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里的审美演化史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bios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图书封面是融设计与技术为一体的艺术品。它超越图书内容本身,是各种艺术样式的综合表现,具有超然美感的图书封面终将名留设计史册。
  过去七十多年里,企鹅出版社一直是经典著作出版业界的翘楚,为全球读者的书架提供了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图书,选题包罗古今,涵盖各种流派和学科。无论身处何方,一本企鹅图书,总能给你带来灵感和欢愉。它的设计与内容一起,受到不同审美情趣和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的喜爱。
  在企鹅出版的发展过程中,设计始终是一个关注的焦点。开始是因为其在象征意义赋予过程中的作用,后来是作为应对激烈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现在,它还是身兼以上两职。企鹅出版长期以来以集聚当代最佳设计者、插图绘画者和摄影者荣耀于一身,并成为了长久以来读者购买企鹅图书的“驱动力”所在。
  一、“水平格子”的平民属性
  1.平装书与“水平格子”惊艳诞生
  1935年夏天,企鹅出版了第一套平装书,内容涵盖了海明威、安德烈·莫洛亚、阿加莎·克莉斯蒂等作品。每本售价只有六便士,相当于一包烟钱。公众对书的看法从此改变——这是出版业的一次革命,也成为了英国文化和设计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当时民众对阅读异乎寻常的热情需求进行的一次革命性设计,极大地满足了当时社会各层次对阅读消费的渴望。
  这套平装书的设计不是在原来传统书籍装帧的概念下进行,而是强调对普通民众的吸引力,并考虑到不仅仅在传统书店销 售,同时也适合供货给火车站、烟杂店和其他连锁店的销售方式。Edward Young设计了第一个商标和封面——简单而不失震撼。三个格子水平状上中下排列,企鹅的商业名称第一次在封面上出现,萌发了现代设计意义上的最基本的系列化样式。整套风格的统一,在颜色的使用上与文章的主题相关联,如橘色是小说,绿色是犯罪,深蓝是自传,水红色是旅游和冒险文学,而红色是戏剧——这些都成为设计的重要部分。尽管是作为平装书推出的,也基本上传承了精装本的设计要素,但在理念上却超越了前者。
  2.带插图的现代“水平格子”
  几十年来,根据三块格子的设计原理而变化出的各种系列也在以后的出版中出现,并经历许多变化。如:区分比例的大小,有的设计把条纹设计得更显粗犷。印刷上的限制已经被抛弃了,插图和照片也被广泛使用。
  1962年,企鹅的艺术总监委派了三个设计者来为犯罪类书籍封面建立新的“格子”——要为插图或者图片形象提供足够的空间,但是还要保留一个非常清晰和稳定的字体。Romek marber的方案被选中了,他设计的70本系列的封面,保留了绿色指代犯罪的习惯。水平横线分离了出版者名字、书的题目以及作者姓名。用色大多数是明亮的绿色和黑色两种,图片大量地采用叠印或者负片效果,偶尔也有使用红色的情况。该设计可以使得系列看上去统一并留给图片表现的足够的空间。
  那个时期出版的现代古典作品——一大批有着新设计封面的20世纪的文学著作——是一套需要一点时间琢磨其外貌的系列。封面上用来分割作者和名字的水平线更多地是对从前古典格子风格的“复古”,而非起到实际的分割作用。其封面插图的选择则完全是当代的风格。
  3.转型期的“水平格子”
  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浪潮,伴随经济、技术发展而来的是物质的丰裕,从而刺激了人们对于生活、政治多元化的追求。为迎合了民众对政治问题的关心,出版了很多关于社会意识和问政、议政等话题的书籍。与这些话题本身的时效性一致的是,这些书籍在出版和设计上的推陈出新速率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封面往往都在一周之内很快地被设计出来。红色成了主导颜色,也是显著的特征。而在这十年的后期,类似内容的出版物似乎显得不太像一个系列。黑色的主色调和大量未经加工的新闻图片预示着某种变化即将到来。
  二、再设计——消费“新奇感”
  1.古典风格的再设计
  古典系列原套用非常标准的“水平格子”。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使用,丰富多彩的流行元素加入了封面,引领了一股消费“新奇感”的潮流。
  当时封面呈现出更加简单、更加平衡的构图。带有颜色边框和黑色装饰图案的双色封面出现了。把封面文字全部放入白色“格子”里。用一段变化的线条将作者和译者的姓名隔开;再配以更加精心设计的图案边框。而新古典风格是在传统“格子”基础上进行改良,扩大了颜色边框,如乐谱系列的封面用了图案背景,复古的图案来自老的精装版书籍的前后环衬,文字呈现在一个规则的粗细双线边框的格子中,采用garamond字体,还有斜体字体作为设计变化。
