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未来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应从感性出发,回归感性的基本音乐学习规律,将基础教育的实施有效地融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技能.如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新课程、新理念”教学模式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这是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实践的新挑战.
其他文献
舞蹈艺术在针对大学生群体美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作用也不容小觑,特别是在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方面作用巨大,是新时代大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就以广西大学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该校在利用舞蹈艺术展开美育教育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并采取有效对策改善这些不足.
在单簧管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吹奏乐器的能力是单簧管教师日常教学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单簧管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音色,就必须让学生对单簧管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正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单簧管的基本结构、演奏技巧以及练习方法,阐述如何让学生对吹奏的音色有一个准确地把握;同时还介绍了怎样才能提高单簧管的音色;最后总结了在实际的吹奏中可以使用的一些吹奏方式,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提出了解决措施与建议.
画是什么?什么是画?什么才算画?为什么要画画?怎么画才是画画?怎么画出算画的画?怎么才能画了就是画?画画到底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结果,或是一种需要,又或是别的什么.rn“老厚,你干嘛呢?”rn“我在画画呢.”rn我喜欢在暗夜里画画,入夜起笔,觉得那样静心,画起画来很顺,其实我更喜欢暗夜里不画画,喝茶抽烟,躺椅上呆着.
期刊
在广西的油画界,黄菁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实际上,在广西当代油画史的审视中,我们也需要穿越他才会走过.rn在学院的艺术沃土里,他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从一个作品等身灵思飞扬的学生后生到学生多于作品的学者教授,他的画作早已沉积起一种矿藏般厚实的学科专业风格.看得出,他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画风的影响并在这条风格道路上一以贯之.复杂的现实感受和题材到了他这里似乎显得都比较简单.寥寥几笔,大块面的板块,单纯的色彩组合中没有太多过渡.在西方油画视觉革命的浪潮中,黄菁是至少走过一遍的.所以,他的油画作品,融入了西方从文艺复兴
期刊
通过对历代书论、画论相关论题的综合探究,发现书画同源之“源”呈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它们的起源思维都是仰观俯察天地运行之所得,乃发乎天道;二是在以“写”为表现手段,而此“写”乃行于内、发于本心的合乎自然之道;三是二者的建构都以阴阳的运化为经纬,以符合阴阳的运化为审美标准.起于天道、发于本心、合于阴阳都基于“道”,以道为皈依.故书画同源的根本之“源”在于道,基于此,书画才能由技进乎道.
张玲爱花更爱画.爱不是刻意,不是将就,是自然,是无法自拔.rn我们的工作室有一段时间同在一个院落,曾见证过她对自己工作室外绿地的经营.花草虽不名贵,但多为雅致之物,如菊、月季、多肉、莲、百合、兰等.用老家带来的高低不同的竹筒养花亦增加另外一种别致,抑或在古玩市场偶遇的器物而拿来作为养花器物,得之古今对比之意.时常在花季见到她在微信朋友圈晒晒自己培育出的惊喜,偶尔也会收到私信给我发各种花的娇艳,让我倾羡不已.以前总无养花种草之心,也感受不到养花之趣.几年前爱上养花之后更觉内心细腻柔软,眼见一花一叶冒出头来,
期刊
产出导向的教育体系OBE构成师范专业认证核心理念,本文立足于地方高校本科师范类音乐专业对标《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二级)》,以《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大纲制订为研究对象,从课程目标撰写内容、学生学习成果准确表述、成绩评定标准与要求等多方面探讨基于“OBE”理念下音乐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揭示音乐技能课程目标应对应专业认证标准,对接基础音乐教育发展需求,这样才能有效推进音乐学专业建设,实现教师教育内涵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吸纳了大量本土宗教信仰的相关要素.其中,作为我国用以指代斗辰重要象征的“猪”元素,在为佛教所吸收后,逐渐成为了佛教斗辰信仰中重要的图像象征要素;此后又同众多密教仪轨一道传入日本,并与日本妙见信仰及相关图像相融合.本文以日本北辰妙见信仰中的“猪”元素为切入点,结合图像信息与文献记载,讨论我国斗辰信仰中“猪”崇拜对日本妙见信仰产生的影响.
手绘课程作为高校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采取分段教学、层层递进、强化实践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手绘表现技法,以及不同手绘草图与方案设计表达;同时,混合式教学关注学习者活动,提供全方位平台和学习资料,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研究艺术的本质首先需要为艺术下定义,对艺术定义的探讨在西方历史上硕果累累,众说纷纭.在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几乎不同程度地涉及这一问题,本文以本质论和反本质论为基础,以此论述古德曼“何时为艺术”观点的合理性.通过“何时为艺术”的启示直观汉画像,运用中西方发生的艺术现象论为实证,进一步反思艺术定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