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获得古诗鉴赏主观题的理想得分,除了注意日常积累和训练,亦需关注应考所需的技巧。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古诗主观题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关注古诗体裁知识的积累,尊重语料的客观性,关注答案的内在逻辑,借助古诗的节奏把握句意,这四方面有助于考生在古诗主观题获得理想得分。
关键词:古诗体裁;语料客观性;内在逻辑;古诗节奏
古代诗歌题的备考需要精细的备考计划,且贯穿整个高三语文备考的始末。古代诗歌主观题的备考是一个难点,教师通常采取细致地讲解,同时做大量的练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但从高三考生平时的考试答卷来看,古代诗歌主观题的得分大多不理想。高三师生普遍反映,古代诗歌主观题的复习用时长但见效甚微。
个中原因,与高三古诗主观题备考的一些习惯做法有密切关联。高三的古诗主观题备考主要是注重考点题型的练习,且这种备考在一定程度上常常是“离场”的复习,即脱离了考试现场特定场景所需的技巧和心理,备考与应考存在一定的脱节。为了让备考更好地契合应考,古诗主观题备考应是“在现场”的备考,需特别关注应考现场答题过程中所需的应对技巧。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就提供了探析古诗主观题的备考与应考契合的很好的范例。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真题与参考答案: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会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一、加强古诗体裁相关知识的积累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所选的李贺的《野歌》是一首七言律诗。第15题题干是“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诗的最后两句”指向范围十分明确,“有何含意”指出了考生需作答的内容。但不少考生的作答与以下答案呈现出十分相似的特点。其言“我作为男儿大丈夫,虽身受压抑不得志,遭遇人生中的困境,我的才华志向不得舒展,但我心志不可磨灭。我不满地质问天公为什么有枯荣这样不平等的安排?寒风会又一次变为春柳。嫩绿的柳枝,看上去像烟雾笼罩一样。”此作答文字近百,除去理解上的偏差,有效作答只有“嫩绿的柳枝,看上去像烟雾笼罩一样”,得1分,甚是可惜!相当多的内容属于无效作答。究其缘由,不是考生对诗意理解的偏差,主要是考生对诗歌体裁理解的错误。在此,古诗体裁知识直接影响作答的效度。
第15题题干中“诗的最后两句”就是尾联“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相当多的考生受诗中的句号影响,把最后两句误解为最后两联,造成了作答时间和作答空间的极大耗费。考生需要明白律诗中句号的作用是分联,一联两句,而一联中的逗号才是分句。律诗包含有对联的形式,所以就有了上下句。为区分上下联,采用起句后面为逗号,尾句后面为句号。考生明辨句号在律诗中的作用,自然明白何为“诗的最后两句”,作答方向与范围自然准确,如此,方能在宝贵的高考时间中获取理想的得分。
其实,诗、词、曲这三种古代诗歌体裁中逗号皆常作为一句的划分标志。由古诗的体裁知识推展开来,律诗的首、颔、颈、尾四联,绝句的一二三四句,词的上下阙(亦作上下片),词牌与词内容的关系,曲牌与曲内容的关系等,这些古代诗歌必要的体裁知识对确定作答需关注的诗句范围,甚至正确理解句意都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值得在备考中加以厘清。
二、尊重试题中古诗语料的客观性
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的是考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这种理解必须尊重试题语料的客观性,以语料的客观内容作为理解的出发点。巧妙利用和挖掘试题中诗歌语料自身的信息,才能保证作答的客观性和准确度。古诗试题中,考生理解依托的客观对象有诗歌的题目、诗人的知人论世、诗的小序、诗句、相关的注释等。超越了以上对象的主观想象就有可能违背诗歌本身的真实,出现违背语料客观性的臆测。
