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专题片中,人物无疑是被摄主体。因此,如何用镜头展现人物特点及人物最美的一面,是拍摄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要达到这种要求,拍摄者就不能忽视环境布光的作用。人物在片中通常是以动态和静态两种状态存在的,那么我们在布光时,除了要了解布光的基本原理外,也需要根据这两种态势的不同要求对灯光进行合理布置。
布光的基本原理
不同的人物造型需要不同的布光方式,不同的画面也需要用不同的光效。光的修饰作用是很强的,观众希望在电视节目中看到具有美感的人物,所以在为人像布光时,应利用光的明暗关系强化人物更美的某一点,并尽可能隐藏其缺点,这样才能让人物的优点得到最大展现。
人像布光最常用的方法是三点布光法。三点布光也是最基本的光位处理方式,它源于生活,与自然界阳光照射物体的光位形态基本一致。在阳光下,物体都会自然形成一定的光影结构,即受光面、背光面和影子。而三点布光中有主光、辅助光和逆光,主光照明就相当于受光面,辅助光和逆光就相当于背光面和影子的功能。主光起到的是主光源作用,而辅助光和逆光可使片中人物变得更有立体感。如主光高,辅助光就要低;主光侧,辅助光就要正。逆光则要视主光和辅助光的位置决定其高低、左右。逆光作为一种隔离光,作用是让观众感受到主体与背景的脱离感,也就是立体感。三点布光法就如同素描要为主体添上阴影,以使人物或者物体变得更加立体是一样的道理,这是人物立体造型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此外,三点布光也是人物专题片中拍摄主体造型的一种典型方法。
静态人物布光处理
人都有着较为相似的五官,但每个人的脸型和五官细节的比例又各不相同,五官的凹凸、轮廓、形状、高低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布光时就需要做一定的调整。灯光在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的选择、光质的选择、光线强弱的选择都会对人像表现和画面效果产生影响。
首先是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的选择。主光在画面中起到的是主光源的主导作用,因此它的角度位置非常重要。主光的位置必须有利于体现出人物特点,必须依据造型效果最终定位。一般主光的位置在摄像机旁45度内的区域,这样才能制造出主要的阴影,也有利于表现主体的主要结构和质感。主光还可修饰一些脸部的缺点,如鼻子太低,就可以调整主光的角度,使鼻子一侧产生投影,一明一暗的对比可以使鼻子看上去更挺一些。对于已经有些年纪的中年人或是老年人来说,脸部的皱纹和松弛的皮肤是照明时需要注意的一个大问题,如果使用陡斜的主光就会让本来不平整的部分形成更明显的明暗关系,暴露人物的不足,使人物显得更为苍老(当然,特殊需要除外)。如果人物较胖或者较瘦,就应该在垂直方向移动主光,这样可使画面的人物看上去更协调。辅助光是用来调整主光所带来的阴影的,它能减低光亮的部分与阴影部分的反差,使阴影既能衬托出人物的立体感,还能表达出阴影面的细节。辅助光不仅弱化了阴影,也相应增加了层次感,起到了美化人物的作用。辅助光一般选用散射光。辅助光也是人物布光中不可缺少的,它控制着光比大小和人物造型,所以确定主光位置后,必须细致调节辅助光的位置、角度、光质及强度,否则就很难实现主光的设置意图。逆光的作用是把人物在画面中的形象表现得更立体,使人物在二维的图像里达到三维图像的效果。逆光的光源一般设置在人物的背后,不仅可以让头部、肩部产生鲜明、流畅、连续的轮廓线条,而且还能起到和背景分离的作用。所以,一个位置好的逆光既能体现人物轮廓线条,又能通过逆光照射下的空间感,加强人与背景的空间透视。
