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国向全球化迈进的脚步越来越快,世界对中国的一切也在慢慢探索和接受的过程之中。而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为中国国内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进入中国境内旅游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而中国各地的旅游名胜景点也在为能够服务于外国游客而做着努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国内旅游景点在针对外国游客的各项翻译都存在很大问题。其所涉及的领域大到基础设施文字提示或者景点介绍,小到餐厅菜谱等日常规范之中。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中英文语言上的差异,更包括两种语言的背景差异和文化意识差异。而针对旅游英语中由于这些差异造成的翻译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和策略以期更好的翻译效果,这正是本文试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影响意义传达的因素;翻译策略;旅游英语
一、引言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中国开始以自由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世界也開始对中国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魅力。而中国国际化进程为国内带来的最实际也是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旅游业的发展。中国地幅辽阔,我们的人民、民风民俗、灿烂的文明、深厚的文化根基,无不吸引着外国游客。在过去的几年中,大量境外游客涌入中国,为中国国内旅游市场带来大量机遇。全国各地旅游景点也为迎接境外游客做了大量的准备,最显著的改变即是为景点中所有中文标识加注英文翻译。然而,尽管各种标识都加注了英文,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很多都存在错误或在并未达到翻译效果的情况。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常中英文标识传达的意义完全不同,词不达意,甚至完全错误,让观者一头雾水。尤其对于境外游客来说,错误的英文标识会直接对游览过程造成极大困扰。国内目前的情况是,国民素质还没有达到全民能够用英语无障碍沟通的高度,境外游客无法以直接沟通的方式解决语言障碍问题,他们能够依仗的是一套准确且详尽的英文标识翻译体系。遗憾的是,中国境现在并没有这套体系,错综复杂的英文标识成了中国旅游的硬伤。这样的局面到底是如何造成的,我们又能够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改变这一现状呢?
二、影响旅游英语翻译中意义传达的因素
(一)语言差异(语义、语境和语法)
现在国内在旅游标识上出现错误和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译者对英语语言的熟悉度和掌握能力过于薄弱。语言能力的薄弱会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出错误的选择,忽略语义、语法和语境,采取生硬的方式进行翻译。那么第一个影响翻译效果和意义传达的便是语义因素。众所周知,英语语言中的词汇很大一部分都具有一词多义或者一词多性现象。这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在词义上作出准确的选择,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二个影响翻译效果和意义传达的因素是语法。中文的语言系统中对于“语法”这个概念体现得非常模糊,中文语言文字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法在中文文字中的体现是隐性的。而相反,英语语法具有完整清晰的条理性和严格逻辑,是显性的。并且从其表现形式看,它具有民族、地域、使用者、文化规约等人文特征。①以“地下停车场入口”这个简单的标识为例,笔者在成都市浣花溪公园搜集到的翻译版本为:under car parking. 显然从英语语言上来说,这个翻译版本是不能接受的。“Under”后面绝不应该直接接“car”,这不符合英语语法习惯。此处应为under ground parking lot更为准确。
最后,从语言差异的角度上说,影响翻译效果和意义传达的因素还有语境因素。不同的语言环境对语言的产生起着不同的效用,中文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这是由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决定的。②如:笔者在成都市某景点面馆搜集到其名称为:九婆面,下面标识的英文翻译为:nine woman face.令人啼笑皆非。显然这位译者对英语只是一知半解,用一种极端粗暴的方式字对字按中文语境给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翻译。其实,针对这个案例,无论是grandma Jiu’s noodle或者grandma nine’s noodle均可。综上,在翻译实践中必须采取变通的翻译手段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二)文化背景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标志符号,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活动受到译语的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③ 因此,我们在翻译尤其是做旅游翻译时必须注重文化元素的作用。旅游英语的翻译,因为涉及到景点名称以及景点背后的故事,所以在语境和文化背景这个方面更显得涉及广泛。针对旅游景点翻译,笔者认为,应该有意识的尽量采取更具文采或者更详尽阐述背后含义的翻译版本以期获得最佳效果,下面以几个例子来试分析:
陆游浣花。笔者搜集到的翻译版本是:Luyou washes flowers.
三苏雕塑。笔者搜集到的翻译版本是:Sansu sculpture.
阳光草坪。笔者搜集到的翻译版本是:Sunshine.
