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优质课看语文课堂的精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ing1987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江苏省初中语文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刚刚落下帷幕,作为一个全程参与者,不禁感慨道:好课真是层出不穷呀。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套用这句话就是,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有幸连续几年去各级各类的语文优质课比赛现场观摩,一直在思考那些优秀的老师到底好在哪里?在历经几届语文教学优秀课评比观摩活动后,我有些恍悟,发现这些课堂虽然各有各的风格,但我们也能找出共性。在笔者看来,好的语文课堂都是生成的课堂,智慧的课堂,“语文味”十足的课堂。
  
  一 生成的课堂
  
  课堂上不能作过多的预设和计划,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不可能按部就班地照教师备课计划中预期的设计呈现他们的反应。当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出乎我们意料时,教师若能无痕迹地点拨点化。也就是有技巧地深度追问,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了。所谓的名师或优秀的教师与一般老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此:前者能机智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任何一次“意外”,往往用一个个意外掀起一次次高潮,展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但后者因为缺少应变能力恐怕只能尴尬的冷场,或者轻描淡写地过去了。
  在一次省优秀课评比中,一选手执教《紫藤萝瀑布》时,设计了“品读欣赏”环节:找出描写花的句子,读出你的感情,品出花的风采。学生找到:“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学生对此处的理解分析头头是道,可惜就差在朗读上。教师即兴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推着挤着’的?”学生答:“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花的多,花开得茂盛。”教师追问:“在这种情况下,花该用什么语气说话呢?”边问,老师边用胳膊对站着发言的同学作出推挤的动作。在老师这一番动作的启发下学生立刻用一种赞赏的语气读了出来,效果很好。紧接着读“我要开花”两句时,学生又把两旬读成了一样的语气。这时老师并没有急着指导,而是随口点到了后面的一位学生,要求他与发言的同学分别来读“我要开花”。这两位学生声音一个低缓且细柔一点,一个响亮且粗沉一点。这时教师要求朗读的两位同学前者带着笑,后者读出嚷嚷的口吻。经点拨,学生放开多了,朗读的效果明显有提高。此时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他灵机地调换两位学生的朗读顺序,让嗓音低缓且细柔的同学先读。这样一调换。明显把花儿的喜悦和兴奋的感觉有梯度地表现了出来,可谓人说花语,说尽其味了。
  同场比赛中,另一位老师执教的《土地的誓言》深度追问的环节也处理得非常好。老师首先要求学生寻找能充分表现这块土地丰饶、美丽、热情的语句,然后进行朗读指导。学生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声情并茂地读完后,教师说:“多美呀!作者热爱这片土地,难道仅仅是因为它的美丽丰饶吗?”学生发现不是,这里还是作者的故乡,这里留下了许多脚印和往事!教师继续追问:“作者带着什么心情去回忆这些往事的?”学生答:“怀念的心情。”教师又追问:“有没有与此心情格格不入的地方?”学生答:“有,即‘埋葬’一词。”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发现此时原本温馨甜蜜的回忆中已经又揉进了作者的悲哀、愤怒。教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挖掘、感悟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 智慧的课堂
  
  1 别具一格地选择——我的地盘我作主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的地盘我作主。可能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我们无法增删我们的教材,但我们完全可以让像林清玄先生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这种文质兼美的散文堂而皇之登上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除那些负有神圣使命忧国忧民伟人一样的作家鲁迅、郭沫若之外,也知道有个毕淑敏、林清玄。他们的作品都是那么的平易近人,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催人思考,促人警醒。
  一堂市级展示课中,一位语文老师执教林清玄先生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时,把文章结尾第一株百合对其他的花的教导拿掉,设置了一个小小的关卡,很有匠心。学生在体会结尾“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时,学生特别玩味“全心全意”、“默默”,先由学生答到百合的专注、不张扬的个性,后又有学生认为还有百合不受外界的干扰,都要为自己的信念而奋斗。这些回答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学生真正读懂了百合,读懂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用执教者的话说:很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每读一篇就觉得被擦亮了一回眼睛,被敲醒了一次脑袋。林清玄先生总是试图用文字向世人传递他的人生感悟,这点点滴滴的感悟都透露出他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一种超脱于尘世而又极具指引意义的智慧,它能擦拭人们被世俗蒙尘的心房!
  2 独具匠心的首尾——开头活了思维,结尾痛了心肺。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明天不封阳台》时,别具匠心地用“议一议”的方式导入:“我是朱老板,到内蒙古大草原投巨资开大型羊绒厂的方案是否可行?请在座的智囊团帮我权衡一下其间的利弊。”这样的导人,一下子使学生来了新鲜感:老师成了老板,我们成了他的智囊团,他需要我们帮他决策。这样的开头,活跃了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思考和参与的兴趣。结尾,很好地呼应了开头。给出了此方案于个人盈利可行,于子孙后代,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不可行的答案。《哭泣的草原》将严峻的草原真实的现状呈现于学生面前,激起了每一位学生再度深思。一首简短的印第安歌谣唱出了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可怕的未来。于是,每一位学生,甚至每一位听课者的脸上写上了庄严与神圣。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能以破坏自然作为代价,这个代价太昂贵了。
  这堂课已真正走出“阳台”封还是不封这个与小家相关的话题,而激活了每一个人灵魂深处的责任和使命感,主旨得到了升华。
  