其次是光质的选择。光线从状态和性质上区分,可分为直射光和散射光两种。拍摄女性时的布光通常采用柔光,这时如果采用直射光会形成较深暗的眼窝,眼睛下面的肌肉显得更松弛突出。强照明的直射光还会加重面部的皱纹,使皮肤显得粗糙。但如果女性主人公属于较胖的脸型,主光则可选用直射光来造型,或者采用柔和一些的辅助光。
最后是要注意光线强弱的选择。选择光线强弱,首先要以满足摄像机的技术要求为准,强弱要适中,对背景光的照度选择必须看背景的自身色彩、反光程度、照明方式等。正确的人物布光可以改变画面中人物的年龄、胖瘦和美感。总的来说,静态光线处理的效果在专题片中主要体现在接受采访的人物上。在专题片《大山的女儿》中,有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在食堂里坐着,在用很柔和的主光做人物整体照明的同时,还用了一个正在燃烧的火盆替代了背景灯的作用,使人物看上去与背景分离,有了更好的立体效果。除此之外,拍摄者在人物面部布光上也做得很好,女主角的双眸中印出的是旁边的火盆的影子,这种巧妙的反射布光使画面的空间感变得更为强烈。
动态人物布光处理
与静态人物光线处理需要设置三点光不同,动态人物的光线处理更注重利用自然光,需要布光辅助时,光的位置、强弱也同自然光相协调。
首先是内景人物运动的画面光线处理。人物运动是人物做空间位移,在时间进程中不断产生位置变化。人物在空间中活动必然因光源关系发生光效变化。离光源远近不同,有亮度变化;与光源构成不同角度,会造成明暗面比例关系变化和照射角度变化。拍摄者要熟练掌握不同环境中的光源特点,从而进行合理布光。光源多,人物在运动中光线变化就更多样一些,也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运动感。笔者认为,较不可取的方法就是连续布光法,即在人物运动的过程中,每一处都采用相同的光线处理,每一处光感都同等对待,这样容易造成主次不分,光线缺少变化,也容易失去真实感。笔者赞成拍摄者多考虑采用分区布光法,即模拟现实环境,每处的光亮是不同的,根据人物活动区域不同,给予不同的光线处理,对重点表现的区域给予重点光线处理。这种处理方法既有主次之别,又真实地再现了环境光效。
其次是机位的运动布光,也就是移动摄影光线的处理。移动摄影的特点是摄像机处于运动状态,在光线处理上与人物运动布光方法大同小异。若说有不同之处,就在于移动布光可以把辅助光放在移动车上与摄像机一起运动,特别是推镜头或人物走近这种景别变化大的镜头。在室内的一些移动镜头里,灯光比较明亮的布光多数采取将灯置于摄像机上,但有时要拍摄出特殊效果,表现出比较阴暗的环境,这时则要采用更自然的光线。在《夜袭》中,当被摄主体在树林中穿梭时,有忽明忽暗的灯光照在演员身上,使观众有一种树林茂密的视觉印象;而被摄主体停在一棵树旁边,这棵树也正巧被月光照到,之后镜头一摇,拍到演员的面部表情时,正好是被照亮的。这组运动镜头的光线处理得很好,能让观众感受到夜晚树林的真实感。
人物布光应注意的问题
对人物面部布光时,应注意对鼻子阴影的处理。鼻子太低可以调整主光的角度,使鼻子一侧产生投影,一明一暗的对比可以使人物的鼻子看上去更挺一些。对于眼睛,则要注意布光角度,不要形成黑眼窝,必要的时候要增加一个眼神光,可以使眼睛显得更有神,一双有神的眼睛可以更突出人物的气质,否则人物会显得缺少生气。
对于头发的布光,基本是用逆光来实现的。逆光的强度太弱或是位置不当,就无法表现出头发的质感;若过亮,又容易使人物看上去像是秃顶。另外,还要注意额头的光线不能过亮,若是过亮,强光照在太阳穴上会使脸显得过宽,人脸变形。