  而在1948年,设计师Tschichold赋予了诗歌系列一个有着边框的新的设计,作者的名字是斜体的garamond字体。1954年,再次修改的设计使用乐谱系列中用到的古典图案。作者的姓名同样是用斜体,但是使用更加粗的walbaum字体。
  2.图案和格子的融合
  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封面设计:在一个加宽的边框里面填满了插图——它们可能是具象的,也可能是抽象的。这些设计中,一些更具识别性的图画被用于一些特定的主题。很多设计元素都是可调整、变化的,除了边框围绕中间字体区域这一规律是不变的。
  3.被强调的陈列效果
  1954年流行的诗歌集在1963年重新进行设计。写有书名的那块格子更加小巧,这样让出更大一块区域可以被用来欣赏——充满民族特点的艺术图案。丰富多彩的图案,使得诗歌集在陈列时十分有趣。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至今仍保留在布里斯托大学“企鹅”档案室里。
  1971年,Birdsall带来教育书籍系列新的面貌。使用白底色和很粗壮的黑色字来保持整个系列的统一性。配上幽默有趣的图片来表现每本书的内容。同样,通过使用书脊所能够允许的尽可能粗体的san serif railroad gothic字体强调内容的独立性,而这也让书籍在书架上十分显眼。
  众多的烹调手册系列,在1970年代被赋予了一个统一的模样,封面的照片使得题目可以从图片上被立刻“阅读”,因此无需任何暗示性的设计引导。同样,使用的照片覆盖了封面并延伸至书脊,使得手册在书架上的陈列效果令人惊喜。
  三、出版新理念的融合发展
  如今图书内容的宽泛,导致设计的多元化风格特质,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目前使用的许多设计手法其实是使用了alan Aldridge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理念。为了面向特殊客户群,小说以一种展现自我的最佳方式被推介,委托最好的当代设计者和插图绘画者就是为了保证市场需求与完美设计之间的平衡。
  一些旧的理念开始瓦解,超前的设计摒弃了传统的框框,有些设计完全没有了意义上封面的概念,包括可以让读者在封面上就可以开始阅读等方式。就算是系列图书,设计风格可以各异,画面处理可以各不相同,但总体视觉气场仍是统一的。
  21世纪的前10年是大众娱乐化与个性化需求并存的年代,大众参与各种媒介的审美实践成为常态。
  从美学应用规律来说,美的享受就综合了欣赏中的审美需求和使用中舒适愉悦感的统一。而现代社会日益提倡美的多样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设计的开放做法可以满足人们参与实践的需求。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产生了——让所有喜欢阅读的人都成为设计者——引入不同的阅读身份——能够塑造个性风格的设计,让每一个个人的审美影响封面的最终效果。个性化设计除了传统印刷之外,导入纯手工工艺封面,如手绣,剪纸等。更有以收藏为目的的小众爱好之需的经典限量版。为了寻找企鹅出版社未来的设计之星而举行的封面设计大赛,适合数字阅读的、迎合读者个人需求的选择性封面的出现,使用最前沿的设计和制作工艺,都是为了融入数字化和个性化的时代需求。
  显然,七十年的发展还将继续,经典与普及双赢的设计理念将随着新媒体演绎出更华丽的“格子”。
  参考文献:
  Phil Baines:《Penguin By Design:A Cover Story 1935-2005》
  http://penguinbooks.diandian.com
  读物识人:《关于企鹅经典》
其他文献
1983年,笔者尚在东海大学美术系求学期间,经由复合媒材的课程中学习将非金属素材如砂纸、木头、自然树枝、皮与压克力等等与金属一起纳入作品的创作,体验出复合材质的运用与材质作为创作语汇的多种可能性,引起我对金属材质的注意,并在1987年的毕业制作选择了工艺设计,分别以印染作品与金属饰品制作取得学士学位。在当时,台湾金工学习须透过家传或师徒制的管道,而学院教育中并无完整的金工课程,所以大部分金工制作的
期刊
2013年6月5号,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玻璃与陶瓷专业毕业设计展于上海八号桥创意园区正式开幕。  四年前,时尚设计学院09届玻璃与陶瓷设计专业的学子们怀着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相聚在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去追求艺术的真谛。星转斗移,回首走过寒来暑往的四个春秋,不断的耕耘历练、追求探索,从青涩到成熟,从迷茫到坚定,从素裹到盛装……终于迎来了挥洒青春、张扬自我的豪情六月天。  创作本身是一种不断突
期刊
庄子在其《养生主》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道的生命近乎于技,技的表现启示着道。这是庄子对于艺术境界最为精妙的阐发。艺术需要技艺,而工艺美术更需要技艺,这种技艺同庖丁解牛一样,是一种人工到天巧的境界,也是形而下之器与形而上
