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gie0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学中,如何点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敢于积极主动质疑问难,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据我所知,在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好些年的今天,仍有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是按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一讲到底,一堂课下来,基本上是把自己对文本的思考、理解、感受原封不动复制给学生。虽然偶尔也设计一些问题,但都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引导学生提问,也很少有学生提问,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教师还囿于传统教学观念,没有摆脱桎梏,总是习惯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不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尤其是农村孩子,不敢提问、不善于提问,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重视学生提问,早已不单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理念问题,是学生观的直接反映。那么,让学生敢问、善问的“路”在何方呢?
  其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中,面对学生自发进行的讨论和发问,即使提出的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也不能轻易扼杀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作为 “首席”的教师,应该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同时参与讨论,对问题发表具有参考性而不是决定性的见解。那么,在学生的眼中,这个“首席”教师的加入,自然会给他们带去自豪和期待,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敢于在平等对话的氛围里大胆发出声音,提出疑问。
  其二,心理支持,鼓励提问
  亚太科学教育论坛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自陈不愿提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怕笑话、怕受批评与怕麻烦,持这种态度的学生人数在调查中高达68.4%的比例;二是教师在课堂上条分缕析,重点、难点、疑点,边边角角无一遗漏,学生无疑可质、无问可提。在教学中,对学生存在不敢提问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积极疏导。学生提问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鼓励、期待和肯定、表扬。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态度,是决定他们是否提问或继续提问的重要心理暗示。所以,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提问心理的前提下,应该以鼓励为主,避免打击其提问的积极性,忌向发问的学生说“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了”或类似的话语;当学生提出一些失当或者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时不要嘲笑,同时也要制止其他同学的嘲笑,要本着“无错原则”,从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不让学生带着遗憾坐下,以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要多表扬爱提问的学生,旨在对整个团体形成正面的心理暗示。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始终抱着善意引导、鼓励肯定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原创力,保护和培养其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其三,激发兴趣,乐于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毫无疑问,学生对于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是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思考解决的。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和动力,勇于质疑。如,可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介,通过音频和视频的播放,刺激常规教学情境中的学生,让他们在声音和画面中产生不同的感受,然后交流,并引发相互讨论,问题自然会一个接一个产生。也可以让学生采用角色模拟,设身处地地进入文本,以亲身体验为前提,实实在在地感受问题的存在。无论是在何种情境下,对于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尽量用正面积极的话语来回应,如“很有意思”“挺有想法”“你是怎么想到这么好的问题呢”……或者通过询问第三方的意见以示对问题的重视,如“某某同学,你对某某某提出的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让发问的学生体会被充分赞扬和肯定的乐趣,从教师的肯定和表扬中,从其他同学的回应中,激发提问的兴趣,从而让提问成为一种习惯,爱上提问。
  其四,教会方法,善于提问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须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质疑解难的思维过程。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觉得无问可提或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给予指导,如,利用教材设置疑问,开阔学生独立思考的视野,挖掘质疑的潜能。再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诱导学生去体验蕴涵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更深层的信息,然后让学生谈阅读体验与感悟,组织展开辩论,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些诸如“假如……会怎么样”“除了……还有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慢慢体味和掌握提问的技巧。这样,假以时日,学生不但能勇于提问,更能善于提问。
  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只要我们去重视它、研究它,并大胆践行,相信每个人在指导学生提问方面都会有“独门绝技”。行文至此,不由得想起一句老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洪家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其他文献
新课程强调“知识”的获得是个主动探求的过程。而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创新性教育”也要求我们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创性和发展性。引导学生走进语文新教材,正切合这种教育思想,将课堂教学的主体交给学生,师生之间由原来的演员与听众关系转变为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不再是怀抱知识走进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走进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英语知识浩如烟海,形象的、抽象的英语知识的获得和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离开记忆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记忆能力,除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一、应结合运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    这里所说的视觉既包括图像,也包括文字,而听觉则除了英语之外,还有辅助性的自然声音或模拟声音,以及相配合的音乐等。比如,在学习下列一段警察与抢劫案见证人关于抢匪特征的对话
笔者从教多年,已了解到每个教师在备战中考时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一般教师选用一套复习书,对考点练习做详尽的训练。有的快讲多做;有的慢磨精练。我则是在完成三轮复习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教给他们的一些应试技巧。    一、做题速度的训练    中考要取得好的成绩,做题的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何提高速度?首先,口算代替笔算。做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口算代替在草稿纸上笔算或用计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最基本方式之一。生物实验能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得以亲自实践,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养成良好的生物素养等方面均有重大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备课时,生物教师会详细考虑主要的实验程序该如何引导、如何设计,自以为通过周密安排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的疏忽,却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效果。所以笔者认为,关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小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两个鲜明特征,一是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二是科学探究贯穿始终。这实际上既向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开放性教学的要求,又为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勾画了大致的方向。正是在物理新课程标准及其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1.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的内涵  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是以物理学为知识背景,通过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者不应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这个时候的学生身心智力均处在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渗透德育,潜移默化使学生人格、素质得到培养,引导学生身心智力健康发展。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给学生灌输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飞跃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一个突出表现。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要正确认识实验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
一、采取“任务型”的教学途径,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要使用他们掌握的所有外语知识和一切手段进行交流,以达到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目的。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列一个名单、猜一个谜、做一个游戏、进行一次简短采访、交流彼此的观点或经验,甚至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语法练习等。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新目标英语Go For it 《Unit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脍炙人口的短诗既刻画了春雨的轻灵,更暗喻了独特的人文思想,这种思想是一种无言的滋润,它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启迪着以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语文课堂教学是由许多灵动的生命体组成的动态过程,随时会有超出预设、鲜活丰富的即时生成性资源。面对此,教师如何珍视并合理开发,真正让课堂教学演奏出灵动和谐的乐章呢?    一、平等对话,珍视节外生枝    在每一堂语文课前,教师对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