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衣]享受自然,也享受劳动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_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只狗与猫、3只鹅、7只鸡……且慢,这可不是外国电影《我们买了动物园》(We Bought a Zoo)的场景,而是作家朱天衣和动物们的和乐家园。她是享誉文坛、知名作家朱西甯的小女儿,也是朱天文和朱天心的宝贝妹妹;出身文学世家的朱天衣,自幼耳濡目染之下,除了跟着一起拿笔写作外,也教授儿童文学、编写作文教材。更重要的是,她也承继了父母、姐姐们爱护动物的性格,“从有记忆开始,我的身边便围绕着许多动物同伴,”回忆儿时,朱天衣这么说,“它们陪伴我长大,所给予我的是说不尽的快乐。”也因此,朱天衣从淡水、三芝到新庄逐步移居,想为动物们寻找一个更适合的家园;她为此远离尘嚣,越搬越偏僻、越搬越隐密,最后终于和先生在新竹关西锦山定居下来,和马武督溪日夜相伴,山林为伍,独立开垦出属于他们的山居生活。
  山居岁月,日常中的淡定美好
  从新竹关西站下了客运,还得再开半小时车才能到朱天衣的山间小屋。在山上,地址是不管用的,这一条名唤“罗马公路”的山路早年人烟罕至、交通不便,近几年才因为民宿和餐厅而热闹起来。“我们刚搬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和马武督部落的原住民当邻居。”朱天衣的先生一边开车,一边不忘指点窗外风景,“现在的季节都很乱,五月的油桐花,四月中就已经先开了。”抬头一看,远处的山林的确有几朵白色油桐隐约冒出,等到了真正的花季,想必就会出现师丈口中的满山遍野,飘落“五月雪”的美景吧。
  经过写着“甯苑”的指示牌,就是朱天衣的家。偌大的庭院里,不意外的有好几只猫狗们懒散趴坐,见到有陌生人登门入室,免不了一阵吼叫,平常连送信的邮差都不敢踏入,只得心怀戒备地丢进外头邮箱。这间山中小屋一眼望去并不觉得小,约为两层楼高的简单建筑;白净的外墙,四面全是落地窗,真像是住在凉亭里了。光脚进了屋内,便见阳光细碎洒落。虽身处深山,但家电生活用品可一样也没少,活动空间虽不大,但摆设整洁干净,每一处都可见主人的巧思和细心。两旁树影摇曳,远山清晰可见。身穿一袭素雅长裙的朱天衣,泡了杯薄荷茶悠闲落座,随口和师丈谈起动物们今日状况和趣事,哪只鸡正巧生蛋了,另一只也想偷孵蛋,哪只狗儿又打架了或被谁欺负了,语气淡定,偶有愉悦或烦忧,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从繁华的城市移居山林,为的全是这一家子的动物,令人忍不住想问:为什么如此热爱它们呢?或许要从童年记忆开始谈起;爱护动物这件事,是朱天衣从小就在生活中被教育而成的。“从有记忆以来,我的父母亲就是流浪动物养不停的,不论是猫还是狗。而我自己,则是一直在养各式各样的小昆虫、小动物什么的,多半是自己或童年玩伴抓的,乌龟啊、还没长毛的小老鼠啊、当然还有蚕宝宝。”朱天衣笑着说,一般女生避之唯恐不及的虫鱼鸟兽她几乎都可以接受(除了毛虫外,但在搬到山上之后已经不得不习惯),因此山居生活对她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昨天才有条好大的毛虫趴在梁上,我就一直盯着瞧,然后一直告诉自己不能害怕,不能怕……”看来,这的确也是需要训练的呢。
  童年回忆,珍惜大自然的本心
  正因为童年的回忆如此珍贵,朱天衣从自身经验出发,认为现代的父母们应该让孩子们多接触大自然,“让孩子多接触之后,会对这个世界有不同的认识。”长年担任儿童作文讲师的朱天衣也观察到,现代的孩子们连一只小小的金龟子都害怕。“人的恐惧常常来自于无知。有时候我问那些孩子:‘你怕什么?’其实他们也说不上来。他们一方面是不了解,另一方面可能是父母自然灌输的观念,认为虫有毒、有细菌什么的。这很可惜的,只要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它们美得不得了,只要试着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它们,就不会那么恐惧了。”