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写出“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的含意,有不少考生答出诗人被贬他乡心中忧愁不已,或诗人羁旅漂泊在外心怀浓浓乡愁,或诗人虽年老但老当益壮、壮心不已,或诗人戍守边疆期待获得胜利等。这些作答在试题的语料中难以找到客观地依据,考生的主观猜测导致了作答的偏差甚至是完全错误。以《野歌》一到三联为基础,正确客观地理解是诗人在叙写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后,抒发自己不得志但不甘沉沦的内心情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巧妙的艺术想象,以寒风过后,春柳萌发,绿柳笼烟的艺术遐思,精妙地点出自己的人生必将走过寒冬,迎来春天的乐观与自信。在《野歌》中,正确理解诗人的感情必须依托诗人在尾联的艺术构思。
在高考试题如此严谨、惜字如金的语言环境中,一句一字都有其相应的作用。试题提供的语料必然是考生作答时的必依之据。尊重语料的客观性,才能思之有恃,答之有据,以保持和命题者的答案拟写思路相契合,提高作答的有效度。
三、关注答案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逻辑的合理性是评价思维科学性的重要标准。教育要培养教育对象真、善、美的品质,其中逻辑的合理性是“真”的表现之一。“真”于古代诗歌而言,既有叙事符合事理的发展,抒情符合人情的真实,又有写景与环境、心境的契合等方面。在古代诗歌鉴赏答案的构思中,逻辑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答案要点的相融不矛盾、内容要点的独立不重合、思路层次的清晰有条理等。而答案要点的相融不矛盾处在最重要的位置。答案内部的句意关系或因果、或转折、或递进、或假设、或条件、或对比等要能合理相融,这是答案高准确度的重要标准。
考生在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作答中的逻辑问题主要体现为答案要点之间的矛盾。典型的问题答案示例如:“寒冷的风吹过后,春天的柳树长出新芽,一条条柳枝好像烟雾一样。表现了诗人既心怀乐观又忧愁前路的情感。”此答案示例中的“诗人既心怀乐观又忧愁前路的情感”存在不能并列共存的矛盾,既然是“心怀乐观”就不能同时又“忧愁前路”,此关系能构成转折,却不能构成并列。在考场内相对紧张的心理状态下,考生容易跟随思维的意识流,而忽略答案内在逻辑的合理性,这是试题作答的硬伤。在古诗主观题的作答中,考生务要注意答案逻辑的合理。
四、借助古诗的节奏准確把握句意
《尚书·尧典》中记载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诗乐一体的特点,所以音乐美是古代诗歌一个重要的特点,优秀的古诗具有和谐的节奏感。古诗的节奏感不但影响古诗的音乐美,同时也影响古诗词语的组合,进而影响句意的表达。从内容的节奏看,古诗一般有先景后情、先事后情、情景相杂、事情相杂等类型。把握诗歌内容的整体节奏,对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的层次有重要帮助。而把握诗句内部的节奏对正确理解诗句的句意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就格律诗而言,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句中畸零的单音节往往会成为表达的中心。而单音节的位置可在句末或句中。于是,格律诗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第一种,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诗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据此,李贺《野歌》的节奏应分层如下: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根据这样的节奏特点,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要求分析诗的最后两句的含意就明确清晰了,特别注意“寒风/又变/为/春柳”中单音节“为”字的意义,可以解释为“吹拂”,这样避免出现直接书写“寒风又变成了春柳,一条条柳枝看去就是烟雾濛濛”这样错误的理解。把握古代诗歌的句间节奏,可以帮助考生正确、有层次、更深刻地理解诗意,特别是避免因直接套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格式而带来的理解错误,在临场应考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要在高考中获得诗歌主观题的理想得分,离不开考生一定程度的古代诗歌底蕴和感悟能力,但对于阅读量少、阅历尚浅的高中生而言,从较深厚的古代诗歌底蕴来作要求无疑是不切实际的。面对如此情况,我们不妨实“试”求是,关注应考状态下的心态和技巧,关注作答的策略,或能穿过古代诗歌鉴赏作答的“山之小口”,迎来“豁然开朗”之境。
