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yo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到渠成,势所必然的意思。如此描述教学指导过程,又包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巧妙。
  谁不想自己的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啊!可是很多时候,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我与上海三泉路小学谢雯老师一起准备三年级《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里《珍惜我们的眼睛》主题的“活动一”《用眼习惯小调查》公开教学,学习包里提示的内容包括:认识各类不良用眼习惯,设计调查问卷,获得调查数据与统计分析,对调查数据形成结论。从这些不算复杂的表述里,相信有经验的教师已经看出点儿端倪了: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里,让学生完成“分析不良用眼习惯、设计调查问卷”已经很不错了,同时还要“获得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形成结论”,就有些让人为难了。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在课堂上怎么获得调查数据?还有时间调查吗?不少教师觉得“很难”,称之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采取的方法是“拆细”“化整为零”,用几个课时来完成。这么处理,用上几倍的时间,虽然也解决问题,但在我看来,显然不够“智慧”。
  本着“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的信念,我们一起商量,在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上下点工夫,又希望以不动声色的方式呈現,寓“设计”于“寻常”之中。随后的公开教学,果然有了行云流水般的顺畅效果。我以为,这一个案,颇有一些“典型”意义,兹将关键环节的处理概要介绍如下。
  1.暗示,指引关注方向。
  教师:上个星期,卫生室李老师给了我一份通知,本周五要轮到我们班检查视力。谢老师因此特别关注了同学们的用眼习惯,你们发現有什么问题吗?
  PPT课件:出示4张照片,内容分别为学生在读写姿势、阅读环境、用眼时间、用眼卫生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些照片的内容直接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不仅能看懂,还能举一反三说出一些类似的用眼习惯方面的问题。谢老师的巧妙在于,出示的4张不同内容的照片,暗示或者说提示了学生的关注方向,方法非常简单,效果实实在在,可以满足教学过程中同时出示多张图片的基本要求。假设不使用这4张照片,也希望学生关注用眼习惯不同方面的问题,估计将要费时费力得多。
  2.记录,学生一目了然。
  教师:你能把这句话写下来吗?
  在学生逐一“发現”各张照片用眼习惯方面的问题的同时,谢老师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在一张长条纸上,随后逐一按着顺序贴在黑板上,黑板上留下“读写姿势正确很重要”“在适当的环境里看书、写字”“连续用眼不超过1小时”“保护眼睛讲卫生”等4行字,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仅仅是为了“一目了然”吗?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意图。这种不露刀斧的寻常教学处理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智慧”,我姑且将之称为“种瓜得瓜”。如果你不读下文,能猜出其意图吗?
  3.伏笔,留下几个数字。
  学生交流用眼习惯的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現象。
  教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需要改进的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教师点清举手学生人数,然后板书在相对应的那句话后面。黑板上的4行字后面,留下4个数字。
  课后研讨的时候,很多教师坦率承认,教学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有点儿不明白教师为什么这么仔细地分析照片、这么仔细地把话写下来、这么仔细地记下数字,而且还是“4个方面”都是这般仔细,隐隐担心教师在这一环节是否用时太多啊!你看,不动声色,寻常出現,似乎漫不经心,才会形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要的就是这般娓娓道来、自然而然。
  但是,正是有了上述教学伊始环节看似寻常的教学处理作铺垫,随后的教学过程居然给人惊喜连连,几乎可以称作“收获”的进程——
  1.板书变成问卷
  “问别人是最常用的调查方式。用这种方法来调查的人,事先要准备一份问卷。”谢老师在“用眼习惯小调查”课题后面补上“问卷”二字,“课题”变成了问卷题目。
  “问卷都会有几个问题,我们这份问卷有几个问题?然后加上代表做得好、不好的选项,一份问卷就完成了。”谢老师在“4行字”的前面标上序号、后面写了“是”“否”以后,黑板上的所有板书,居然变成了一份有4个问题的调查问卷。
  原来,前面的“你能把这句话写下来吗”是有用意的呀!而且还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形成问卷的整个过程,为后面学生自己小组设计问卷提供了学习的样式。从教学巧妙设计的角度来说,教师的话真还不是随便说说的,师生互动,留下一些“记录”,一定是后面要“用”的。
  2.分析有了依据
  “问卷完成以后要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比如:黑板上这份问卷,我们全班28名同学,‘否’的有几个?‘是’的有几个?”学生看着黑板上谢老师留下的“否”的“举手”数字,很容易地就报出了“是”的数字。你看,在这里,自己班级的调查数据已经出来了。
  “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的这份问卷,我们班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啊?”读写姿势、阅读环境、用眼时间、用眼卫生习惯,4个方面的问题,谢老师逐一询问学生。这还不清楚吗?“否”的数字大于“是”,当然做得“不太好”,“否”的数字小于“是”,做得“还可以”。你看,到这里,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也大体完成了。
