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的最佳状态就是“无事”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pd14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16日,也就是本期杂志发行之日,正好是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正日的生日。朝鲜把这一天定为“光明星节”。早从1月底开始,朝鲜就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始了纪念筹备活动。如果金正日还在世,为他庆祝生日的筹备活动差不多也是从这一时间开始。
  在金正日去世的整整两个月间,朝鲜给外界的印象是颇为稳定。一切都笼罩在悲痛的气氛之中,而一切又平静地按照既有程序和路径朝前走。金正恩活跃地指导着朝鲜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劳动新闻》的主角除了名字有所变化外,版面和报道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可是,对于某些人来说,“无事”的朝鲜太过平淡了,似乎“有事”时的朝鲜、激荡中的朝鲜才是一种常态。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过去一年来,西亚北非局势乱作一团,欧债危机雪上加霜,两大主题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大幅版面。朝鲜半岛新闻价值的相对低落,引发了不少“从业人员”的感叹:半岛为何如此风平浪静?让我等少了评头论足的谈资,少了运筹帷幄的机会。此举颇有一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的劲头。
  时至今日,用平常心来看待朝鲜半岛发生的桩桩件件,特别是涉及朝鲜的问题,似乎成了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而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相互迥异的立场和处境又决定了他们心态各异,反应不一。
  先讲惦记着“有事”的媒体。这么多年来,引发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几大现实根源、半岛相关各方的政策取向和底线、未来朝鲜半岛的可能走向等,早已是“成套设备”,让人耳熟能详,烂熟于胸。于是,一旦半岛有些风吹草动,或是狼烟四起之时,国际问题专家、时事评论员、媒体记者,相关的不相关的,是专家的不是专家的,谁也都能旧瓶装新酒,在电视上报纸上,引经据典一番。为了扩大读者群和观众群,媒体从专业角度出发,往往会倾向于放大新信息,突出危机感。
  再讲不想“有事”的韩国。有一个小细节,在韩联社的韩文网站上,“北韩”消息在“政治”版块内,这里的“政治”指的是韩国国内政治消息。而在韩联社的中文网站上,“朝鲜”是排在“国际”版块首位,与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并列。朝鲜在韩国第一主流新闻社上的定位,充分反映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朝鲜对于韩国来说,即是“内事”,又是“外事”,凡是和朝鲜半岛沾上点边的事情,韩国都会主动或被动地成为“当事者”,很难置身事外。
  现在,在民主化进程上突飞猛进的韩国陷入了民众被疑虑绑架、舆论被民众绑架、政界被舆论绑架的怪圈。韩国政府在处理涉朝事务时的任何举措,都会被无限放大,要么引发媒体的热炒,要么导致朝野的角斗。在信息多元化和决策多元化的架构下,韩国国内上下难以在对朝政策上达成统一。而社会主义体制的朝鲜也很难理解“民主赤字”的困境。于是,韩国内心里的确不想与朝鲜“多事”,却又不得不在内外夹缝中、政策取向上陷入左右为难,而在政策实施上又难以做到与朝相安无事。
  还不得不说时刻准备对付“有事”的美日。美日同盟最初的目标就是为了防范对日本构成“直接威胁”的朝鲜,虽然《美日安保条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针对朝鲜的有关事宜。实际上早在1951年4月16日,美国务院远东事务顾问杜勒斯访日商谈日美安全条约及对日媾和条约时就要求:在朝鲜战争波及朝鲜半岛以外或在美国单独对中国本土、台湾以及苏联等地采取军事行动时,日本要予以协助。时至今年,日美防卫中提到的“周边有事”的暗含范围早已远远超出朝鲜半岛,但是朝鲜依然是美日关注的焦点。朝鲜的“威胁”,也是日本官媒民各界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且仍然常谈常新。
  金正日去世后,朝鲜未出现“好事者”所盼望之乱象,迄今为止,抛开东亚文明“礼不伐丧”的因素,这一结果是朝鲜自身求稳定、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本地区相关各方求和平、求合作的努力所致。一个平稳过渡并正常运行的朝鲜,是本地区之福,也是半岛和平的一个“机会之窗”。
  所以,要保持和维护朝鲜半岛“无事”的最佳状态,更要避免“无事生非”。现在怕的不是太过平淡,而是“唯恐天下不乱”。而这些林林总总的视角和心态,正是影响当前半岛稳定、安全、发展、繁荣的最大的障碍。
其他文献