作者简介:梁天钧(1980—),男,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龙山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古诗文的教学与备考。
关键词:古诗体裁;语料客观性;内在逻辑;古诗节奏
古代诗歌题的备考需要精细的备考计划,且贯穿整个高三语文备考的始末。古代诗歌主观题的备考是一个难点,教师通常采取细致地讲解,同时做大量的练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但从高三考生平时的考试答卷来看,古代诗歌主观题的得分大多不理想。高三师生普遍反映,古代诗歌主观题的复习用时长但见效甚微。
个中原因,与高三古诗主观题备考的一些习惯做法有密切关联。高三的古诗主观题备考主要是注重考点题型的练习,且这种备考在一定程度上常常是“离场”的复习,即脱离了考试现场特定场景所需的技巧和心理,备考与应考存在一定的脱节。为了让备考更好地契合应考,古诗主观题备考应是“在现场”的备考,需特别关注应考现场答题过程中所需的应对技巧。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就提供了探析古诗主观题的备考与应考契合的很好的范例。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真题与参考答案: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会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一、加强古诗体裁相关知识的积累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所选的李贺的《野歌》是一首七言律诗。第15题题干是“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诗的最后两句”指向范围十分明确,“有何含意”指出了考生需作答的内容。但不少考生的作答与以下答案呈现出十分相似的特点。其言“我作为男儿大丈夫,虽身受压抑不得志,遭遇人生中的困境,我的才华志向不得舒展,但我心志不可磨灭。我不满地质问天公为什么有枯荣这样不平等的安排?寒风会又一次变为春柳。嫩绿的柳枝,看上去像烟雾笼罩一样。”此作答文字近百,除去理解上的偏差,有效作答只有“嫩绿的柳枝,看上去像烟雾笼罩一样”,得1分,甚是可惜!相当多的内容属于无效作答。究其缘由,不是考生对诗意理解的偏差,主要是考生对诗歌体裁理解的错误。在此,古诗体裁知识直接影响作答的效度。
第15题题干中“诗的最后两句”就是尾联“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相当多的考生受诗中的句号影响,把最后两句误解为最后两联,造成了作答时间和作答空间的极大耗费。考生需要明白律诗中句号的作用是分联,一联两句,而一联中的逗号才是分句。律诗包含有对联的形式,所以就有了上下句。为区分上下联,采用起句后面为逗号,尾句后面为句号。考生明辨句号在律诗中的作用,自然明白何为“诗的最后两句”,作答方向与范围自然准确,如此,方能在宝贵的高考时间中获取理想的得分。
其实,诗、词、曲这三种古代诗歌体裁中逗号皆常作为一句的划分标志。由古诗的体裁知识推展开来,律诗的首、颔、颈、尾四联,绝句的一二三四句,词的上下阙(亦作上下片),词牌与词内容的关系,曲牌与曲内容的关系等,这些古代诗歌必要的体裁知识对确定作答需关注的诗句范围,甚至正确理解句意都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值得在备考中加以厘清。
二、尊重试题中古诗语料的客观性
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的是考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这种理解必须尊重试题语料的客观性,以语料的客观内容作为理解的出发点。巧妙利用和挖掘试题中诗歌语料自身的信息,才能保证作答的客观性和准确度。古诗试题中,考生理解依托的客观对象有诗歌的题目、诗人的知人论世、诗的小序、诗句、相关的注释等。超越了以上对象的主观想象就有可能违背诗歌本身的真实,出现违背语料客观性的臆测。
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写出“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的含意,有不少考生答出诗人被贬他乡心中忧愁不已,或诗人羁旅漂泊在外心怀浓浓乡愁,或诗人虽年老但老当益壮、壮心不已,或诗人戍守边疆期待获得胜利等。这些作答在试题的语料中难以找到客观地依据,考生的主观猜测导致了作答的偏差甚至是完全错误。以《野歌》一到三联为基础,正确客观地理解是诗人在叙写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后,抒发自己不得志但不甘沉沦的内心情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巧妙的艺术想象,以寒风过后,春柳萌发,绿柳笼烟的艺术遐思,精妙地点出自己的人生必将走过寒冬,迎来春天的乐观与自信。在《野歌》中,正确理解诗人的感情必须依托诗人在尾联的艺术构思。
