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运用“迁移” 在“迁移”中学会学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2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全文查看链接   × 4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问:母亲节快到了,好多同学在准备给妈妈买礼物。我也想送妈妈一件礼物,但我没有钱,怎么办?(晓 思)  答:礼物不一定用钱买,一个自制的手工艺品,甚至一个拥抱、一首小诗,或者陪妈妈散步、与妈妈一起唱歌,都可以表达你的情意; 礼物也不一定非要在过节那天送出,你每一天的进步,都是给妈妈的最好礼物!    问:我这几天老是挨批评。刚考完试,爸爸就逼着我学,说我们初二6月22日就要举行生物地理中考了,我一会
小学阶段,无论是教材编排意图还是教学目标要求,需渗透、应用、培养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种,数形结合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简而言之,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数”与“形”是事物两方面的属性,“数”与“形”的结合,不仅是客观事物的自然连接,更沟通了思维的联结。“数”的抽象与“形”的直观相结合,能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具象化、生
一、数学情境的鲜活性    在教学“认识数字1-5”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字5,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课件展示奥运五环旗和动画五福娃鲜活的画面)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 :我看到了五环旗和五个福娃。  生 :五环旗是5个圆环拼在一起的,上面3个,下面2个。  生 :5个福娃有5种颜色,他们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你们在观察五环旗和五福娃的
每位教师都想上出一节完美的课,希望没有遗憾,但即使教师把课堂上的各个环节都考虑周全了,师生双边活动也都如己所愿,难道这就是一节好课吗?其实,并非如此,一节真正的好课往往是在不断的遗憾中成长和进步的。  下面,以三年级“认识面积”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第一次教学实践:  在认识了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后,组织学生进行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活动。比较主要分以下三个层次进行。 
除上述情况外,题1中方法(2)、题2中方法(3)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教师都知道,要想解释这两种方法,必须借助假设思想。比如,题1的方法(2),假设把这两个书架合并成一个大书架,再把这个大书架从上到下平均分成4层,则“224÷4”表示每一层(含2个小层)有多少本书(详见下文图解)。而题2中的方法(3),则需假设把3只燕子2天吃的害虫给1只燕子去吃的话,需要“2×3”天吃完;或者假设3只燕子2天吃的
面对与特级教师同台上示范课,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成了以本校的无锡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名教师为主的备课小组,选派本校的省赛课一等奖获得者执教“平均数”一课。作为全程参与研课和上课的笔者,收益匪浅,现选取部分课堂实录,并作反思,与大家一起分享。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3~5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会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生:玩过。  师:那么,今天我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懂得正数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石头、剪子、布”
教学内容:  苏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学生能说出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一旦有个好的开头,总会带来成功的结果。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如此。良好的开端总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中。也有人说上课像“舞龙”,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龙头;还有人说上课像“种树”,树长得好不好,关键是看春天是否播下了优良的种子。为此,很多教师为教学能开一个好头,深思熟虑。下面就用几个具体的案例来体会导入的魅力,分享教者的智慧。  一、教师要善于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