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输沙规律与治理前景回顾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443191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3 年由北京水力发电学校毕业,分配到中国水科院泥沙所参加工作,开始接触黄河泥沙问题。屈指算来,已经有58个春秋。回顾往事,我深深地体会到,黄河不是60年前的黄河,对它认识不同于60年前,治理的方法也不应是60年前的老办法。袁隆平发现杂交野生稻引发了水稻生产一场革命,但有高含沙水流塑造的北洛河下游河道形成的发现却并没能推动黄河治理的变革!
  1.北洛河下游河道形成的启示
  上世纪70年代我参加了黄河第二次规划,查勘了三门峡水库库区。在三门峡水库的回水末端,我们发现流入库区的北洛河下游河道窄深稳定,宛如一条人工修建的弯曲渠道,这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就此问题向钱宁先生请教,他沉思了片刻,只说了四个字“含粘量高”。在以后几年的时间里,我学习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北洛河、渭河的来水来沙特点及其下游河道的演变特性,发现北洛河经常发生含沙量700~900kg/m3的洪水,洪水塑造出窄深河槽,大量泥沙能在上百公里长河道上顺利输送,主槽还会产生强烈冲刷。渭河、北洛河下游河道的输沙特性,与渠道高含沙水流及管道物料高浓度输移的特性极为相似。在管道高浓度输送中,像黄河这样泥沙组成、粒径小于0.08mm的高含沙水流均按重介质处理,只要克服阻力,即可顺利输送,不用考虑挟沙能力问题。
  通过黄河主要干支流不同河段的高含沙洪水的实测资料进行类比分析,可以得出:窄深河槽有利于高含沙水流输送;适宜输送的含沙量不是低含沙量;造成高含沙洪水在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的主要原因是其河道极为宽浅;当一条河流的泥沙主要由高含沙洪水输送时,就能形成具有窄深河槽的弯曲性河道。
  此项研究成果得到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钱宁教授的高度重视,《水利学报》1982年第8期将《黄河高含沙洪水输移特性及其河床形成》一文发表。获得首届钱宁优秀论文奖. 在随后的岁月里,围绕着高含沙洪水对防洪的影响,研究了高含沙洪水在游荡性河道上输送时因河床剧烈调整而产生的各类“异常”现象,如能否形成“浆河”,洪峰流量为什么会沿程增大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能解释当时防洪中的生产问题,也加深了对高含沙洪水输移特性的认识。
  针对游荡性河道不利于高含沙洪水输送的情况,深入研究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在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河床调整变化规律,揭示黄河水沙组合不合理,小水挟沙过多,形成游荡性河道比降陡,组成河床的粉细沙易起动;在不同水沙条件下河床调整相互制约、破坏,始终保持宽浅散乱特性;河道没有因淤积使比降变陡以及输沙能力增加而达到稳定,而是呈现恶性循环,其演变特性如同一条没有兴建跌水的不稳定渠道;只有具有窄深河槽的河流才有可能发展成为稳定的弯曲性河道。这些研究成果在1989年第4期《泥沙研究》上以《黄河游荡性河道形成与改造途径》为题全文发表。以学术界的反映为基础,1989年至1991年,万兆惠博士牵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学术界的重视推动了研究工作的进展
  我们的初步研究成果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早在1987年中美黄河学术讨论会上,黄秉维(1913-2000)院士就指出:“在诸多对策之中,利用高含沙水流特性,使下游河道基本消除淤积,可能是一个有效途径”。“要是现在就可确定利用高含沙水流特性排沙是不行的,我也希望知道否定它的理由”
  项目专著《黄河高含沙水流运动规律及其应用前景》(1)。该著作汇集了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基本搞清了高含沙水流的流变特性、运动特性和输沙特性以及在黄河上的应用前景。该专著由钱正英和黄秉维两院士分别作序,寄托了老专家對黄河高含沙水流研究的希望:使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由“史不绝书,变为史不再书”;通过小浪底水库的调节,形成泥沙主要由高含沙洪水输送的水沙条件,以利于黄河下游治理。