首先,且不说汉译英过程中这种具有中国特有的具象化短语在翻译过程中是无法完美呈现的,“陆游浣花”这个景点名称翻译成Luyou washes flowers从意义传达上来讲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境外游客大多不了解陆游是何人。所以在原版本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以加注的形式附上简短的对陆游的介绍,才不至于让游客不知所云。第二个短语“三苏雕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需附上对苏轼,苏辙,苏洵的介绍才能更好地被境外游客理解。最后一个短语“阳光草坪”并不具有前两者那种具有画面感或具有特殊背景的情况,然而译者却直接用一个sunshine就略过了,这是典型的漏译。此处应译为sunshine lawn. 以上三个例子均是笔者在成都市浣花溪公园现场搜集到的,浣花溪公园是成都市区内最大也是生态最好的公园,又毗邻杜甫草堂,所以吸引了大批境外游客,但是就个人观点来看,此公园中很多英文翻译都不尽如人意。
三、旅游英语翻译中应遵循的翻译策略
(一)做加法
由于旅游英语翻译对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要求相对于其他翻译要高,所以在从事旅游翻译的过程中要更注重加注或者增词法(Amplification)的使用。一但出现上文中提到的需要背景支撑或具有具象化内涵意义词组,译者应该在保持意义正确传达的基础上针对词组所蕴含的背景故事适当添加内容,以期获得最佳效果。当然,这种“加法”的运用必须要遵循忠实原文的原则,加注的内容首先必须是切实所需的背景补充,另外不能冗长,更不能无中生有。所谓加法,所加的内容必须是原文中确实包含的、译文中必须体现的,不能是毫无边际的杜撰。做加法之后,还必须确保原文意义的正确指向,若做过加法之后反而导致原文意义传达偏差,那就得不偿失了。
(二)勤变通
中文语言博大精深,在形容事物时,中文可以在事物之前加上几个不同的形容词,尤其表现在描写景色之时更甚。再加上中文中多种丰富的修辞方法,中文呈现出来的文字是极具美感和画面感的。然而对于旅游翻译来说,中文的这些特性在创造美感的同时也向译者提出了巨大挑战。是采取完全忠实于原文的直译还是不完全忠实于原文却能够带出原文那份诗意的意译?笔者认为,针对旅游英语来讲,勉强逐字翻译,反而伤害原意,出现死译现象。就如同诗歌翻译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说法:所谓“诗”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所失去的那种东西。旅游英语的翻译也是如此。如逐字翻译,所有的画面感便都消失了。这也是笔者在搜集素材过程中发现景点翻译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如:“野渡横舟”这个景点名称,中文背景下观者看到此名称马上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中国泼墨山水画:在烟波苇荡之中,层层水汽氤氲缱绻,一叶扁舟轻靠在絮絮芦苇之滨,寂寥清幽之感顿显。然而,笔者搜集到的英文翻译版本是:A boat is abandoned motionless in a lonely ferry.虽然要译出其中的诗性并非易事,但这样的译文也的确让观者产生不出诗化的共鸣。
但是,景点名称中不具有如此诗性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下,直译是可行的,例如:峨眉山直接以景点名称拼音直译为:E’mei mountain 或者Mount.E’mei.这是一种音译结合直译的方法。译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综合判断,在多种翻译方法之间变通,不能固守陈规。
四、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国内在旅游英语翻译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而中国对外旅游发展速度却越来越快。这就为广大译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笔者在成都这个城市做素材搜集所得出的状况都是如此,更不用说稍微再偏远些的地区状况。翻译是沟通的桥梁,如果连桥梁都无法构筑扎实,更遑论卓越的发展。中国的旅游市场现在潜力巨大,然而翻译水平的参差不齐却为这样的前景埋下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中国要打开对外旅游市场,吸引境外游客,首先必须要让语言不再成为交流沟通的障碍,这就迫使译者们必须采取进一步的研究方法和翻译策略,针对这一市场做更细致、详尽、全面和更专业的实践,在保持民族特色和风俗特点的前提下,须结合国外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兼容并蓄,归化异化相互变通融汇,以达到能够无障碍理解的程度。当然,这一领域的研究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本文无法全部涉及的,更进一步的研究讨论有待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其莘 仲伟合 许钧编著:《高级汉英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1
[2]滑明达 闫嵘编著:《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
[3]何其莘 仲伟合 许钧编著:《翻译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
[4]李郁 高阳编著:《英语语言学概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5]彭增安:《跨文化的语言传通》,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1
[6]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
[7]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注释:
①黄和斌.英语语法的宏观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96-103.
