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备考要关注“在场”作答之需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获得古诗鉴赏主观题的理想得分,除了注意日常积累和训练,亦需关注应考所需的技巧。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古诗主观题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关注古诗体裁知识的积累,尊重语料的客观性,关注答案的内在逻辑,借助古诗的节奏把握句意,这四方面有助于考生在古诗主观题获得理想得分。
  关键词:古诗体裁;语料客观性;内在逻辑;古诗节奏
  古代诗歌题的备考需要精细的备考计划,且贯穿整个高三语文备考的始末。古代诗歌主观题的备考是一个难点,教师通常采取细致地讲解,同时做大量的练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但从高三考生平时的考试答卷来看,古代诗歌主观题的得分大多不理想。高三师生普遍反映,古代诗歌主观题的复习用时长但见效甚微。
  个中原因,与高三古诗主观题备考的一些习惯做法有密切关联。高三的古诗主观题备考主要是注重考点题型的练习,且这种备考在一定程度上常常是“离场”的复习,即脱离了考试现场特定场景所需的技巧和心理,备考与应考存在一定的脱节。为了让备考更好地契合应考,古诗主观题备考应是“在现场”的备考,需特别关注应考现场答题过程中所需的应对技巧。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就提供了探析古诗主观题的备考与应考契合的很好的范例。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真题与参考答案: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会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一、加强古诗体裁相关知识的积累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所选的李贺的《野歌》是一首七言律诗。第15题题干是“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诗的最后两句”指向范围十分明确,“有何含意”指出了考生需作答的内容。但不少考生的作答与以下答案呈现出十分相似的特点。其言“我作为男儿大丈夫,虽身受压抑不得志,遭遇人生中的困境,我的才华志向不得舒展,但我心志不可磨灭。我不满地质问天公为什么有枯荣这样不平等的安排?寒风会又一次变为春柳。嫩绿的柳枝,看上去像烟雾笼罩一样。”此作答文字近百,除去理解上的偏差,有效作答只有“嫩绿的柳枝,看上去像烟雾笼罩一样”,得1分,甚是可惜!相当多的内容属于无效作答。究其缘由,不是考生对诗意理解的偏差,主要是考生对诗歌体裁理解的错误。在此,古诗体裁知识直接影响作答的效度。
  第15题题干中“诗的最后两句”就是尾联“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相当多的考生受诗中的句号影响,把最后两句误解为最后两联,造成了作答时间和作答空间的极大耗费。考生需要明白律诗中句号的作用是分联,一联两句,而一联中的逗号才是分句。律诗包含有对联的形式,所以就有了上下句。为区分上下联,采用起句后面为逗号,尾句后面为句号。考生明辨句号在律诗中的作用,自然明白何为“诗的最后两句”,作答方向与范围自然准确,如此,方能在宝贵的高考时间中获取理想的得分。
  其实,诗、词、曲这三种古代诗歌体裁中逗号皆常作为一句的划分标志。由古诗的体裁知识推展开来,律诗的首、颔、颈、尾四联,绝句的一二三四句,词的上下阙(亦作上下片),词牌与词内容的关系,曲牌与曲内容的关系等,这些古代诗歌必要的体裁知识对确定作答需关注的诗句范围,甚至正确理解句意都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值得在备考中加以厘清。
  二、尊重试题中古诗语料的客观性
  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的是考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这种理解必须尊重试题语料的客观性,以语料的客观内容作为理解的出发点。巧妙利用和挖掘试题中诗歌语料自身的信息,才能保证作答的客观性和准确度。古诗试题中,考生理解依托的客观对象有诗歌的题目、诗人的知人论世、诗的小序、诗句、相关的注释等。超越了以上对象的主观想象就有可能违背诗歌本身的真实,出现违背语料客观性的臆测。
  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写出“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的含意,有不少考生答出诗人被贬他乡心中忧愁不已,或诗人羁旅漂泊在外心怀浓浓乡愁,或诗人虽年老但老当益壮、壮心不已,或诗人戍守边疆期待获得胜利等。这些作答在试题的语料中难以找到客观地依据,考生的主观猜测导致了作答的偏差甚至是完全错误。以《野歌》一到三联为基础,正确客观地理解是诗人在叙写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后,抒发自己不得志但不甘沉沦的内心情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巧妙的艺术想象,以寒风过后,春柳萌发,绿柳笼烟的艺术遐思,精妙地点出自己的人生必将走过寒冬,迎来春天的乐观与自信。在《野歌》中,正确理解诗人的感情必须依托诗人在尾联的艺术构思。
  在高考试题如此严谨、惜字如金的语言环境中,一句一字都有其相应的作用。试题提供的语料必然是考生作答时的必依之据。尊重语料的客观性,才能思之有恃,答之有据,以保持和命题者的答案拟写思路相契合,提高作答的有效度。
  三、关注答案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逻辑的合理性是评价思维科学性的重要标准。教育要培养教育对象真、善、美的品质,其中逻辑的合理性是“真”的表现之一。“真”于古代诗歌而言,既有叙事符合事理的发展,抒情符合人情的真实,又有写景与环境、心境的契合等方面。在古代诗歌鉴赏答案的构思中,逻辑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答案要点的相融不矛盾、内容要点的独立不重合、思路层次的清晰有条理等。而答案要点的相融不矛盾处在最重要的位置。答案内部的句意关系或因果、或转折、或递进、或假设、或条件、或对比等要能合理相融,这是答案高准确度的重要标准。
  考生在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作答中的逻辑问题主要体现为答案要点之间的矛盾。典型的问题答案示例如:“寒冷的风吹过后,春天的柳树长出新芽,一条条柳枝好像烟雾一样。表现了诗人既心怀乐观又忧愁前路的情感。”此答案示例中的“诗人既心怀乐观又忧愁前路的情感”存在不能并列共存的矛盾,既然是“心怀乐观”就不能同时又“忧愁前路”,此关系能构成转折,却不能构成并列。在考场内相对紧张的心理状态下,考生容易跟随思维的意识流,而忽略答案内在逻辑的合理性,这是试题作答的硬伤。在古诗主观题的作答中,考生务要注意答案逻辑的合理。
  四、借助古诗的节奏准確把握句意