  朱天衣教了25年的儿童作文,近年来也特别强调这种观念,“因为现在的孩子太依赖3C产品,太容易抓着手机或电脑不放了。”她认为,人如果这一生错过了和动物或大自然相处的机会,那会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当人们越来越习惯透过虚拟实境或电脑屏幕去“看”大自然,而不愿意起身到森林里去实地走踏,去感受真的东西时,“那会是非常怠惰跟危险的。”也因此,朱天衣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以自身经验为本,去和孩子们谈动植物的一切,也希望能唤起孩子们喜爱、珍惜大自然的本心。
  有趣的是,朱天衣正在就读大学的女儿也开始“继承母志”,有了把流浪动物带回家养的习惯。“但我比较希望这里是个‘中继站’,我们把流浪动物喂饱了、照顾妥切了,让它们出去可以找个好人家待着。”只有比较不适应外面生活,比较暴躁、害羞的动物,朱天衣才会留下来自己照顾,也藉此控制家中动物的数量。如此说来,这里不只是个世外桃花源,更是动物们的疗愈所在。
  环境、天性和对彼此的善意
  朱天衣在新书《我的山居动物同伴们》中,以自己的观点,细腻又生动地写出这些“山居动物同伴们”的生活和相处之道;不但每只动物都有名字、个性独特,也有各自的故事和来历,读来饶有兴味。而它们也都非常“特别”到简直难以想象:两只霸王鹅老爱欺负狗,长骑在狗背上狠命厮杀;母鸡不只喜欢偷孵蛋,还会到处啄得猫满地乱逃;而说到喂饲料,则又更复杂了:这里的狗爱吃猫饲料、而猫咪爱吃鱼饲料、鱼又爱吃狗饲料……不知情的人看来,真会觉得这一家子动物是吃错什么药了。
  天下养动物的人何其多,为什么朱天衣家的动物们如此特别呢?“主要是这个环境够大、够自然,可以让每只动物都发挥它们的本性。”相较于养在都市里被当宠物的猫狗们,朱天衣倾向让它们自由发展,然而这样的环境,其实无形中也是另一种干涉。“正因为我们把它们养在一起,所以原本可能是天敌的它们,像鹅、鸡、猫狗……原本应该都有自己的生活圈;但在这里,他们可能了解到必须要和平相处,不得不有互动,就会出现许多有趣的事情。”动物也跟人一样,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些懂轻重,通常是闹着玩较多,有些则是搞不太清楚状况:“像母狗其实有个本能,就是含住小动物的时候绝对不会咬下去,但我们还是会怕。有次一群小猫在那里玩,一只狗不知怎么的母爱大发,过去一口就咬住了幼猫,其实光含着是不会受伤的,但我们还是吓得非要用力踩她,让她痛了才知道要张嘴让小猫出来,就是怕她不知轻重。”聊起动物间的趣事,朱天衣话匣子一开源源不断,言谈中也不时夹杂着爽朗的笑声:“我相信它们都有着对彼此的善意,只是偶尔会露出那股本性,这时就要很小心了。”   而书中收录的许多文章,多是几年来陆陆续续在报纸刊登的专栏或邀稿;身为一个拿笔写作的人,朱天衣不太拍照,习于用写来记录动物们发生的大小琐事。“在写的时候,我倒没有特别要传达什么很伟大的理念,只是想分享自己快乐的心情。”朱天衣说,她原本以为只有对动物有兴趣的人才会看,因此出书时还特意做了些策略上的包装。“原本的书名定为《我的山居岁月》,其实是想吸引一些喜欢山居生活的人。”但经过考虑,发现书里描写动物的部分实在太多了,最后朱天衣才在编辑的建议下更改书名,没想到收到非常大的回响。“有些人即便对动物没那么喜爱,还是觉得这本书很有趣,那就是我最开心的事了,毕竟这些动物们在我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和动物相处,还得全年无休
