台湾师大附中并顺利考入台北医学院牙医学系(现称台北医学大学),毕业后于自家诊所工作——总体来说,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既唱歌,又写书,还要准备拍电影的牙医,算不得好牙医。
  然而,我错了。他如今是台湾牙科医生里级别最高的专科医师,是最具实验性且兼具执拗个性的音乐人,与此同时,更是治学严谨、富有情怀与理想的文化学者。
  “我做的所有工作,无论音乐、历史研究亦或是牙医,都要求自己做到行业内的最顶级,甚至达到世界级水平。”所以,其实他是一个很专注的人,专注到从来不希望因世俗而忤逆内心的意愿,一如当初他放弃从医踏入歌坛;又如他在鼎盛期急流勇退,重开诊所;更如他十余年如一日专注中华文化研究……他说我就是要“一种真正原创的东西,一种真正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东西”。就是这种坚守值得尊敬,尤其是在光怪陆离的浮躁当下,更为难能可贵。
  站在世界的角落看自己
  采访艺人时,听他们的宏愿,总会搜集到诸如“我希望能够让华语歌手(大陆演员)登上世界的领奖台”之类的豪言,但真正以此为目标,摒弃个人功利主义色彩,且脚踏实地踽踽前行者,却为数甚少。洪量先生算得一个。
  洪量先生说,我总是希望能够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待自己,虽然情歌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拥趸者,明星的光环给予我虚荣的满足,但是我愿意充当实验性的、前卫的、以中华文明为探究的试错者,无论是我的歌或我出的书。
  具有普世情怀者,往往都天真任性且可爱,这是我们俗人的视角。所以,真正的智者往往看起来像是愚人。只是,接触久了,又会为他们的执拗而动容。
  洪量先生说:“我始终将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的创作轴心。因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经济水平迅速提高,我们的科技水平极大进步,但是却正在慢慢忘记自己的根,于是我们的文化力没有恢复,自信心跟自尊心亦没有恢复——充分(让大众)了解自己的溯源,这就是我做《黄书》的原因。”
  谈到《黄书》,我问他,你致力于通过音乐显性地表达文化,但众所周知关于文化的论证往往是逻辑严密且富有理性的,通过音乐这种感性的方式进行表达,不会自觉矛盾吗?
  洪量先生坦言:“我有很多情歌,都是纯粹的感性抒发,它们没有观点;但音乐跟书于我而言却绝不仅限于此,它们是我的最爱,是我试图带领观众用新颖的角度看待社会、文化、历史并审视自我的工具。1992年我所发行的唱片《有种》,与时隔十余年之后才问世的《黄书》其实是不折不扣的一对双胞胎,严谨的文字以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更容易打破各式隔阂,以斩获共鸣。”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民”
  洪量先生说,“我从来没有认为我是一个‘艺人’,即便别人看我的角度有所不同。我想,我应该算是一个音乐人,一个努力的音乐人。”他说,他喜欢站在离自己很远很远的地方审视自己,那时候就会发现,于芸芸众生之中,个体是怎样地渺小,于是人们就学会了谦逊与敬畏。
  他做着平凡的工作,当牙医以来累计拔了一万多颗牙,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每天过着平淡却并不乏味的家庭生活,十五年来,夹杂在人流中,他或许就是“并无大异”的那一个。他说,他只是个“人民”,因为他来自于人民,并且自始至终都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他的书,小众的歌曲,不迁就、不示好的性格,与炒作无关,与功名无关,只关乎情怀与理想主义。这就好比镁光灯下的光鲜,是那样短暂而虚无,回归现实之后只有不尽的疲惫。所以,聪明者便索性不为所累。
  我问洪量先生,这是个现实的世界,活着的我们都无法免俗地为物质而拼命,您如何看待为攫取商业利润而向市场所奉献的迎合与自我精神的表达之间的角力?
