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黄梅戏皇后”严凤英惨死之谜

来源 :长江文艺·精品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穿越了古与今、南与北、神话与现实、传统与当今、官场与市井的一曲黄梅调,无论后来被多少人反复咏叹了多少次,依然已成绝响。当年,严凤英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她曾给中国民间带来的艺术享受,几乎空前绝后。
  严凤英让黄梅戏从一个地方小戏一举而与京剧、豫剧、评剧、越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将其毕生都献给了黄梅戏。严凤英的表演,既为自己创立了典范之作,又为黄梅戏剧作家、音乐家架起了一座通往观众的桥梁。
  不幸的是,“文革”中,家喻户晓、名满天下的艺术家严凤英受到残酷迫害,饮恨自尽。死后,军代表居然派人开膛剖腹,查证严凤英腹内是否有“敌特”发报机、照相机,人间惨剧莫过于此。
  1978年,严凤英终被平反昭雪。然而,为其平反时是如何绕过这惨绝人寰的细节的?
  
  偷学黄梅戏,严凤英触犯了族规,差点被捆起来淹死。被豪强看中,关在屋子里不让唱戏,严凤英吞金子以示反抗
  
  1930年4月13日,严凤英(小名鸿六)生于安徽安庆,由于父亲严思明和母亲离异,严凤英在四五岁时,就回到祖父母居住的罗家岭。田园风光陶冶着她幼小的心灵,与伙伴们挖野菜、放牛的同时,她学唱了流传于当地的不少民歌,艺术的种子在其心中悄然播下。
  不久,因为抗战爆发,她的父亲严思明也回到家乡,闲居无聊时,教她唱京剧,这使她与戏剧艺术有了接触。在她十来岁时,同族中曾参加戏班的严云高将黄梅戏带回了罗家岭,他一面开铺谋生,一面收徒授艺。严凤英拜严云高为师,正式成为他的女弟子,并学会了《送香茶》、《春香闹学》等传统戏中的单折。
  1945年春天,严凤英在桐城练潭张家祠堂第一次登台演出,参演的剧目是《二龙山》。虽然她在剧中扮演的是一个不重要的角色——女寨主佘素贞的丫环,可是,就是这次演出,差点让她丢掉了性命。世上有三丑:王八、戏子、吹鼓手。那时的黄梅小调,戏词多数比较“荤”,被称为“花鼓淫戏”,不能登大雅之堂,严凤英作为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登台唱这种小调,风言风语扑面而来——
  练潭街头巷尾茶馆酒肆都讲严云高带来个好妹儿,唱得好,做得好,长得也好。鸿六成了人们茶余酒后闲谈的中心内容。
  “严家老坟头上冒穷气,十四五岁的黄花大闺女,放出来卖米——嘿,还唱黄梅调!”
  “她卖米生意好,还不是卖那张小脸盘子!”
  “还卖嘴吗?”
  “光卖嘴吗?”
  “嘻嘻……你这个老不正经!人家还是个伢子!”
  “哈哈!醋瓶子又打破了!”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飞快地就传到严家,严家祠堂因为严凤英登了台,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开祠堂门,以“沉塘”来惩处严凤英。严凤英机灵,趁机逃跑了,可是她从此有家不能归。但她没有放弃这条已然迈出第一步的道路,继续参加黄梅戏班的演出活动,从桐城唱到怀宁、枞阳等外县,唱到安徽当时的省会安庆。
  1946年,严凤英因在安庆出演《小辞店》中的柳凤英走红,名字也从“严鸿六”改成了“严凤英”。出演《小辞店》的机会,对于严凤英来说是个偶然。那天原定的女主角生病,严凤英临时顶替。这一替让她成名,也给她招致了灾祸——
  一个国民党军官要买严凤英回去做第三房姨太太。她宁死不从,以跳楼自杀相挟。军官最终被闹得很难堪,拿枪指着她的头说:“不嫁也行,出去后第一不能回去唱戏,第二不能再嫁,不然被我逮到,一枪崩了你!”