  三 语文味十足的课堂
  
  国内“语文味”首创人,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先生描述过,“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和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这段话说得非常好,点出了语文课的价值核心就是要充满“语文味”。
  一位老师在执教《台阶》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度品味,挖掘课文的主题经历了以下的过程:这是一个农民的悲剧,原来建台阶前那样一个倔强有活力的生命为着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奋斗了几十年,在目标达成之后却沮丧、颓败了。之后,师生争议:这样一个勤劳、朴实、向上的 中国普通农民本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作品应该有一个昂扬向上的主题,最后却是那样一个无奈的结尾,似乎与前面的内容有点不协调。在反复讨论中,学生有创意地提出,文中的“我”应该给父亲一个建议:那就是再确立一个新的人生目标,作为自己后半生的奋斗方向,重新找回性格中的倔强。最后,师生达成共识:父亲是中国几亿农民的代表,正是这样的一代又一代的父亲们本着让自己的子孙过得更好的最原始、最朴素的动机,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推动着中国的历史滚滚向前。这个主题的挖掘中,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讨论,最后师生都露出了如饮甘泉一般的心满意足的笑容。此时,教师又向学生推出特级教师王君一段话。把对这篇文章主旨的把握推向了高潮:“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坚韧的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父亲就算有些‘可悲’,但他的伟大也远远超过了他的可悲。”这样的课堂不能不说是语文味十足,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体味、感悟作品,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了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的认同和赞赏,同时提高了思维和鉴赏能力。长期沐浴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怎么可能培养不出具有高尚的丰富精神世界的人。
  另一位教师在执教《月迹》时,与学生重点解读“把月亮吃下肚去,就拥有了天空”。对于此句,学生往往是理解不透,于是教师把贾平凹的另一篇小说《一棵小桃树》的类似语段引进了课堂:“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于是,学生恍悟原来月亮就是那桃核。于是教师追问:你希望拥有一个怎样的月亮?学生的答案五彩纷呈:皎洁、美好、圆满……更有学生亮出一个“前面同学说的月亮,我都想要”,这时全班哄笑。在这片哄笑声中,一片童心、童趣如水塘的涟漪般扩散开来。学生品味作品的课堂是那样生动,富有情趣。
  其实,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难忘的体验和感悟,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但愿在远瞻名师或优秀一线老师精彩教学时,我们更多地来反思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有时不妨来次“东施效颦”!
其他文献
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与前几年比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促进高考作文命题改革,指导高考作文教学将会产生较大影响。认真审视与分析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一、作文命题更加多元与开放。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不断发展,作文命题越来越呈现出多元与开放的局面。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全国卷作文题型与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国卷对各省市命题具有导向作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今年全国卷
陈晓明,1959年2月生,福建人,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理论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等杂志发表论文及评论性文章近300篇,并在欧美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编编选丛书文丛多种。获2002年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等若干奖项。    金:陈教授,您好!我是金进,现在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特约编辑。今天很高兴能再次见到您
人文情怀,是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从文艺复兴时期起,文学就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权”反对“君权”,以“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意义。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发达,世界多元化的产生,使人类更加关注自身,“以人为本”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响亮口号。作为反映生活和人的情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编写上的特点之一,是由若干专题组成模块,而每一个专题都以一个人文话题来统领,然后再按人文话题的内涵来选择课文。如必修一第一个专题是“向青春举杯”,其人文话题的内涵是“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受生命的多彩,编织人生的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于是就选了《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节选)》《我的五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事关高考成败,故不可等闲视之。笔者现根据多年高考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思考,谈谈对一些基本策略的认识,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  高考作文有效教学应首先重视训练的科学性,而科学的训练应该是系统有序的。缺乏系统有序的训练,过于盲目随意的写作乃是稳步提升高考写作能力的大忌。系统有序的训练应以写作能力训练为经,文体训练为纬,纵横交织,从而构成一个既有助于发展思维,又能提升和
陆建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2009年任《外国文学动态》主编,现为《外国文学评论》主编。著有《麻雀啁啾》(1996年)、《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英美文学与思想史论稿》(2001年)、《思想背后的利益——文化与政治评论集》(2005年)、《潜行乌贼》(2008年),与朱虹、文美惠、黄梅共同主编《英国小说研究》四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7年);译有《考德威尔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以《背影》《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问的真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其中《背影》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语言洗练朴素,文笔平易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文中用朴实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背影,通过滑稽、笨拙的动作,传达出父子间的至爱亲情。文章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
自山东省实行新课程改革后,教育新理念深入人心。从2008年秋季开始,语文课时每周改为四节课,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呢?语文教师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及时,很有宽度、深度和高度。毋庸讳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开放性必然空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势必引发教学手法最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最高化的连锁反应。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策略应该是:树立大语文理念。积极构建大语文框架,做扬弃的继承者、宁
新学期办公室大调整,我们的办公室被调到三楼。办公室从四楼调到三楼,我们每天少爬一层楼本来没什么不好的,可没有想到的是校长的办公室也从二楼调到了三楼,而且就在我们的对面,我们突然感到有点不好了。  跟校长做邻居,首先是说话不自由了,大嗓门讲话不行,闲聊不行,说校长坏话更不行,我们只好每天关起门鬼鬼祟祟地说话。哪一天忘了关门,我们会绞尽脑汁地共同翻检刚才讲的话,没发现什么问题,便会长长地舒一口气;若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其实大家都清楚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不能贴近学生的心,为什么得到最多的骂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对语文材料反映的多元性,忽视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个性习得的保护、培植和开发。当然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语文课堂上逐渐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