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Q=《北京青年》周刊L=刘建宏
“伦敦很从容,不着慌,迈着优雅的步子就把奥运会给办了!和赛事有关的人把该做的工作做好,和赛事无关的人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BQ:伦敦最近的交通状况怎么样?看您在微博上也抱怨交通状况不太好。
L:因为赛事密集分布在东伦敦,像伦敦碗、篮球、田径、乒乓球、体操、游泳比赛场馆都在东伦敦。所以,东伦敦的交通压力会相对大一些。
前几天,地铁站的环卫工人也在闹罢工。因为奥运会期间,伦敦的外来人口超过一千万人次,地铁站的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成倍增长,但待遇没什么改变,所以他们也小小的罢工、示威了一下。
BQ:这段时间伦敦的商人们以及房东们有没有趁机涨价,发一笔奥运财?
L:市面上正常营业的餐馆和酒吧都保持着同以前差不多的价格。至于租房发奥运财的我没有听说。但最近看到一则消息,英国著名球星坎贝尔说奥运会期间会把自己的别墅拿来出租,租金还挺贵的,一个月1.8万英镑。当然,那是在英国的富人区。
BQ:在北京,街头巷尾都能看到老老少少的志愿者。伦敦的志愿者参与情况如何?
L:没有那么多,该有的地方才有。比如我们媒体中心巴士上车和下车的地方会有。
这里的志愿者有在校大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和北京一样。但总人数远没有北京那么壮观,北京恨不得走哪儿都有志愿者。
在我们的驻地,该自己做饭自己做饭,该自己洗衣服自己洗衣服,没人管你,或提供任何帮助。
BQ:从抵达希斯罗机场开始,这次伦敦之行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L:除了多挂了些条幅还有些奥运标志外,和以往没什么不同。当然,商业区的生意还是要比以前好很多。我也知道一些著名的品牌给员工提高了薪资待遇,因为得让员工加班。
“伦敦采用的是国际惯常的做法,最常规的待客之道。相比北京的大方,伦敦可能显得有些吝啬。但北京热情,不能因此就说伦敦冷漠。”
BQ:相比中国人办奥运举国欢庆、自豪、荣耀。伦敦人对奥运的热情要比北京弱很多?
L:虽然奥运会是全球体育的盛事,但伦敦人表现得相对理性,没有那种狂热,不会因为奥运会来了就像过年一样,载歌载舞。
他们也觉得荣耀,但不一定用过分的热情来表现。他们认为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了就行,场馆如期投入使用,赛事组织没什么问题,奥运会进展得也挺顺利的。好几天(截至7月31日)没拿到一块金牌他们会不爽但也不会觉得有多严重。
城市是没有表情的,城市的表情是由每一个民众的表情汇聚而成的。我们看到的是,伦敦人很从容,在平静当中有那么一点点喜悦,但远远达不到节日的狂欢。在他们看来,体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拿来消遣、享受的。但对于我们这些体育工作者而言,当然是工作了。
BQ:大家都在拿伦敦奥运和北京奥运去比较。您的感受是什么?
L:比如说奥运村的伙食,给运动员和来访记者提供的服务和待遇,都和北京没法儿比。但是我在这儿也没有听到太多的抱怨。
你会看到卡梅伦首相坐地铁去看比赛,你也会看到奥运会导演丹尼·博伊尔和每一个参演的演员一一握手感谢,去吃饭的时候也一样得排队,你看到的就是一个有条不紊的奥运会。
伦敦用着全球认可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理念来办奥运。北京大宴八方,来了就是朋友,就得好好招待,西方人可能会觉得有点热情过度,但这就是东方人的待客之道。当然,也和我们第一次举办有关,或许我们下一次再办也不会那样“过于大方”了。
BQ:从出租车司机到地铁员工、海关员工,甚至博物馆的员工都参加了示威,很不配合。是否有不少伦敦人厌恶奥运?
L:不可能说这个城市百分百的人都在接纳奥运会。但很显然,奥运会在英国还是比较受重视的。打开电视,不管是有报道权的BBC还是没有报道权的ITV(英国独立电视台)都在进行相关报道。
BQ:伦敦奥运的预算是之前的两倍,遭到民众质问。您接触到的英国人有对此抱怨的吗?