  根据多年研究黄河泥沙运动的经验,应通过现象分析摸清造成该现象的力学基础,只有分析清楚造成现象的过程和原因,才能真正地认识黄河下游。例如“淤滩刷槽”问题,一场大洪水过后,滩地大量淤积,主槽强烈冲刷,从表面看似乎它们之间有关联,但通过对河槽冲刷过程的分析,则会发现河槽冲刷发生在涨水期,而在落水期不管高、低含沙洪水主槽都是淤积,甚至在比降变幅相差十倍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由此可见,漫滩清水在落水期回归主槽造成刷槽的假说不能成立。   为什么会发生不管高、低含沙洪水,在比降变幅十倍的情况下均会发生“涨冲落淤”呢?用以往有关恒定流、挟沙力为单值的理论无法解释。应该从黄河实际出发,首先认识造成窄深河槽“多来多排”的机理(见1994年第2期《泥沙研究》)。丁联臻看到我们的研究成果后给我写信,建议在他主编的英文版《国际泥沙研究》上发表,是他老人家和李文学总工帮助译成英文,登在1995年2期《国际泥沙研究》上。在此基础上分析洪水非恒定性,对作用在床面上力的变化过程与河床冲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个复杂的问题我们是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才取得成果(见2005年第6期《水利学报》)。
  洪水输沙的非恒定性、涨冲落淤规律的破解,打开了对下游治理的新视野。经过长期研究,我们搞清楚了为什么高含沙量、低含沙量、比降陡与比降缓的河流,河床在涨水期都是冲刷,落水期都是淤积。由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进展,所以对窄深河槽的过洪机理、淤滩刷槽之间没有联系、利用洪水长距离输沙入海、水库排沙调控原则等问题的认识,都向前推进了一步。基于这些新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应该把河床不抬高作为黄河下游治理的战略目标》,得到水利部汪恕诚部长重视。
  2017年在泥沙研究2期上发表《基于洪水涨冲落淤特性分析游荡性河道双整治后对下游冲淤影响》,根据黄河干支流主要河段,高.低含沙洪水大量实测资料分析从理论上回答下游河道的进一步治理可行性。
  4.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形成与改造途径
  此时正值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初期下泄清水。根据三门峡水库的运用经验,清水冲刷期塌滩,河槽展宽,不利于水库排沙通过河道输沙入海;在多年调节水库排沙初期,因要塑造窄深河槽,故会发生大量淤积,减淤效果不如节省输沙用水效果显著。从长远考虑,若能通过河道整治方法形成有利于输沙的窄深河槽,不仅可以减少淤积,宽浅的游荡河道诸多防洪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于是开始了游荡河道整治新方法研究。(在2003年水利部科技司,批准河道整治新方法科研项目)
  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研究表明,主槽的强烈堆积,造成槽高滩低,致使主流频繁游荡摆动,对防洪极为不利。三门峡水库投入蓄清排浑运用后,小水淤槽减弱,加上河道整治工程的控导,河道开始向稳定方向发展,对当时防洪虽然能起到比较显著的效果,但在游荡性河道来水来沙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之前,也控制了泥沙堆积部位,改变了游荡性河道依靠主流自然摆动平衡槽滩高差的演变规律,使主槽的抬升速度大于灘地的抬升速度,促成了“二级悬河”的形成,而生产堤的存在只是加剧了悬河的发展,给防洪带来新的威胁;宽浅河段也成了利用河道输送高含沙洪水入海的主要障碍。
  游荡河段的整治任务是稳定主槽,形成排洪输沙通道。黄河下游宽河段采用的“微弯”整治方法,主要是基于“水流性曲,按弯曲性整治可使河道稳定”的认识,并参照高村以下过渡河段的整治经验。其实高村以下成功的原因是由于有了窄深河槽,而不是因为平面弯曲所造成。参考世界上重多河流整治经验,提出黄河下游以形成稳定窄深河槽为目标的双岸整治,是基于游荡河道河势变化规律具有随机性,河床调整呈现恶性循环,“微弯”整治无法控导河势,形成窄深河道的基础上提出的。窄河固堤只能减少洪水的滩地淹没损失,双岸整治可形成高效排洪输沙通道,控制河床不抬高。出版了《(黄河下游窄深河槽输沙潜力与高效排洪输沙通道构建》(3)
  参考文献
  [1]齐璞、赵文林、杨美卿,黄河高含沙水流运动规律及应用前景,科学出版社,1993年,北京,钱正英,黄秉维分别作序
  [2]齐璞、刘月兰、李世滢等,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减淤措施(M),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2等奖,被评为八五攻关先进个人
  [3]齐璞、孙赞盈、齐洪海,黄河下游泄洪输沙潜力和高效排洪通道构建(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年12月,郑州,汪恕诚,潘家铮,李国英分别作序!
