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高铭,作家,生于北京。代表作《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人人都能梦的解析》《催眠师手记》等。
高铭好奇心重,喜欢刨根问底,他曾花了4年多的时间接触病人,发表了被誉为“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火了,因为它打开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很多人看得背脊发凉,因为他们在疯子的世界里找到了认同。时隔几年,《催眠师手记》出版,再次赢得关注。
在北京海淀区的一家咖啡馆,《环球人物》记者见到了高铭。他穿着蓝色衬衫、黑色夹克和牛仔裤,打扮简洁干练。说话语速快,很善谈,但又细致谨慎。讲到一些案例,他多次强调“我不是心理专业人士,只谈自己看法”,“涉及隐私,不便透露”。
化身催眠师
“观察这个世界用一只眼睛就足够了,另一只则用来多看看自己。”《催眠师手记》里,高铭记录了十多个有心理问题的个人案例,探讨隐秘的内心世界。
虽然这本书扉页上写着“国内第一部心理推理纪实档案”,但故事读起来,更像一则则独立成章的推理小说。高铭用第一人称叙述,化身催眠师,还引入了一个极富个性的心理分析师“搭档”。不少读者由此联想到“福尔摩斯和华生”组合,并质疑这些案例的真实性。高铭解释说:“其实这就是一个写作手法的问题。如果只有一个人,就会像自言自语一样。通过两个人的沟通、碰撞展现一个过程,会更清晰,更有意思。”
故事素材源自于2003年底到2008年,高铭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的集中调查。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可避免地也接触到了催眠师和心理分析师:“他们其实也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通常是跟同行们,或者像我这样有着好奇心的人聊天,聊天就是一种排解、减压的方式。”
他被这些真实的故事所吸引,但又迟迟不知道如何下笔。为了不冒犯隐私,他一个个地去找案例原型签订许可书,但4年中,他只签回3份。这条路走不通,他又尝试改变思路,写作时把故事原型的性别、身份、地位等打乱。经过这样的改头换面,他终于得到了大多数原型人物的认可。
“其实很多夸张的、过于隐私的案例我都没敢写出来。因为太明显了,只要对这个圈子稍有接触的人,很容易就知道他们是谁了。”他说。
让内心照照镜子
对于精神病人,原先高铭也抱有偏见,但是后来听身边的医生朋友讲述一些案例,他越来越觉得受到触动,然后就自己开始行动了。和有心理问题的人接触起来并不容易,高铭使用的方法是把自己放空,寻找和他们的共同点,然后采访、交谈。
他逐渐喜欢上了这个过程。一般和陌生人聊天,不可能马上就进入到精神层面。但很多精神病人渴望被人理解,所以不发病的时候,往往能给他讲很多自己的想法。但高铭承认也有沟通失败的案例:“有的人在自我状态里面陷得太深了。孤独兼自闭,那你就无能为力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名为《黑暗中的隐藏者》。一个女孩不但喜欢穿黑色的衣服,家具、冰箱、电视、洗衣机全部要黑色的,房间也弄得很暗,甚至想把自己的肤色漂成黑色。起初高铭对这个案例没有太多的感觉,但在和周围朋友的交流过程中,很多女孩告诉他也有类似的想法,这种心理的普遍性让他震撼。他追溯分析了造成这种心理的家庭影响,并感叹:“几乎每一个行业都无比重视人的心理,推出花样翻新的广告来企图影响受众心理。但是,人们却又忽略掉自身言行对于身边人的影响。”
高铭告诉记者,故事中的时间被压缩了,但现实中去了解一个人,通常要花很长时间。“我们对心灵太忽视,每天照镜子,通常只是整衣冠。我希望读者能把内心摆在镜子前,好好看看。”
他也曾遭遇一些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的攻击。但对于这些“非正常”的采访对象,高铭还是心存爱护,不愿多提,只是说:“有些精神病人是有狂躁性和攻击性的,但他们做出这样的行为并非出于自愿,他们的行为是不受自己控制的。”
并非杞人忧天
高铭说自己也曾有过被催眠的经历:“有段时间常常做恶梦,老是有一团白色的东西向我撞来,总是被惊醒。后来通过催眠知道,我在小时候,曾经在冰面上滑倒过,头上还摔出一个疤,至今还在。这次催眠让我知道很多事情。”
他说所谓的催眠,实际是解除防范机制,交出自己的意识,帮助被催眠者挖掘深层的心理根源。“催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沉睡,而是把人唤醒。唤醒之后好好和自己谈谈。”
他的人生经历,大概可以以30岁为界划为两个阶段。初二辍学,然后打工赚钱,做到了某影视公司策划总监的职位。30岁后,他循着自己的兴趣去做事,在网上发表接触精神病人的手记,后来20多家出版社来找他出书。如今他辞职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有想法的话,不妨去做。当你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去在乎结果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是会得到回报的。”
话虽如此,中间经历的困难却是不足为外人道。频繁接触精神病人,对高铭的精神也产生不小的影响。要理解精神病人,他必须和他们“同频”。有一阵子他自己也被弄得精神恍惚。“幸亏我的接触是自主性、机动性的,不像专业医师那么没有选择。”
写作《催眠师手记》的那段时间,他每天晚上七八点钟就睡觉,凌晨三四点钟起床,然后煮咖啡、开电脑,一口气写到天亮。这样持续了一个半月,“很爽很舒服,喜欢那种状态”。书里他记录了现代人的很多心理病症:压力、自闭、孤独……
“前不久有个新闻,一个女白领开车去撞花坛,她说那样会感觉身心舒畅;还有报道说,有人跑去超市捏方便面,一袋一袋地捏碎,或者站在散装大米桶边,不停地把手插到大米中;还有自残、自虐……我会去关注、分析这些事:‘挤压’‘捏碎’可能意味着消除、破坏,而自残、自虐或许和厌恶自身有关。有人可能说,你又不是专业人士,分析这些干什么。但我想说,这种扭曲的心理映射出的行为也许就是你我,或者身边的人可能会面对的。杞人忧天吗?我不这么認为。”
“人心并不是平静的池塘,并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它是一片海洋,里面藏有海底植物和可怕的居民。” 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曾说。而高铭就是深入此间不知疲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