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秸秆对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wg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有益微生物(简称菌种,下同)将农作物秸秆进行安全腐熟处理,使秸秆较快速的分解并释放养分,能及时供给当季作物吸收利用并促进其生长。2011年采用菌种与秸秆不同配比进行了番茄小区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番茄果实中维生素C与可溶性糖分别平均增加236%与216%,硝酸盐降低309%。其中S2C1处理即6667m2用菌种9 kg与2 500 kg秸秆(质量比为1∶278)及4 kg疫苗配施,番茄产量及商品果产量均最高。处理S2C2(6667m2施菌种9 kg ,秸秆3 750 kg,1∶417)、与处理S2C3(6667m2施菌种9 kg ,秸秆5 000 kg,1∶556)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常规施肥相比,0~20 cm土层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的增长率分别为:3392%、8793%、1536%、8974%。
  关键词:生物秸秆;番茄;产量和品质;土壤养分状况
  中图分类号:S141.4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5-0078-04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含碳丰富的能源物质,其有机碳平均含量在40%以上,秸秆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氮、磷和钾平均含量分别为062%、025%和144%[1],含有钙、镁、铁、硫、硅等中微元素。近年来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农民付之一炬,不仅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而且对土壤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2]。秸秆还田是秸秆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多蓄自然降水、减少自然蒸发、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同时减轻环境污染[3~8]。
  由于秸秆直接还田的效果主要在后效,对当季作物的效果不明显,为研究将秸秆快速转化为作物所需的有效养分,使之当季获得高产、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进行了秸秆配施生物菌种栽培番茄试验,采用菌种与秸秆不同比例、不同质量配合,进行秸秆还田,测定0~20 cm、20~40 cm土壤理化性状及番茄果实产量及其品质,以探明菌种与秸秆的适宜用量和配比。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本试验于2011年在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地池栽条件下进行,池内土壤为棕壤,质地为砂壤,有机质含量为1288 g/kg,碱解氮9833 mg/kg,速效磷11327 mg/kg,速效钾14403 mg/kg。试验设菌种和秸秆两个因素,菌种设6 kg和9 kg两个用量,分别与2 500、3 750、5 000 kg秸秆及4 kg疫苗组配成6个处理,再设空白对照和常规施肥2个处理,共计8个处理(见表1)。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4 m2,试验小区是由2 m×2 m×1 m的无底相连的水泥池组成,每池从地表到1 m深处用水泥间隔,试验过程中小区之间肥水互不渗透。
  番茄品种:青研1号。2011年4月29日移栽,6667m2定植2 330株,番茄果实分批次采收(7月12日开始采收到8月28日结束,历时45天),采收中期取成熟度一致的样品测定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硝酸盐含量等指标。移栽番茄前按试验要求开沟铺秸秆施入菌种和疫苗。
  12菌种和疫苗的处理方法
  菌种商品名称:世明生物专用菌种001,是以枯草杆菌、嗜热性芽孢杆菌等为主组成的一类木质素、纤维素分解菌;疫苗商品名称:世明蔬菜疫苗002,是具有防治根部病害生物活性功能的类微生物。
  菌种处理方法:1 kg菌种对掺15 kg麸皮、13 kg水,拌和均匀,堆积4~5 h开始使用。如当天使用不完,以5~8 cm的厚度摊放于阴暗处,第二天可继续使用。
  疫苗处理方法:1 kg疫苗对掺15 kg麸皮、13 kg水,拌和均匀,堆放腐熟7~15 d后使用。
  13定植行内秸秆、菌种和疫苗的使用方法
  番茄定植前在种植行内开沟,沟宽与种植行相等,一般60~80 cm,沟深15~20 cm,沟长与定植行长相等,起土分放两边,接着添加每行所需秸秆的用量,铺匀踏实,沟两头露出10 cm秸秆茬以便进氧气,填完秸秆后,按每沟所需(据种植行面积)菌种量均匀撒在秸秆上,用铁锨拍振一遍后,把起土回填于秸秆上,浇水湿透秸秆,2~3 d后找平起垄,秸秆上土层厚度保持15~20 cm,待定植时按每穴疫苗用量撒入穴内,并与土壤掺匀,接着放入番茄苗,覆土、浇水,最后用14号钢筋在每行间两棵苗之间打孔,孔距10 cm,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针对丘陵双季稻区,以11个早晚稻品种为材料,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置8寸与9寸2个机插行距,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茎蘖动态、干物质量、产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8寸行距的干物质量、收获指数和产量均比9寸行距的高;8寸行距的产量比9寸行距平均增产53486 kg/hm2,平均增产率达837%。  关键词:丘陵;双季稻区;水稻;行距;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045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