在高考试题如此严谨、惜字如金的语言环境中,一句一字都有其相应的作用。试题提供的语料必然是考生作答时的必依之据。尊重语料的客观性,才能思之有恃,答之有据,以保持和命题者的答案拟写思路相契合,提高作答的有效度。
三、关注答案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逻辑的合理性是评价思维科学性的重要标准。教育要培养教育对象真、善、美的品质,其中逻辑的合理性是“真”的表现之一。“真”于古代诗歌而言,既有叙事符合事理的发展,抒情符合人情的真实,又有写景与环境、心境的契合等方面。在古代诗歌鉴赏答案的构思中,逻辑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答案要点的相融不矛盾、内容要点的独立不重合、思路层次的清晰有条理等。而答案要点的相融不矛盾处在最重要的位置。答案内部的句意关系或因果、或转折、或递进、或假设、或条件、或对比等要能合理相融,这是答案高准确度的重要标准。
考生在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作答中的逻辑问题主要体现为答案要点之间的矛盾。典型的问题答案示例如:“寒冷的风吹过后,春天的柳树长出新芽,一条条柳枝好像烟雾一样。表现了诗人既心怀乐观又忧愁前路的情感。”此答案示例中的“诗人既心怀乐观又忧愁前路的情感”存在不能并列共存的矛盾,既然是“心怀乐观”就不能同时又“忧愁前路”,此关系能构成转折,却不能构成并列。在考场内相对紧张的心理状态下,考生容易跟随思维的意识流,而忽略答案内在逻辑的合理性,这是试题作答的硬伤。在古诗主观题的作答中,考生务要注意答案逻辑的合理。
四、借助古诗的节奏准確把握句意
《尚书·尧典》中记载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诗乐一体的特点,所以音乐美是古代诗歌一个重要的特点,优秀的古诗具有和谐的节奏感。古诗的节奏感不但影响古诗的音乐美,同时也影响古诗词语的组合,进而影响句意的表达。从内容的节奏看,古诗一般有先景后情、先事后情、情景相杂、事情相杂等类型。把握诗歌内容的整体节奏,对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的层次有重要帮助。而把握诗句内部的节奏对正确理解诗句的句意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就格律诗而言,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句中畸零的单音节往往会成为表达的中心。而单音节的位置可在句末或句中。于是,格律诗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第一种,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诗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据此,李贺《野歌》的节奏应分层如下: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根据这样的节奏特点,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要求分析诗的最后两句的含意就明确清晰了,特别注意“寒风/又变/为/春柳”中单音节“为”字的意义,可以解释为“吹拂”,这样避免出现直接书写“寒风又变成了春柳,一条条柳枝看去就是烟雾濛濛”这样错误的理解。把握古代诗歌的句间节奏,可以帮助考生正确、有层次、更深刻地理解诗意,特别是避免因直接套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格式而带来的理解错误,在临场应考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要在高考中获得诗歌主观题的理想得分,离不开考生一定程度的古代诗歌底蕴和感悟能力,但对于阅读量少、阅历尚浅的高中生而言,从较深厚的古代诗歌底蕴来作要求无疑是不切实际的。面对如此情况,我们不妨实“试”求是,关注应考状态下的心态和技巧,关注作答的策略,或能穿过古代诗歌鉴赏作答的“山之小口”,迎来“豁然开朗”之境。
作者简介:梁天钧(1980—),男,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龙山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古诗文的教学与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