  山居生活固然淡定美好,但也有许多辛苦之处,“到山林田野游玩散心是一回事,真要住在山里又是另一回事。”别看住在山里仿佛是天外仙境,要从无到有可得费一番苦心,除了刚开始的身体劳动,规划或适应生活都必须重新调整,所有大小事都得靠自己。“不但要能享受劳动,还得享受自然。”朱天衣特别强调,如果只把山居生活当个度假似的梦想,恐怕是要失望的。
  至于朱天衣自己,原本也有一番幻想。“女生大概都会有对于‘家’的梦想吧。像是山里就应该要有小木屋什么的,很温馨。但实际上盖木屋是非常不环保的;一方面是木头的消耗,防腐,以台湾的潮湿气候来说,其实是不适合的,每过几年还得保养。”再加上金钱问题,朱天衣只得放弃原本的小木屋梦想,“而且呢,其实人年纪越大就越觉得,生活中‘人’的欲望能越简单越好,可以更集中心力做想做的事。”因此除了必要的整地除草、挖洞种树以外,屋内的部分只求简单整洁即可,大约在七年前才把整个家园安顿好。
  安居之后,朱天衣说她从没有一天是在外过夜的。无论是巡回演讲或上课到多晚,当天一定赶回山上来住。除了舍不得,就是动物们的状况要顾,“有些猫狗老了,它们特别需要每天看顾,不是随便找个人能替手的,一切都得自己来,动物不会等你,也不能休假。”朱天衣笑着说,“这真的是365天全年无休的!”
  生活中,最动人的宝藏
  坐在山间小屋里,边谈话,也一直听到屋旁马武督溪淙淙的流水声,这不正是朱天衣在书里提到过,被人嫌“太吵”的溪水声吗?如今亲耳听闻,果真挺大声,却是在都市里难得遇上的天籁,“对有些人来说,这里大概真的是好山好水好无聊吧。”但对朱天衣来说,都市生活才真正会令她“窒息”,因此山居生活对她来说,没什么适应不适应的问题。“以前住在城市里,看不到山啊、树啊、足够的动物们,我时常有委屈的感觉,觉得很不开心。”而现在,即使她每天都还是得下山到城里上课,但一想到回家就能放松,朱天衣整个人就雀跃了起来,“尤其是晚上开车回家时,一闻到森林里那股山野的气味,就觉得好幸福,好轻松。”而这股体验,以及和动物间的相处过程,正是朱天衣的山居生活中最重要,也最动人的宝藏。
其他文献
久石让是日本重量级电影配乐大师,大家对他的音乐作品应该都是再熟悉不过,只要靠耳朵就能察觉出久石让的存在。最初的日文版《感動をつくれますか?》自2006年出版以来,到2009年已经9刷,而繁体版《感动,如此创造》更是从2008年第一次印刷,至2010年重印9次。  很多人都听过久石让创作的电影配乐,他是宫崎骏、北野武、姜文、许鞍华、刘镇伟、张之亮最信任的音乐人!久石让与宫崎骏一起走过了25年,是宫崎
期刊
《蔬菜之神:带来幸福的40道料理》编辑手记  闹得沸沸扬扬的塑化剂风波落幕后,感觉身边的朋友、同事的生活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正在感叹人们神经强韧的时候,却又闹起瘦肉精、禽流感的新闻。  某天在家里瞥到电视柜上一本谈论食品添加物的书籍,坐在一旁的姐夫注意到我的视线,幽幽地转过头来说:“好恐怖喔,看完那本书,觉得吃什么都不安全。”  自外甥女出生后,热爱烹饪的姐夫就一手包办女儿的三餐,并严禁其他
期刊
中学时代,令我又爱又恨的一门课,就是物理学。  我很喜欢物理(我上大学后,还持续阅读天文学方面的科普书),然而,我中学时代的物理成绩很糟糕,高一上学期期末考,出题老师全校大放水,我还是考得惨兮兮。  喜欢一个学门的知识却始终无法搞懂,是很受挫折的事情,虽然我也知道台湾的中学物理教育很失败,只是背公式、填鸭考试,错不一定全在我,却还是很无奈。  大学时代很流行费曼,虽然我也读了一些费曼写的物理普及读
期刊
在中国佛教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禅宗及其思想对唐宋之后的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禅宗提倡“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性,见性成佛”,将佛教全部教义归之于心,并进而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动心起念、嬉笑怒骂,全是禅心,担柴运水、扬眉瞬目,无非妙道。因为不依赖于寺庙、寺庙经济和文化典籍,禅宗在唐武宗的灭佛运动中逃过一劫。据日僧圆仁目击记述,当时山东、河北一带的寺院,到处是“僧房破落,佛像露坐”,“寺舍破落,不多净吃
