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z7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是被鸟叫醒的。黄莺、喜鹊、布谷、麻雀,有的说话,有的呼唤,有的纯粹是为了练嗓子,有的也为了一比高下。乡村的声音清脆、悦耳,让人通透、畅快。
  公鸡依然准时鸣叫,却被摩托车、大货车和小轿车的喇叭声时掩时显。
  东方刚开亮口,对面山上就传来一阵阵闷响,那是送葬的火炮声。火炮说,再响些,再响些,我们是代儿孙们来响的,可不能输给那四吹四打的锣鼓、唢呐和小号;小儿子在刚刚复工的外省建筑工地,二孙子还要上网课,大重孙刚刚满月,为亲人送别的任务就交给了我们。
  天,除了白就是藍;地,除了绿就是黄;山,除了青还是青。沟渠开始涨水,河里白雾升腾。西院的夏爷爷刚脱下棉袄就只穿着短袖,他在给寸长的秧苗拔草,一伸腰,鹌鹑蛋大的青杏就碰着他的汗津津、光溜溜的额头,他拉下树枝握着一颗青杏笑笑说,你还没有我硬。
  月亮升起来,一两颗星星躲在两三朵云后。蟋蟀在大声说话,偶有狗叫声在山谷回响。我在香樟树下吹着初夏的夜风,几片叶子落在我发酸的头发上,它们提醒我,可以睡觉了。
  三四个女人,天不亮就出门了,等太阳一出来,田里就割下来一堆一堆的油菜和一袋一袋麦脑壳。一两个男人开着小型收割机来到田里,女人们从刚歇的桉树下又开始忙活起来,用大塑料口袋去接黄澄澄的麦子和黑油油的油菜籽,一边刨一边用口吹麦裤子和菜壳子,还不时放一两粒到嘴里嚼嚼,然后轻轻吐到地里。
  所有早起的人,都赶在天亮之前开始劳动,总把汗水、疲惫、满足和笑当作迎接太阳的最好礼物。
  那些半黄半青的枇杷、杏子和桃子,那些半红半黑的桑葚,都用超过数倍专门养植的同类深深的甜和香吸引着采摘、咀嚼与吞咽。
  想了,等了,盼了59 天的雨,终于姗姗而至。地上起初升起道道白烟,却很快被更多的雨水浇灭在两米的半空。那只鸡高昂起头,张开嘴巴,让雨水自硕大的红冠流进喉咙,偶尔甩甩脑袋,摇摇身子,以图再换新的雨水淋上它。几只鸭子,一会儿缩成一团,一会儿甩甩膀子,伸长脖子喝着地上的积水。回巢的母燕,没有为乳燕叼回虫子,只让它微微张嘴,把一滴雨水渡进小嘴,再甩下几滴雨水,湿了乳燕的全身。那只花狗躺在屋檐下,伸出脑袋看雨水从半空落到水泥地,也用鼻子使劲儿闻闻久违的雨水味,一会儿往后退一截,一会儿再退后一截,以躲避溅湿地面的雨滴。那些卷了筒的猕猴桃和玉米苗慢慢舒展,狠狠吮吸。有中老年妇人在雨里奔跑,边跑边捋捋淋湿的长发说,这背时老爷,这么久就不落一滴,咋说来就来,还这么大的阵势,好,好呢!有两位老大爷还立在一床一床的有些叶子发黄的秧苗旁看它们喝水的姿势。有尖厉的呼唤声从豆大的雨滴中传来,你们站在地里做啥?像个死木墩,下雨了,你们都不晓得?他们回应说,正好帮你把衣裳洗了,正好可以冲个冷水澡,正好可以脱了臭垢甲!这下庄稼有救了,啥都有救了,老天爷总是好人呢!
