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与良知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jieke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
  在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里,我们不想剖析美国卷入越战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只想指明的是,美国政府对于卷入越战后的困难局势讳莫如深,不愿把越战的坏消息暴露给美国人民。为了欺骗舆论,肯尼迪总统曾下达命令,要求美国驻西贡的记者给予"合作",做政府的"帮手",多作关于越战的"乐观"报道。
  然而,《纽约时报》派驻西贡的特派员大卫·哈伯斯坦却不吃这一套。从1962年秋天到1963年年底,在他为期15个月的越战报道中,他用自己深入而又独特的报道,忠实地告诉美国读者,美国是如何介入越战的,介入得有多深,情况又是如何一步步的恶化。在他的笔下,既揭露了中央情报局在越南扮演的角色,又报道了被低估的越共在乡间所受到的支持。他甚至还告诉读者,战地的美国军方及外交官员,如何伪造统計资料,强加于美国驻越的新闻记者……
  这样一个"不听招呼"的记者,当然"不受欢迎"。哈伯斯坦的报道引起了政府的愤慨、否认与攻击。美参谋本部建议新闻界另外派遣"成熟负责的特派员"前往越南,以"纠正"那些"近于疯狂"的报道。在国防部的邀请之下,《纽约论坛报》派出了著名的国外新闻特派员前往西贡写出了一些令政府满意的报道。一个保守派专栏作家到西贡后,也指责哈伯斯坦的报道毁损与伤害了吴庭艳政府。就连《纽约时报》自己的某些领导也对哈伯斯坦的报道持猜疑态度,不愿意哈伯斯坦再为时报带来纠纷,甚至一度想把他调出西贡,或者让他辞职。但是,哈伯斯坦强硬地坚持了自己的立场。他在采访中深入战地乡间,深知民意。他对越南政府的实质有着深刻的洞察,对于美国军政双方的自欺欺人有着透彻的了解。他认定,这是一场没有前途的战争!
  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报道。1963年8月22日,吴庭艳政府的军方利用打击越共的美国"特种部队",在许多大城市同时突袭佛教寺院,射杀僧侣不计其数,并拘捕了数千僧侣以及在寺院内避难的学生。哈伯斯坦早在突袭前便得到了情报,他从多方进行了查证,而且亲眼看到军队进入了寺院。因此,他及时、完整而且准确无误地发出了关于这次突袭事件的专电。美军特种部队袭击手无寸铁的佛教僧侣,这个消息使越南人民为之震惊,美国人民为之震惊,世界各国为之震惊。专电发出后,国务院立即对哈伯斯坦的报道大加否认与谴责。可是,两天以后,国务院不得不公开承认了哈伯斯坦的报道属实。
  1963年10月21日,肯尼迪总统在白宫接见时报发行人彭区·索尔兹伯格时说,"我真希望你能把哈伯斯坦调离越南"。但是,彭区否认自己的特派员在报道中持主观立场。因而对调离未作承诺,事后时报总编辑也赞同彭区的做法,肯尼迪游说未成,气愤地对国防部长说,"对付新闻界的惟一办法,只有在越南打胜仗了!"
  这是一个转折点。从此,美国政府包括肯尼迪总统,虽然不乐意看到哈伯斯坦的报道,却不得不阅读他的报道。以此作为了解越战真实情况的根据。
  哈伯斯坦是1963年12月返回美国的。1964年他获得了普利策国际新闻奖。这是对他15个月的越战报道的最充分的肯定和最高的奖赏。获奖后的哈伯斯坦说,"如果我尽写些政府官员要我们写的东西,报道战事进行得非常平顺,一旦越共不经宣布地出现在西贡街头,我们做记者的当如何向国人交待?"他还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对他具有很特殊的意义,这表示美国新闻同业确认一个记者即便在最敏感、最微妙的危机之下,仍然应该遵循着自己的良心与良知来报道新闻。
  哈伯斯坦这两段话太意味深长了。
  记者的职业,决定了记者必定是处在社会的漩涡中。大是大非面前,方方面面无不希望记者是站在自己一边,替自己说话。为此,可能不择手段。其中就包括对记者施加政府压力。如果这压力来自政府部门甚至国家首脑,则堪称"高压"了。那么,在这种政府高压和自己的良心与良知之间,记者应该如何抉择?