人物布光中最难的便是人脸,人脸的形状很多,国字脸、瓜子脸、田字脸等,主光过于正面或太弱会造成人物造型不鲜明,角度太偏会使面部宽度夸大,角度太小会造成脸型偏大偏宽,在需要减弱皱纹时要降低主光,软光照明、减小光比或用柔光镜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布光的基本原理
不同的人物造型需要不同的布光方式,不同的画面也需要用不同的光效。光的修饰作用是很强的,观众希望在电视节目中看到具有美感的人物,所以在为人像布光时,应利用光的明暗关系强化人物更美的某一点,并尽可能隐藏其缺点,这样才能让人物的优点得到最大展现。
人像布光最常用的方法是三点布光法。三点布光也是最基本的光位处理方式,它源于生活,与自然界阳光照射物体的光位形态基本一致。在阳光下,物体都会自然形成一定的光影结构,即受光面、背光面和影子。而三点布光中有主光、辅助光和逆光,主光照明就相当于受光面,辅助光和逆光就相当于背光面和影子的功能。主光起到的是主光源作用,而辅助光和逆光可使片中人物变得更有立体感。如主光高,辅助光就要低;主光侧,辅助光就要正。逆光则要视主光和辅助光的位置决定其高低、左右。逆光作为一种隔离光,作用是让观众感受到主体与背景的脱离感,也就是立体感。三点布光法就如同素描要为主体添上阴影,以使人物或者物体变得更加立体是一样的道理,这是人物立体造型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此外,三点布光也是人物专题片中拍摄主体造型的一种典型方法。
静态人物布光处理
人都有着较为相似的五官,但每个人的脸型和五官细节的比例又各不相同,五官的凹凸、轮廓、形状、高低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布光时就需要做一定的调整。灯光在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的选择、光质的选择、光线强弱的选择都会对人像表现和画面效果产生影响。
首先是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的选择。主光在画面中起到的是主光源的主导作用,因此它的角度位置非常重要。主光的位置必须有利于体现出人物特点,必须依据造型效果最终定位。一般主光的位置在摄像机旁45度内的区域,这样才能制造出主要的阴影,也有利于表现主体的主要结构和质感。主光还可修饰一些脸部的缺点,如鼻子太低,就可以调整主光的角度,使鼻子一侧产生投影,一明一暗的对比可以使鼻子看上去更挺一些。对于已经有些年纪的中年人或是老年人来说,脸部的皱纹和松弛的皮肤是照明时需要注意的一个大问题,如果使用陡斜的主光就会让本来不平整的部分形成更明显的明暗关系,暴露人物的不足,使人物显得更为苍老(当然,特殊需要除外)。如果人物较胖或者较瘦,就应该在垂直方向移动主光,这样可使画面的人物看上去更协调。辅助光是用来调整主光所带来的阴影的,它能减低光亮的部分与阴影部分的反差,使阴影既能衬托出人物的立体感,还能表达出阴影面的细节。辅助光不仅弱化了阴影,也相应增加了层次感,起到了美化人物的作用。辅助光一般选用散射光。辅助光也是人物布光中不可缺少的,它控制着光比大小和人物造型,所以确定主光位置后,必须细致调节辅助光的位置、角度、光质及强度,否则就很难实现主光的设置意图。逆光的作用是把人物在画面中的形象表现得更立体,使人物在二维的图像里达到三维图像的效果。逆光的光源一般设置在人物的背后,不仅可以让头部、肩部产生鲜明、流畅、连续的轮廓线条,而且还能起到和背景分离的作用。所以,一个位置好的逆光既能体现人物轮廓线条,又能通过逆光照射下的空间感,加强人与背景的空间透视。
其次是光质的选择。光线从状态和性质上区分,可分为直射光和散射光两种。拍摄女性时的布光通常采用柔光,这时如果采用直射光会形成较深暗的眼窝,眼睛下面的肌肉显得更松弛突出。强照明的直射光还会加重面部的皱纹,使皮肤显得粗糙。但如果女性主人公属于较胖的脸型,主光则可选用直射光来造型,或者采用柔和一些的辅助光。
