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明《琵琶记》的创作倾向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520c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据调查,作者的创作倾向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从元代文人处境和社会现实提出,作者有意塑造忠孝两全的蔡伯喈和贤妻赵五娘,正面歌颂传统伦理道德,呼吁当下恪守传统美德。另一则是近代学者提出高明创作的作品旨在暴露和否定整个社会现实,警醒功名之路的实质与批判统治者。笔者试图从文本出发和现有研究成果探究高明《琵琶记》的创作倾向,体察元末时期和作者经历、戏剧结构编排与重点讨论“三不从”关目、以及相关时人与后世评论家的评论后,发现作者更倾向于正面歌颂传统道德而非暴露黑暗。
  关键词:《琵琶记》;创作倾向;歌颂;暴露
  一、關于作者创作倾向的争论
  据前人研究,在作者创作倾向中主要有两家论:以毛纶为代表的评论家认为作者创作倾向在于“教忠教孝宣传封建道德”;当代学者黄仕忠认为作者在悲剧戏曲背后要读者“另做眼儿看”——悲剧的根源:统治集团和在这个统治下的社会现实的丑恶,作者暴露和否定整个社会现实旨在“提醒人们不要对统治者和功名抱有幻想,是其现实意义所在。”
  创作倾向的争论主要来自第一,作品副末开场“休伦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是作者真实意图或是移花接木以便让带有讽刺与暴露现实的作品得以存活?其二,作品所塑造的蔡伯喈是否“全忠全孝”?其三,如何理解作品采用双线叙事手法,意在组织行文抑或用以暴露权贵,批评虚伪的社会现实与“孝子”?其四,作者所处的社会时期社会人们是如何对待歌颂与暴露?从以上争论点出发,笔者更认可作者的创作倾向旨在正面歌颂,暴露现实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并非是作者主观特意强调的方面。
  二、时代环境与作者经历
  高明,元代戏曲作家,生于盛世元年又见证元末腐败,晚年正处于元末农民起义时期。前人以元末动乱,农民疾苦的历史观理解《琵琶记》,认为作品有讽社会黑暗,批判元末黑暗社会之意,但却与高明习儒家朱学的文化亦有违背,儒家偏向“温柔敦厚”,引导向善、行礼,注重规范,以达国家治本目的。“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可见作者创作作品的本意是力图规范教化,借树立贤妻孝子为榜样以教化社会。在特殊的年代,接触不堪动荡的社会,作者定对百姓疾苦有深厚感受,定有所反思因缘,将之反映在作品上,过于美好的才子佳人不是作者创作人物的第一选择,而是欣赏贞烈贤孝、坚强的赵五娘与有忠有义的的蔡伯喈。而正如作者所说“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更何况是将充满封建崇高的伦理道德化身的赵五娘和蔡伯喈推之与众,更是难上加难,为何作者要逆流而上?笔者揣测作者想要观众被真真切切的正面人物感动,但观众容易不重视正儿八经的说教,故言“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倘若是重在批判和暴露黑暗社会现实,那么就并非是“动人难”而应是激人愤。有学者认为,作者在社会动乱的情形下,歌颂正面人物能够维护内心的平和,犹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社会需要一股正能量,去维护当下混乱的秩序。
  作者生前已拒叛军方国珍邀约,已表明其有意贬损元末统治者的目的性不强,作者改编《赵贞女》继承宣扬赵贞女的坚强、贤顺形象,并愿体恤元代文人的不易,拔高文人地位而改负心汉为志诚种,对比暴露黑暗,作者更欣赏善美,一夫二妇,旌表门闾是作者心中推崇其贤其孝的暗示。
  三、从戏剧编排结构看创作倾向
  从戏剧结构上看,开场原则贯穿全文,开场阐明作者为孝子贤妻写“行状”,有所争论的是蔡生的三不孝。一位评论家从叙事逻辑给出了答案,重婚牛氏已是《赵贞女》的事实,为了扭转蔡生“负心汉”形象而作者大笔墨地勾画三不从关目,塑造了被逼无奈的弱势形象从而洗脱罪名。在三不从关目串演中,旦生两处场景交替,一方悲凉一方繁华得意。从戏剧舞台效果出发徐方朔认为“仅仅以场景的变换使我们感到不单调而已”且对比冲突正随着伯喈的孝的坚守、赵氏贤良和牛氏贤惠的汇聚而减弱变成一个大团圆场景,因“他们都是标准贤人。彼此之间无任何矛盾。”
  笔者继而补充:环境服从于人物,情节服从于人物,一切背景的营造皆是为了塑造人物而服务。作为读者,笔者有先入为主的概念,牛府代表富贵阶层、权利一族,其生活环境本身具有金碧辉煌、觥筹交错之美,易引起观众的艳羡。而大旱三年旁白涌现在读者脑海,易联想惨绝人伦、糟糠自厌等词汇。成功的戏剧表演会使人随着故事的增进,愈发为赵氏处境而深含怜悯;自己便是无助却只能坚强的赵氏,自己就是被逼重婚却心系旧情的心牵父母的孝子蔡生,怎么还会两两对比而感慨阶级的差异过大,体验到作者意在暴露黑暗社会?且倘若不刻意营造金碧辉煌的牛府和哀嚎遍野的大旱后场景,如何表现两种环境?