  他说,他的音乐并不能取悦所有人,因此亦不必刻意取悦,但富有诚意的作品却能够被有心者所关注,而传播的同时,商业利益自然而然就会到来——这并不必苛求,也无须纠结,因为这原本就不是初衷。如果初心一改便再难求得,最珍贵的东西失去了,所孜孜以求的便没有了任何的意义。
  与洪量先生对谈,让我不禁记起陈寅恪先生言:“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从某种程度上,我能够感受到作为智慧清明者,洪量先生对于当下流行于世的喧嚣与虚无的危机感,以及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而他用自己温雅的方式试图倾尽心力以改变这种局面。
  的确,如洪量先生所言,他只是一个平凡且专注的普通人,用纯粹的性情,跟这个世俗的世界游戏。在我看来,这有相当的勇气,亦有相当的决心。
其他文献
出版社:山东齐鲁书社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定价:《鲁迅精选集》 定价:28.00元  《徐志摩精选集》 定价:28.00元  《林徽因精选集》 定价:28.00元  《朱自清精选集》 定价:28.00元  《郁达夫精选集》 定价:28.00元  内容简介:  我国的白话文文学发轫于民国时期。期间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蔚为大观。这些名家名作历经时间的考验,已形成一个个灿烂的文化坐
期刊
作者:〔日〕松本圭介 著 一苇 译  出版社:山东齐鲁书社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定价:32.00元  内容简介:  一本可以与《断舍离》相媲美的扫除之书、心灵清净之书。由日本人气僧侣松本圭介倾力呈现,国内知名佛学专家翻译。  在禅宗传统里,扫除就是一种重要的修行。僧侣的一天,都是从打扫开始的。本書介绍了作者在光明寺做僧侣期间每天的日常扫除活动。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使读者学习日常
期刊
文艺青年的包里必不可缺的单品,除了实体书,恐怕非亚马逊的金读(Kindle)莫属了。它以一本小说的体积,轻松容纳上千本电子书,带上它等于随身携带一座图书馆。4月14日,亚马逊对这座“图书馆”进行了更新,发布了新款电子书阅读器——金读 绿洲(Kindle Oasis),新产品在外形上做出重大更新,采用非对称设计,是目前最轻、最薄的电子书,机身最薄处仅3.4毫米。配合可充电皮质保护套续航可长达数月,而
期刊
近年来奔波于《中国好声音》的舞台,那英已经很久没有发行正式的录音室专辑了;但她的音乐事业并没有停止,不时为热门电影演唱主题单曲,算是解一解歌迷们的期盼。回想九十年代末至新世纪初的那几年,那英在华语乐坛拥有笃实强大的音乐影响力——加盟台湾唱片公司EMI,并在2000年击败王菲、张惠妹、莫文蔚、孙燕姿获得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演唱人”,成为内地歌手获此标杆大奖的第一人;多张经典唱片《征服》《干脆》《心
期刊
“老炮儿”是京话和黑话,原指上世纪50至70年代,那些老进炮局的混混;现在时代不同了,这个词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当年的老炮儿成为一种讲义气、有尊严、肯担当、常两肋插刀的“胡同串子”。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称呼,而是一种文化和不该丢掉的精神。六爷这个角色即是如此,他是一个拥有“老江湖”生活模式的人,人生观、价值观都透着旧时代的江湖道义。他已经不再顺应新时代,一旦走出胡同,他便显得处处不合时宜。把这样一个“老
期刊
1994年《阳光灿烂的日子》 胡老师  冯小刚为姜文的导演处子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奉献了自己的银幕处子秀。在这样一部写尽文革时期大院生活的青春片里,冯小刚扮演了一名认真又有点迟钝的人民教师。他在黑板上手书《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画面已成个人银幕秀里的亮点,配合他的镜框眼镜和白衬衣,简直就是每个八零后记忆里的老师模版。这位胡老师转身数次才发现学生的恶作剧,大声喊“这是谁干的?”时,下台呵斥学生时声音放大
期刊
不知不觉,又到年关。需要筹备庆祝的节日,除了公历上的元旦,自然还有我们中华民族最为看重的农历春节。而随着假期将至,同事、亲友之间彼此见面的话题,也从嘘寒问暖、东家长西家短升级成了走亲访友、旅游代购。与之相对,各机关、各单位、各国营民企、各阶层行业的放假安排,也就不得不早早出炉了。  没办法,大家都在等着呢,这样才好做安排啊。于是乎,先是全国假日办发布一个指导性意见,划定大概假日区间,至于具体执行,
期刊
我和大家一样,把随手拍照当做一种生活方式。  看见花,看见海,看见树和蓝天,看见雾霾;看见美食,看见大路,看见豪宅;看见孩子,看见老人,看见伴侣;看见人满为患,看见拥挤不堪;看见孤独和寂寞,看见视而不见……  每天,我们大量拍摄自己的所见,发送到朋友圈,唯恐别人看不见。这是新的科技手段加上我们观察力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感觉世界在变小,我们得以在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眼中看到更多的景致
期刊
近日的北京,空气里都是霾的味道,白天也昏天暗地,能见度低得吓人。我和几米外的世界如同隔着一个雾面屏障,路上的人流车辆都像从烟云中走来。整个城市别无他法,只能等待被风拯救。  污染造成了比它本身更可怕的惶恐。人们似乎很难去接受,即便关停所有违法工厂,即便限制所有机动车辆,想要彻底治愈空气污染还是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长到我们谁也说不出一个期限。  时间,作为一个因果关系、一个对未来的赌注而存在。从前发
期刊
林雨,资深媒体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著有《小雨集》《林雨语林(左右卷)》等。现在每天更新微信公众号“林雨语林”  一时间,杂志停刊似乎成为纸媒不景气的标志。不仅国内的优秀杂志有不少停刊,国外有些著名杂志也在停刊或者消失。连我这现在不怎么看杂志的人都吃惊:假如世界上再也看不到杂志怎么办?  很久以前,杂志是生活的快时尚。那时书籍不是很多,并且出版周期比较长。杂志是月刊或者周刊,很快到手,以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