期刊
摘要:抽穗期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它决定水稻品种的地域适应性和季节适应性,是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本研究从两个水稻单片段代换系杂交分离群体中筛选到8个次级单片段代换系和2个双片段聚合系,经重叠群作图分析,鉴定出2个与抽穗期有关的QTL。qHD3位于第3染色体短臂,qHD6位于第6染色体的短臂中部。在长日照条件下,Lemont的qHD3等位基因可促进水稻早抽穗,Tetep的qHD6等位基因则延迟水稻抽
期刊
摘要:本研究以10个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进行抽穗期QTL鉴定,得到4个存在抽穗期QTL的单片段代换系:W11-15-7-39-2、W02-15-7-3、W08-16-3-2、W22-9-5-2-4-9-3,其上的QTL分别命名为qHD2-1、qHD8-1、qHD3-1、qHD10-1;基因聚合、互作分析结果表明qHD2-1对qHD8-1、qHD8-1对qHD3-1、qHD3-1对qHD10-1分别
期刊
摘要:在山东肥城对36户种植的栝楼进行了调查,并比较了当地4种不同种植密度下鲜瓜蒌的产量。结果表明,牛心栝楼种植密度越大,初果期瓜蒌的产量越高。初果期瓜蒌产量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从整个栽培周期考虑,以行株距为25 m×2 m的种植密度对栝楼秧苗的伸展和坐果较为有利。  关键词:栝楼;栽培;种植密度  中图分类号:S567.239.04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5-0
期刊
摘要:利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s)对36个粳稻品种穗部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6个品种可分为紧穗型、中间穗型和散穗型三类。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具有丰富多态性的28对SSR引物对36个水稻品种进行PCR扩增分析,共检测到76个等位基因变异,每一个位点上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为2~9个,平均为271个。根据扩增结果可以将36个品种相互区分。供试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值为05758~0978
期刊
摘要:综合采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气候风险因子,进行小麦生长灾害风险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小麦的主要灾害类型不同,其中,干热风灾害是各生态区主要的生产风险灾害,小麦产量最终形成受到干热风灾害的威胁最大;建立了生产风险灾害预警模型,不同生态区条件下模型的风险因子不同,模型的显著性也有差异。多因子回归预警模型为风险因子判定和产量预警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 小麦;生产风险;预警模型;山东
期刊
重点实验室/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为培育高度抗逆和无选择标记的转基因小麦,本研究从NCBI数据库中搜索到ThIPK2基因序列,依据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参照小麦偏爱的密码子对该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并将重复的和不必要的酶切位点去掉后进行人工合成。将改造后的ThIPK2基因插入到强启动子Ubiquitin和终止子AtSac66之间,然后将其插入到含有玉米Ac/Ds转
期刊
摘 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乳粉中左旋肉碱的含量,从温度和时间对反应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分光光度法;左旋肉碱;反应温度;反应时间  中图分类号:TS252.5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1-0120-0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1.1.1 试验材料 两种乳粉,标记为样品1和样品2。  1.1.2 仪器  1.2 试验原理  
期刊
摘要:为探讨不同种植方式玉米冠层光利用情况的差异和“双行交错”种植方式的增产机理,试验设置了等行距种植、大小行平行种植、双行交错种植三种种植方式,并测定其玉米冠层叶片的光截获率、光吸收率和光强日变化等参数。结果表明:三种种植方式的玉米冠层光利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顶层双行交错>大小行>等行距;双行交错种植,其穗层及以上光截获率为880%,顶层光吸收率为453%,可以利用较强的光和较弱的光;在高密度条
期刊
摘要:本研究根据RNA干扰的机制原理,利用已构建的包含SP基因部分片段反向重复序列和生物安全性更高的标记基因bar基因的RNAi双元表达载体pDTRSV-IRSP-Bar,通过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水稻愈伤组织获得抗条纹叶枯病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水稻植株,通过Basta抗性筛选、PCR检测及Northern blot分析,获得了稳定高抗RSV和抗Basta的株系KRSV1和KRSV9,并对其田间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