  “调查完成后,要形成结论。我们发現,全班28名同学的用眼习惯,总的来说是……”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在“好/一般/不好”中选择了“不好”,并且还发現,在不好的用眼习惯中,“读写姿势”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个就是调查的结论。”谢老师最后总结。你看,有了数据,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数据分析,还能够得出基本的结论。
  原来,前面谢老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需要改进的请举手”留下的数字,是留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啊!不仅“留下”了调查数据以方便后面的数据分析、形成结论,同时,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老师“用请大家举手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的“一种调查方式”的完整过程。从教学巧妙设计的角度来说,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体验,豁然开朗,有所回味,才是教学“巧妙”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
  课后交流的时候,很多教师使用了“巧妙”“流畅”“自然”“艺术”等溢美之词。而我想到了成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期望“渠成”,关键是要“水到”;期望“蒂落”,当然是要“瓜熟”。用教学设计的语言来说,就是要不露痕迹地安排好“伏笔”。我以为,谢老师流畅的教学过程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的,其关键在于,要紧紧地扣住教学重点、难点(问卷设计/数据调查),在教学的初始阶段留下伏笔(写下问题/留下数字),让教学进程在学生的“参与”“体验”过程中向前推进,才会让我们有顺理成章的感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条件具备了,取得成功也就自然而然了。
  (上海市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200070)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才会去学,主动学,乐意学。学习的过程也将是快乐的。然而,在有些学生眼里,美术可不是他们感兴趣的一门课程。美术教师得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设法避免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技法的提升,是不可忽视的一面。运用“大小课”的方式进行训练,大课就按照教学目标来完成;小课安排作业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第二次以技法为重点的训练,而后进生则以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大课的作业,熟悉上节课的一些技法。这
【正】从小到大,凡是上过学的孩子,都知道校长"最大",全校师生都得"听"校长的。至于听什么?孩子们很模糊,大多校长的声音传到孩子们的耳朵里,都来自教师的声带。直接面对原声
一、问题提出  “Do a survey” ——“做调查”是小学英语课堂常见的活动,调查内容一般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话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容易产生真实的信息交流。所以,调查活动成为了小学英语课堂上既能体现小组合作,又能体现语言运用的常见活动。  课堂中的调查活动,有些是教材本身安排的,有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的。但是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调查活动时,
戏曲起源于两宋之间,戏曲的研究则始于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它第一次将元杂剧视为独立的、深具艺术价值的文体。它的主要关注焦点仍是杂剧的曲辞音律,而曲学始终是中国
本文对云南第十一届新剧节(目)展演的舞蹈(歌舞)类节目进行整体性综合论析,主要落点于节目内容、形式、艺术风格的不同特性,重点放在阐释各节目的创作主旨、内涵、形式、创新点、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逻辑是理论旅行的结果,西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特殊性延异为世界性、普遍性,国际公约化命名和组织推广发展为科层化的范式学术运动和保护实践,非功利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发现对于某些知识点,不管教师讲得如何细致,实验开展得如何顺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生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很会犯错,有些甚至还"屡教不改"。出现这种现
主持人: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
【事件回放】 "Once there was a poor girl who was very proud. Her name is Yinger. She is very beautiful When Yinger realizes this, a beam of light goes out to the
造型、构图、色彩是儿童画创作的基本要素,虽然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色彩学习方面的要求仅仅是能认识12种以上的颜色。但是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学生肯定要使用到色彩。如果对于色彩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认识色彩而不涉及使用方法的教学,会影响学生色彩表现能力的发挥和提高。  小学低段学生的色彩学习基本停留在感性层面:专业的美术用语他们难以理解;技巧性的上色方法他们难以掌握。所以,使美术专业用语形象化,对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