最后是要注意光线强弱的选择。选择光线强弱,首先要以满足摄像机的技术要求为准,强弱要适中,对背景光的照度选择必须看背景的自身色彩、反光程度、照明方式等。正确的人物布光可以改变画面中人物的年龄、胖瘦和美感。总的来说,静态光线处理的效果在专题片中主要体现在接受采访的人物上。在专题片《大山的女儿》中,有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在食堂里坐着,在用很柔和的主光做人物整体照明的同时,还用了一个正在燃烧的火盆替代了背景灯的作用,使人物看上去与背景分离,有了更好的立体效果。除此之外,拍摄者在人物面部布光上也做得很好,女主角的双眸中印出的是旁边的火盆的影子,这种巧妙的反射布光使画面的空间感变得更为强烈。
动态人物布光处理
与静态人物光线处理需要设置三点光不同,动态人物的光线处理更注重利用自然光,需要布光辅助时,光的位置、强弱也同自然光相协调。
首先是内景人物运动的画面光线处理。人物运动是人物做空间位移,在时间进程中不断产生位置变化。人物在空间中活动必然因光源关系发生光效变化。离光源远近不同,有亮度变化;与光源构成不同角度,会造成明暗面比例关系变化和照射角度变化。拍摄者要熟练掌握不同环境中的光源特点,从而进行合理布光。光源多,人物在运动中光线变化就更多样一些,也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运动感。笔者认为,较不可取的方法就是连续布光法,即在人物运动的过程中,每一处都采用相同的光线处理,每一处光感都同等对待,这样容易造成主次不分,光线缺少变化,也容易失去真实感。笔者赞成拍摄者多考虑采用分区布光法,即模拟现实环境,每处的光亮是不同的,根据人物活动区域不同,给予不同的光线处理,对重点表现的区域给予重点光线处理。这种处理方法既有主次之别,又真实地再现了环境光效。
其次是机位的运动布光,也就是移动摄影光线的处理。移动摄影的特点是摄像机处于运动状态,在光线处理上与人物运动布光方法大同小异。若说有不同之处,就在于移动布光可以把辅助光放在移动车上与摄像机一起运动,特别是推镜头或人物走近这种景别变化大的镜头。在室内的一些移动镜头里,灯光比较明亮的布光多数采取将灯置于摄像机上,但有时要拍摄出特殊效果,表现出比较阴暗的环境,这时则要采用更自然的光线。在《夜袭》中,当被摄主体在树林中穿梭时,有忽明忽暗的灯光照在演员身上,使观众有一种树林茂密的视觉印象;而被摄主体停在一棵树旁边,这棵树也正巧被月光照到,之后镜头一摇,拍到演员的面部表情时,正好是被照亮的。这组运动镜头的光线处理得很好,能让观众感受到夜晚树林的真实感。
人物布光应注意的问题
对人物面部布光时,应注意对鼻子阴影的处理。鼻子太低可以调整主光的角度,使鼻子一侧产生投影,一明一暗的对比可以使人物的鼻子看上去更挺一些。对于眼睛,则要注意布光角度,不要形成黑眼窝,必要的时候要增加一个眼神光,可以使眼睛显得更有神,一双有神的眼睛可以更突出人物的气质,否则人物会显得缺少生气。
对于头发的布光,基本是用逆光来实现的。逆光的强度太弱或是位置不当,就无法表现出头发的质感;若过亮,又容易使人物看上去像是秃顶。另外,还要注意额头的光线不能过亮,若是过亮,强光照在太阳穴上会使脸显得过宽,人脸变形。
人物布光中最难的便是人脸,人脸的形状很多,国字脸、瓜子脸、田字脸等,主光过于正面或太弱会造成人物造型不鲜明,角度太偏会使面部宽度夸大,角度太小会造成脸型偏大偏宽,在需要减弱皱纹时要降低主光,软光照明、减小光比或用柔光镜等都是不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