②刘阿英.英汉翻译技巧巧谈.《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③陈夏南.论译语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4):69-72.
作者信息:张筱茜,女(1988.01.24),汉族,籍贯:四川,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从事翻译(口译)教学研究、英語口译技巧研究,英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影响意义传达的因素;翻译策略;旅游英语
一、引言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中国开始以自由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世界也開始对中国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魅力。而中国国际化进程为国内带来的最实际也是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旅游业的发展。中国地幅辽阔,我们的人民、民风民俗、灿烂的文明、深厚的文化根基,无不吸引着外国游客。在过去的几年中,大量境外游客涌入中国,为中国国内旅游市场带来大量机遇。全国各地旅游景点也为迎接境外游客做了大量的准备,最显著的改变即是为景点中所有中文标识加注英文翻译。然而,尽管各种标识都加注了英文,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很多都存在错误或在并未达到翻译效果的情况。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常中英文标识传达的意义完全不同,词不达意,甚至完全错误,让观者一头雾水。尤其对于境外游客来说,错误的英文标识会直接对游览过程造成极大困扰。国内目前的情况是,国民素质还没有达到全民能够用英语无障碍沟通的高度,境外游客无法以直接沟通的方式解决语言障碍问题,他们能够依仗的是一套准确且详尽的英文标识翻译体系。遗憾的是,中国境现在并没有这套体系,错综复杂的英文标识成了中国旅游的硬伤。这样的局面到底是如何造成的,我们又能够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改变这一现状呢?
二、影响旅游英语翻译中意义传达的因素
(一)语言差异(语义、语境和语法)
现在国内在旅游标识上出现错误和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译者对英语语言的熟悉度和掌握能力过于薄弱。语言能力的薄弱会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出错误的选择,忽略语义、语法和语境,采取生硬的方式进行翻译。那么第一个影响翻译效果和意义传达的便是语义因素。众所周知,英语语言中的词汇很大一部分都具有一词多义或者一词多性现象。这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在词义上作出准确的选择,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二个影响翻译效果和意义传达的因素是语法。中文的语言系统中对于“语法”这个概念体现得非常模糊,中文语言文字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法在中文文字中的体现是隐性的。而相反,英语语法具有完整清晰的条理性和严格逻辑,是显性的。并且从其表现形式看,它具有民族、地域、使用者、文化规约等人文特征。①以“地下停车场入口”这个简单的标识为例,笔者在成都市浣花溪公园搜集到的翻译版本为:under car parking. 显然从英语语言上来说,这个翻译版本是不能接受的。“Under”后面绝不应该直接接“car”,这不符合英语语法习惯。此处应为under ground parking lot更为准确。
最后,从语言差异的角度上说,影响翻译效果和意义传达的因素还有语境因素。不同的语言环境对语言的产生起着不同的效用,中文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这是由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决定的。②如:笔者在成都市某景点面馆搜集到其名称为:九婆面,下面标识的英文翻译为:nine woman face.令人啼笑皆非。显然这位译者对英语只是一知半解,用一种极端粗暴的方式字对字按中文语境给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翻译。其实,针对这个案例,无论是grandma Jiu’s noodle或者grandma nine’s noodle均可。综上,在翻译实践中必须采取变通的翻译手段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二)文化背景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标志符号,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活动受到译语的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③ 因此,我们在翻译尤其是做旅游翻译时必须注重文化元素的作用。旅游英语的翻译,因为涉及到景点名称以及景点背后的故事,所以在语境和文化背景这个方面更显得涉及广泛。针对旅游景点翻译,笔者认为,应该有意识的尽量采取更具文采或者更详尽阐述背后含义的翻译版本以期获得最佳效果,下面以几个例子来试分析:
陆游浣花。笔者搜集到的翻译版本是:Luyou washes flowers.
三苏雕塑。笔者搜集到的翻译版本是:Sansu sculpture.
阳光草坪。笔者搜集到的翻译版本是:Sunshine.
