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m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霍贝玛的代表作品《林间小道》作为世界级经典绘画作品,闻名于世。这幅油画描绘了一处有着一条泥泞的林间小路的乡村风景,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平远透视美。
  关键词:林间小道    经典  再现  透视
  《林间小道》是荷兰风景画家梅因德尔特·霍贝玛(Meinder Hobbema)于1689年创作的经典作品,约有103×141厘米大,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这幅画描绘的是一条极为普通的泥泞村路,深深浅浅的车辙,两旁高细的树木参差错落仿佛迎宾的使者。从近到远,由高到底对称站列着,它们都消失在远处无垠的空际之中。对称的小树在平稳中微见动感,随小道向前远望去还能看到远处教堂的尖顶,右侧远处坐落着两幢高顶茅屋,车辙印在泥泞的村道上,表现平静且祥和的生活,占有大部分画面的天空则云蒸霞蔚,美得令人陶醉。这种对称是稳定的,同时也富有节奏感。树叶受光显示出明暗变化,团状的造型烘托出树叶的体积感。远处的树虚而模糊,近处的树实而精细,不同的表现手法更拉开了画面的层次。天空深远辽阔,云彩更富有动感,变幻出不同的形状。正如宗白华所说的“人与物中间不是绝对的空虚。这中间的空气含水分与尘埃。地面山川因空气的浓淡阴晴,色调变化,显出远近距离。”霍贝玛绘制的天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色调都有着细微的变化,这变化是基于光影所构成的空间。从观赏者的角度来欣赏这幅画,笔者的目光首先被富有深度且强烈的透视所吸引,在这片景象中人是渺小的,树木的高大、瘦弱与对称的形式感使笔者产生了压抑的感受,望远处物象都消失于地平线上,而后视线转向两侧发现了低矮的农舍与人们的活动,就此视线再望向远处,想继续再发现点什么,可留下的只有碧蓝的天空。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画面上宁静的乡间景致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使观者心旷神怡。
  H·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重视科学与理性,在透视学、光影学、人体解剖学等方面都有发展。这种科学性促使画家更加完美地再现对象。“如果说古希腊雕塑家征服了动作,那么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依靠透视征服了空间。”[1]再现性绘画的本质就是将三维的空间表现在二维的平面上。达芬奇说:“绘画却似它的科学使一平坦的表面呈现出辽阔的风景和遥远的地平线。”
  西方艺术家似乎对镜子情有独钟,阿尔贝蒂说:“写生画要用镜子加以校正”。丢勒说:“我们的视觉就如同一面镜子,因为它承受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任何一种形态。”这都说明画家认同艺术应再现自然。为了使对象在画面中看起来更真实,焦点透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画家在绘画时往往在眼前竖立一块透明玻璃屏,将景物映入屏障的景象绘画出来,这样一来具有空间感的对象就在平面上出现了,用宗白华的认识可以概括为“几何学的透视画法”。[2]除了表现体积感,物体在光的影响下,不同的远近,不同的体积显示不同的空间感。伦勃朗说:“当我说到空气的时候,意思就是光,当我说到光线的时候,我的意思就是空气。我要真正说明的是一个房间的空间,一个院子的空间,整个世界的空间。”他对光和空气不断进行试验,探索“光影的透视法”。[3]此外,宗白华还认为存在“空气透视法”,自然景观的色调变化与空气的浓淡阴晴有关。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经典的示范作品。
  古希腊是西方绘画的精神发源地,它的美学思想对整个西方绘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希腊人有强烈的个体意识,日益疏远的人际关系促成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契约化。从中体现的科学精神“不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而是采取了更加成熟的形式,它是一種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的人生的态度” [4]希腊强调人文性,探求人体美是他们的渴望,特别注意到当时对人体雕刻的精确度要求甚高,模仿对象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基于固定的数学关系和比例,对每一块肌肉的描绘都合乎解剖学的规范。毕达哥拉斯对世界的始源充满好奇,他提出“数”是万物之基,美是数的和谐,由此可见希腊人面对审美对象时理性地认为它是可以测量的。柏拉图将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精神客观美学”完全确立之后,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艺术的本体论,具体到人的艺术时被归为艺术的“模仿论”,且是对本质和规律的模仿。西方美学思想体现为数的和谐,体现理性与科学。西方绘画重模仿,客观再现客体。它将人与自然相对立,三进空间的焦点透视法正是物我对立的观念的结晶。
  参考文献:
  [1] 杨身源:《西方画论概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 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关于赵孟頫仕元历史上众多文人对此贬褒不一,但无论是嘲讽理解还是羡慕等等,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便是仕元对赵孟頫的艺术道路艺术作品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探究仕元对赵孟頫绘画作品的影响,仅以《二羊图》为例。从赵孟頫的仕元经历,《二羊图》的分析题跋和背景,以及所体现的赵孟頫的艺术思想等等来展开认识。  关键词:赵孟頫,仕元,二羊图,矛盾  赵孟頫是宋宗室,故从小便接受很好的教育,家学渊源。再加上
期刊
