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3月1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的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暨颁奖典礼现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尤为引人注目。他就是被誉为“壁画医生”的敦煌研究院著名文物修复师——“大国工匠”李云鹤。
1956年,为积极响应国家有志青年支援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李云鹤和几位同学从山东出发,一同踏上西去新疆的漫漫征程。途中因外祖父要去探望在敦煌工作的舅舅,所以在敦煌逗留了几日。未承想,这一留,就是一辈子。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大高个儿”,他邀请李云鹤留下来。李云鹤从打扫莫高窟洞窟卫生做起。3个月后,李云鹤成为当年全所唯一转正的新人。1957年,国家文化部邀请捷克斯洛伐克文物保护专家约瑟夫·格拉尔到敦煌474窟做修复实验,李云鹤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主动请缨担任助手一职。他仔細留意这位外国专家操作的每一个工艺细节。然而,格拉尔修复壁画时所使用的技艺和材料始终对中国人保密,他所采用的欧式壁画修复方法对敦煌石窟的病症并不十分适用,修复过的壁画开始出现胶水渗漏、地仗龟裂、纹理粗糙等现象。资金匮乏,材料紧缺,李云鹤和同事打破局限,就地取材。他们去窟区树丛寻找红柳死木做骨架,将宕泉河的淤泥晒干制成质地细腻的澄板土,加水和成“敦煌泥巴”,反复揉捏,制泥上泥,有效控制用胶量。他不断研究摸索,将自主合成的修复材料放在炉子上烤、冰面上吹晒。洞窟里光线不好,他就用镜子将阳光反射进洞窟,再借白纸反光修复壁画。时至今日,李云鹤用“土办法”改良过的修复工具,依然是敦煌文物保护界的“王牌武器”。
李云鹤把所有能想到、能找到的工具都拿来琢磨;表面除尘、二次除尘、黏结滴注、三次注射、柔和垫付、均匀衬平、四处受力、二次滚压、分散喷洒、重复滚压、再次筛查、多次起甲修复……这个喜欢跟自己较劲的年轻人,硬生生凭着自己的努力,摸索出一套完整的修复方法!敦煌莫高窟386 窟壁画起甲病害修复前后对比3年后,这座濒临毁灭的唐代洞窟在李云鹤手中“起死回生”。
几十年中,李云鹤首创“空间平移”“整体揭取”“挂壁画”等多种壁画修复技法。他走访了全国11个省市,帮助国内26家文物单位进行一线修复和技术指导,经他修复的壁画达4000余平方米。
(摘自《党的建设》2019年第5期)
1956年,为积极响应国家有志青年支援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李云鹤和几位同学从山东出发,一同踏上西去新疆的漫漫征程。途中因外祖父要去探望在敦煌工作的舅舅,所以在敦煌逗留了几日。未承想,这一留,就是一辈子。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大高个儿”,他邀请李云鹤留下来。李云鹤从打扫莫高窟洞窟卫生做起。3个月后,李云鹤成为当年全所唯一转正的新人。1957年,国家文化部邀请捷克斯洛伐克文物保护专家约瑟夫·格拉尔到敦煌474窟做修复实验,李云鹤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主动请缨担任助手一职。他仔細留意这位外国专家操作的每一个工艺细节。然而,格拉尔修复壁画时所使用的技艺和材料始终对中国人保密,他所采用的欧式壁画修复方法对敦煌石窟的病症并不十分适用,修复过的壁画开始出现胶水渗漏、地仗龟裂、纹理粗糙等现象。资金匮乏,材料紧缺,李云鹤和同事打破局限,就地取材。他们去窟区树丛寻找红柳死木做骨架,将宕泉河的淤泥晒干制成质地细腻的澄板土,加水和成“敦煌泥巴”,反复揉捏,制泥上泥,有效控制用胶量。他不断研究摸索,将自主合成的修复材料放在炉子上烤、冰面上吹晒。洞窟里光线不好,他就用镜子将阳光反射进洞窟,再借白纸反光修复壁画。时至今日,李云鹤用“土办法”改良过的修复工具,依然是敦煌文物保护界的“王牌武器”。
李云鹤把所有能想到、能找到的工具都拿来琢磨;表面除尘、二次除尘、黏结滴注、三次注射、柔和垫付、均匀衬平、四处受力、二次滚压、分散喷洒、重复滚压、再次筛查、多次起甲修复……这个喜欢跟自己较劲的年轻人,硬生生凭着自己的努力,摸索出一套完整的修复方法!敦煌莫高窟386 窟壁画起甲病害修复前后对比3年后,这座濒临毁灭的唐代洞窟在李云鹤手中“起死回生”。
几十年中,李云鹤首创“空间平移”“整体揭取”“挂壁画”等多种壁画修复技法。他走访了全国11个省市,帮助国内26家文物单位进行一线修复和技术指导,经他修复的壁画达4000余平方米。
(摘自《党的建设》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