2009年以来,主权债务危机在欧洲大地上愈演愈烈,演变成席卷欧元区多个国家的欧债危机。危机的升级、蔓延不仅使债务问题国家经济遭受了重创,也使整个欧元区处于动荡之中,并且令欧元、欧元区的前景受到严重的质疑。新的一年到来了,欧元区会有新气象吗?  欧债危机与欧元区的非对称性  欧债危机的成因十分复杂,但从根本上说,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在于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政策困境。  现实
期刊
19~20世纪现代阿拉伯国家相继建立后,就进入了威权时代,不管它们在政体上是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值得注意的是,与君主制阿拉伯国家相比,埃及、叙利亚、突尼斯、利比亚、也门等共和制阿拉伯国家的威权主义政权显得更为脆弱。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上世纪60~70年代,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发生的成功政变就高达14次,而沙特阿拉伯、阿曼、约旦、科威特等君主制国家则长期没有发生重大的政治变动。“阿拉伯之春”更突出说明那
期刊
一样的政党,一样的首相,一样的中日关系落入低谷。  2012年12月16日,日本众议院选举结果宣布,自民党获得294个席位,在野三年之后重新夺回政权。卷土重来的不仅是自民党,还有党首安倍晋三。他将继吉田茂之后成为日本战后第二位两度执政的首相。一样的政党,一样的首相,一样的中日关系落入低谷,第二次安倍内阁下的日本政治和中日关系,将走向何方?  自民党的“非胜之胜”  实际上,自民党的胜利并没有表面上
期刊
随着美国大选落下帷幕,从2011年第14期开始的“明眼看美国大选”截至2012年第24期已圆满完成使命。从2013年首期起,刁大明先生点拨读者“明眼看美国”。  ——编者  听到“共和党”,你首先反应出的形容词是什么?2012年12月9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华尔街日报》公布的例行民调给出了一个令人堪忧的答案:恶劣、软弱、失信、无组织……这些都是65%的受访者脱口而出的。大选虽已落幕一月有余,但华
期刊
2012年11月6日,普京解除谢尔久科夫的国防部长职务,任命原紧急情况部部长、莫斯科州州长绍伊古为新任国防部长。普京治下的威权政体被认为是低度政治参与的典型体制,其特点是普京的“自己人”长期占据俄罗斯决策层以及强力部门的职位,政治精英流动性差。因此,作为普京心腹的谢尔久科夫一遭解职便迅速引起俄国内外的热议。  谢尔久科夫案的“版本”  谢尔久科夫下台表面上是由于一个小概率事件引起的。俄罗斯检察院专
期刊
两年多前,2010年3月号的《福布斯》杂志曾刊登一篇《中国:超级大国完成时》的文章,根据当时皮尤研究中心的统计,有44%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全球头号经济强国,而认为美国是全球头号经济强国的人数比例只有27%。但《大西洋月刊》记者法洛斯认为,中国还称不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因为在中国,还有很多人连自来水都用不上,并且中国大陆还没出现过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没有一个全球性的品牌。  如今,法洛斯的“
期刊
近期,法国人出镜率颇高。先是法国经济被批评为“定时炸弹”,再是“戴高乐”号核航母高调出没叙利亚附近海域,现在著名杂志《观点》(Le Point)又在中国“名气大增”。《观点》刊登的一篇题为《在法华人的狡猾成功》的文章,不但激起在法华人首次反种族歧视的诉讼行动,还把自己推上了中国舆论的风口浪尖。如何面对经济危机背景下法国人对中国人的“羡慕嫉妒恨”值得各方深思。  法式“幽默”幽默了谁  这篇饱受质疑
期刊
1991年底苏联发生剧变以来,我国对苏联剧变原因的研究日益深入,出版了不少论著。但随着研究的深化人们发现,对勃列日涅夫时期与苏联兴亡关系的研究,远不像对斯大林、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研究那么重视和深入,似乎这个时期与苏联社会主义兴亡的关系不很密切。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长期以来,勃列日涅夫时期给人们的表象是稳定。一些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但是人
期刊
2012年11月1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连任后的首场记者会,宣布最近几个月将在对伊朗关系上“实现突破”,“如果伊朗显示出诚意,美国将不会被外交上的繁文缛节所束缚”。11月30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会见一些美国和中东地区学者以及外交官时说,只要伊朗愿意,美国对举行伊朗核问题双边对话持开放态度,奥巴马政府已做好与伊朗举行双边对话的准备。这些表态和信号是否意味着美国对伊朗政策将做重大调整,其背后
期刊
《世界知识》2010年第10期刊登了著名作家祖慰的《移民文化超常原创力的解码》一文,作者对犹太人的智慧密码感悟出“文化基因双螺旋”。笔者旅居欧洲四分之一世纪 ,对此有另一种理解。    契约、法律、法治三点一线  在犹太人的观念中,犹太人先祖亚伯拉罕与上帝订立了契约,契约就像日月星辰的运行一样,犹太人永远遵守。他们不把戒律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欢乐,因为遵守戒律的人与上帝永存。人会失信,所以人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