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对脊椎结核与肿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来源 :中国现代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we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螺旋CT对脊椎结核与肿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6月30日~2012年6月30日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20例脊椎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治过程中是否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确诊率和常规CT与螺旋CT对于脊柱结核和脊柱肿瘤的诊断表现。 结果 使用螺旋CT进行检查的观察组的脊椎肿块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在脊柱结核诊断中,螺旋CT对于骨质破坏、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椎体改变、死骨形成等诊断方面均优于常规CT;在脊柱肿瘤诊断方面,螺旋CT在骨质破坏、骨性椎管受累、椎旁软组织受累等诊断出例数及比率均多于常规CT。 结论 螺旋CT可以大幅增加脊椎结核与肿瘤鉴别诊断的准确率,且不增加患者的负面情绪。
  [关键词] 螺旋CT;脊椎结核;脊椎肿瘤
  [中图分类号] R52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4-0106-02
  脊椎骨质性破坏主要类型为结核与转移瘤,两者临床症状相似,均有放射痛、感觉异常等,给鉴别带来了困难[1]。脊椎结核与肿瘤所采用的治疗完全不同,因此脊椎结核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显得十分重要,对于治疗和愈后起着重要作用。螺旋CT能够准确显示椎体、椎管内、附件的骨质破坏以及椎间盘及椎旁肿块或脓肿部位,而且可以提供肿瘤鉴别的可靠信息[2]。本文以120例脊椎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螺旋CT对脊椎结核与肿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2008年6月30日~2012年6月30日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20例脊椎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治过程中患者是否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39~58岁,平均(47.82±5.32)岁,其中脊柱结核24例,脊柱肿瘤36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38~57岁,平均(47.01±5.17)岁,其中脊柱结核26例,脊柱肿瘤3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使用常规CT进行检查,注意患者检查过程中有无不适,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2.2 观察组 观察组使用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具体如下:患者在接受CT扫描前24 h禁食水、给予常规清洁灌肠,接收扫描前10 min给予10 mg 654-2肌肉注射、1000 mL清水保留灌肠。扫描时患者取平卧位,使用Philips16排螺旋CT仪。扫描范围选取腹腔和盆腔范围,上自膈肌、下至坐骨结节,层厚设定为5.0 mm、层距设定为5.0 mm,螺距设定为1.0。完成平扫后,静脉注射30%碘海醇100 mL行增强扫描,流率设定为2.5 mL/s。延迟时间动脉期范围在15~25 s、静脉期范围在40~50 s。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检查后的肿块确诊情况,比较两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确诊率
  使用螺旋CT进行检查的观察组的脊椎肿块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2.2 脊柱结核与肿瘤的常规CT与螺旋CT征象
  2.2.1 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 常规CT与螺旋CT都可以观察到所有的骨质破坏,但在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椎体改变、死骨形成等方面,螺旋CT与常规CT征象表现都有差异性。见表2。
  2.2.2 脊柱肿瘤诊断方面 常规CT在骨质性破坏、骨性椎管受累、椎旁软组织受累等方面诊断例数和比例均低于螺旋CT,见表3。
  3 讨论
  脊椎占位是我国骨科的常见疾病,占位性质不同,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疾病预后等都有质的差异,因此对于占位性病变必须准确鉴别,作出临床确诊[3]。脊椎占位中最为常见的两类疾病为脊椎结核与脊椎肿瘤。人体中大多数脏器的恶性肿瘤可以经血流渠道发生远处转移,脊椎静脉为独立的静脉体系,分支广泛且无瓣膜,血流缓慢可以发生血流停滞或者逆流,因此椎体转移的几率较高[4]。椎体肿瘤可原发也可继发,部分继发肿瘤可无明显的原发病灶。脊椎结核占骨结核的首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青壮年居多,好发于胸腰段和颈椎,多为数个椎体受累,病变处椎体可有后凸变形,椎间隙变窄,出现冷脓肿等改变。脊椎结核与脊椎转移瘤的临床表现相似,都可出现放射痛、感觉异常、肢体无力等,因此给临床确诊带来了难度[5]。
  螺旋CT突破了传统CT的设计,采用滑环技术,将电源电缆和一些信号线与固定机架内不同金属环相连运动的X射线管和探测器滑动电刷与金属环导联[6]。球管和探测器不受电缆长度限制,沿人体长轴连续匀速旋转,扫描床同步匀速递进(传统CT扫描床在扫描时静止不动),扫描轨迹呈螺旋状前进,可快速不间断地完成容积扫描,可以显示轻微的骨质破坏,不受重叠结构的影响,充分显示椎管内情况,能够区分结核肉芽肿及冷脓肿,是鉴别脊椎结核与脊椎转移瘤的重要手段[7]。
  从年龄结构分析,脊柱结核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与肿瘤相比,患者年龄较轻;从发生部位来看,脊柱结核多见于椎体前中部,而鲜见于椎体后部及附件,这与转移瘤有明显的差异性;从破坏形式分析,脊柱结核大多表现为溶骨性、虫蚀状以及碎片状,而转移瘤多表现为跳跃式;相对于血管瘤、骨巨细胞瘤、骨髓瘤等,其CT表现也与脊柱结核有一定差异。
  本文螺旋CT对脊椎结核与肿瘤鉴别诊断临床价值分析,观察组接受检查后的结核确诊率36.67%,肿瘤确诊率58.33%,总确诊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结核确诊率21.67%、肿瘤确诊率35.00%、总确诊率56.67%,可见使用螺旋CT可以明显提高脊柱结核与肿瘤的鉴别诊断准确率;螺旋CT诊断出脊柱结核骨质破坏表现为蜂窝样或虫蚀样(图1),脊柱肿瘤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图2),而且脊柱结核的骨质破坏大多位于椎体前中部,脊柱肿瘤多发生于椎体后部及椎弓附近。
  综上所述,使用螺旋CT检查患者的脊椎占位,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且不增加患者负面情绪,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蒋拥军,易继权,陶继东,等. 脊柱转移性肿瘤的MRI诊断与鉴别[J].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6):803-805.