期刊
用雕琢难度极高的琥珀来雕刻人物,并且一举在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力拔头筹,这在上海青年雕刻家中是不多见的。去年11月,一年一度的工艺美术盛会——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博览会所入选的展品在创作材料的选择、传统工艺技法的表现、作品的艺术品位及功能扩展等方面均有突破,生动地诠释了工艺美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崭新艺术内涵。青年雕刻家郑升帅就是这样一位创新型的艺术大师,他的琥珀雕刻
期刊
本文从新的视角对当代首饰设计的功能做出大胆的假设与推论,通过实践将个人医疗产品与当代首饰设计相结合。将当代首饰设计的造型艺术、材料的内在含义和工艺手段等独特魅力融入产品设计中,使个人医疗产品具有美感和使用性兼备的跨界首饰。  探究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当代首饰设计的外延,使首饰设计不仅仅局限于装饰、保值等传统功能范畴,对于首饰是否能成为可跨界的设计而做出新的尝试与思考。  文中列举现有较为前瞻的跨界首饰
期刊
石雕在我国有千百年的历史,艺术价值颇高,从产生到繁荣,无不深深地烙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是我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石雕作品种类繁多,各有特色,众多雕刻高手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石雕艺术,要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要煞费苦心。摆在每个从艺者面前首要任务就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技艺水平,创作出高水准的石雕作品,这不仅需要数十年的雕刻积累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还需要读懂石头的“生命”和“语言”。正因为石头
期刊
唐卡是西藏文化美丽的外衣和修饰,像点缀在雪域高原的一颗色彩斑斓的宝石。唐卡是西藏民族主要的绘画形式,它纯朴原始的色调,繁密精致的构图和庄严神秘的造像让我们倾倒和膜拜。它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以至在西方的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唐卡的收藏不用任何标示就可以辨别出它是来自世界最高的雪域绘画。  “唐卡”一名,乃藏文汉译,或称“唐嘎”、“唐喀”等。“唐”字的含义很多,在《法华经》中的解释是“徒然”,如“功不唐捐
期刊
大凡借黏性的陶、瓷土与釉,通过窑火的历炼,用以表达艺术理念者,谓之“陶瓷艺术”。简称为“陶艺”。所谓“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理念与陶瓷科技相结合的新生代。  犹如水墨画之笔墨与宣纸、油画之油画专用颜料、笔与画布等,陶瓷的土与釉,再通过火,都是借以表达陶瓷艺术的多种媒体,所以陶瓷艺术同水墨画、油画,乃至雕塑等其他艺术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这一切只是表达的媒体与方式各有不同而已,其对艺术创作的概念
期刊
一、论坛  2013年7月29日,由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主办的“2013两岸工艺文化交流论坛”在台湾南投举行。主办方邀请了来自大陆的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艺乙;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王敏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工艺美术研究中心主任陆君玖;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郭艺;上海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周南。台湾的前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林盘耸;国立云林科技大学教授、崇右技术学院教务长陈启雄;台湾天染工
期刊
上海近代美术和工艺教育起步甚早,清同治年间创办的土山湾孤儿院美术工场是中国早期最具规模和代表性的工艺培训机构。民国时期,上海艺术与设计教育曾鼎沸一时,上海美专等多家新型艺术院校的开设引领一时风气之先。但建国伊始,艺术设计教育却遭遇到了始料未及的挫折。此后几十年时断时续,起起落落,总体上处于低层次、小规模和片面化的境地,与上海作为全国工商业中心和文化重镇的地位不相吻合。  一、高等美术教育的断层  
期刊