  从此,严凤英不敢在安庆唱戏,沿途乞讨直到青阳。在青阳登台,又被当地的豪强看上,抢去,关在屋子里。她吞了金子以示反抗。给她送水送饭的大妈好心,强行给她喂下大量韭菜,她把金子拉了出来,捡回一条命。豪强怕把事情闹大,把她放了。
  
  出演七仙女,严凤英扬名全国。成名后,严凤英自成一派,使黄梅戏从地方小戏走向全国。越南主席看《牛郎织女》时,非把严凤英拉着坐在身边不可
  
  1952年夏,严凤英参加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
  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一个《天仙配》,让“七仙女”严凤英彻底扬名。会后,众多记者采访了因《天仙配》获得一等奖的严凤英——
  “是否可以谈谈关于扮演《天仙配》中七仙女的经验?”记者问。
  “经验不敢当。”严凤英笑着说,“七仙女是个神仙,按理要从神仙的角度给她来分析一番、设计一番。可是,神仙我没见过,也没法见到,我是把她按照‘人’来演的。在天上,她是娇生惯养的公主;在人间,她就是村姑。七仙女是玉帝最小的女兒,小女儿总是受宠的,所以养成了她敢作敢为的性格,她敢爱敢恨。”
  导演李力平也对严凤英赞赏有加:“严凤英是从创造人物的角度出发,来创造新的程式的。严凤英长于内心刻画,表演细腻,唱腔优美又善于抒发角色的感情。现在,要突破老七仙女那种温存善良、大家闺秀的表演路子,创造活泼调皮的村姑形象,又要不失仙女的气质,按老的闺门旦的程式就不行了。原来在‘路遇’中,七仙女有意撞董永,没撞到,有个闺门旦的害羞的程式动作,反身以水袖遮羞,再拉水袖一角,从水袖后偷看董永——老路子都是这样演的。凡有小姐爱上公子,害羞偷看,都是这个程式动作,不管你贵如公主,贫如丫环使女,都是这个程式动作,就好比全国粮票,到处通用。但是,总感到七仙女那活泼调皮的性格出不来。严凤英把这个身段改了,她把它改成害羞地碎步后退,双手蒙面,轻轻摇晃肩膀——一下子把她的年龄、心情都摇出来了,又天真,又有村姑的那种纯朴劲儿。然而,她不是从水袖后面偷看董永,而是从手指缝里偷看董永,一下子把她活泼调皮的劲儿演出来了。”
  李力平又说:“她像做小品一样,按照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设计了好多小动作——也可以说创造了好多小的新的程式身段吧。我们的七个仙女的扮演者,除了大姐外,就数她年纪最大(24岁)。然而,表演起来,显得她年纪最小,七妹嘛!不创造是不行的!”
  严凤英得演员一等奖后,音乐会要她们参加歌唱,电影厂要她们拍电影……黄梅戏的影响总算打出去了!
  1955年,电影《天仙配》开拍。随着电影的播映,黄梅戏从安徽省的一个地方小剧种,变成了全国皆知的剧种。而严凤英出神入化的表演和唱腔自成一派,被公认为“严派”。
  1965年5月18日,越南胡志明主席来到安徽黄山,中共中央派董必武同志和安徽省委的张恺帆同志专程陪同。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和安庆市黄梅戏剧团还有一些歌舞演员专程去为胡志明主席演出,为他庆贺75岁寿辰——
  严凤英为胡志明主席演出了《天仙配》,安徽省里也为他调来了电影《牛郎织女》。他很喜爱黄梅戏,尤其喜欢这两个戏。胡志明主席的中国话说得好极了,看戏谈天不用带翻译——有时翻译说的中国话还没有他好。看电影《牛郎织女》时,胡志明主席非要把织女——严凤英拉在身边坐着不可。他对严凤英说:“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我们越南也有,孟丽君的故事我们越南也有,我们两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化交往。”
  胡志明主席亲切地叫严凤英为“七仙女”,有时又叫她“织女”。
  胡志明主席问严凤英:“织女,你那个牛郎(严凤英丈夫王冠亚,1929年生,著名黄梅戏导演)呢?”
  严凤英说:“在上海学习!”
