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新农村规划新模式的构想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ji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西北地区幅员辽阔,然而改革开放至今,其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综合研究西北地区农村存在的问题后,认为纯粹进行物质规划是解决不了农村的发展问题的,所以试图从经济、产业、策划和特色物质空间建设等方面构想新农村规划的新模式,并结合实例提出延安罗涧村新农村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西北地区;新农村;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015-02
  
  一、西北地区农村发展现状
  1.自然环境
  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多变,矿产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大农业。青海、新疆是我国两大牧区,有利于发展大牧业。
  西北地区也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与敏感。很多“资源大省”都是“经济穷省”、“生态穷省”,都由于资源开发过度而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发展没有可持续性。
  2.经济发展水平
  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西北六省的贫困发生率大大高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甚远,2003年这一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新疆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516元[1]。目前,西北地区农村所有制结构单一,地方经济没有竞争力,缺乏就业空间并且产业布局不合理。
  3.社会发展情况
  西北地区大部分省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相当高,其比重介于30%~50%之间。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帮助西北农村人口摆脱高度贫困,有利于保护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建设西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2]。
  4.村庄建设现状
  西北地区农宅空间布局相对松散,人均宅基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农民缺少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道路系统不完善,路面质量差。缺少环卫设施,村中垃圾随意堆放,清理不及时。许多地区农村饮水困难,排水系统不完善,污水无处理排放。家禽、家畜圈等与民宅为伴,严重污染村庄环境,影响村民健康。
  二、当前新农村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农村规划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从前期分析到整治思路以及到最终规划目标的实现。这套模式是科学的,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却出现了“流水线”的工作方法,即将不同的村子分别套用在这套模式中去。而且这套模式偏重于物质空间规划,没有从深层次上解决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
  仅仅解决物质空间规划是不够的,假使农民们都住进了联排的住宅中,户户都通了自来水、燃气、暖气,但是没有经济支撑,过不了多久农民就要怨声四起,这也正应了那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真正实用的新农村规划应结合农村生活和生产的发展变化,从基础工作入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在经济有所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并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否则做再多的规划都只是“鬼画”。
  三、西北地区新农村规划中新规划模式的设想
  1.从经济入手——农村产业发展选择建议
  (1)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
  当考虑农村产业的选择问题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个村落本身,而应该有区域的观念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例如,位于山区的村庄在考虑各自的发展时,既要抓住自身的资源优势,又要综合考虑地区产业布局。在西北地区发展状况落后于东部的情况下发展外向型制造业、加工业不具有优势。在现有条件下,只有发展资源型产业,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继续巩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
  西北地区作为传统的农牧业地区,最为明显的优势就是农牧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这些特点决定了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切入点是农牧业。
  各级政府在产业选择上要摒弃重视工业、第三产业而轻视农牧业的错误观念。西北地区应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从被动的生态环境改善、资源保护转变为积极地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实现农民的脱贫致富。
  2.旅游扶贫模式的引入
  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陕西省来说,在全省八十多个县中,有一半以上位于贫困地区,但同时该地区还拥有一些保存相对完整的名村、古镇,这就为发展旅游和“旅游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的联系。
  进入21世纪,我国各地旅游扶贫步入了新时期,也涌现了一批通过旅游脱贫的成功案例,如陕西党家村。在规划过程中,党家村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活动,在市场形象上定位为关中民居瑰宝,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旅游。
  根据各地旅游扶贫的经验和做法,西北地区农村旅游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模式,如政府主导模式、景区带动模式、建立试验区模式等[3]。
  3.市场概念下的策划意识导入
  我国的经济格局已经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移,作为规划领域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考虑,强化策划意识,充分挖掘各村庄的潜在资源,从中寻找可利用、可塑造、可推动村庄进行正循环发展的策略。在新农村规划过程中,可以加入更多、更详细的策划类型的成果。
  利用策划报告可以对村庄的各种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策划报告虽然带有概念规划性质,但是其详细的分析却具有长期的参考价值。假设新农村规划成果审批后,村民长期没有建设资金,政府也无力补助,那么规划就有可能实施不了;但是如果村庄做了发展策划报告,政府就可以利用策划报告中分析的优劣势来展开村庄未来的种种发展设想。
  4.公平原则下的区别对待
  区域、资源的不同等使得每个村庄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做规划时应充分把握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求,考虑地形地貌条件,兼顾当地的风俗习惯,对每个村庄有明晰的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就各村庄所拥有的资源等条件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公平与和谐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村庄特色,防止千村一面。
  新农村建设不是将城市风貌在农村的简单复制,其不可能具有城市功能、景观,而应保有村庄的原有风格、肌理,创造具有特色的聚居环境。今天的村庄建设可以也必须融入一定现代的生活方式及设计理念,但是应当将城市与乡村的规划格局区别开来。
  四、实例分析——罗涧村新农村建设
  1.罗涧村现状
  罗涧村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周湾镇,本村人口总数为580人,村内青壮年劳务输出较多,主要产业是种植养殖,产业较为单一。
  罗涧村建设用地相对分散,以居住为主,没有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布置较为凌乱,个别宅基地面积过大。现有农户住宅形式有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大多数住宅建筑质量一般。
  2.规划指导思想
  从整体的角度构建村庄的发展目标及发展前景,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征,并与形体空间规划有机结合;村庄建设规划与环境整治规划相结合,与生产生活配套发展相适应,完善村庄功能和配套基础设施,构建和谐人居新村;以规划促发展,为吴起县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3.村庄定位
  依托村庄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原有基础,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形成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加大经济林的种植,如沙柳、红柳、雾柳,将柳编工艺做大做强。