摘要: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从时代使命、党建规律、信念塑造、担责履职、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的许多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新论断,十九大报告又再次强调好干部在新时代需要有新面貌新作为。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党和国家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环境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为实现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多媒体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在这个过程中,电视和网络舆论开始联通与对接,电视观众逐渐被网络化。舆论监督是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的重要功能,但目前的网络媒体在这方面开始发挥主导作用。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不仅带来了传播形式的变化,也带来了中国舆论监督模式的深刻变化。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舆论监督  南方周末于
期刊
摘要:《碧落碑》是唐代著名的刻碑。杨宾《大瓢偶笔》提:“《碧落碑》有二,一在绛州,立于大道天尊之背;一在泽州,立于佛龛之西。皆篆书也。又有郑承规释文,近率更体。”此碑用字奇古,行笔精绝,历代学者都加以推崇。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此碑,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碧落碑》的概况:立碑的时间、碑名的由来;第二部分分析此碑字体杂糅的现象;第三部分为此碑的书法风格和艺术价值;最后是结语及对自身的启示。从
期刊
摘要: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女性艺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女画家中闫平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女性画家之一,她的作品艳丽又豪放,充满男性的粗犷又极具女性内心的细腻与柔情。本文以闫平画家的《母与子》系列为出发点,分析闫平画家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闫平 《母与子》 女性艺术  一、闫平简介  闫平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美术界逐渐取得地位而倍受瞩目的女画家之一。她身处学院体制之中,选取固定主题,在画布之上探索油
期刊
摘要:著名作家王安忆曾经说过:“小说是什么?小说不是现实,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有着另外一种规律、原则、起源和归宿。但是塑造心灵世界的材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小说的价值是开拓一个人类的‘神界’。”本篇文章将结合王安忆对于小说的理解分析雨果的著作《悲惨世界》,具体分为创作过程、人物塑造、情节语言、思想感情几个方面。  关键词:《悲惨世界》 神界 小说  一、创作过程  《悲惨世界》的
期刊
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是形体美与音乐美的交融。在舞蹈艺术总的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族舞蹈与民族音乐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同为我国传统的古老艺术,舞蹈和音乐从诞生之初就紧密联系在一起,民族舞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族音乐的感染力,而民族音乐也为民族舞蹈感染了相应的气氛,两者交相辉映,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  一、民族音乐决定民族舞蹈的
期刊
摘要:文森特·梵高作为绘画史上的天才,亦或者是疯子,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绘画艺术。他的油画绘画作品色彩绚烂,造型大胆。本文以平面造型中的形式美法则对其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其中蕴含了较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其独特的审美意趣及艺术价值与现代造型艺术不谋而合。  关键词:形式美法则  前言:  梵高一生穷困潦倒,借助描绘事物来表现自己内心最本真的主观情感,梵高将自己的生命专注画作,用自己的灵
期刊
形式美是人類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钧窑在宋代与”官、汝、哥、定”共誉为五大名窑,其产品钧瓷以清秀典雅、古朴简练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很多经典器型在今天看来也很现代。在遥远的宋代,生产钧瓷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很多陶瓷造型中的形式美原则。  (一)平衡  平衡在陶瓷造型设计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陶瓷造型实
期刊
摘要:手工制作近几年被频繁的提起,成为大热趋势,作者作为一个传统工艺以及手工制品的爱好者也关注到了这样一个市场趋势。近两年由Instagram带起的Ins极简风潮迅速火遍全球,其代表工艺制品编织挂毯也逐渐走入我们的视线。编织挂毯“Macramé”,是一种手工制作通过棉绳制作结式,反复叠加形成纹样的装饰用手工挂毯制品,其历史悠久更曾经风靡一时,随后在历史长河中慢慢陨落,如今随着工艺回归的热潮再一次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