  胡主席说:“哦!中国的牛郎织女是幸福的!我们还要打仗!快了!快胜利了!我们的,也会幸福的……”
  
  从北京掀起所谓“围攻革命样板戏、反对江青同志”的黑风恶浪,七人观摩小组被“勒令”交待所谓的“反革命罪行”,而严凤英则是重中之重。“董永”贴“七仙女”的大字报,严凤英一夜之间被打倒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火药味儿十分浓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正在旌德农村紧张演出的严凤英等人,接到通知赶往合肥参加“文化大革命”。一到家她就发现大字报铺天盖地,不但全面否定她,而且也全盘否定建国以来的文艺工作、文艺路线。浩劫愈演愈烈,凌辱、体罚、污蔑、诽谤、歪曲、诬陷……无休无止,层层加码,严凤英受尽了“文批武斗”的折磨。甚至她在旧社会被侮辱被伤害的悲惨命运也被翻将出来,当着她亲人的面,在群众大会上当作罪状,肆意进行攻击,而且硬要她承认是“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三反分子”。严凤英一夜之间被打倒——
  因为严凤英经常出省演出,到北京开政协会、文代会,换了全国粮票。她的胃不好,每次都剩一些,就积累了下来。于是揭发她想“叛国投敌”,准备了全国粮票好跑。
  有的大字报贴出“特大新闻”,讲严凤英是“九大特务”之一。“九大特务”指王光美、郭德洁、白杨、严凤英等。讲严凤英的纽扣,一颗是“发报机”,一颗是照相机。讲他们已经截获台湾发给严凤英的密电,而严凤英尚未回电……
  这种神经战把严凤英搞得毛骨悚然,就怕真有个特务也叫严凤英,同名同姓,在这急风暴雨的运动中分不清,有口难辩,那才是不白之冤。也真怕有个特务来个离间计,在她身上钉上个什么发报机、照相机的纽扣,那才是跳到黄河洗不清!
  于是,团里成立了一个“专打严凤英战斗队”。
  于是,文艺界的“选择司令部”开了专打严凤英的批斗会。
  那是个北风刺骨的广场,造反派叫严凤英剥掉大衣接受批斗。严凤英正好月经来了,他们总算“仁慈”:“好吧!反穿大衣接受批斗!”于是,严凤英把大衣里子翻出来,披在身上。喷气式,九十度,她向毛主席请罪。
  有天半夜,造反派的“战士们”把严凤英抓去审讯,战斗掀起一个新的高潮。
  严凤英走到审讯室门口,里面命令:“进来!”
  严凤英战战兢兢地推门进去,那里面坐着审判员、陪审员、书记员……气氛阴森森的。
  当中一张桌子,桌子上供着一个看不见的什么,因为被红绸遮盖着。
  审判官喝道:“严凤英!你犯了滔天大罪,知道吗?”
  严凤英说:“现在揭发我的,条条都是滔天大罪,不知道又犯了哪一条?”
  审判官说:“不知道?那么你看吧!”他像变魔术似的,手一撩揭去了那块红绸,原来供的是座毛主席的石膏像。于是,他们一起喝道:“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请罪!”
  严凤英恭恭敬敬地向毛主席石膏像鞠了三个躬。原来,有人揭发说“1962年,严凤英配合蒋介石反攻大陆,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刻骨仇恨,要砸碎毛主席的石膏像!”
  这在当时的“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高潮中,可是一条致人于死地的罪名呀!也是最有煽动性的揭发呀!于是大字报铺天盖地地压来。
  就算遭受如此对待,严凤英还是坚强地挺住了,可“文革”进入第三年,需要扩大“革命战果”来证明它的“必要性”和“及时性”,这就需要再抛出一批各界代表人物来“祭旗”,严凤英和一大批其他民族精英一样,也就在劫难逃了。
  1968年初春,从北京掀起的所谓“围攻革命样板戏、反对江青同志”的黑风恶浪,很快涉及到全国各地,到处都掀起了“勒令”交待所谓的“反革命罪行”运动,在安徽,严凤英则是重中之重。
  1968年4月5日,《红安徽报》发表题为《向文艺界的阶级敌人发起猛烈进攻》的社论,点名说严凤英反对“伟大旗手江青”,“围攻革命样板戏”,“是一件极其严重的反革命事件”,是“现行反革命”。
  4月6日,造反派迫害升级,疯狂逼审严凤英一整天,不让她回家吃饭,强迫她交代认罪,否则“砸烂狗头”。她一天没吃饭,态度很硬,就在这时,王少舫(《七仙女》中董永的扮演者)被迫贴出一张大字报,对严上纲上线,她非常伤心,说最好的朋友怎么也讲这样的胡话。
  4月7日夜,严凤英伏在桌上,不停地写对那些诬陷的批驳,但写到第三页第五个问题时,她没有再往下写了……
  
  可怜的严凤英眼不能睁,口不能言,呼吸急促,泪流满面,直到脸色发青,口吐白沫。看着严凤英裸露的全身和血淋淋的内脏,那个军代表越发得意:“严凤英,我没看过你的戏,也没看过你的电影,今天我看到你的原形了!”