其他文献
【摘要】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变化,大学生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是践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要求,是激发大学生发展动力的内在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中整体为上的价值观、集体取向的自我观、辩证平衡的思维观、注重内省的心理调适观、和谐团结的人际观、勤奋进取的学习观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师德养成中,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全面
【摘要】麻纸是中国古代出现最早的纸张,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麻纸都是社会上的主流用纸,隋唐时期仍能见到关于麻纸的记载。宋代以后,麻纸逐渐衰落,仅在北方的陕西、山西、甘肃、山东及东北少量生产,从市场视域出发,探寻宋代以后麻纸能够在北方区域传承的原因。研究发现,麻纸的特性适应北方的区域环境,能够满足生活使用、民俗应用和日常书写,并与当地的建筑和民俗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麻纸文化。  【关键词】 麻纸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一名刚刚入职的新教师,一学期结束后有着颇多的感想.笔
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其实都与文明礼仪有关系,比如课堂礼仪、服饰仪表、尊师礼仪、集会礼仪、升国旗仪式、公共场所礼仪、婚丧嫁娶礼仪等.那么,合唱与文明礼仪有关系吗?
【摘要】轧筝,擦弦乐器,起源于唐代,流行于唐代宫廷。宋元时期,轧筝走出宫廷,作为杂剧或民间乐队的演奏乐器,盛行于勾栏瓦舍之中。明时期的轧筝重返宫廷,形制与演奏方法多样,达到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轧筝作为宫廷宴乐番部合奏乐的演奏乐器与北方小曲的伴奏乐器,与火不思、三弦、八角鼓等乐器共振作。轧筝的发展与变迁体现了华夏民族置于文化背景、审美观念之上的一种音乐思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特征。虽经过多个历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多年民族语文翻译实践经验,指出文献翻译要重点处理好忠实与准确、自然、创新之间的关系,对译文如何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实质忠实和自然流畅、如何辩证看待忠实原文与翻译创新,结合实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文献;民族语文;翻译;忠实原文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127-03  【本文著录格式】古丽皮娜·加迪
【摘要】莫里斯·桑达克是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他的代表作有《野兽国》《午夜厨房》和《在那遥远的地方》,被人们称为“三部曲”。他的作品常常以奇特的幻想来表现儿童内心的创伤性整体体验,具有非常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对人物内在的心理刻画描写是他的长处之一,本文将以他三部曲之一的《野兽国》展开分析,通过对人物心理刻画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解析,以窥视作者独特富有个性的情绪表达。  【关键词】幻想;情绪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养成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现代书院制以创新的育人模式,为高校养成教育提供了有利平台.晋中信息学院箕城书院发挥书院社区化
【摘要】在平面设计过程中,视觉符号的运用非常的广泛,有着非常优越的视觉艺术表现效果,同时也是不断提升平面设计语言,促进平面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本文以“平面设计中对视觉符号的运用”作为重要的研究视角,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促进平面设计的发展,也为进一步推动视觉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符号;融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
目的 针对产科护理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进行干预的应用效果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收治的进行分娩的产妇500例作为本次的实验对象。通过随机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