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奇人奇语奇诗奇,千古奇篇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兰诗》是一篇优秀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它和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的“双璧”。
  作品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胜利归来后拒绝受官职,返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表现了木兰纯朴、智慧、勇敢和不贪图功名利禄的品质,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操。
  (一)这首叙事诗,突出的艺术成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作品中的木兰,既是现实生活中的写实人物,又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纯朴、勤劳、善良、智慧、勇敢、善战。与当时的北方民族尚武,女子骁勇善战相吻合,木兰形象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妇女中是不乏其人的。据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曾是公元五世纪中,北魏与北方另一少数民族柔然多次发生战争的作战地点,在那时战事频繁的岁月里,木兰出现也是正常的,但诗中所描绘的“万里赴戎机”、“将军百战死”、“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显然有着作者的想象和夸张。作者集许多美德于木兰一人身上,使得英雄形象增添了神话色彩。
  (二)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在和平的环境中,她亲手织布,过着勤劳的生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战争一旦到来,她能毫不犹豫地代父从军,保卫国家。顾炎武曾说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木兰,在封建社会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等级观念支配下能“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宣布要和男人一样奔赴疆场,行军打仗,这是难能可贵的壮举。一个善良勇敢、外柔内刚的女英雄跃然纸上。
  作为木兰,她毅然改装从军的行动,并不完全在于尽孝,而是忠于祖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她身经百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功成不受赏。“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不慕富贵,要求回乡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平民愿望,正是劳动人民的本色,这又是多么纯洁高尚的情怀啊!我们从木兰身上看到了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她集中了劳动人民的多种美德,是人民的理想女性的一种化身。
  (三)作品采用了细腻的铺叙,以及气氛的渲染。“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鞭,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扣住一个“买”字,用排比手法铺叙木兰匆忙而主动地准备行装的过程。这里铺陈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又渲染了军情紧急的气氛,这四句顺序安排合理,应征士兵自备鞍马等装备,也是南北朝时北朝府兵制度的规定。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渲染边地凄凉气氛,表现木兰对父母的思念,出征的坚决等复杂情绪。“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个“不闻”不仅勾勒了征途的景物,而且表现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作品以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细微地刻画了年轻女子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表现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
  (四)这首叙事诗详略得当,繁简互见的笔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塑造女英雄木兰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生活进行描写概括,时间长达十多年,地域从家乡到边庭,以时间发展顺序,安排结构,精心剪裁。如对木兰从军的缘由,入朝辞官,还家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军事生活等对表现中心作用不大,写得简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壮士十年归”,仅用30个字,就叙写了木兰的十年征战过程,可谓惜墨如金。
  (五)全诗语言丰富多彩。既有生动活泼的口语,又有精致优美的对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前线夜景,也是写战地严寒,生活艰辛。这两句诗渲染了军中悲壮、严酷的气氛,用环境描写烘托了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具有很高的语言技巧。
  全诗既继承了《折杨柳枝歌》等民歌五言传统,又杂用七言、九言句,长短句交错,读来琅琅上口,反复咏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总之,《木兰诗》是当之无愧的北朝民歌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唤醒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编制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因此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则要求在打破传统课堂“教知识”、“要我学”的基础上,转变为“教方法”、“我要学”课堂组织形式。那么,如何策划课堂组织形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创意导入,吸引注意力    导入教学,既是教学艺术,又是教学功力。通过导入教学,可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扩大学习需求、增强学习的内
期刊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读罢掩卷思之,溶溶的月色,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铭刻心中。《荷塘月色》的语言可谓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恰到好处的美。诚然,语言是文字的载体,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赏析一下《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一是大胆新奇的比喻,彰显了文中语言的和谐美。比别人之所未比,比别人之不敢比,比不惊人誓不休,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
期刊
为了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高中语文大组组织了“思想碰撞会”,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我了解到,他们目前的问题不是“如何教”而是“教什么”。如果连备课都不知道围绕什么进行时,就大刀阔斧地在讲课形式上下工夫,东学一块儿,西捡一点儿,这样没有方向的“大杂烩”的结果,只能是“盲人摸象”,甚至是“邯郸学步”,不但不会进步,还会束缚自己的手脚,陷入更大的苦闷。鉴于此,本着交流的态度,谈一点我对新课标的粗
期刊
从教六七年,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不再为写作头疼,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有了些许的成绩。  (一)“六步走立意法”,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学生在创作作文时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角度毫无新意,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面对这个问题,我采用“六步走立意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所谓的“六步走立意法”即面对作文话题的时候,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哪些物”、“哪些人”
期刊
美术与语文同根同源,同样指向于人们对周围这个世界独特的观察视角,敏锐而模糊的直觉,一种指向于心灵的妙不可言的心领意会。  寻找语文与美术的融汇点源于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  从开学起,我就细细观察艺术班的学生,她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然而作业完成情况却不是很好,课上还经常开小差。期中考试成绩较其他班有一定差距。尽管我试了好多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直到必修一的学习接近尾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我个人认为要想在课堂上获得动态生成,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久前,我在讲解韦庄的《菩萨蛮》时,再一次深切感受到动态生成,它能让课堂更加丰满、更加灵动、更加精彩
期刊
摘 要:“披文入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有效方法。“披文入情”即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鲁迅在其文章中写到不同人物的“偷”。从描写“偷”的语言入手,我们可以看到隐含其间的不同的意蕴。善良、无奈、迂腐、无赖等不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关键词:披文入情 鲁迅 语言 “偷”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首次提出“披文入情”。他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人强调“诗言志
期刊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好的课堂其实是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妙语连珠,趣味横生。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一个生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知识和智力在活跃的气氛中,得到主动发展。    一、“吐心声、抒真情”——朗读的技巧     (一)确定朗读基调。注重课文朗读是
期刊
摘 要:许多经典的古典诗词,在抒发思念之情时,往往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采用从对方的角度着笔的方式,这种手法在文学上称为“对面着笔法”。本文以一些常见的诗词为例,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抒情方法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思念 抒情方式 对面着笔 古典诗词    思念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抒写思念之情的诗文源源不断、佳句迭出。笔者近读一些古典诗词,发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在思念之情的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而且,我以为,真正的语文学习,真正有效的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在课外而非课内。因为学校安排的有限的几节语文课,对熟练掌握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走进中国乃至世界浩如烟海的文学佳作,从而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实在是杯水车薪。由此,要想把语文这门学科学好,没有课外阅读,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外阅读真正起到它该有的作用呢?  首先,让阅读回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