  
  “又谁知花正红时寒风起,再要回头难上难!生生死死人间去,恩爱夫妻难团圆!”仿佛一语成谶,《牛郎织女》的最后一幕,恰恰写照了严凤英的悲剧。
  1968年4月8日清晨,严凤英以死抗争,服药弃世,时距其38岁生日还差5天。
  多年后,柏龙驹先生在《黄梅戏著名演员严凤英之死》一文中再现了严凤英临死前的痛苦挣扎——
  那天夜里,严凤英呻吟起来,王冠亚以为她又痛起来了,要给她按摩。严凤英噙着眼泪说:“不用了,你看看桌上我写的信吧。”
  王冠亚感到不妙,立即起床跑到桌前,看到严凤英写的两封信,一封是给全团“革命同志”的,写着:“我严凤英是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我不反党,不反毛主席!我生是毛主席的人,死是毛主席的鬼……”
  王冠亚大惊,急着问严凤英吃了什么药,严凤英只流泪,不回答,只求速死。王冠亚叫起两个孩子(大的14岁,小的10岁),叫大孩子速找大院安徽省文化局医务室的医生,她们很快就来了。王冠亚还向一位军代表求救。
  过了一会,军代表带了几个造反派头头一起来了,把王冠亚等关在门外,他们在房内对严凤英进行床前批斗,怒斥“自杀是叛党行为”,是“对抗文化大革命”!讲她“会表演,不要再做戏了”!
  王冠亚求他们赶快送医院抢救,他们置之不理,对着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严凤英,轮番念《语录》,骂大街,足足折腾了半个多小时,可怜的严凤英这时眼不能睁,口不能言,呼吸急促,泪流满面,直到脸色发青,口吐白沫,这伙高喊“三忠于”的“革命者”发现情况有变,才扬长而去。
  王冠亚费尽周折借到板车,和两个儿子拉着板车跑向医院,一个小解放军、一个造反派跟在他们后面。挂了号,送进急诊室,因是“现行反革命自杀叛党”,没有单位介绍信,医院拒绝接收。
  王冠亚呼救无门,又不能离开严凤英一步,大儿子王小亚跑步回剧团,叫起那个军代表,军代表找来了“大联委”头头,开了介绍信,王小亚跑回医院,医生检查后叫送住院部。门诊部在市中心,住院部在郊区,又要找救护车。
  到了住院部,放在内科走廊的水泥地上。那时正是倒春寒,严凤英只穿了薄薄的单衣,王冠亚央求护士长给严凤英找张病床。护士长悄悄说:“等他们(指造反派)走了,再给她换。”
  造反派走后,护士长找来两位值班的年轻医生给严凤英吊盐水,做人工呼吸。这两位年轻值班医生抢救得很辛苦,满头大汗,但不见效。
  没多久,严凤英便停止了呼吸。
  严凤英死后,遭到了当众的开膛剖腹。
  多年后,《扬州时报》详细讲述了当时惨绝人寰的一幕——
  严凤英死后不到一小时,剧团的领导就赶来了,任务只有一个:严凤英之死有不少疑问,有人检举她是国民党特务,是奉了上级命令自杀而死的,所以要挖开她的内脏,检查她肚子里的特务工具。
  医生一听吓坏了,差点瘫在地上,连忙推托说:“革命领导同志,我只会按照醫书上的步骤给病人开刀治病,开膛剖肚的事我还真没有学过,那是法医做的事。”
  军代表大怒:“又没有叫你给她看病,不就是叫你找她肚里的发报机吗?你怎么连这点革命立场也没有?开刀、开膛不都是开吗?你到底是开还是不开?”