  《尚书·尧典》中记载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诗乐一体的特点,所以音乐美是古代诗歌一个重要的特点,优秀的古诗具有和谐的节奏感。古诗的节奏感不但影响古诗的音乐美,同时也影响古诗词语的组合,进而影响句意的表达。从内容的节奏看,古诗一般有先景后情、先事后情、情景相杂、事情相杂等类型。把握诗歌内容的整体节奏,对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的层次有重要帮助。而把握诗句内部的节奏对正确理解诗句的句意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就格律诗而言,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句中畸零的单音节往往会成为表达的中心。而单音节的位置可在句末或句中。于是,格律诗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第一种,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诗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据此,李贺《野歌》的节奏应分层如下: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根据这样的节奏特点,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要求分析诗的最后两句的含意就明确清晰了,特别注意“寒风/又变/为/春柳”中单音节“为”字的意义,可以解释为“吹拂”,这样避免出现直接书写“寒风又变成了春柳,一条条柳枝看去就是烟雾濛濛”这样错误的理解。把握古代诗歌的句间节奏,可以帮助考生正确、有层次、更深刻地理解诗意,特别是避免因直接套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格式而带来的理解错误,在临场应考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要在高考中获得诗歌主观题的理想得分,离不开考生一定程度的古代诗歌底蕴和感悟能力,但对于阅读量少、阅历尚浅的高中生而言,从较深厚的古代诗歌底蕴来作要求无疑是不切实际的。面对如此情况,我们不妨实“试”求是,关注应考状态下的心态和技巧,关注作答的策略,或能穿过古代诗歌鉴赏作答的“山之小口”,迎来“豁然开朗”之境。
  作者简介:梁天钧(1980—),男,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龙山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古诗文的教学与备考。
其他文献
经常看到有教师在学生作文的评语中写道,“人物太扁平化了,能不能立体一点”或者“事件经过太普通了,能不能曲折点啊”?而学生看到这样的评语多半会觉得无所适从,因为他觉得自己看到的人物或者经历过的事件就是这样的,原本就没什么曲折,怎么能写出曲折呢?那么怎样才能让作文中的情节多一点曲折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四个“一”入手,较为巧妙、直观地让学生掌握了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手法。  一、把对人的真实态度先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经典名著节选的文章,而且随着新课标的修订与颁布,高中语文逐步推进整本书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语文课程的名著阅读教学由于是节选,故存在简单化、碎片化问题,教师应依据学情,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推进名著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學;名著阅读;阅读策略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语文高考的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高中语文教学中,名
[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见,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主导方向。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有敏锐的观察与分析、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以及独特的感受
摘要:小说是高中生喜闻乐见的文学体式,通常是学生“喜欢读”却无法真正“读懂”“读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解读情况,在学生阅读的肤浅处、困惑处根据小说的体式特点,以问促读,让学生细读精思,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进而实现小说阅读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说教学;有效路径;相机而问  相机而问,是指教师以教学目标为教学观察依据,随时留意学生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呈现的解读状态,根据学生的课堂
摘要: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是达成高效教学的前提基础。所谓深入,不应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奇思妙想”,而是将文本置于课标之下、专题之中、文本之上的个性化解读。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预设才有可能生成高效课堂。  關键词:文本解读;有效性;高效课堂  优质的教学设计源于高效的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对于一位教师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位名师的成长是靠其文本解读能力的不断提升支撑起来的。那么
针对不少人对老年性生活的担忧和误解,美国某大学老年医学中心开展了调查,并在不久前公布了以下调查结果。老年人、即将步入老年的中年人,以及关心老一辈健康幸福的青年人都不妨一读。  长期配偶对性并没有腻烦 在事业和孩子的双重压力下把做爱变成“例行公事”的那些年月里,不少夫妻常常对性失去激情。然而,调查表明,当孩子离开家庭、夫妻单独相处的时间增多后,他们的性生活频率和满足感开始回升。  由一位社会学博士和
摘要:中职语文教材选入多篇经典古诗词,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语言为抓手,感悟经典古诗词的情趣、理趣。以中职教材“千古流芳”单元为例,探讨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品味语言为起点,从而构建语言表达体系、提升语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语言建构;语言重组;语言运用;古诗词教学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古诗词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情感。中职语文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一至初四八册书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词,累计达90多首。这些古诗词承载着弘扬民族文化、普及诗词基本知识、催发学生诗词萌芽、启迪学生人生智慧的重要功能。教师如何围绕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有效地将这些优秀的古诗词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兴趣、学得会、记得住、能运用,就显得异常重要了。我们认为,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可按“知
会议时间  2021年1月22日-24日  出席人员  中央纪委委员133人  列席253人  会议概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总结20
2016年11月23日,早上天空就一直飘着小雨,气温陡降。  星火众创咖啡创始人李琦琦裹紧围巾,走进南坪商圈党群服务中心。  “我们准备组织商圈企业举办针对大学生的招聘会……”  在与中心的工作沟通会上,李琦琦说出自己的想法。  “你们是怎么与学校沟通的?”南坪商圈党工委副书记张鹏问道。  “我们准备找一些学生来帮忙进行宣传。”  “效率太低,不如由我们出面与学校接洽,你看怎么样?”  “真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