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思维,应从小学生开始启智。
【关键词】 贴近生活 启智 小学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131-01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用形象可感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中得到无穷乐趣,改进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1 钻研教材,备好教具,用实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上好一节课,提高“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备好课。备好课,要深入学习教材,钻研教材、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在数学活动中,要考虑是否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教具和学具起了很好的协调作用,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鲜明,能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让单调乏味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如概念的教学可运用实物、教具,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明白算理,归纳算法。比如对“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教师可把建筑用的砖、方木块、火柴盒等展示给学生。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把桔子带进课堂,引导学生观察把11个桔子放在两个盘子里,每盘放5个,还剩下1个,使学生清楚地建立起“余数”的概念。在教学“平均分”的时候,看似“平均分”非常简单,但由于“平均分”概念比较抽象,且第一次接触,在理解上非常困难。把苹果带进课堂,让学生动手切一切,分一分,很快就能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虽然这些教具都是学生常见到的一些东西,但由于有了这些实物教具摆在眼前,他们必须要看、要想,不管他们是出于好奇还是来自探求的欲望,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教具上面。这样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目的性,不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学生求知欲望,而且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果再让他们亲手演示、实验,他们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挑战性。因为有时学生的感知能力会发生错误,无从理解,通过动手操作,从中发现问题。例如“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关系”课时,组织学生带不同长度的各种笔(毛笔、钢笔、铅笔)、小棒、尺、线、绳等,在课堂中经过自己任意选取长度不等的三样物品,看能否组成三角形。最终学生发现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通过量度和观察后,知道要构成三角形前提,是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教学重点自然而出。这样实物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学生更印象深刻,有利于建立起具体形象的概念,学生学得意犹未尽!从而开发学生智力,将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 合理安排教具演示步骤,启发引导,拓展学生思维。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有一定的顺序性,发展性,呈先出发展的阶段性,并能促进学生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教学过程要努力创设成让学生眼、耳、口鼻、手、脑等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如教学生初学乘法时,课堂上,可做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先拿出一对小熊猫,再拿出第二对小熊猫,最后又拿出第三对小熊猫,让学生逐次用加法求出一共是几只。同时写出2+2+2=6,着重使学生认识2是相同加数,一共有3个这样的加数,就是求3个2是多少。
第二步:拿出4个水果盘,每盘装3个苹果,“求一共是几个苹果?”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再拿出4个两付球拍,让学生观察,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共得多少。然后给学生讲用乘法计算,指出乘号、乘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能读出乘法算式,如,3×4=12读作3乘4等于12,表示4个3是12。
第三步:老师写出乘法算式,让学生用教具在桌面摆出来,如3×2让学生用围棋黑子、白子摆出来。
第四步:脱离开具体形象的教具,进入到比较抽象的阶段。老师写出几个几连加,让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如,“4个2连加”学生写作2×4;再让学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如5+5+5=5×3;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并算出结果来。如4×3=4+4+4=12
最后,采用游戏形式进行练习,把学生的兴趣、注意力“拉回”到学乘法这个重点问题上。这样用实物演示,刺激学生五官认知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直观地形成鲜明、想象的表现,正确地理解乘法概念。
3 引导学生把目光从堂上实物教具投向社会,启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更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数学课堂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把目光投向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开阔视野,寻求新知。比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课堂上让学生测量书本、桌面、黑板、课室的面积,课堂外让学生测量球场、家里的房子,或者是自己的卧室,鼓励他们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写下来,说出来,与同学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在实物数据中和动手操作中加深自己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实践中培养开拓创新能力。
总之,实物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理解数学的意义,从而达到有应用数学的信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智力。
【关键词】 贴近生活 启智 小学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131-01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用形象可感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中得到无穷乐趣,改进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1 钻研教材,备好教具,用实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上好一节课,提高“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备好课。备好课,要深入学习教材,钻研教材、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在数学活动中,要考虑是否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教具和学具起了很好的协调作用,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鲜明,能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让单调乏味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如概念的教学可运用实物、教具,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明白算理,归纳算法。比如对“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教师可把建筑用的砖、方木块、火柴盒等展示给学生。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把桔子带进课堂,引导学生观察把11个桔子放在两个盘子里,每盘放5个,还剩下1个,使学生清楚地建立起“余数”的概念。在教学“平均分”的时候,看似“平均分”非常简单,但由于“平均分”概念比较抽象,且第一次接触,在理解上非常困难。把苹果带进课堂,让学生动手切一切,分一分,很快就能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虽然这些教具都是学生常见到的一些东西,但由于有了这些实物教具摆在眼前,他们必须要看、要想,不管他们是出于好奇还是来自探求的欲望,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教具上面。这样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目的性,不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学生求知欲望,而且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果再让他们亲手演示、实验,他们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挑战性。因为有时学生的感知能力会发生错误,无从理解,通过动手操作,从中发现问题。例如“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关系”课时,组织学生带不同长度的各种笔(毛笔、钢笔、铅笔)、小棒、尺、线、绳等,在课堂中经过自己任意选取长度不等的三样物品,看能否组成三角形。最终学生发现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通过量度和观察后,知道要构成三角形前提,是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教学重点自然而出。这样实物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学生更印象深刻,有利于建立起具体形象的概念,学生学得意犹未尽!从而开发学生智力,将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 合理安排教具演示步骤,启发引导,拓展学生思维。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有一定的顺序性,发展性,呈先出发展的阶段性,并能促进学生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教学过程要努力创设成让学生眼、耳、口鼻、手、脑等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如教学生初学乘法时,课堂上,可做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先拿出一对小熊猫,再拿出第二对小熊猫,最后又拿出第三对小熊猫,让学生逐次用加法求出一共是几只。同时写出2+2+2=6,着重使学生认识2是相同加数,一共有3个这样的加数,就是求3个2是多少。
第二步:拿出4个水果盘,每盘装3个苹果,“求一共是几个苹果?”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再拿出4个两付球拍,让学生观察,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共得多少。然后给学生讲用乘法计算,指出乘号、乘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能读出乘法算式,如,3×4=12读作3乘4等于12,表示4个3是12。
第三步:老师写出乘法算式,让学生用教具在桌面摆出来,如3×2让学生用围棋黑子、白子摆出来。
第四步:脱离开具体形象的教具,进入到比较抽象的阶段。老师写出几个几连加,让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如,“4个2连加”学生写作2×4;再让学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如5+5+5=5×3;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并算出结果来。如4×3=4+4+4=12
最后,采用游戏形式进行练习,把学生的兴趣、注意力“拉回”到学乘法这个重点问题上。这样用实物演示,刺激学生五官认知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直观地形成鲜明、想象的表现,正确地理解乘法概念。
3 引导学生把目光从堂上实物教具投向社会,启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更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数学课堂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把目光投向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开阔视野,寻求新知。比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课堂上让学生测量书本、桌面、黑板、课室的面积,课堂外让学生测量球场、家里的房子,或者是自己的卧室,鼓励他们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写下来,说出来,与同学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在实物数据中和动手操作中加深自己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实践中培养开拓创新能力。
总之,实物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理解数学的意义,从而达到有应用数学的信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