L:至少我没听到。奥运预算并非政府拨款,政府只是给予一定的支持。伦敦奥组委也会进行严格的预算控制,量入为出。
BQ:最近有很多报道赛场内观众席上有很多空位?英国人观赛的热情到底怎样?
L:票比较贵啊!看游泳预赛的人比较多,但是看决赛的人就很少,因为预赛票价要便宜很多。游泳决赛最贵的票得450英镑。对于现在经济不景气的英国而言,英国人不会舍得花这么多钱去看场比赛。这就是市场调控行为。
“他们来到奥运,目标真的就是摘取最高荣誉。奥运会就是他们要攀登的珠穆朗玛峰。他们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举国体制有它的问题,但也不要着急现在就把它一棍子打死。”
BQ:中国选手吴景彪痛失金牌痛苦自责并道歉,在国内引发了很大争论。很多人都感慨:至于吗?“金牌论”其实是老生常谈了。您怎么看?
L:运动员出征之前肯定对金牌都很渴望,以吴景彪的实力,我也觉得拿金牌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但是赛场上没发挥好,金牌丢了,也觉得愧对大家的关心,就给大家道个歉,从运动员的角度来看,这种反应其实挺正常的。我认为我们不能过分解读,把它无限地上升为“举国体制”对运动员的戕害。
在举国体制下,一个人成功了,千百万人默默无闻。其实只要有选拔机制的存在都会存在这个问题。只不过没有达到奥运冠军的高度的话,运动员未来的前途、生活就会遇到一些难题。这在国外也是一样的。他们可能是公司的小职员,得请个长假才能来参加奥运。很多人欠缺对两种不同的体育体制的客观评价,人家也不是比我们好到有天壤之别的地步。我不是为举国体制做辩解,举国体制确实需要有些变化,但也不能现在就急于把它一竿子打死。这样的话,说话的人的动机就值得怀疑了。
BQ:您在伦敦做节目时也和一些奥运健儿们有了深层的交流。他们的心理状态如何?
L:他们来到伦敦,目标真的就是摘取最高荣誉。拿冠军就是他们的理想。
他们最初走上体育这条路的想法可能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可能是在电视上看到亚运会、奥运会的转播,突然决心要成为世界冠军,然后去练习;也有人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比如这次女子举重冠军李雪英的父亲当初让她练举重就是为了改变原来的生活。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
BQ:对于奥运的定位有什么新的思考?
L:如果我们一味地要从金牌中获得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荣誉感的话,不算这届奥运会,我们已经拿到386枚奖牌了,真的挺多了。
我们在奥运会上取得了那么多的金牌,但和大众的身体素质以及老百姓能享受到的体育设施相比,反差挺大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以关注民众的体育素质、民众的体育生活水平的提升为惟一目标,完全不管奥运金牌的话,那也有失偏颇了。
奥运代表团好比我们的塔尖,是皇冠上最大的珍珠。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塔建设好,把皇冠雕琢得更美,让珍珠熠熠生辉。
BQ:奥运期间还有哪些让您触动较深的?
L:英国发展到目前的阶段,尽管大家都说它是“没落的大国”,但底蕴还是很深厚的。
他们面对奥运,不会欣喜若狂,也不会失去常态。走到哪儿都能感觉到这个城市是在有节制地迎接着奥运会,也是有规划地举办奥运会。
东伦敦是伦敦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所以奥运场馆都密集在东伦敦。他们希望用奥运会刺激东伦敦的经济和市政建设的发展。这些新建的场馆都会在今后融入社区体育体系中。他们认为将来有用的才会建,将来没用的一个都没建。所以,他们为了赛事,建了一些完全是临时性的场馆。
而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再利用现在就是个问题,鸟巢、水立方都面临亏损,有点让人手足无措。我相信伦敦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对我们来说,我们要通过对比发现四年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不能因此就变成对北京奥运会的声讨。一切还得从实际出发。毕竟,那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中国有那么长时间被蹂躏的历史,民族自豪感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现在我们赶上了快速发展的时代,办个奥运会展示一下自己,这种心态也挺正常的。如同你很长时间过苦日子,现在要请客了,你希望把每一个客人都招待得很好。
“伦敦很从容,不着慌,迈着优雅的步子就把奥运会给办了!和赛事有关的人把该做的工作做好,和赛事无关的人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BQ:伦敦最近的交通状况怎么样?看您在微博上也抱怨交通状况不太好。
L:因为赛事密集分布在东伦敦,像伦敦碗、篮球、田径、乒乓球、体操、游泳比赛场馆都在东伦敦。所以,东伦敦的交通压力会相对大一些。
前几天,地铁站的环卫工人也在闹罢工。因为奥运会期间,伦敦的外来人口超过一千万人次,地铁站的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成倍增长,但待遇没什么改变,所以他们也小小的罢工、示威了一下。
BQ:这段时间伦敦的商人们以及房东们有没有趁机涨价,发一笔奥运财?