  有了哈伯斯坦,本文不必饶舌了。
其他文献
“三贴近”的传播学解读    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改进有关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等工作。会议提出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呢?让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新闻媒介(WHO)  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媒介自身(WHO
期刊
近几个月来,围绕着社旗县境内唐河西岸风景秀丽的千翠湖的开发,报道李店镇的新闻佳作频频出现在多级报刊电台。与此同时,一个新闻新秀金梅的名字也叫响在千翠湖畔。  而立之年的农专毕业生党金梅,在社旗县李店镇政府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系优秀共产党员,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功底颇为丰厚的新闻爱好者。  2002年秋,李店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决定上马千翠湖开发工程。2003年1月30日,党金梅就在《南阳日
期刊
2001年,仅靠400万元资金组建起来的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面对强势媒体的激烈竞争和日益市场化的传媒经营,在资本投入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科学有效的资本运营,使频道顺利度過了风险重重的创业期,初步跨入了柳暗花明的发展期。开播两年来,公共频道已形成固定资产近千万元,净资产524万元,增值率为137%。无形资产虽没有进行评估,但多方反馈的信息证明,频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观众中的认知度也达到了较高的
期刊
2003年普利策新闻奖揭晓了,其中特稿写作奖给了《洛杉矶时报》索尼娅·纳扎里奥的长篇报道《恩瑞克的旅行》。该报道描写了洪都拉斯少年恩瑞克寻找移居美国的妈妈的危险旅程,整个报道"动人"、"详尽"(普利策奖评委语),①而且,《恩瑞克的旅行》 还同时获得了本年度普利策新闻奖的专题摄影奖。②据称,为了写这篇报道,记者索尼娅·纳扎里奥和摄影记者唐·巴特雷蒂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采访,在此期间他们"沿着偷渡者的路
期刊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给国有企业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也给依托于企业而生存的企业报提出了新的课题,即:企业报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实施开放性经营的过程中,如何提升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层面,为企业服好务,赢得自身的生存空间,赢得报纸的发展壮大。    一、与时俱进,提升服务理念    由单纯的服务向全方位服
期刊
2002年10月中旬以来,全国上下的新闻媒体都在热情宣传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的先进事迹,许多受众从心底里赞扬这个新时期的光辉典型。或许人们要问,这个典型到底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话得从头说起--    "天地间,有这样一位共产党人"    2002年3月11日,郑培民同志在被中央抽调到北京参加干部考察工作时,不幸病逝在岗位上。他的事迹令人感动,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近千人为他送行
期刊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报道特别是经济报道,如何能够力避平板、平淡,力求写鲜、写活,实践证明,善于"反弹琵琶",会更加诱人。所谓"反弹琵琶",既有表现手段和技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思维模式和方法的问题。    "硬题材"作"软处理"    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报道在党报新闻报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那么,怎样把经济报道写得让人喜闻乐见呢?将"硬题材"作"软处理",便是方法之一。所
期刊
《康熙大帝》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伍次友一次在给康熙授课时曾讲到与小人相处之道,他以水比喻君子,以油比喻小人。他说:"水味淡,其性活,其色素,可以洗涤衣物,沸后加油不会溅出,颇似君子有包容之度;而油,则味浓,其性滑,其色重,可以污染衣物,沸后加水必四溅,又颇似小人无包容之心。"  此后,又有现在的民间名言:做人更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兼油与水之长,乃正君子也。  请同学们用你那百分之零点一的心灵去容纳
期刊
千百年来,我们民族老百姓的家庭,都是以长者为长,然而,当时光流转到2002年,在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在河南省郑州市邙山区花园口镇,"家长"的产生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是以长者为长,而是运用家庭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贤者、能者为长。你看--  "儿子'管'老子有啥不中哩?他初中毕业,脑筋活,懂技术又知道市场缺啥!"10月22日中午,黄河南岸大堤外,郑州市花园口镇八堡村的白小喜老汉在自家鱼
期刊
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后,相当多的媒体对此也是十分重视的,连他的私生活、追星族自杀等相关事件也进行了报道,影音公司也是炒作有加,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吧!受众对名人的兴趣和关心自然比普通人要高,新闻工作者抓住受众的心理对他们进行大量的报道也是无可厚非的。  再说我们国内的一些媒体,也不乏这样"热"的报道。制假、贩假、售假人人痛恨,假商品带来的危害触目惊心,应该说,这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每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