  迫于军代表的淫威,那个双腿打软的医生战战兢兢地找来一把医用斧头,当着众人的面把死去的严凤英的衣服剥去,然后就像杀猪那样,照准严凤英的咽喉“喀嚓”一斧子劈下去,再左一刀右一刀地断开她的所有胸骨,然后掀开肚皮。
  看着严凤英裸露的全身和血淋淋的内脏,那个军代表越发得意,开始说起下流话。接着,就叫那个医生翻遍五脏六腑找发报机和照相机,连肠子都给翻过来了。
  除了找到一百多片安眠药外,医生另外就是发现了她五脏严重下垂,心、肝、脾、肺、肾都不在其位。这当然是“斗争”的结果。其他什么也没有找到。军代表不满意,下令那医生继续“深挖”。
  最后,医生一刀劈开严凤英的耻骨,膀胱破裂了,尿喷了出来。军代表这时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严凤英,我没看过你的戏,也没看过你的电影,今天我看到你的原形了!”
  严凤英自杀的噩耗传出,各界人士义愤填膺,纷纷以各种方式向高喊“继续革命”的“红色政权”提出询问,得到的回答倒也干脆:“畏罪自杀”,还加一句:“死有余辜。”
  一个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家,为人民带来精神享受,严凤英她到底何罪之有?
  
  造反派开会声讨严凤英,利用手中报刊造谣中伤严凤英,混淆是非,通过各种渠道散布谎言,嫁祸于人,进一步挑动群众斗群众
  
  严凤英惨死在急救室里,那位军代表和一些造反战士仍不放过她。他们当时大权在握,不乏掩盖自己罪责之术:一是散布严凤英是“畏罪自杀”,开会声讨,利用手中报刊造谣中伤;二是转移视线,混淆是非,通过各种渠道散布谎言,嫁祸于人,进一步挑动群众斗群众,以便为自己开脱。
  首先他们想嫁祸王少舫,硬说是他的大字报促使了严凤英的自杀,他们忘了王少舫的大字报正是在他们逼迫下写的。
  其次他们想嫁祸王冠亚,硬说是他贻误了抢救时间。但是当时由于医院对“牛鬼蛇神”看病作了规定,抢救也要找领导“出面”。而头头来了,他们又开始床前批斗,这到底是谁贻误了抢救时间?
  最后他们还想嫁祸值班医师,说他们没有经验造成死亡。床前批斗失去了半个多小时的宝贵时间,是医生没有临床经验,还是他们没有起码的人性?
  严凤英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她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
  “文化大革命”中,总理在最艰难的处境中,多次問到严凤英。当他听到严凤英死了,好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1973年4月14日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廖承志同志为团长的“中日友协访日代表团”全体成员。当周总理看到好多熟悉的演员都在,唯独看不到严凤英时,总理很心酸……
  1978年5月23日,在安徽省文艺工作者大会上,赵守一同志代表安徽省委宣布为严凤英同志平反昭雪。
  1978年8月31日,安徽省文化局在合肥为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同志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编撰:映荷
其他文献
有几种人沾不得,其中之一就是保险员。虽然人人需要保险,但是这世界也因为保险过多而把人压得喘不过气儿来。各类保险齐全虽然能享“泰平天国”,不过无论是国家或个人在享受“出意外”的那点儿补贴之前,都会被庞大的保险费闷死。欧洲许多国家都有超乎想象的社会福利和优渥的保险补贴,但是包含目前法国闹得沸沸扬扬的退休制度在内,各国都得为自己多的、美的保险制度吃大亏空。至于个人的保险嘛,那就更甭提了。只要是保险员一上
期刊
一对50多岁的江苏夫妇,请电视台编导帮忙,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之前因为他们反对他与一个女孩谈恋爱,结果25岁的儿子不辞而别……对此,他们非常生气,态度强硬,认为儿子“不尊重父母”,“那女孩太任性、没礼貌”……  记者经过调查追访,终于联系到了失踪的儿子与他的女友,没想到儿子却带回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秘密:原来他找到了父母的老家贵州,找到了父母声称“已经去世”的他的外公。他父母是25年前从贵州一个落
期刊