首先,且不说汉译英过程中这种具有中国特有的具象化短语在翻译过程中是无法完美呈现的,“陆游浣花”这个景点名称翻译成Luyou washes flowers从意义传达上来讲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境外游客大多不了解陆游是何人。所以在原版本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以加注的形式附上简短的对陆游的介绍,才不至于让游客不知所云。第二个短语“三苏雕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需附上对苏轼,苏辙,苏洵的介绍才能更好地被境外游客理解。最后一个短语“阳光草坪”并不具有前两者那种具有画面感或具有特殊背景的情况,然而译者却直接用一个sunshine就略过了,这是典型的漏译。此处应译为sunshine lawn. 以上三个例子均是笔者在成都市浣花溪公园现场搜集到的,浣花溪公园是成都市区内最大也是生态最好的公园,又毗邻杜甫草堂,所以吸引了大批境外游客,但是就个人观点来看,此公园中很多英文翻译都不尽如人意。
三、旅游英语翻译中应遵循的翻译策略
(一)做加法
由于旅游英语翻译对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要求相对于其他翻译要高,所以在从事旅游翻译的过程中要更注重加注或者增词法(Amplification)的使用。一但出现上文中提到的需要背景支撑或具有具象化内涵意义词组,译者应该在保持意义正确传达的基础上针对词组所蕴含的背景故事适当添加内容,以期获得最佳效果。当然,这种“加法”的运用必须要遵循忠实原文的原则,加注的内容首先必须是切实所需的背景补充,另外不能冗长,更不能无中生有。所谓加法,所加的内容必须是原文中确实包含的、译文中必须体现的,不能是毫无边际的杜撰。做加法之后,还必须确保原文意义的正确指向,若做过加法之后反而导致原文意义传达偏差,那就得不偿失了。
(二)勤变通
中文语言博大精深,在形容事物时,中文可以在事物之前加上几个不同的形容词,尤其表现在描写景色之时更甚。再加上中文中多种丰富的修辞方法,中文呈现出来的文字是极具美感和画面感的。然而对于旅游翻译来说,中文的这些特性在创造美感的同时也向译者提出了巨大挑战。是采取完全忠实于原文的直译还是不完全忠实于原文却能够带出原文那份诗意的意译?笔者认为,针对旅游英语来讲,勉强逐字翻译,反而伤害原意,出现死译现象。就如同诗歌翻译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说法:所谓“诗”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所失去的那种东西。旅游英语的翻译也是如此。如逐字翻译,所有的画面感便都消失了。这也是笔者在搜集素材过程中发现景点翻译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如:“野渡横舟”这个景点名称,中文背景下观者看到此名称马上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中国泼墨山水画:在烟波苇荡之中,层层水汽氤氲缱绻,一叶扁舟轻靠在絮絮芦苇之滨,寂寥清幽之感顿显。然而,笔者搜集到的英文翻译版本是:A boat is abandoned motionless in a lonely ferry.虽然要译出其中的诗性并非易事,但这样的译文也的确让观者产生不出诗化的共鸣。
但是,景点名称中不具有如此诗性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下,直译是可行的,例如:峨眉山直接以景点名称拼音直译为:E’mei mountain 或者Mount.E’mei.这是一种音译结合直译的方法。译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综合判断,在多种翻译方法之间变通,不能固守陈规。
四、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国内在旅游英语翻译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而中国对外旅游发展速度却越来越快。这就为广大译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笔者在成都这个城市做素材搜集所得出的状况都是如此,更不用说稍微再偏远些的地区状况。翻译是沟通的桥梁,如果连桥梁都无法构筑扎实,更遑论卓越的发展。中国的旅游市场现在潜力巨大,然而翻译水平的参差不齐却为这样的前景埋下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中国要打开对外旅游市场,吸引境外游客,首先必须要让语言不再成为交流沟通的障碍,这就迫使译者们必须采取进一步的研究方法和翻译策略,针对这一市场做更细致、详尽、全面和更专业的实践,在保持民族特色和风俗特点的前提下,须结合国外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兼容并蓄,归化异化相互变通融汇,以达到能够无障碍理解的程度。当然,这一领域的研究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本文无法全部涉及的,更进一步的研究讨论有待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其莘 仲伟合 许钧编著:《高级汉英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1
[2]滑明达 闫嵘编著:《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
[3]何其莘 仲伟合 许钧编著:《翻译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
[4]李郁 高阳编著:《英语语言学概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5]彭增安:《跨文化的语言传通》,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1
[6]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
[7]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注释:
①黄和斌.英语语法的宏观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96-103.
②刘阿英.英汉翻译技巧巧谈.《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③陈夏南.论译语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4):69-72.
作者信息:张筱茜,女(1988.01.24),汉族,籍贯:四川,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从事翻译(口译)教学研究、英語口译技巧研究,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