  [2] 宋其韬,王林森,张晓光,等. 脊柱结核的MRI表现[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12):901-904.
  [3] 张琼文,吕东昊,邰阳. 64排多层螺旋CT和纤维蛋白原联合评估结肠癌对手术方案选择的影响[J]. 实用肿瘤杂志,2010,25(4):396-397.
  [4] Nie P,Wang X,Cheng Z,et al. Accuracy,image quality and radiation dose comparison of high-pitch spiral and sequential acquisition on 128-slice 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 in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 Eur Radiol,2012,23(12):1087-1092.
  [5] 丁明超,程钢. 脊柱单椎体结核与单椎体转移瘤的CT表现差异探讨[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6):778 -779.
  [6] Kim HJ,Walcott-Sapp S,Adler RS,et al.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spine surgery assessed with spiral CT scans:DVT/PE following spine surgery[J]. HSS J,2011,7(1):37-40.
  [7] 李慎江,赵勇,吴化民,等. MR1在脊柱肿瘤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24):1903-1905.
  (收稿日期:2012-08-08)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观察丹参酮IIA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信号传导通路。 方法 通过建立H9c2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丹参酮IIA,采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另外分为丹参酮IIA组、AG490组、丹参酮IIA及AG490组,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 结果 CCK-8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相关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84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分为ST段回落(STR)组193例和ST段回落不良(STNR)组91例。 结果 STNR组和STR组合并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Killip>II级的比例及Q波计数、心率、血糖、CK-MB、纤维蛋白原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AMI患者QTV及HRV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方法 比较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24h动态心电图,分析心肌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心率变异性、QT变异度、QT变异系数等。 结果 健康对照组QT间期与心率呈直线相关(r=-0.822,P < 0.01);急性心肌梗死组QT间期与心率呈直线相关(r=-0.891,P < 0.01)。SDNN与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期刊
[摘要] 目的 了解肺癌患者的症状群现象是否对其自我效能感存在影响,并进行相关性探讨,为进一步针对肺癌患者进行症状学研究及姑息干预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中文版癌症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Chinese-version,SUPPH)对入住我院的93例肺癌患者进行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提取肺癌患者症状群,比较其在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差异。 结果 肺癌患者存在四个症状
期刊
[摘要] 目的 了解河南省基层部队卫勤机构医务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知晓情况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基层部队卫勤机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調查。 结果 医务人员《条例》知晓率为79.0%,突发事件报告时限知晓率72.4%,新规传染病病种知晓率仅38.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认知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培训。 结论 卫勤机构医务人员对突发公共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血浆蛋白Z(PZ)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 筛选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照Gensini积分分为A、B、C三组),15例正常对照组受试者。采取静脉血以ELISA方法检查PZ浓度,彩色B超进行颈动脉IMT检查。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CS 组PZ显著下降(P<0.05),颈动脉IMT上升(P<0.05)。在ACS组内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对不同体型宫颈癌摆位误差的影响,以期对临床MPTV外扩值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宫颈癌20例,按照体质指数(BMI)分为两个不同体型,在治疗前行锥形束CT扫描1次,在线校正摆位误差后,再行锥形束CT扫描1次,记录并分析校正前后的摆位误差数值的变化,根据公式MPTV=2.5∑±0.7δ来计算CTV到PTV的边界。 结果 正常体型患者与肥胖体型患者在X轴(左右方
期刊
[摘要] 目的 了解徐州市贾汪区高血压的流行特征,并探讨其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抽取2871名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徐州市贾汪区15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治疗率、控制率及治疗者控制率分别为24.17%、58.07%、10.52%和14.89%,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颅脑损伤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2009~2011年间我院收治的86例颅脑损伤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大量液体复苏,实验组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两组患者复苏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实验组患者复苏输液量及输红细胞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死亡率、ARDS、MOD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浮针疗法对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和C组),A组接受浮针治疗并服用安慰剂,B组服用度洛西汀并接受模拟浮针治疗,C组服用安慰剂并接受模拟浮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末简易McGill疼痛量表(SF-MPQ)、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12),评定疼痛疗效和生活质量。 结果 治疗后三组SF-MPQ各项评分均有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