L:市面上正常营业的餐馆和酒吧都保持着同以前差不多的价格。至于租房发奥运财的我没有听说。但最近看到一则消息,英国著名球星坎贝尔说奥运会期间会把自己的别墅拿来出租,租金还挺贵的,一个月1.8万英镑。当然,那是在英国的富人区。
BQ:在北京,街头巷尾都能看到老老少少的志愿者。伦敦的志愿者参与情况如何?
L:没有那么多,该有的地方才有。比如我们媒体中心巴士上车和下车的地方会有。
这里的志愿者有在校大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和北京一样。但总人数远没有北京那么壮观,北京恨不得走哪儿都有志愿者。
在我们的驻地,该自己做饭自己做饭,该自己洗衣服自己洗衣服,没人管你,或提供任何帮助。
BQ:从抵达希斯罗机场开始,这次伦敦之行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L:除了多挂了些条幅还有些奥运标志外,和以往没什么不同。当然,商业区的生意还是要比以前好很多。我也知道一些著名的品牌给员工提高了薪资待遇,因为得让员工加班。
“伦敦采用的是国际惯常的做法,最常规的待客之道。相比北京的大方,伦敦可能显得有些吝啬。但北京热情,不能因此就说伦敦冷漠。”
BQ:相比中国人办奥运举国欢庆、自豪、荣耀。伦敦人对奥运的热情要比北京弱很多?
L:虽然奥运会是全球体育的盛事,但伦敦人表现得相对理性,没有那种狂热,不会因为奥运会来了就像过年一样,载歌载舞。
他们也觉得荣耀,但不一定用过分的热情来表现。他们认为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了就行,场馆如期投入使用,赛事组织没什么问题,奥运会进展得也挺顺利的。好几天(截至7月31日)没拿到一块金牌他们会不爽但也不会觉得有多严重。
城市是没有表情的,城市的表情是由每一个民众的表情汇聚而成的。我们看到的是,伦敦人很从容,在平静当中有那么一点点喜悦,但远远达不到节日的狂欢。在他们看来,体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拿来消遣、享受的。但对于我们这些体育工作者而言,当然是工作了。
BQ:大家都在拿伦敦奥运和北京奥运去比较。您的感受是什么?
L:比如说奥运村的伙食,给运动员和来访记者提供的服务和待遇,都和北京没法儿比。但是我在这儿也没有听到太多的抱怨。
你会看到卡梅伦首相坐地铁去看比赛,你也会看到奥运会导演丹尼·博伊尔和每一个参演的演员一一握手感谢,去吃饭的时候也一样得排队,你看到的就是一个有条不紊的奥运会。
伦敦用着全球认可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理念来办奥运。北京大宴八方,来了就是朋友,就得好好招待,西方人可能会觉得有点热情过度,但这就是东方人的待客之道。当然,也和我们第一次举办有关,或许我们下一次再办也不会那样“过于大方”了。
BQ:从出租车司机到地铁员工、海关员工,甚至博物馆的员工都参加了示威,很不配合。是否有不少伦敦人厌恶奥运?
L:不可能说这个城市百分百的人都在接纳奥运会。但很显然,奥运会在英国还是比较受重视的。打开电视,不管是有报道权的BBC还是没有报道权的ITV(英国独立电视台)都在进行相关报道。
BQ:伦敦奥运的预算是之前的两倍,遭到民众质问。您接触到的英国人有对此抱怨的吗?