  发展红色旅游,与延安市区以及周边村镇形成网络化的红色旅游区域;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推广罗涧村的民俗文化品牌。
  4.观念设计
  (1)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策划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率中央工农红军到达吴旗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吴旗县作为红军长征最后胜利的落脚点而著称于世。
  罗涧村东湾组保存有秦长城500余米,有烽火台2处,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古长城。另外,涧地生长着沙柳、红柳、雾柳,是柳编生产基地,柳编工艺运销北欧、东南亚等国。
  随着社会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来源于地方文化的再认可,必将罗涧村再次推至历史的舞台。因此,可以充分挖掘罗涧村潜在的优势,借助文化大旗,通过旅游渠道,充分带动居民生活的发展。
  (2)村落风貌再塑
  罗涧村虽然面积不大,但是非常有特色,依然保有着原有形态肌理。村落中大量的房子维持着原有风貌,半坡屋顶与窑洞此起彼伏,青砖、土墙交相辉映,让人们感受到村落的淳朴与自然。
  因此可以维持村落的自然特征,强化村落的原有品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治、创造公共交往空间,调整居民生活环境。
  5.规划结构
  依据罗涧村原有肌理与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根据功能设置,形成“一心,两带,三场,四组团”的布局模式。
  一心:村落的发展核心,以居委会、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广场形成全村的中心。既为罗涧村未来的门户空间,同时又是村落的文化、生活中心,也具有小型演绎、聚会功能。两带:指村落两条带形绿地契入村庄,同时将对村落自身的环境有所改善。三场:即中心活动广场和两处居住地中间的两处小型活动广场。四组团:形成居住、种植、集中养殖、市场四个功能组团。
  五、结语
  新农村规划涉及到数量众多的农村以及千千万万的农民,西北地区农村也是如此。西北地区农村的发展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如何在科学指导下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脱贫致富,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西部开发的新模式与新原则[J].管理世界, 2000,(6).
  [2] 陈兴旺.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初探——基于区域与城乡统筹视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 陕西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2006.
其他文献
摘要:投资风格作为通过投资于特定分割市场或子市场以获得超过正常收益的超额收益的投资决策,对股票市场意义重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相似属性的股票波动相关性较强,中国股票市场风格存在,且可得出:流通市值越小,市净率越大的组合收益率越高。  关键词:中国;风格投资;市场异象;股票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057-02    引言
期刊
摘要: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级住房贷款的违约所引发的,但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超出了次级住房贷款的规模,深究其根源,CDS正是这场危机的幕后真凶,CDS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会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力。首先介绍了CDS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金融危机,具体阐述CDS的风险的形成与变化。以此来揭示CDS是如何对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衍生品;CDS;风险  中图分类号:F3
期刊
摘要:能源贫困通过各种机制影响着贫困人口的减贫和发展。而当前中国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能源贫困问题具有特殊性,即传统能源供应的突然减少和中断,而这种能源贫困使这些地区面临着生态恶化和贫困加深的风险。贵州毕节地区近年来的农村能源结构变化表明:该地区以煤和薪柴为代表的传统能源结构已经解体并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新的能源结构也正在逐步形成。为有效能源贫困问题,今后该类型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应实施不同
期刊
摘要:区域合作、联动与协调发展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一同发展的世界性潮流,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立足于山东省“一体两翼”的区域发展格局,结合其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山东省核心与外围区的区域联动发展进行了战略性剖析,认为山东省区域联动发展的动力机制在于国内各省域间经济竞争压力、加快地区经济自身发展和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三个方面。  关键词:区域联动;动力机制;山东省;外国地区  中图分
期刊
摘要:鲁尔工业区作为德国的重工业基地,是德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和德国南_方城市新兴工业的崛起,鲁尔区经济实力逐渐衰退。自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鲁尔区开始了其艰难而又漫长的振兴过程。从集群创新和网络合作的视角,探寻鲁尔区成功复兴的道路,以期对中国老基地的振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鲁尔工业区;合作网络;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要:中国目前有15个副省级城市,这些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力图构建较全面和科学的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1年、2004年和2008年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最终计算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并利用聚类分析,将其分为三大类,据此提出相应的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
期刊
摘要:建立和完善内蒙古农村牧区社会救助体系,是构建内蒙古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内蒙古农牧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内蒙古农牧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必须从单纯的生活救助向“应保尽保,应业助业,应帮既帮”的综合救助保障转变,从单一的政府救济向政社结合、城乡整体推进结合,从单项政策突破向制度化、系统化体系建设转变,从过程和结果上保证会民生存权的实现。  关键词:新型社会;内蒙古;农牧区;社会救助体系 
期刊
摘要:旅游是一项探求知识,开拓眼界,调节生活的一项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气候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而旅游者有着各式各样的目的,气候是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同时气象和气候既有直接的造景功能和间接的育景作用;又是开展旅游活动的有利因子,也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障碍因子,这就要求旅游者在安排游程时考虑气象、气候因素,以应付不测风云,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调整旅游
期刊
摘要:为避免沿袭东部地区的成长历程,在高速成长后,面临核心竞争力匮乏、缺乏后劲的前车之鉴,中国西部地区需要将自己纳入全球性思维框架中,重新解读产业梯度转移的含义,认识到西部地区不能仅仅是利用自身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配合国外的品牌技术走下去,而是需要提升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通过产业升级不断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推进。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梯度转移;价值链治理;产业升
期刊
摘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创新的企业难以在市场上立足。通过对以前学者对制造商创新来源分类的总结,就制造商创新途径之一零售商进行详细分析。以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匹配度模型为基础,对由制造商发起的邀请博弈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创新团队研发博弈过程进行分析,并将基于匹配度的一重博弈模型拓展到N重博弈,提出提高创新團队工作效率的建议。最后,提出通过零售商获得创新产品的具体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