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硕士研究生招考现状与展望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sh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研究生招考;数据分析;特点;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5—0034—01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世界研究生强国的新形势下,加强对我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统筹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统计2017年甘肃省十所高校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招考情况,分析第一生源报考与录取数据,对甘肃省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作出预判并提出展望。
  一、甘肃省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考数据
  全日制报考数据,总报考人数为26317 ,男女比例为1∶1.28;总报考三十周岁以下考生占总人数的94.6%;理工科院校考生男生居多,文综类院校女生居多。
  非全日制报考数据,总报考人数为3518 ,男女比例为1.26∶1 ;总报考三十周岁以下考生占总人数的70.7%;由于基数较小,男女人数悬殊不明显。
  全日制录取数据,总录取人数为7080,男女比例为1∶1.31;总录取三十周岁以下考生占总人数的96.36%;文综类院校总体录取人数较多,所以女生比例率高于男生比例。
  非全日制录取数据,总录取人数为722 ,男女比例为1∶1.14;总录取三十周岁以下考生占总人数的76.3%;由于基数较小,男女人数悬殊不明显。
  二、非全日制硕士招录特点分析
  1.报考人数偏少。今年我省向各培养单位下达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与全日制硕士招生指标相比差距较大。虽然近年来我省非全日制硕士(MBA、MEM等专业)报名人数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但是今年部分培养单位新设置的工程领域非全日制硕士招生专业生源人数偏少。
  2.考生年龄跨度较大。除部分考生为刚毕业的学生外,随着终身学习观念的不断深入,一些工作经验丰富但学历较低的在职人员开始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想通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来拓展专业知识与视野,提高专业技能,这类考生的特点是年龄较大且分布零散。因此,我省非全日制研究生呈现出年龄跨度较大的特点。
  3.高校对非全日制硕士的服务意识不到位。相比全日制硕士,高校普遍忽视对非全日制硕士的服务,比如提供集中授课阶段的餐饮、住宿服务,图书借阅服务等等,致使非全日制硕士对就读学校缺乏归属感和荣誉感。
  4.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亟待完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具备自身显著特点:时间紧、任务重、理论差,经验足、能力好、实践强。因此,各培养单位应依据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制定适合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保证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具有相同的培养标准。
  5.难以满足在职人员继续深造的需求。目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全国统考方式,考试内容、难度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要求一致,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复习难度较大、复习时间上难以保证、复习没有紧迫感、系统性不强。
  6.社會认知差异化。目前,全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普遍低于全日制研究生,这无疑是非全日制教育改革升级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社会认知的差异严重影响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影响了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发展建议
  1.招生单位必须充分利用初试和面试两大环节,甄选出优秀人才,入学前甄别考生的各类材料,确保报考信息的真实有效,严格把好入学关。
  2.考生在读期间,培养单位须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相关教学政策,为“保证同等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3.正确对待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与论文的要求应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同标准,导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进入科研状态,指明正确的科研方向。
  4.学术论文在培养单位也应根据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特殊模式和实际情况,增加课程的宽广度和纵深度,基础要扎实,实用性要强,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多角度、多层次培养真人才。
  5.通过严格的政策,科学的培养,学生达到毕业的相关要求,学历学位证书才会具有和全日制研究生“相同效力”,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通过上述分析,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满足广大在职人员提高和深造的需求,具有全日制培养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是未来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主要方式。“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改革实施后,我省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管理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实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统筹管理,必须由培养单位、考生、社会三方面共同协作,缺一不可。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7年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甘肃省硕士研究生招生形势预测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976)
  编辑:陈富祥
其他文献
作为革命老区,地处连片特困地区的庆阳市,教育发展缓慢。近年来,庆阳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思路,从最困难的地方、最薄弱的环节抓起,把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提高贫困群众受教育水平作为优先,老区教育亮点频出,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气象。  创新体制机制,建办北京师范大学庆阳附属学校  采取政府投资建设,北师大负责办学的校地合作模式,市政府在市区南部征地470亩,投资10.8亿元,
期刊
记者:首先,我想请问一下您,目前金昌市教育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张加明: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教育事业进入均衡、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记者:相比于以前,现在金昌市教育条件有哪些改革与发展?  张加明:一.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市相继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学前教育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百舸争流的发展大潮中,承载着希望和未来的瓜州教育事业,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正扬帆启航。近两年来,瓜州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强化一线教育教学管理,强力推动教育改革。坚持以“转观念、精管理、提效率、上质量、保安全”为工作总基调,推行局班子成员包片巡查、责任督学驻校蹲点督查、校(园)长签到签退、上课听课、中小学抽考“中考化”管理等制度,强化教学管控、质量监测分
期刊
【关键词】 特殊教育;现状;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2—0022—01  一、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发展不平衡。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实现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办学规模扩大,办学结构进一步完善。在原办学的基础上,又适时开办了视障、智障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而天水市五县的特殊教育发展差别较大,有的已开办10余年,
期刊
【关键词】 幼儿教育;绿色教育;思想内涵;践行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4—0463(2018)12—0041—01  一、“绿色教育”办园思想内涵  幼儿园秉承“亲近自然、呵护生命、尊重规律”的“绿色教育”办园思想,形成了“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体求美”绿色教育特色体系。“绿色教育”追求融合共生,关注生态发展,尊重自然特性,回归教育本真的四大特质。 
期刊
【关键词】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文化墙;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2—0043—01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种积极的生态的文化氛围可以充分发挥班级小环境的育人功能,因此,对班级的文化建设应从精心布置教室做起。“让每一朵小花都传情,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是人文教育对环境的要求,也是环境育人
期刊
兰州高新区定远中心小学,始建于1938年,至今已走过了八十年的风雨历程。近十年的发展转变是有目共睹的,从十年前一直“默默无闻”的乡村学校到成为现今众多乡村学校中的佼佼者,学校的知名度一路攀升。  为此,我们慕名采访了学校的前任校长王建秀,他这样告诉记者:“我认为一所好的学校,需要两种办学理念:一是坚持,持之以恒的坚持,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二是创新,大胆地创新,是学校充满活力的源泉。”  引进“生本教
期刊
【关键词】 班级管理;赏识教育;自信心;激励;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5—0037—01  赏识教育是基于心灵之上的一种理解和激励。赏识应用于小学班级管理中,就是教师对学生充分的认同和赞赏,帮助学生建立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生命的幸福成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恐惧与自
期刊
【关键词】 网络阅读;平台;案例反黑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2—0087—01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到底怎样扬长避短,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使其助力学生的成长呢?我们通过“构建网络阅读社区,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来实现这一目的,以下是网络阅读社区《走近曹文轩》主题阅读活动案例。 
期刊
【关键词】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2—0084—01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