  一场雨后,桥沟河水库有些清净起来。琳琅山下,满目琳琅。
其他文献
1991年,我第一次去武汉开会。会后,参会的几个人相邀去归元寺。记得归元寺的酒酿汤圆很好吃,那时免费,一勺盛五六个实心糯米小团子,半碗酸酸甜甜、不稀不稠的汤。原本我就喜欢吃黏食,因此对糯米食物更加青睐。  哈尔滨的春天年年姗姗来迟,阴晴不定,说翻脸就翻脸,但属于春天的食物却抢先登场,一拨刚来一拨又到,比如春茶、春笋,当然还有青团。这些都是南方的春季食物,拜网购和迅捷的物流所赐,现在可以在飘着春雪的
期刊
清明应该有三重涵义:一是天地自然的“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二是心灵境界的清明,人们通过祭扫,获得的是心灵的净化与“清明”。第三,也是人们最易忘却的,却是“政治清明”。春秋战国之时,晋文公重耳当政前曾被迫害流亡,是介子推在他饥饿濒亡之时,割股肉救了重耳,晋文公希望报恩,试图让归隐山林中的介子推入朝为臣之时,这位舍命救主者却与母亲坚辞不受其报,晋文公
期刊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乡。  你在一个地方已经住了三代、五代,以为就是这里人了。十代、二十代、三十代以前呢?你的家族来自哪里?历史上由于战乱、灾荒、谋生等各种原因,人类一直在迁徙、流动,终于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权把他乡作故乡。开始几辈人还记得来自何方,后辈就渐渐淡忘了。好在中国人有修谱建祠的传统,记载故乡,供奉先祖,把繁衍世代记录入册。家谱上还会记载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为了教育后人。  我家
期刊
上个世纪70 年代,在乡村是煤油灯唱主角。村民们一家人居一个山坳,或三代人守一个湖汊、一口塘。世世代代的煤油灯,让他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  大集体时代,最繁重的农事就是抢收抢种。村民白天收割、耕田、插秧,夜晚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向晒场。脱粒机轰隆隆地唱响,把收割堆垒的稻穗捋出来,第二天赶上太阳曝晒稻谷,储存到仓库,作为国库的征粮。夜间脱粒少不了照明,能够照亮晒场四周的唯有气灯。  父
期刊
小时候,我曾临摹过一段时日帖子,也临习过一阵子钢笔字,不谦逊地讲,我的字还算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  清晰记得四年级时,我就得过全县小学生书法比赛第二名,当初写的那几个工整的楷书,虽略显稚嫩拙朴,但骨架端庄稳重,笔画神韵有致,颇得评委好感。入职国企后三年,我由机修工转身为文书,一做就是十多个年头,从我手下流出的文字,无以计数,一手字不敢说写得有多么清逸隽秀,至少还是人见人夸、出类拔萃的。那时打字机
期刊
去镇雄上班的第一天,因为离家较远,家人陪我一起去。父亲说第一次去上班,要从堂屋里的大门跨出去,知道哪里是起点,才不会忘本。我左脚一出门,八十多岁的祖母就像背书一样,说:“今天是个出门的好日子,愿我孙子在外恶人远离,好人相逢,工作上像竹笋一样节节高升。”  我回头谢祖母时,一眼瞥见她被岁月吸干了脂肪的脸,千沟万壑。她双手拄着拐杖,青筋贴在松树皮一样的手上,似乎可以听见血液在血管里流淌的声音。白发从帽
期刊
小时候,总有去仰山文塔探望的强烈愿望,虽然离家也就3 公里的路途,但由于年少时学业忙,看牛、扯猪草等家务事多,始终未能实现。  那天,正值正月十五,我带着女儿来到古塔脚下,在古塔旁竖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是省政府、省文化厅2006 年立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一块是仰山文塔的简介。从简介中得知,古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 年),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曾修葺过。2014 年,省文化厅拨专
期刊
在办公室坐下,有朋友打来电话,说有人要来请我帮忙,她女儿大四了,想到融媒体中心实习。我一时诧然,并不认识她们。对方却说,你认识的,十多年前她丈夫不幸车祸去世后,你帮助过她们的。  我恍然有了印象,似乎有这件事。急忙打开电脑,在我的QQ 空间里,找到了2010 年8 月写的一篇题为《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的日志:  “这几天,心情很是沉重,一个熟人遭遇了车祸,车毁人亡。  他是一个单位的驾驶员,平时因
期刊
香螺一生缠绕着我童年的梦,总在生命的拐角处为我留个父爱的口。  那时候,我们一家四口挤在外婆的老房子里。我是计划生育外的一员,亲戚们叫我“千金”。我一出生,父母被罚款三千元,父亲在单位里班长的职务泡汤,单位宿舍遥遥无期。母亲为了照顾我们两个小孩儿辞职在家。有时候父亲一下班就背上一个大包往外跑。我五岁那年的一个台风夜,母亲不停往巷子口看,不久又哆嗦着回来。来来回回不知道多少趟,嘴里都念叨着:“风越来
期刊
冬日的午后,闲着没事,决定趁着暖阳去登山,去探望樱花、棠梨、火棘、鸟儿、松鼠等故友,去倾听山风的低吟。  我出发的时候,太阳刚刚睡醒午觉。黝黑的远山,金黄的暖阳,与蔚蓝的天空浑然一体,像极了一幅朦胧幽淡的水墨画。顺着滨河路向西前行,离山越近,山色越发清润明朗。刚到山脚,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它用纤柔的手,轻轻摩挲我的脸庞,告诉我,它偶尔会调皮地同我开个小玩笑,给我制造点凉丝丝的“小颜色”瞧瞧。可这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