期刊
犹记得去年在香港书展,看了一个以大中华书业为主题的研讨会,几位讲者分别是两岸三地的代表。我到场稍迟,坐下来的时候演讲早已开始。远远望去,台上的一位讲者,头面圆圆像包子,留寸头,目光锐利,说话略急,语调抑扬。这类研讨会,讲者照例准备了简报投映,印象中这位仁兄有时说得兴奋,话题就会跑一下野马,却很符合“高谈阔论”的意思;其后出场的先生作风大异其趣,长国字脸,一派传统学者文人的沉稳,简报做得也仔细,理路
期刊
第八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将于今年9月在台湾举办。从2005年至今,图交会已分别在厦门和台湾举办了七次,一次好过一次,是迄今为止两岸书业界交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效果最显著的交流活动。  通过图交会这个平台,太多问题大家坐下来,一起研讨,太多的图书进入对岸,增进了两岸的相互了解,增强了共识,传承了文化,实现了两岸文化互补,促进了两岸经济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图交会也理所当然地被公认为是两岸
期刊
检视过去年代至今,客籍作家历经日据、终战、战后到经济起飞,客家文化在台湾文学中从未刻划出自己的版图,只是随着时代变迁,与客籍作家呈现的文化观、关注点一起,从过去擅于描写的悲欢离合走出,背负传统迎向现实。  沉默了一世纪,客家书写随着母语觉醒浪潮,逐次苏醒,越来越多元的客家主题、客家书写在台湾各个角落萌芽。  早年台湾开发史中,向来崇尚古训的客家人,在晴耕雨读、耕读传家的家学中,造就不少文人雅士,以
期刊
演员黄磊在2002年、2005年前后编导了《似水年华》和《天一生水》,在这两部电视剧中,他的角色有着相同的身份——古籍修复师,《天一生水》中的角色更是以天一阁和范氏家族为背景而展开。或许,这样的角色和故事,总是能够温润得让人动情。但真正古籍修复师及修复工作却并不如影像中的那样。不但“孤影伴青灯”,晚来又是一身病痛,很多人耐不住将青春付予残纸,纷纷离去,剩下一卷卷古籍,枯了光华。  目前,全国各地图
期刊
人在少年时大抵都有些不为人待见的小小嗜好,比如我就曾操持自制的缩放尺一遍遍地临摹二战、三国和春秋五霸,或者对着某片红红绿绿带小圈圈和各种图形的巴掌块痴想。这种对地图的隐匿执迷一直延续到我对文字产生兴趣,因之当我读到《地图与疆域》这一段真有一种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感:  “他还从来没有仔细看过这样精妙又富有激情和意义的物件。在此,现代性的本质,对世界在科技层面的感知,都跟动物生命的本质融和在了一起。图画
期刊
4月16日至18日,伦敦春季书展如约而至,中国继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之后,再次以主宾国的身份亮相大型国际书展。一方面,伦敦作为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崛起,国际地位提升,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活跃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大平台上。本届书展,中国主宾国馆气势不凡,共180多家出版社以及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设置展台,并举行了300余场活动,规模居历届之首。同时值得一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