  四、动人处:传统伦理道德的恪守
  作者高明已在开篇强调动人难矣,歌颂子孝妻贤更难矣,但从当时的戏曲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来说,其正面歌颂的创作倾向得到了认可。这有得于朱元璋因其有益于风教而大力提倡。据统计,《琵琶记》版本序跋汇辑中记载了多位前人称赞其歌颂忠孝题材,喜爱《琵琶记》,故列举如下若干:
  1.声山毛子曰:吾于传奇取《琵琶》焉,凡臣之事君,子之事父母,妇之事舅姑,以至夫妇之相规,妻妾之相爱,朋友之相恤,莫不于斯编备之。
  2.王凤洲曰:南曲以《琵琶》为冠,是一道陈情表,读之使人欷欷欲涕。
  3.李卓吾曰:元曲崔蔡二奇,桓文递霸。近人往往左袒《琵琶》,以其有裨风化,如发端便主甘旨,犹之唐诗李杜二家,亚李首杜,谓存《三百篇》遗意。
  4.冯犹龙曰:读高东嘉《琵琶记》而不下泪者,必非孝子。
  从上前人王季重所言便是,难于动人,“《琵琶》之后,难乎其为继矣。”作者的创作倾向便如此直接,坦荡,虽论证了作者的创作倾向主要是宣传封建道德,以教风化,这也成为禁锢《琵琶记》在后世享有“南戏之祖”的美誉却在流行性上不及《西厢》。因而不少近代学者开始从近代的角度解读《琵琶记》留给当下世人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高明著.琵琶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黄仕忠编著.琵琶记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黄竹三,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徐朔方著.戏曲杂记[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5]陈寿楠,朱树人,苗编.董每戡集(第2卷)[M].岳麓书社,2011.
  [6]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元明清戏曲研究论文集[M].作家出版社,1957.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就信息技术在高中《唐诗宋词》教学中的应用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信息技术为教师开拓了诗词鉴赏的视野。二是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鉴赏诗词,能够自主学习、自主鉴赏提供了帮助,体现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原则;三是信息技术可以为诗词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感知语言,培养语感。  关键词:唐诗宋词;息技术;个性化学习;形象思维  《唐诗宋词》是高二年级上学期的选修课本。主要教学内容是唐
期刊
摘 要:谚语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是各民族文化的浓缩。文章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日语谚语翻译中的应用,并总结了基于两种策略的具体翻译方法。  关键词:日语谚语;翻译;归化;异化  谚语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与人类智慧的体现,是各民族文化的浓缩。广义的日语谚语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日本本国根据日本的社会生活习俗、历史典故及人物产生的谚语;其次是在
期刊
摘 要:110M跨栏跑运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快速跑动中连续跨过一定数量、一定高度和一定间距栏架的短距离竞赛项目。110M跨栏跑项目技术复杂,难以掌握,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全面,运动时极易发生损伤。一旦发生运动损伤,不但给训练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而且会使运动员在心理上产生对110M跨栏跑的恐惧,不利于学生对110M跨栏跑技术的掌握,严重者会造成终生伤害,甚至会毁了运动员的前程。因此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校长是办学方向的掌舵者、教育思想的贯彻者、学校关系的协调者、教育管理的指挥者,在学校管理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做好一名校长呢?结合本人在民办学校管理方面略备的些许经验及参加过的多次学习培训经历,就如民办学校校长自我提升方面谈以下几点想法,聊以促进个人成长。如有纰漏,敬请领导、专
期刊
摘 要: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人口基数较大,工作又遍及各行各业,他们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近年来该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热议,学者担任着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责任,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旨在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加以分类总结,从现状、特征、困境、影响因素及对策五个方面综述当前国内各学者研究成果,从整体把握研究现状,有利于发现研究薄弱环节,为后续研究提供便利。  关键词:新
期刊
摘 要:谐讔文的创作体现着独特的审美价值追求。从取材现实、审美与审丑、适度中和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谐讔文现实性、触动性、中庸性的文体特性,展现谐讔文独有的隐晦与意蕴的深邃。  关键词:谐讔文;现实性;触动性;中庸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将“谐讔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以专篇的形式对其加以论述。谐讔文作为一种独特的讽刺劝谏文体,有着特有的审美价值追求,可从现实性、触动性、中庸性三个方面进行阐
期刊
摘 要:明清传奇《桃花扇》突破了大团圆俗套令侯李二人相遇后双双入道为终,这也使其结局一直成为引起学界争议的话题。关于其合理性探究,该文在肯定其悲剧感染力的基础上,简要概括当前学界观点,并结合文本从线索结构、情节逻辑及人物性格等方面,详细论证桃花扇结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疑点的这一看法,认为作者创作意识主观性与书中人物情节客觀独立性的矛盾是结局争议的缘由。  关键词:《桃花扇》;结局;争议  《桃
期刊
摘 要: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形象复杂深刻、立体多面,可从19世纪法国雨果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的理论,对剧作《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究莎士比亚作品中塑造人物人性美丑共生的特点。  关键词:“美丑对照原则”;克劳狄斯  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文学艺术只有同时包含美与丑才显得真实。其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
期刊
摘 要:《多余的话》是瞿秋白被捕后在狱中写的临终遗言,表面看似有些软弱与消沉。一位党的领导人,留下这篇多余的文章,的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抹杀了自己曾经的功绩。随着对瞿秋白冤案的平反,研究的广泛,我们对瞿秋白以及那段特殊的历史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政治舞台;文学领域;人格魅力  人卫版教材有一篇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备课的过程中,查阅大量资料,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位革命家——瞿秋白。他
期刊
摘 要:溶洞题材诗郑珍山水诗的三大题材之一。他笔下的黔中溶洞奇险瑰丽,寄托着他的人生理想和现实观照,集中体现了他新奇多变的创作手法和奇奥峭拔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郑珍;山水诗;溶洞  一、概述:黔中山水,溶洞独秀  郑珍生于黔中“山国”,自称“余生山中人,少性爱邱壑”,创作了大量山水诗。《巢经巢诗钞》中有二百余首,以描写黔、湘、滇等地的山川景物为主。贵州属于岩溶地质,发育着众多罕见的溶洞。溶洞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