L:至少我没听到。奥运预算并非政府拨款,政府只是给予一定的支持。伦敦奥组委也会进行严格的预算控制,量入为出。
BQ:最近有很多报道赛场内观众席上有很多空位?英国人观赛的热情到底怎样?
L:票比较贵啊!看游泳预赛的人比较多,但是看决赛的人就很少,因为预赛票价要便宜很多。游泳决赛最贵的票得450英镑。对于现在经济不景气的英国而言,英国人不会舍得花这么多钱去看场比赛。这就是市场调控行为。
“他们来到奥运,目标真的就是摘取最高荣誉。奥运会就是他们要攀登的珠穆朗玛峰。他们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举国体制有它的问题,但也不要着急现在就把它一棍子打死。”
BQ:中国选手吴景彪痛失金牌痛苦自责并道歉,在国内引发了很大争论。很多人都感慨:至于吗?“金牌论”其实是老生常谈了。您怎么看?
L:运动员出征之前肯定对金牌都很渴望,以吴景彪的实力,我也觉得拿金牌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但是赛场上没发挥好,金牌丢了,也觉得愧对大家的关心,就给大家道个歉,从运动员的角度来看,这种反应其实挺正常的。我认为我们不能过分解读,把它无限地上升为“举国体制”对运动员的戕害。
在举国体制下,一个人成功了,千百万人默默无闻。其实只要有选拔机制的存在都会存在这个问题。只不过没有达到奥运冠军的高度的话,运动员未来的前途、生活就会遇到一些难题。这在国外也是一样的。他们可能是公司的小职员,得请个长假才能来参加奥运。很多人欠缺对两种不同的体育体制的客观评价,人家也不是比我们好到有天壤之别的地步。我不是为举国体制做辩解,举国体制确实需要有些变化,但也不能现在就急于把它一竿子打死。这样的话,说话的人的动机就值得怀疑了。
BQ:您在伦敦做节目时也和一些奥运健儿们有了深层的交流。他们的心理状态如何?
L:他们来到伦敦,目标真的就是摘取最高荣誉。拿冠军就是他们的理想。
他们最初走上体育这条路的想法可能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可能是在电视上看到亚运会、奥运会的转播,突然决心要成为世界冠军,然后去练习;也有人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比如这次女子举重冠军李雪英的父亲当初让她练举重就是为了改变原来的生活。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
BQ:对于奥运的定位有什么新的思考?
L:如果我们一味地要从金牌中获得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荣誉感的话,不算这届奥运会,我们已经拿到386枚奖牌了,真的挺多了。
我们在奥运会上取得了那么多的金牌,但和大众的身体素质以及老百姓能享受到的体育设施相比,反差挺大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以关注民众的体育素质、民众的体育生活水平的提升为惟一目标,完全不管奥运金牌的话,那也有失偏颇了。
奥运代表团好比我们的塔尖,是皇冠上最大的珍珠。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塔建设好,把皇冠雕琢得更美,让珍珠熠熠生辉。
BQ:奥运期间还有哪些让您触动较深的?
L:英国发展到目前的阶段,尽管大家都说它是“没落的大国”,但底蕴还是很深厚的。
他们面对奥运,不会欣喜若狂,也不会失去常态。走到哪儿都能感觉到这个城市是在有节制地迎接着奥运会,也是有规划地举办奥运会。
东伦敦是伦敦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所以奥运场馆都密集在东伦敦。他们希望用奥运会刺激东伦敦的经济和市政建设的发展。这些新建的场馆都会在今后融入社区体育体系中。他们认为将来有用的才会建,将来没用的一个都没建。所以,他们为了赛事,建了一些完全是临时性的场馆。
而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再利用现在就是个问题,鸟巢、水立方都面临亏损,有点让人手足无措。我相信伦敦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对我们来说,我们要通过对比发现四年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不能因此就变成对北京奥运会的声讨。一切还得从实际出发。毕竟,那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中国有那么长时间被蹂躏的历史,民族自豪感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现在我们赶上了快速发展的时代,办个奥运会展示一下自己,这种心态也挺正常的。如同你很长时间过苦日子,现在要请客了,你希望把每一个客人都招待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