据说比尔·盖茨从不坐头等舱,当别人问他原因时,他反问:“头等舱比经济舱飞得快吗?”要说速度嘛,头等舱的确并不比经济舱快,但要说到价格,头等舱确实要比经济舱高出许多。  我们知道,交通工具只是代步而已,那么,相同的目的地,如何让比较富有的乘客多掏钱去坐头等舱呢?  答案并不复杂,为了进行有效的价格定位,公司必须拉大最佳服务和最差服务之间的差距。在英国,火车的普通车厢里没有桌子,这根本就不合理,但事实
期刊
这个月亮之城    西昌的月亮又大又明亮,因而西昌城又被誉为月亮城。  从1984年执行首次发射,截至“嫦娥二号”任务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将57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多项第一。也许是对航天发射已经习以为常,就在“嫦娥二号”发射前后几天里,这座被世界关注的小城市却一如既往地平静。  在距离发射中心较近的村庄,庄稼都成熟了,人们大多在其间忙碌着。问及嫦娥发射,他们说起来轻描淡写。
期刊
2010年,中国的房价疯了。报纸和电视上,乃至街谈巷议里,人们的话题离不开“房价”、“月供”和频频刷新纪录的“地王”。回想三十年前,中国人的住房由单位分配,到今天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甚至要“赶美超英”,这期间的变迁,真是沧海桑田。如今这批在楼市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佬,在这三十年间,也发生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变化。    1978年:小平想给儿子买房子    1978年10月20日上午,邓小平在北京
期刊
大学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公司。公司不大待遇也不高,年薪不过两万元。干了一年后,他的能力在同行中已小有名气,有一家大公司邀请他去工作,开出的年薪是10万元。一番权衡后,他婉言谢绝了。朋友责怪他死心眼儿:“现在,谁不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你待在那个小公司,人家还以为你只能待在那里,未必会重视你。”朋友的话很在理,但他还是没有答应。  不久,老板有意无意地问他,是不是有其他公司请他。他没有否认。“那么,你是怎
期刊
“世界船王”包玉刚要在内地投资建设旅游饭店,先是投石问路,后是真的遇阻。刚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果断拍板,亲自接受了来自“世界船王”的“烫手支票”,亲自为饭店题名,破例出席饭店的剪彩仪式,这是他平生唯一一次为外资饭店题写店名和开业剪彩……    “船王要回国,好事嘛”    北京兆龙饭店的投资者是有“世界船王”之称的包玉刚。1978年,包玉刚的环球航运集团已拥有两百余艘巨型船只,超过美国或苏联国家所
期刊
共和国的前三十年,政治运动不断,政策越来越“左”,“左”到最后是有“浩劫”之称的十年“文革”,于是经济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在这种政治气候下,能够公开出版发行的文艺作品要想不受“左”的思想影响,要想反映艺术和生活的真实,不论是在逻辑上还是事实上都是极为困难的。  一些作品,因为主题是“歌颂领袖”,表现的是“反抗侵略”,以及“人民的英勇,敌人的凶残”,总而言之是光明正大的“主旋律”,于是号称“红色
期刊
去年国庆长假,我去在澳大利亚定居的姐姐家,原本是探亲旅游,沒想到,目睹了一场风波——姐姐和姐夫被法庭传唤。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传唤他们的原因,竟是他们给孩子的老师送红包。  下了飞机,姐姐和姐夫带着小侄女,早已等在那儿了,一番寒暄后便驱车回他们家。10月2日,我们正忙着收拾行李要去一处风景区玩,门铃响了。姐夫去开门,进来两个穿制服的人,他们用英语说了一番话,而后一人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似的东西递给姐夫
期刊
最初知道“杨丽坤”这个名字,是1959年看了她主演的《五朵金花》。1964年夏初,又看了杨丽坤主演的影片《阿诗玛》。随即,许多画报和电影刊物上,纷纷登载了《阿诗玛》的剧照,报纸上也报道了杨丽坤出访的消息。但到秋天,文艺界发动对电影《北国江南》和《早春二月》的批判,随即《阿诗玛》也就无声无息了。  “杨丽坤”这名字再一次向我走近,是在1975年。那是元宵节的前一晚,天下着冷雨,楼下突然响起“汪先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